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时间:2024-09-21 11:19:51 高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对于大学的认识,我们也许能从平常的涉猎中说上个一二三。要知道,真正认识一所大学,就要从了解她的本质开始。

  追溯“前世今生”,细探大学历史

  校名相近差异大

  寒窗苦读十二载,每个学生都希望在高考中交出满意的答卷,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大学,不仅仅是汲取知识的地方。在那里,你将会遇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结下一生的友谊;你将会参加各色活动,丰富自己的视野;你会遇到许多挑战,在磨练中不断成长。而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气质:有的大学沉稳严谨,有的大学意气风发,有的大学则朴实醇厚……选择一所和自己性格相匹配的大学,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决定。大学的气质与其历史沿革和办学历程息息相关,要想了解一所大学,就应该对她的历史深深探究、细细品味。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大部分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选择学校时,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信息不对称,对学校信息了解比较少。面对林林总总、名称各异的高校,考生不知道从何下手。再加上由于高校更名、合并,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名称相近的学校差异却很大。如以学校所在城市命名的高校为例,在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广州大学、长沙学院、长春大学、苏州大学、大连大学这九所高校中,从办学实力来讲,有国内实力最强的北京大学,有国内实力很强的 “985”和“211”高校,还有实力一般的普通高校;从办学历史来讲,有百年高校如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也有由专科学校发展来的普通高校;从办学类型上来讲,有的院校是综合性大学,有的院校是以工科见长的理工类院校。有的院校是归教育部主管的研究型大学,有的院校是归地方政府主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多科性城市大学。

  追寻历史发展,辨明大学实力

  目前我国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上千所。学校之间在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上有着较大差异,学校实力也不尽相同,通过了解学校沿革有助于辨明学校的实力。一般来讲,办学历史越长,学校的实力也就越强。如东南大学,她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但笔者在一些招生宣传会上,遇到很多考生都对东南大学认识不够,仅从校名上来判断学校实力的强弱。其实,这跟我们工科的学科特点以及学校长期以来积累的“朴实、不嗜好张扬”的大学风格有关。东南大学1928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另外还有如华东理工大学,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所以,循着这一条明显的化工痕迹,发现学校的特色集中在化工相关学科也就理所当然。

  看得出,若考生在填报志愿对学校的认识和选择上,不能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就很难做出科学准确的选择。

  准确了解大学,避免张冠李戴

  进入21世纪之初,我国高等院校经过了一轮合并大潮,许多同处一城的院校合并,既增加了学校的学科门类,又扩大了办学模式,还有一些院校名称发生了变化。笔者在一些招生咨询会上遇见一些高三考生,他们认为东南大学在福建。问其原因,很多考生都说“不是有一个东南电视台吗”,笔者哭笑不得,最后告诉他们,东南大学在江苏南京。

  还有如目前我国高校名称中有东华大学、西华大学、南华大学、北华大学,其中东华大学在上海,属于教育部主管,西华大学在四川成都,南华大学在湖南衡阳,北华大学在吉林省。后三所院校分别是四川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厅、吉林省教育厅主管的省属院校。再有长安大学,咋一听这学校的名称和某些地方政府办的大学差不多,但她却是教育部主管的“211”重点建设学校,是由原来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和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三所高校合并而成。这些内容,考生和家长不经过认真仔细地了解,单纯以学校的名称来作为选择学校的依据,就会犯很大的错误。大学发展轨迹,找到强势学科

  院校的强势学科是与学校历史发展轨迹相连的。1988年,东南大学由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后,就开始致力于建设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在整体策略上,学校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发展、高端发展、交叉发展。比如东南大学的艺术学、伦理学不仅有特色而且实力很强。这两个学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当年张道一先生作为学科领军人物规划实施艺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一批人才。

  另外,东南大学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有15个学科进入前 20%,有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七位,有10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位,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位,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等2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三位。信息与通信工程位列第四位,仪器科学与技术位列第五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位列第六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七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位。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ESI是由世界上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于2001年推出的一项文献评价分析工具——编者注)世界前1%。

  了解精、气、神,找准适合自己的大学

  纵观全国各地的高校,各所大学的历史发展赋予了她们气质,也贴上鲜明的标签。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文理优势毋庸置疑,清华大学工科优势明显,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因国防需要特色鲜明,培养建筑行业精英必然要提“建筑老八校”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编者注)。这些在社会上令人熟知的高校特点都是各个学校历史发展所形成的。

  从近年来的高考填报志愿来看,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大学和专业的时候出现了一种盲目跟从热门学校、热门专业的现象。通常情况下,高考前考生及家长对全国的大学几乎一无所知,高考结束突然发现需要选大学了,就开始漫天寻找。而在寻找大学的时候,也只是简单看看校名或者听别人说这所大学如何如何,自己没有真正地静下心去深入了解一所大学,了解她的精、气、神。

  考生及家长选择大学时,要花一点心思去深入了解大学,了解她的现在,更要了解她的过去,发现她独特的气质。同时根据自己的性格,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规划好好审视自己,寻找到适合自己、与自己的性格气质相匹配的大学。

  大学师资魅力,奠定实力根基

  大学,有大师之谓也

  民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与百年清华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梅贻琦先生,早在1931年12月2日的就职演讲中便道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振聋发聩的教育名言。时至今日,这一论断仍深为世人所推崇。

