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时间:2024-11-02 14:05:25 教案 我要投稿

荆轲刺秦王教案

  一、教学目的:

荆轲刺秦王教案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学意向:

  1、引导学生复习或国至秦统一的这段历史,并适当补充与本文有关的细节。

  2、阅读本文,可通过圈、点、划的方法,结合注解,口译全文;然后抓住一个“刺”字,把全文情节,按开端 —— 刺的缘起,发展 —— 刺的准备,高潮 —— 廷刺秦王,结局 —— 荆轲被斩的顺序把全文划分为四部分。

  3、把字、词、句的理解列为重要教学环节。主要由学生自己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进行自学,教师只给予难点辅导。自学和辅导的重点都应与教学目的一致。课后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加以整理,包括以下内容:1 . 通假字 1 . 古今异义 3 . 一词多义 4 . 词类活用 5 . 特殊句式 6 .重点词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背诵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刺客不行,良将犹在。”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战国四大刺客 要离 专诸聂政 荆轲

  (二)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二)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三)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圈、点、划的方法,结合注解,口译全文;然后抓住一个“刺”字,把全文情节,按开端 —— 刺的缘起,发展 —— 刺的准备,高潮 —— 廷刺秦王,结局——荆轲被斩的顺序把全文划分为四部分。

  或者:1、准备 (1--6)(1)议计谋 (1-2)(2)求 “信物” (3-4)(3)备匕首 (5) (4)配助手 (6) 2、诀别 (7--9) (1) 怒叱太子 (7--8) (2) 易水悲歌 (9)

  3、刺秦 (10--18) (1) 计见秦王 (10--11) (2) 勇刺秦王 (12--17) (3) 壮志未酬 (18)

  学生饱含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五)研读课文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商议计谋

  (1)词句:微、亲、说、穷

  (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

  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

  2、〈3-4段〉求取信物 人?事?物?

  (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

  (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3、(5段)准备匕首

  4、(6段)配备副手 敢、忤

  5、(7-8段)怒斥太子 人?事?

  (1)词句:无意、竖子

  (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

  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

  研读第二部分 易水送别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把握重点词句

  1.为先: 为他事先

  2.使使以闻大王: 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3.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之,指 代秦武阳

  4.北蛮夷之人: 北方边远地方的人

  5.图穷而匕首见: 全部打开地图时匕首现出

  6.卒起不意: 事情突然发生

  7.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

  8.轲自知事不就: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

  9.目良久: 吓得眼花了很长时间

  研读第三部分 荆轲刺秦

  1、复述表演“惊心动魄”~~欣赏影片~~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2、把握重点词句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壁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3、(六)评价荆轲

  ①前人评价

  ②自己评价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思想: 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性格: 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 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 悲歌。

  才能: 工于心计善于言辞。胸有成竹,周密 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 机智过人。

  精神: 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 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一 往无前,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4、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向读者展示了哪几个角度?

  分析:角度之一: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角度之二:精练传神的人物语言。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卿曰:“微太子方,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献樊头”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是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角度之三: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重点分析两个场面。一是“易水辞诀”,二是“廷刺秦王”。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荆轲刺秦王教案】相关文章: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0-11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精选11篇)05-14

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06-28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2022(通用10篇)07-24

识字教案大班教案07-17

回声教案教学教案08-18

高中教案:《绪论》教案10-15

中班教案家教案07-07

教案精选10-22

小班教案认识水果教案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