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上海高考作文解读

时间:2024-07-05 21:26:57 高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海2015高考作文解读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如下: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上海2015高考作文解读

  “小时代”需要大关怀,即生命情怀的引导

  毫无疑问,今天是一个“小时代”,是“个人主义”作为第一语言的时代。因此,作为教育,特别是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小时代’与大关怀”的命题是培育学生生命情怀的重要教育方略。

  2011年的“一切都不会过去”与“一切都会过去”的思考,是引导学生感知、发现、捕捉自我对时间、历史、人生的确定性认知—是“永恒性存在”,或是“空无一物”的思辨,或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禅思。

  2012年关于“生命微光”的思考,是引导学生感知、发现、捕捉自我对自我心灵光芒的确定性认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每个生命都有灵有智”,“感谢天才之光的照耀”。

  2013年关于“重要与更重要的”思考,是此感知、发现、捕捉自我对自我事业的确定性认知—“当下就是更重要的”,“选择更重要的不如选择最重要的”,“世界不只是‘我’的”。

  2014年关于穿越“沙漠”的必然性的思考,是引导感知、发现、捕捉自我对人生困境的确定性认知—“以大智大勇穿越人生沙漠”(“以主人的身份上岸”),“承担宿命”。

  2015年关于心灵柔软与坚硬的思考,是引导学生感知、发现、捕捉自我对健康心灵与人格的思考—构建和谐的心灵世界与精神品格,实现阴柔与阳刚的统一,走向审美人生。

  由上不难看出,上海的高考作文命题,这些年都在引导学生认识“小我”所处在大世界,这个大世界就是宇宙、人类、历史。只有那些真正走出“小我”即跳出“小时代”局限的考生,才可能真正具有“大我”情怀,具有宇宙天地人类历史意识,才可能写出“最高级别”的作文。

  要猜想,也要实证,即实证精神的培育。

  爱猜想,爱玄思,爱“穿越”,是这个时代许多学生的学习状态。但因刻苦、实干学习精神的欠缺,许多学生陷入了“思而不学则罔”的泥潭中。实证是理性的表征。躁热、情绪化需要理性精神的规约;玄思与狂幻也需要理性精神的调和。这些年上海的高考作文也在引导学生求实、求真方面有所引导。

  2014年的作文题是这方面的代表。每个生命(国家、民族、人类)都会遇到的困境,那就是“沙漠”。这不容许学生随意去猜想,更不容许学生随意否定。有同学阐述的观点是“无视沙漠”。这就是一种不真表达。题目里已强调了穿越沙漠是一种“必然”,你“无视”它就是一种“假”。再说,当我们要穿越沙漠时,谁也不能无视的。如果你无视,要么你是一个无知的疯子,你不知道沙漠将会吞噬你;要么你是一个有知的骗子,你只是故作惊人语。

  激发想象力

  创新力培育需要想象力培育。作文教育在创新能力培育方面应有自己的作为,那就是引导学生敢于想,善于想,不懈地想。但要做到这些,需要与前面两个引导的配合。对宇宙、人类、历史的大关怀,就可能激发更大的想象天赋,就可能创造更辽远更空阔的想象天地。2011年、2012年的题目相对而言在这方面更有价值。

  培育审美力

  审美人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使得不自由的生命个体进入自由的生境界。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

  中学语文教育不可能完成这样高远的教育,它只能是为个体人生实现这样的高远人生境界奠定基础,在文学、哲学、美学等教育方面尽可能多做一些事情。高考作文的引导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2008年关于郑板桥书法“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思考,2014年关于“沙漠”象喻义的思考,2015年关于心灵和谐的思考都与此紧密关联。

  坚硬与柔软二元对立,考察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2013年作文题是重要不重要(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2014年作文题是自由不自由(你可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今年的作文题是‘坚硬与柔软’,可以看出,仍然是对前几年理性思辨作文的延续。”

  专家认为,坚硬与柔软属于二元对立的概念,考察的是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从材料上看,关键词还是比较显性化,一个是坚硬,一个是柔软。关键是对待坚硬和柔软,应该如何进行思辨的,能够把它思辨好才能达到我们自身的和谐。”

  思维拓展,对坚硬与柔软的本体进行界定

  “和去年的自由不自由不同的是,坚硬、柔软是一个喻体。”专家觉得,考生在审题时要做到思维拓展,把坚硬东西和柔软东西的本体找到,即坚硬的东西是什么,柔软的东西是什么。同时,坚硬和柔软应该在一个逻辑层面上,心中有坚硬的东西也有柔软的东西,在审题的时候首先对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坚硬的东西一般理解为: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硬汉式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比如,《老人与海》里桑地亚哥这个硬汉形象。他相信人生不可以被打败,你可以消灭它,但不可以打败它的强者精神。当然还有一种,像女汉子一样强势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严厉。如,前段时间播放的《虎妈猫爸》,虎妈代表的是强势的一派,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

  相对而言,专家认为,心中柔软的部分跟坚硬的东西必须在一个逻辑层面上,比如讲到严厉,对应的词语应该是爱、爱抚等。再则,强悍的精神对应的柔软的部分,如儿女情长,往往在硬汉的形象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儿女情长的一面,柔情的一面。

  前半句开放,后半句限制

  因为“坚硬”和“柔软”是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呢?专家认为,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辨,从而达到我们自身的和谐。

  “李安导演的《少年派》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牢固到,你必须依靠。”对此,专家进一步解释:“我们往往有自己的理想,我们怀着信念,来去实现我们的目标。有一种强者无谓的精神。但是,仅注意一个方面的时候,自身是不和谐的。比如说,某一个人非常强悍,但总是强悍的话,他自身是不和谐的,还要想到柔软的东西。”

  他表示,这其中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的关照,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关照。我们去关照他人,他人在我们的印象中可能是强者,或者说他在我们印象中是一个林黛玉式的人物。强者有儿女情长的一面,柔软的一面,往往不被我们发现;还有就是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弱者,所谓的柔情似水的人,他也有一种的内在的强悍的力量来去支撑他的人生。综上所述,理性的思辨,一定要注意最后的结果,从而达到自身的和谐。

  “今年的作文题,从开放度上来讲,非常好,因为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本体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但是,开放中有限制,后半句就是限制,我们如何去对待它们,才能够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所以说,前面是开放的后面是限制的,是在开放和限制之间,这样也是符合我们对学生的思维考察的需要。”

【上海高考作文解读】相关文章:

2021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及解读06-30

2015年上海的中考体育评分标准解读10-19

2017年浙江、上海公布“新高考”方案解读11-03

上海小升初择校:关注中环杯的民办初中解读08-28

上海小升初择校:关注亚太杯的民办初中解读08-22

上海交通大学的五大热门专业解读09-17

上海小升初择校:关注走美杯的民办初中解读07-10

上海小升初择校:关注小机灵杯的民办初中解读09-23

上海小升初择校:关注希望杯的民办初中解读08-11

2016年上海二建考试暂停相关问题解读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