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最新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时间:2024-08-19 06:43:2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最新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一个小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的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术能代表法目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目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赢染力,以至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2017最新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思路设计:

  1、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

  2、 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

  3、 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述

  一、导入: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二、 理解内容:

  学生速读7-23段,

  学生就这段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要求用本文通过写 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 , 真实地反映了 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三、 揣摩妙点:

  1、所谓妙点揣摩,就是写作顺序、描写手法、写作人称、人物的变化 等等方面体会课文妙点,以使自己透彻理解课文,学会写作技巧。

  2、读课文,进行妙点揣摩。

  ① 写作顺序 :课文紧扣“一课”,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按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第 1~6自然段),写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朗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第24~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

  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6 自然段)上学途中,是故事的序幕。以乐写哀,为韩麦尔的出场提供特定的环境,渲染了气氛,巧妙交代了背景。

  第二部分( 7—10 自然段)上课之前,是情节的开端。写学校不同往日的景像,进一步造成悬念,为下文“最后一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 11—23 自然段)最后一课,是情节的发展。前面的伏笔揭晓,韩麦尔的性格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第四部分( 24—29 自然段)下课之时,是情节的高潮,故事的结局,是小说主题的升华和结晶。

  ② 描写手法的运用: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

  路上的景物描写: (1)显示了小弗朗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玩,这就与后来的懊悔、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转变;(2)点明了故事发生在普鲁士占领区,小弗朗士的思想转变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发生的。 (伏笔:又出了什么事了?)

  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写字课上专心学习的认真情景,也同样渲染了沉痛而严肃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爱国思想。

  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1) 服装: 表现了对这一课的珍重和特别严肃的态度。

  (2) 语言: 表现了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的深厚的爱(“柔和”、“温和”)和无限的希望

  (3) 动作、表情: 表现了内心的十分激动以及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

  出色的心理描写。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作者巧妙地用了多种方式描写了人物心理,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③ 第一人称的写法

  “我”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小弗郎士。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能够给读者亲切、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连贯,线索清晰明了。

  ④ 人物的变化: 《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由以前的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小弗郎士以前经常逃学,“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而今“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原先讨厌的课本,“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2)对韩麦尔先生的态度、感情的变化。以前,小弗郎士“心里害怕韩麦尔先生”,而现在“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对老师给予理解、同情、留恋和热爱。

  (3)从幼稚到成熟的变化。上课前,小弗郎士还不懂得亡国之痛,而听完韩麦尔先生的讲课后,懂得了热爱祖国,痛恨敌人,对自己没有机会再学习祖国语言感到痛心遗憾,他由幼稚变得成熟了许多。

  四、评说人物:

  1、自读课文

  2、评议人物形象:一句话人物短评。

  所谓人物短评,就是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议论,以此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用一个或短或长的句子,来说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作品的主要人物。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当柏林来了一道命令,这里的学校只许教德语,因而他只能上这“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心情沉痛万分。他穿上了平日轻易不穿的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表现了庄严的民族自尊感。他殷切地希望孩子们“多多用心学习”,痛心地检查了自己过去教学中没有尽职的地方,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鼓足勇气把最后一课坚持到底,教学生用美丽的圆体字写出“法兰西”,“阿尔萨斯”,最后又使出全力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都表明他并不是因为自己将要失去工作,将要离开这熟悉的地方而感伤,而是对普鲁士侵略者有着切肤之恨,对法国人民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有着刺骨之痛,具有深厚的爱国思想。

  小说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即“我”)是一个极普通的法国农村小学生。他天真而又贪玩,无忧无虑,不爱学习。战争和国家的屈辱也没有使他更懂事。侵略军在法国的国土上操练,他竟觉得“有趣”,把这与“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视为同等。在侵略者不准法国人民学习祖国语言的淫威之下,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的教育下,他由世事不知骤然间成熟了许多。他首次体味了亡国之痛,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心。作者通过小弗郎士的切身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感情。同时,作者也满怀深情地把祖国的希望寄托在这新的一代身上。

  小说中描写的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邮差等,虽然着墨不多,却很使人感动,使作品透过四角方方的教室表现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

  五、 小结: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 重要语句赏析:

  1、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讲话时连用了两个“最后一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前一个“最后一课”,说明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将要被迫终止。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无比沉痛和对敌人无比愤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一课”,说明像小弗郎士这样的法国儿童,从此再也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是多么宝贵和重要!深沉含蓄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无限依恋之情,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感情。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答 这是一个比喻句。“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言是民族的象征,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自己的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赶走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重获自由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3、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答 一个“也”字,表达了小弗郎士对学德语的反感,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之举。同时,也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法语的留恋和对普鲁士文化侵略的仇恨。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韩麦尔先生的感染下,得到升华。

  4、 “这些字贴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答 这是韩麦尔先生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精心设计的。

  文字是民族的标志,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字贴上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象征着阿尔萨斯和法兰西永远在一起。字贴挂在铁杆上,很像一面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

  5、 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二、 细节之处见感情。

  除了分析过的描写之外,本文还有一些标点和词语可以看出文章感情,试进行分析。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段落分析。

  1、 “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2、 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3、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

  4、 “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5、 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面对“散学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课了这种严酷的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个悲怆的“镜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头脑中。作品也就在这悲怆的气氛中结束。

  三、 作业:好一部爱国主义的交响曲。(二选一)

  散学后,在小 弗郎士 和 韩麦尔 先生身上各会发生什么事情?假使你是他俩中间的一个人,以“最后一课结束后 …… ”为题续写原文。

【最新最后一课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的教案10-19

最后一课教案10-01

最后一课的教案10-11

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06-14

最后一课教案(精选10篇)07-31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07-15

《长城》一课的教案设计07-30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08-20

防溺水安全最后一课教案(精选6篇)09-13

寒假安全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0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