  大师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还要能做到文以载道,是知识、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大师是一个富有吸引力、凝聚力的核心,在他的周围可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学术梯队,团结几代人攀登一座又一座的学术高峰……正因为如此,大师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的灵魂、脊梁和优良学风的楷模。对大师的精神品格,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为王国维先生纪念碑所撰写的铭文中,这样概括“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大师精神包含了科学、求实、好学、自信、探索、批判、创新、敬业、献身等精神。大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缔造者和履践者。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大师是学校品格和声望的象征,是其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体现;对于学生来说,大师的影响力是持久而深远的。如果进入大学,能有缘与大师、著名学者身处一校、亲沐其教,是多少莘莘学子的梦想。大师或著名学者,常能以其渊博的学识、开阔的眼界、睿智的思想、宽广的胸怀,影响一代代或授业其门或私淑其下的学子们。

  北大草创之初,是以大规模为起点的,到1916年已颇具规模。但是“大学之大,非大厦之大,而是大师之大”。故1917年初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就大呼 “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应“为求学而来”。然后整顿教师队伍,清退不学无术之辈, “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认真教授,以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会”。蔡元培尽可能之选,先后聘请了众多出类拔萃的教员——如陈独秀、鲁迅、胡适、刘半农、李大钊、沈尹默、马寅初、马叙伦、李四光、周作人、梁漱溟、刘师培、辜鸿铭、夏元、任鸿隽、李书华、徐宝璜等,把北大办成“研究高尚学问”的地方。正是蔡元培校长的求真务实与执著坚持,也才有了今日众多考生为之魂牵梦绕的象牙塔。诸多大师的存在,正是北大散发出独特精神魅力之源头。

  而海内外任何一所大学之魅力。无一不因其拥有一批在学问、学品、思想、人格上有魅力的大师。梅贻琦、陈寅恪等大师之于清华,蔡元培、胡适等大师之于北大,竺可、钱三强等大师之于浙大……便是对“大学的魅力在于大师”论断绝佳的例证。

  从称号中发现大师

  对于即将走向大学的考生来说,除了平日里耳熟能详的大师之外,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发现大师呢?想必细心的考生会发现,在阅读相关大学的简介时,会发现诸如院士、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等响亮的称号,其实,这些都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师资力量。所谓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它一般为终身荣誉。在我国,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即在某一领域的资深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我国教育部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与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计划。该计划资助的师资包括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一般为中青年学界精英,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带动国家重点学科保持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坚力量。而学科带头人,则是大学里在某一学科门类具有极高学术水平,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学术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的专家。

  所以,要想衡量一所大学的师资实力,除了要了解基本的师资状况。像刚刚提到的称号更应该关注。一般来说,一所大学拥有的杰出人才越多,拥有各种名誉称谓的教师越多,其实力也会越强。

  本科阶段,与大师面对面

  笔者在招生工作中遇到过有些高三考生,他们觉得,大学本科阶段能够听一节大师的课,得到大师的指点恐怕是难于上青天,更何况是能够跟他们面对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觉得,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每一所有责任的大学,都会采取措施,鼓励优秀教师投身人才培养。另外,若考生想在本科阶段得到大师指点,还可以通过报考相关大学开设的“精英班”(许多大学在探索中开创了创新人才、通识和大类培养等模式,从而产生了一个个冠以学校名人、校训关键词的荣誉学院、创新班、实验班——编者注)。它的培养模式比较吸引人,学生较少,一般来说,大部分都只有30人左右,有的甚至更少,大多实行小班教学和导师制。而备让众多考生对此类学院(班)情有独钟的不仅仅是可以学到通识知识,更多的是在本科阶段,就能获得学校知名院士、教授的指导。

  特色专业,大学专业实力和水平的证明

  十年一剑。对于高三考生来说,选择一所心仪的、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大学无疑是人生路上最关键的一步。那么,面对海量的招生宣传信息,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深入了解高校并且做出合理的选择呢?方法无疑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条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从特色专业出发去了解高校。这就应了那句古话“黄山归来不看岳”,要看就看最好的风景。

  反映大学优势和定位

  顾名思义,特色专业的重点在于特色。即独特性,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在办学思想、培养模式方面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和风格的专业。从地域范围和建设层次来说,有国家层面的特色专业和地方(省、区、市)层面的特色专业之分。就国家层面而言,教育部和财政部2007年至2011年先后分七批在全国本科高校立项建设了3000个左右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所谓的国家特色专业。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些国家特色专业,一般都反映出各高校的优势资源和办学定位,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办学传统,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许多国家级特色专业不仅是全国高校某一同类专业的“领头羊”,而且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河海大学作为一所水利特色的高校,拥有 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是第一批国家特色专业。这些专业自河海大学诞生之日起就是学校重点建设和兴办的专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底蕴。

  专业实力和办学水平的证明

  在一定程度上,国家特色专业从国家战略层面为考生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学校专业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参考手册。对高三学子和家长而言,可以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关注国家特色专业的有关信息,在高考志愿填报和学校选择中走一条科学的、便捷的道路。

