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

中医护理: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时间:2024-06-24 13:56:46 宗睿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医护理: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手法

  导语:小儿推拿主要是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特定的穴位,从而调节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在中医护理中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手法的内容吧。

中医护理: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手法

  1、脾径:

  位置:

  (1)拇指螺纹面;

  (2)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

  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沿拇指桡侧缘直推约300次,或直推拇指螺面约300次。

  2、胃径:

  位置:拇指掌面第二节或大鱼肌外侧缘。

  主治:腹泻、呕吐。

  操作:直推300次。

  3、肺径: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主治:胸闷、咳喘。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4、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缘。

  主治:遗尿、尿赤。

  操作:从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推50次。

  5、内八卦:

  位置:掌心劳宫穴四周。

  主治:咳喘、呕吐、腹泻。

  操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用运法50次,掐3~5次。

  6、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缘(太渊穴到曲池穴)。

  主治:发热、恶寒、无汗。

  操作:直推300次。

  7、六府:

  位置:前臂尺侧缘(神门到少海)。

  主治:发热、汗多、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8、二人上马:

  位置:手背侧小指与无名指指关节后陷中。

  主治:牙痛、惊、腹痛、脱肛。

  操作:掐3~5次,揉30次。

  9、虎口:

  位置:手背侧第一、二掌骨之中,稍偏食指(即合谷穴)。

  主治:感冒、牙痛。

  操作:拿3~5次。

  10、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疳积。

  操作:指摩、掌摩约5~10分钟;沿季肋向外分推。

  1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发热、咳喘。

  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分推30次。

  12、龟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门之间(即长强穴)。

  主治:腹泻、脱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

  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一、脾穴

  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掌指关节)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脾:向心性推之(拇指稍曲,由指尖推向指根),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培土生金。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实热则泻之,虚寒则补之。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

  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常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

  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

  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

  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补肾:向心性推之。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

  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胃:离心性推之。(此穴只清不补)

  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肠穴

  1.部位: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大肠——离心性推之。补大肠——向心性推之。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3.作用: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

  4.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八、小肠穴

  1.部位: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3.作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4.主治: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

  附:利小便穴

  国医堂北京小儿推拿中心,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内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

  九、八卦穴

  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个圆圈是八卦穴。属面型(也称环型)穴位。(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2.操作方法:

  ①顺运八卦—由乾卦起运转一周到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

  ②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到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3.作用: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

  4.主治:胸闷胀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十、运水入土穴

  1.部位: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

  3.作用:润燥通滞。

  4.主治:便秘、痢疾、遗尿等。

  十一、运土入水穴

  1.部位:由拇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

  3.作用:止泻。

  4.主治:腹泻。

  十二、板门穴

  1.部位: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穴位。

  2.操作方法:左右旋转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

  3.作用: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

  4.主治: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

  十三、小天心穴

  1.部位: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①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之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穴位,称捣小天心法。

  ②掐小天心法——拿法同上,医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称掐小天心法。

  3.作用:通窍散郁、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清热明目止咳等。

  4.主治:惊风癫痫、实热急喘、痘疹欲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

  凡眼疾:眼球上翻————向下捣。

  眼球下翻————向上捣。

  眼球左翻————向右捣。

  眼球右翻————向左捣。

  十四、四横纹

  1.部位:掌面、食、中、环、小指,四指本节之横纹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推四横纹——医者左手掌托患儿左手四指的背面,拇指握住中节处,以右手拇指外侧或螺纹面,来回推之。

  3.作用:调中行气、退热消胀、散瘀结。

  4.主治:肚胀、疳积、咳嗽痰喘、气促胸满、唇裂腹疼。

  十五、小横纹

  1.部位: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揉小横纹——用右手拇指螺纹面揉之。

  3.作用:消郁热、化痰涎。

  4.主治:口疮、流口水、为治百日咳、肺炎之要穴,一切痰壅喘咳等症皆良。

【中医护理: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相关文章:

正高级中医推拿专业考试大纲09-26

2017年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习题:小儿泄泻05-29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推拿知识点试题10-18

2017年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中医儿科护理常规09-22

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辅导:哮喘的中医护理原则05-27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推拿知识点练习试题06-07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推拿知识点试题及答案07-28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推拿知识点模拟试题08-27

怎样护理小儿细菌性痢疾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