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年高考历史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为帮助高考生们更好地复习,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高考历史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一、选择题(共12小题,共48分)
1.(2016·哈尔滨模拟)中国古代流传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说法,这是中国古代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需求 B.宗法观念的延续
C.儒家道德的影响 D.社会习俗的约束
【解析】选B。“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商代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当时小农经济还没有出现,故A错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的是王位传承以血缘为特征,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B正确;儒家思想出现在春秋时期,故C错误;王位传承与社会习俗无关,故D错误。
2.(2016·重庆调研)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
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解析】选A。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
3.钱穆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 )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
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C.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
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解析】选B。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故A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贵族世袭的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开始,符合题干,故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故C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故D错误。
【拓展延伸】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目的都是加强对地方的管辖,以巩固统治,也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1)西周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关联的传承制度,受封的诸侯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在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对周王需承担一定的义务,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只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后来却导致了诸侯纷争,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2)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郡县在中央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所有权,地方绝对服从。郡县制是在否定分封制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3)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
4.(2016·兰州模拟)“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
A.重农抑商 B.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 D.削弱相权
【解析】选B。材料意思是,国家要建立,(一定要)根本强大,末梢弱小,这样才能巩固……治理天下就应该像运用身体使唤手臂,运用手臂使唤手指,从大到小管理,大小适称不违背常理。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正确。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这一措施( )
A.加强了汉初的中央集权
B.确立了汉初思想大一统
C.加剧了地方与中央对立
D.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原则
【解析】选C。解读题意,反映的是汉代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子弟,设立诸侯国,因诸侯国在其封地有很大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C正确。
6.(2016·乐山模拟)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
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
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
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解析】选B。汉武帝的内朝主要是秉承皇帝的旨意作出决策,外朝执行,故A错误;唐朝三省分权中,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集体讨论、决策,故B正确;内阁制中的阁臣听命于皇帝,故C错误;清朝的军机处“跪受笔录”,对皇帝负责,故D错误。
7.(2016·眉山模拟)“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则民谣评说的政治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B。材料中“举”“察”等表明是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不是先秦按血缘选才的世官制,故A错误,B正确;九品中正制开始于魏晋,按门第出身选用官员,与材料标准不同,故C错误;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按才学标准选用官员,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错误。
8.(2016·昆明模拟)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政事堂的设立( )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务运行过程中相互制约,影响了行政效率,故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才有了将二省合于一处开会商议政事的政事堂。故B正确。
9.(2016·内江模拟)江南土豪从汉魏以来既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一直到梁末,他们也不能“预于南朝大政”,究其原因( )
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
B.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
C.唯才是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
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
【解析】选D。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一部分人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但在政治上始终处于无权地位,不能参与政治。结合当时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以出身、门第为选官标准,阻断了很多出身低微的人的参政之路,所以选D。
10.(2016·昆明模拟)中国古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
A.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贫民子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期盼,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正确。
11.《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百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 )
A.内阁权力制约皇权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专制统治日益堕落
D.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解析】选C。内阁由皇帝任命,无权干涉皇权,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景帝的堕落,不能体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故B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明景帝为达到个人目的,恫吓官员,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中央集权并未被削弱,故D错误。
12.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
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解析】选D。材料讲述了避讳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的过程本身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2016·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选官制度一直在发展创新。在察举制下,州郡长官获得重大的选官权力,举主与被举者之间往往结成密切的依附关系,后者成了前者的“故吏”,还承担着一些封建义务。但随着考试之法的建立以及这一环节的日益重要,情况就在逐渐变化。地方长官提供给被举者的,已不是举后即可得到的官位,而只是一个考试机会。行官与否,在于应试者的个人才学;而擢第与授官,则是中央的权力。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官职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的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的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与西周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概括唐代科举制在选官方面有哪些发展。(8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任用官员方式有何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8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8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还有征辟制;第二问,结合材料一可以看出选官的变化是要接受中央的统一考试,选官标准为才学,由中央进行任命。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国的选官制度已经由恩赐制变成考试录用制。第二问,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可知是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专业文化素质;民主政治的发展。第(3)题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选官制度的相同点是通过考试进行选拔,择优录用。不同点是目的不同,中国的科举制度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英国的文官制度目的是维护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
答案:(1)制度:西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汉代:察举征辟制。(4分)
发展:士人集于中央接受统一考试;选官标准为才学;由中央遴选、任命(中央集权)。(4分)
(2)变化:由官职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4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专业文化素质;民主政治的发展。(4分)
(3)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考生来源广泛。(4分)
异:中国: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
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
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
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8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者提出新的公式,但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说明,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执行诏令,如若门下省审核不过,就需要交回中书省重拟诏令,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有权发布和修改诏令,但三省将原来一人独大的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也有助于群策群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该公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做部分修改,如去掉三省会商,将皇帝批示置于尚书省执行之前等,关键在于用史实说明其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28~20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19~10分) ①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9~0分) ①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或没有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高考历史综合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2017年高考英语综合练习题及答案08-02
2017高考历史综合测试题「带答案」06-06
2017年高考地理综合提升练习题及答案07-15
高考政治综合提升试题及答案09-21
执业中药师《综合知识》练习题及答案10-12
高考英语状语从句练习题及答案详解10-25
2017年陕西高考物理经典练习题答案06-19
年高考英语动词专项练习题及答案08-23
高考历史模拟测试题及答案「单选」10-22
执业药师综合知识与技能专项练习题及答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