  首先,国家特色专业是专业实力的证明。国家特色专业是权威的国家层面的专业实力的表现,是教育部、财政部在科学评估考核的基础上选拔确定并且进行一定的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不仅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而且获得的投入和资源多于其他专业。如果说民间的大学排名总是遭到各方质疑的话,国家特色专业则是同一专业同一标准下遴选出来的,因而可信度和科学度都为各方所认可。如河海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等13个国家特色专业就称得上专业中的实力派。在教育部 2012年的学科评估结果中,“水利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一,海洋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以及力学等学科也都位居前列或获得较高分数。

  其次,国家特色专业通常有着良好的行业认可度和就业质量。对高校而言,国家特色专业常常都有其独门绝技,因此获得良好口碑和社会影响力。也许开办这个专业的高校有若干,但只有这所学校的这一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也许这些高校的名字不如国内前几名的综合性院校响亮,但他们在相关行业内赫赫有名,他们培养的学生竞争力不亚于那些名校。如河海大学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211工程”重点院校,其培养的学生在水利水电以及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行业都有着相当高的认可度。每到就业季,都会有相当多的对口单位直接到学校来招聘,有些专业的毕业生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与此同时,河海大学的国家特色专业学生在保研、考研过程中也很容易受到认可。

  选专业,兼顾特色专业和未来发展规划

  当然,一方面学校的专业实力有差异,另一方面,考生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规划也是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如果某一专业不符合考生自己的兴趣或不能发挥考生的特长,那么专业再好、实力再强,选择它可能也是不科学、不合适的。如每年都会有考生入学后发现所学专业不适合自己而转专业的情况。换句话说,某些专业可能不是国家特色专业,但其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不一定不如榜单上的国家特色专业。就拿河海大学来说,给水排水工程、地质工程、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虽不在国家特色专业榜单上,但都属于学校强势专业,近些年社会需求很大,考生完全可以兼顾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规划,合理选择。

  国家重点学科,大学实力的重要指标

  何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如今海量的招生信息中如何了解并选择一所满意的大学及专业,是困扰很多考生和家长的难题。要认识一所大学,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是一个重要参考。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因此,一所大学重点学科的多少,直接反映这所学校在全国高校的学术地位、科研水平及培养学生的质量。

  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到目前,我国共组织了三次重点学科的评选工作。第一次评选工作是在1986-1988年,共评选出416个重点学科点,其中文科78个、理科86个、工科163个、农科36个、医科53个,涉及108所高等学校。第二次评选工作是在2001-2002年,共评选出964个重点学科。第三次评选工作是在2006年,共评选出286个一级学科,677个二级学科。 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兰州大学的有机化学、生态学在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7年连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因此,高校重点学科的多少,直接反映这所学校在全国高校的学术地位、科研水平及培养学生的质量。一般而言,学校对重点学科的投入较大,就读这些学科下的专业,有利于学生深造或就业。不过得提醒考生,并非每所高等院校都有国家重点学科,考生可以登录相关学校官方的网站或者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进行查询。

  重点学科并不等同于专业

  高校重点学科的多少,能反映一所大学的实力,但重点学科并不等同于专业。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专业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专业三个层次设置,研究生教育专业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个层次设置。一般来说,学科的范畴要大于专业,二级学科范畴大致等同于专业。从考查专业的角度来说,重点学科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条件对本科专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兰州大学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包括区域经济学、民族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有机化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固体力学,所涵盖的本科招生专业有经济学、历史学、原子核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质学、力学等,专业优势也毋庸置疑。

  重点学科不是判断大学实力的唯一标准

  虽然重点学科可以判断一所大学的实力,但不是唯一标准。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特色学科建设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项目也是体现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尤其是本科教育实力的重要因素。

  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之后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又一重大建设项目,从本科教育阶段开始,重点建设一批“少而精、高层次”代表国家水平的 “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比如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目前都拥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说明这两所大学这些专业领域的本科教育实力在国内大学中是名列前茅的。

  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国家为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对相关专业进行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而采用的一项举措,考生可以从特色专业中看出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2009年,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为此,国家设立专项经费,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为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兰州大学作为入选实施该计划的19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成立了“萃英学院”。

  综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居于引领地位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大学的分布,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参照和选择指南。对于盲目追求大学的地理位置或专业就业率的考生来说,从自身的兴趣出发,选择可以作为自己人生事业开端的大学及专业才是理智的。

  科研能力,衡量大学特色与水平的尺度

  一流人才+一流科研=一流大学

  近几年,高校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考生和家长选择高校的多样性,如何认识和选择高校越来越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话题。从以往来看,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在认识高校时往往依据高校的这些标准,如:重点、普通、公立、民办、研究型、综合型,或依据隶属关系和学位等次来区分学校,或者直接依照形形色色的大学排名来定义高校。这些虽是认识高校的重要途径,但却很容易陷入对高校认识片面的误区,甚至影响考生的志愿填报。那么到底该如何认识和了解高校呢?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研究的中心。”他又说:“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等学校,应该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朱清时院士在谈如何建设一流大学肘也强调:“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科研。”归结为一句话,一流的人才加上一流的科研才能创造一流的大学,才能推动一流的大学向前进。

