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2015
一、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语汇,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3
三 预习问题
1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 熟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
3 研习一二段,疏通文意,归纳知识点。
四 新课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记”是一种文体,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五 简介作者并解题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六 研读第一 、二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文言句式
A.判断句:今所谓慧褒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4、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5、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
提示: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七 熟读一二段,归纳整理知识点。
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给学生提供展示空间,基本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足在于文言字词的落实花费时间过长,以至于后边内容没能完成。
【游褒禅山记教案】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教案08-11
游褒禅山记精选教案11-09
游褒禅山记教案与课后习题08-18
《游褒禅山记》课文教案07-18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6篇)06-08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13篇)09-17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与翻译07-06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范文10-03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学教案(通用11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