  科研实力代表大学在某个学科领域所处的水平

  科研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实力,它代表这所高校在某个学科领域所处的水平,同时,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也直接反应了一所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如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军工专业为特色的首批“211工程”重点院校,在她的发展历程中,曾涌现出了如我国兵器学科专业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著名的火箭专家任新民院士,炮兵兵器专家沈正功教授,弹道学者李鸿志院士等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国防教育科研工作者。通过长期建设与努力,南京理工大学拥有我国兵器系统配套最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有些学科还是全国唯一开设,常规火力火控系统等学科专业代表了我国最高水平。在原“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16个二级学科中,南京理工大学拥有博士点12个,学校“211工程”国家立项的重点学科5个。2009年由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评估中,南京理工大学的“兵器科学与技术”排名第一。

  正是基于这些雄厚的科研平台,南京理工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断地吸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人才进入南京理工大学开展科研工作,整体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而为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这些都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南京理工大学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及特色,也是对南京理工大学科研能力的有力肯定。

  科研实力是衡量大学特色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科研实力,又展示出学校的整体实力。我国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既是人才培养基地,又是科研基地。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培养了一批批各类专业人才,而且还推出一批批科研成果,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既在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学校的买力,又在科研成果方面展示学校的实力。

  另外,一所大学的科研项目获得支持的等级越高、获奖数量越多,这所大学相应的实力就越强。就拿南京理工大学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理工大学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031项,国家级奖78项,其中包含六项国家科技大奖的一等奖,省部级以上奖励783项,获得专利授权4.56项。这些奖项的获得使南京理工大学在科研领域又迈向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展示了该校的整体实力。

  对于高校来说,每所学校科学研究实力的大小,科研学术水平的高低。都从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十分可观地展示了学校的特色和实力。如果说创新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先进性的尺度,那么科研实力便是衡量高校特色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认识大学应从科研实力出发,才能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大学,才能为选择大学和填报志愿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在认识了大学本质之后,我们如何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大学?下面谈谈怎样技巧选择大学?

  选校中的专业意向,实现专业与就业的平衡

  随着高考临近,如何填报志愿的问题又困扰着许多考生和家长。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上大学意味着马上就要开始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因此都想选择最“好”的大学和专业。可是,通过哪些方法能选择到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呢?在此,笔者想谈一谈,根据专业倾向选择大学。通过兴趣,找到专业倾向

  通过专业倾向选择大学,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兴趣首先确定自己想学什么专业,再通过多种方式查询哪些大学有自己相中的专业,最后比照自己的成绩,确定可以填报哪所大学。考生确定想学的专业时,要根据自身特点,实现专业与兴趣、就业之间的最佳平衡。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倾向。它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使其对感兴趣的工作充分思考,从而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推动其长久而有效地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要不怎么能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呢!考生如果能选报一个与自己特质、兴趣相宜的专业,将有益于刻苦钻研相关专业领域的奥妙以及日后的职业发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条件的考生可以在上大学前做一个初步的职业规划,初步了解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自己的性格能做好什么,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行业,想好了后再决定要学什么专业。

  可是有些考生会发出疑问:“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儿,怎么来确定自己的专业倾向,最终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在兴趣的类型上,有关权威部门的研究结果把高中生相对稳定的兴趣分为9类,即喜欢使用工具、喜欢计划或细节、喜欢帮助别人、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控制或影响、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感性创作、喜欢挑战或冒险、喜欢钻研或思考。如你是喜欢使用工具的“动手族”,适合的专业有测绘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印刷工程等;如你是喜欢帮助别人的“温暖族”,适合的专业有康复治疗技术、护理、社会康复等专业;而喜欢表现自己的“展现派”,适合的专业有市场营销、艺术教育、新闻学、传播学等。近几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在云南省和海南省做了被称为“云海工程”的试点,“云海工程”引入了“非考试”的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以此对考生学科能力以外的素质进行评价,其目的是为考生提供内涵更加丰富、具有诊断与发展导向功能的评价报告,帮助考生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好地选择高校和专业,做好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确定专业倾向,了解院校全面信息

  考生在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倾向后,再来选择学校就比较容易了。一般来说,哪些专业属于哪一级学科,这些学科分布在哪些学校,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都有公布。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分布在全国各地,考生该把哪些学校填在自己的志愿表上,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首先考生要分析自己的高考成绩(或者高考预估分数)在哪个批次,这个批次开设自己喜欢专业的院校有哪些,这些院校分布在全国各地,哪些地域是自己向往的。在确定了自己想去的院校之后,考生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认真查阅这些院校以往在你所在地的录取相关数据,如这些院校在你所在地的录取分数线、录取平均分、相关专业录取分、实际录取人数等。同时对比近几年这些院校在你所在地录取的专业情况、招生政策和招生人数上的变化以及相关专业不同年的录取分数线变化情况。诸如此类的问题,考生都应该弄清楚。

  根据成绩选报相关院校

  掌握好院校的基本信息后,考生再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或者高考预估成绩合理选报相关院校。例如某考生的专业倾向是文学、语言、编辑这一块,最终确定了编辑出版学专业,那么考生可以这样来选择自己满意的高校。

  首先考生可以去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查询或者查阅当地省级招办发放的当年院校在其所在地的招生计划合订本,找出哪些院校在你所在省(区、市)有编辑出版学专业招生,将这些院校一一列举出来,并将其做地域分类,如华北地区有哪些学校开设此专业,华中地区有哪些学校开设此专业等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地域倾向划出拟报考的院校范围,比如考生划定的是华中地区的高校,那么,此时考生就要比照自己的高考分数,看看自己的高考分数是属于哪个批次。假如考生的分数高出所在地一本省控线70分左右,那么就可以在华中地区开设有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在考生所在地一本批次进行招生的院校里选择。这时,考生就要去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里查查,这个地域的一本高校里,哪些学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比较有优势,并将这些学校列为备选项。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考生还要注意的是虽然开设同一专业的学校较多,但各学校的专业侧重点不同,比如武汉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侧重图书出版发行,而南京大学却侧重于文字编辑。考生弄清各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优势后,再查阅这些学校以往在你所在地的录取资料以及该专业以往在你所在地的录取分数线,这些分数线一般高出一本线多少分。如果考生确定了就读武汉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而武汉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一般都在70分以内,考生的高考分差高于专业录取分数线,那么考生就可以将这所院校作为自己的选择。

  通过优势专业锁定大学

  如果是成绩非常优异的考生,还可以通过国家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等确定自己的专业意向,最终选择到满意的大学。比如考生对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感兴趣,而考生又了解到,武汉大学的这两个专业实力不俗,已成为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专业,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所以通过这一途径,考生选择到了一所比较满意的大学和专业。

  此外,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也公布了一级重点学科、二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开设院校等名单。所谓国家重点学科是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在高等学校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一般来说,国家重点学科是从众多高校的相同专业中遴选出来的,师资力量比较强,硬件配备也较好。考生选择相关院校的学科专业,能够享受到好的办学资源,进而学到扎实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此时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或是就业,都将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此外,院校的特色专业,办学实力较强,选择这些特色专业,在考生未来的就业以及继续深造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不过,由于高校的优势专业实录分往往会比院校调档线更高一些,所以,高考分数不是很高的考生在根据优势专业选择院校时要尽量谨慎。笔者就遇到过这样一位考生,他从小就比较热爱写作和文学,很早的时候就确定了自己上大学时要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而他当年的高考分数超他所在地二本省控线10多分。在选择院校时,父母希望他能尝试报一所位于省内的知名二本高校,将来再直接报考该校的研究生。而考生平时喜欢在各高校的微博、贴吧、论坛上“泡”,他对另一所位于某二级城市的师范大学更感兴趣,因为他发现自己非常欣赏的几位作家正是这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经过对该大学的进一步了解,考生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年来一直是该校的优势专业,但由于地域所限,该校的录取线也基本保持在“踩”省控线或略超几分的状态。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报考了这所师范大学。后来,这位考生果然顺利被该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

  故事回放:

  某省2012年理科考生小杭,从小就喜欢和土木、建筑相关的专业,这使他在填报志愿时有了明确的专业意向。首先,小杭根据老师的建议,去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查询或者查阅自己所在省级招办发放的2012年各所院校在其所在地的招生计划合订本,找出哪些院校2012年在其所在地有和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并将这些院校一一列举出来,并对其做地域分类。小杭想去西南高校,所以,他把西南高校开设有与土木、建筑相关的专业都列了出来。

  那么,此时小杭就要比照自己的高考分数,看看自己的分数是属于哪个批次。小杭的高考分数是598分,高出该省2012年一本理科省控线80分,那么他就要在西南地区开设有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的一本院校里选择。老师告诉小杭,这时最好去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或者相关院校官方的网站查查,在这一地域里哪些院校的土木、建筑专业比较有优势,并将这些院校一一列出来作为备选项。

  通过相关查询,小杭才知道,开设有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多,且各自的专业侧重点也不同。搞清各院校的专业优势后,小杭筛选出了他比较中意的几所院校: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

  接下来小杭就要查看这些院校往年在其所在地的录取资料以及该专业往年在其所在地的录取分数线。小杭最喜欢的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土建类(茅以升预备班),经过查阅,该校的土建类(茅以升预备班)往年在他所在地一般都高出一本线78分以内,那么他被该校该专业录取的可能性很大。如愿以偿,最后小杭顺利就读西南交通大学的土建类(茅以升预备班)。

  通过地域倾向,理性选对大学 以地理位置来选择大学的倾向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一直以来,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大学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是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很多考生都有自己的求学地域意向,有的考生倾向于到国内发达城市求学,因为在考生的印象中,国内发达城市可供选择的高校较多且高等教育水平较高。在四年的求学期间,不但可以在实力雄厚的大学里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凭借城市的发展开阔自己的眼界;而有的考生却希望在中西部选择一所综合实力强,具有良好学术氛围可以使自己安安静静做学问的高校;还有些恋家的考生则希望就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上大学,这样可以就近就业,就近发展。

  若考生要了解一个并不熟悉的地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旅游、咨询等途径。我们注意到很多大学已经非常注意把所在城市的介绍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网站专栏、微博等形式提供地域文化、风俗传统、旅游饮食、交通、气候等信息,就是帮助外地考生和家长深入了解这所大学这座城,所以,考生在没有明确地域倾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去体验和了解。

  对于地域倾向,考生要尊重事实并因人而异

  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相对集中,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南京、广州、成都、沈阳等城市高校数量和办学水平都比较高,成为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求学地。这也使得地域倾向成为选择大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东部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快,近年来,全国考生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域的选择倾向更加明显,高考志愿的“孔雀东南飞”正成为一种潮流。相比而言,西北、东北、西南、中部地区省份的高校热度略显不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身处中国版图最中央的西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高校林立,但对省外考生的吸引力还是达不到预期。地域倾向对高考志愿影响的日益扩大也随之带来很多负效应,比如考生过分看重地域的“冷”“热”,而不顾个人的兴趣和发展,导致志愿满意率下降等。

  虽然考生可以通过地域来选择大学,但地域绝不是成为左右大学选择的首要因素。考生应该尊重事实,因人而异。

  尊重事实就是我们要对不同地域深入了解,而不是听凭讹传或主观臆想,在地域取舍时要避免误读误解。比如,笔者经常遇到新生和家长来校后对我们讲,我们那边很多人都说西安是“黄土高坡”,来了西安才知道这地方四季分明,历史氛围浓重,不愧是千年帝都。由此可见,东北、西北、西南、中部省份在全国其他地区人们的心目中还多多少少有点“名”不副实,更容易被冠以“欠发达”,但当你真正来到这里其实不尽然。像武汉、成都、西安、哈尔滨、沈阳等城市,院校数量多,综合实力强的大学也不少。如武汉、西安均有7所“211工程”院校(不含军事院校)。另外一些位于东北、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的大学,自身特点与所处城市的地理优势联系非常紧密,在城市的矿产、工业、历史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人而异就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量决策,高考志愿填报是个复杂的选择过程,是高考成绩、录取政策、专业兴趣、心态和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多元博弈。当地域和大学,地域和专业,地域和个人发展发生冲突时,一定要立足本人的实际,比如成绩符合愿望等等,否则难免给考生本人造成痛苦。比如考生期望去沿海地区的城市求学,那么大连、青岛、厦门等地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沿海城市既有在一本批次招生的院校,也有在二本批次招生的院校,有的还有独立学院。如果考生分数在一本批次上,那么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可供选择;如果考生分数在二本批次线上,那么就有青岛科技大学、集美大学等可供选择;独立学院有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

  还有一点笔者要提醒考生,一般来说,地理位置较好的大学的调档线和录取分数线较之同批次同类型、地理位置稍差的院校要高一些,甚至有些在二本批次招生的地理位置较好的院校调档线偶尔会赶超那些在一本批次招生的地理位置稍差的院校,没有分数优势的考生不要盲目去选择有地域优势的大学,以免落榜。由于大部分考生的眼光都集中于地理位置较好的大学,导致一些实力雄厚的部委属高校因为地理位置稍差而调档线不高。没有较大分数优势又想就读一所好大学的考生则可更多地关注此类院校。总之,对大学的选择不必囿于某一个地域,如果敢于放开思路,以学科兴趣为主。以地域倾向为辅,一定会柳暗花明。

  院校所在地对学生就业和发展空间影响不大

  其实,不管考生是何种地域倾向,都存在着类似的思维逻辑。即认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去向与院校所在地有强烈的关联性,院校所在地直接影响考生将来的发展空间。据笔者了解,实际上,一所高校学生的就业去向、发展空间与院校所在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不具有必然的联系,院校所在地对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发展空间影响不大。

  以长安大学为例,该校地处西安,但由于学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所以毕业生就业去向并不受西安地域和学生生源的影响。以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为例,长安大学每年在三地招生计划各50人左右,但每年会有一千余名毕业生到北上厂三地企事业单位就业。2012届毕业生中,北京生源毕业生32人,但到北京市属单位、部队与央企就业人数为365人,是北京生源数的11倍,大量非北京生源也能够到京就业。相比之下,上海和广东,非属地生源到沪到粤就业比例则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就业去向、发展空间并不绝对受院校所在地影响,更多与行业、社会发展需求、个人素质培养等因素密切相关。

  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对大学倾向的选择上,大学所处地理位置不应该成为左右考生和家长的首要因素。此外,北京也好,上海也好,由于发达的经济,几乎吸引了和正在吸引着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同时也使这些地方成为竞争极为激烈甚至残酷的地方。高涨的生活费,高强度的压力早就淹没了相对的高工资,只有少数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强者才能真正享受到大城市的繁华。从这个意义上讲,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并不一定适应每个人的发展,近几年毕业生趋向于到国内二线城市工作,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上面的问题。同时,那些二本批次及以下不愿意出省的考生也要注意,像挤独木桥般只报考省内院校,而把省外广阔的求学天地置之不理,怎么说都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所以,考生在高考志愿选报大学时,当地域倾向与个人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一定要立足实际,正确面对。

  故事回放:

  笔者认识这样一位文科考生,一心要去古城西安求学,高考结束查询成绩,她考了560分,高出当年所在省一本文科省控线44分。接下来,她就查阅了她所在省的高考志愿填报相关资料。由于她有明确的地域倾向,所以她要找出西安高校连续几年(至少三年)在她所在省录取分数线与一本省控线差值在44分左右的高校,而且最好选择差值在44分以内同时又是自己最想去的高校,这样她被录取的几率更大些。通过查阅相关学校的资料和咨询相关高校的招办老师,她最终确定了长安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入大学之后,她非常勤奋,经常练习写作,后来创作丰硕,每年会有数十篇作品发表,而且她还有一个长篇创作的计划。目前这位考生已经临近毕业,为了说服父母,她还邀请父母利用假期来到学校,一起游历西安,一起品读长安大学,最后父母同意她继续留在长安大学读研究生。笔者对这位考生的印象一直很深,她热爱西安、热爱长安大学,对这里充满了感情,她总愿意把自己的求学经历,自己在西安的所见所得,在长安大学的体验和感受分享给学弟学妹。除此,她还写了大量专题文章发表到各高招媒体,并成为很多家长和考生的知心朋友,她的专栏文章一直备受欢迎,约稿应接不暇。其实,这就是一个地域选择非常成功的好例子,选对地域及其大学和专业更能如鱼得水。笔者相信,只要各位考生有梦想,有目标,你所钟情的那片热土一定会有你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

  破译择校中的分数玄机

  以考生的分数为基础来择校的三种情况

  目前,考生填报志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考前填报志愿,一种是考后估分填报志愿,还有一种是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无论是哪种填报志愿方式,都必须以考生的分数为基础,认真选择院校。

  以考生的分数为基础来选择院校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分数达标——专业优先”择校法,即在分数达标的院校范围内,根据考生的专业意愿倾向,选择这些院校中相关专业实力强的院校报考;一种是“分数达标——院校优先”择校法,即在分数达标的院校范围内,选报综合实力强、声誉好的院校;一种是“分数达标——地域优先”择校法,即在分数达标的院校范围内,选报地域位置优势明显的院校。

  考生只有对自己的高考分数或预估分数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知后,才能对自己选报院校的层次有所定位、排序和取舍。填报志愿时,高校的录取分数是最直观也是最容易获得的有效参考资料,考生和家长都知道要搜集目标高校往年在其所在地的录取数据,但如何才能科学、高效地利用院校的相关录取数据,其方法并不是每个考生和家长都能够掌握的。比如,有的考生和家长只参考某校或者某些专业某一年的数据;有的考生参考高校或者专业以往录取分数线时,仅仅以分数的绝对值为参考,这些都是对院校相关数据的片面利用。一般来讲,某一高校在某一地区的录取分数线大致是稳定的,因此,考生须将自己的高考分数或预估分数与本地区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高考分数或预估分数在往年能够被哪些学校录取,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下面笔者将详细讲述该如何参考和利用院校的相关数据。

  甄别“裸分”还是“总分”

  在如何使用高校的录取分数之前,考生和家长必须要对录取分数进行甄别——高校公布的分数是实际高考文化成绩还是含政策性加分后的高考总分。无论是录取线还是专业录取分数,甄别这个分数尤为重要。政策性加分指的是根据教育部和各省级招生部门相关政策规定。部分考生享受的高考加分(降分),这个加分将会与考生的实际高考文化成绩相加成为高考总分。在高校录取和专业录取的时候,每所高校对于政策性加分的态度是不同的,有些学校认可加分,即用总分为依据进行录取;有些学校则不认可加分,即是用实际高考文化成绩进行录取,所以公布的分数线也会有所区别。

  另外,考生还应该甄别高校或是其他平台公布的分数中,是否包含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特殊类型招生的录取分数,因为在进行特殊类型考生录取的时候,一般会降20-30分录取,有的甚至会降到重点线上即可录取,考生和家长在使用分数前,务必先要确定该分数是否含有加分或者降分的录取分数,以免造成较大的误差。

  有时候,考生和家长还可能在不同的渠道看到某高校在同一省(区、市)同一年的不同录取分数,这时建议考生与高校招生办取得联系进行核实,一般我们认为应以高校和省级招生部门公布的录取分数为准。

  最好参考院校在其所在地3~5年的录取分数

  笔者在平时的工作或是招生咨询会上,碰到很多考生和家长往往关心的是高校上一年的录取分数。实际上,考生在填报志愿参考相关高校和专业录取分数线时,不能只参考上一年的相关数据。因为高考某一年的录取数据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受“大小年”、考生所在地高考试题难度、评分情况、考生填报志愿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笔者建议考生和家长,最好参考高校在当地近3-5年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高校的整体分数趋势,以便全面、准确判断。有些高校在官方的网站上也会公布至少3年的录取分数供考生参考。

  “录取平均分差”具有参考意义

  考生在参考高校或者专业往年的录取资料时,不能简单地以高校调档线、录取分数线、专业录取分数线为依据,而要把这些数据与相关年份相应批次的省控线进行比较得出相对分数(相关录取分数线一相应批次省控线),并且与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当年省控线的相对分数(考生的高考分数一相应批次省控线)进行比较。我们一般将高校录取最低分与当地相应批次省控线的分差简称为“录取分差”(即高校录取最低分-相应批次省控线),将高校录取平均分与相应批次省控线的分差简称“录取平均分差”(即高校录取平均分-相应批次省控线)。

  由于每年高考模式不一、高考试卷难度有别,各所高校每年的录取分数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通过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尽管录取最低分波动较大,但其录取平均分差一般波动不会太大。所以,如果要稳妥填报,最好参照目标高校在考生所在地的录取平均分与当年相应批次省控线的录取分差,即录取平均分差。如果考生的高考分差(考生的高考分数-相应批次省控线之差),高于高校近几年的“录取平均分差”,也就意味着考生报考该校的把握比较大。考生填报志愿时参考院校的录取平均分差,不仅会提高考生报考某所高校的把握性,同时也能增加考生报考该校某些专业的优势。比如2012年四川省理科考生小付的高考分数为580分,高出四川省理科一本省控线62分。而小付的理想院校是西南交通大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西南交通大学近三年的院校录取分差均低于考生高考分差,所以,该考生进入西南交通大学的把握性较大。

  另外,如果考生的愿望不仅仅是被某所院校录取,还要就读该校的优势专业,则建议考生参考该校分专业的录取平均分(专业录取平均分,相应批次的省控线)进行比较。

  把“分数”转化成“位次”

  对实行平行志愿地区的考生而言,知道自己在全省(区、市)同科类考生中的位次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平行志愿中很突出且与其他志愿填报方式不同的地方所在。因为考生的档案检索是按照考生的位次依次进行的。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区、市)在公布考生高考成绩的同时,一般都会公布考生在该省(区、市)的位次,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位次而不是分数。所以,考生在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后,往往决定好坏的不是成绩本身,而是与这个成绩相对应的位次。

  当然,考生要明白与自己分数所对应的位次,对于知分填志愿的考生来说并不难,因为各地在公布考生成绩时,就有一个全省(区、市)考生成绩位次排名情况。但对于估分填志愿的考生来说,难度就比较大了。不过考生可以以几次模拟成绩来参考其在中学的排名,在中学的教学质量和生源质量比较稳定的前提下,往年排在考生所在位次的同学能够考到的同层次高校则是今年该考生可以考虑报考的。

  选择一所院校是考生求学路上的一件大事,考生须谨慎地进行各方面的综合考量,对自身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评估。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文中所介绍的方法选报理想而适合自己的院校。

  故事回放:

  2012年某省文科考生小安高考成绩为486分,该省的文科二本省控线为454分。首先小安确定了自己的高考分数属于哪个批次范围,因为考生的分数只有达到省级招办公布的某个批次最低控制线才可以报考这个批次的相关院校。小安的分数上了所在省二本线。

  其次,小安计算出自己的高考分差,即自己的高考分数减去相应批次的省控线。通过计算,小安的高考分差是32分(即486-454=32)。小安在知道了自己的高考分差后,就去找与自己高考分差相匹配的院校。几乎每位考生手里都有当地省级招生部门编著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或者院校往年的录取资料,考生要在这些资料中找出相应批次的院校以往至少三年的录取分差(院校当年在考生所在地的录取分数线一当年相应批次的省控线)。接下来,小安就将以往在其所在地参与文科录取的高校录取分差算出来,而且计算出这些高校以往至少三年的录取分差。在参阅了众多高校的录取分差数据后,小安从中选出了以往录取分差在32分左右的高校。

  由于筛选出来的高校很多,而小安又想去珠海、湖南、西安、浙江一带读书,所以从中挑选出了符合条件的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湖南商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西安工业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这些高校近三年院校录取分差都低于32分,所以小安被这些院校录取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小安还必须要了解自己所在地的二本批次志愿填报方式。2012年,小安所在省二本批次实行部分平行,即一个第一志愿和四个平行的第二志愿。所以,第一志愿最好选择以往录取分差都在小安的高考分差范围内的高校,这样被录取的把握更大。因为顺序志愿的第一志愿非常关键,第一志愿一旦失败,考生被后续志愿录取的几率会比较小。最后,小安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七月流火的季节,小安如愿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录取通知书。

  细看院校中的录取规则,增大录取几率

  高校的录取规则,对考生志愿填报至关重要

  填报志愿时,全面了解高校、专业基本情况、近年录取分数等信息是每位考生必修的“功课”。在网络、电讯等信息媒体发达的今天,做好这门“功课”已并非难事。但是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仍有许多落榜考生觉得十分委屈,自认为在填报志愿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自己的分数对于填报的学校也较有把握,可是却出乎意外地落榜了。这是为什么呢?反观原因,原来是他们忽视了高校《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而录取规则又是高校《招生章程》中的核心内容。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结合高校的招生计划和历年录取分数填报志愿,容易忽略高校的录取规则,导致志愿无效或落榜。读懂高校的录取规则,对于考生填报高考志愿至关重要。由于高校录取规则涉及的方面很多,在此,笔者就其中与考生录取最为相关的部分与各位考生细谈一番。

  调档比例的含义

  调档比例为录取时招生计划数与提取档案人数的比例。高校为避免因考生不服从专业调剂等原因无法录取而导致完不成招生计划的情况,调档比例一般大于1。比如说某高校某年计划招生人数是100人,而实际调阅的档案数为120人,可以说该校调档比例为1:1.2或者是120%调档。顺序志愿投档原则上要求高校调档比例不超过计划数的120%,平行志愿投档原则上要求高校调档比例不超过计划数的105%。高校调档比例直接影响到考生录取,特别是贴线投档进来的末位考生,退档风险较高。此外,还要关注学校是否承诺“政审体检合格,服从专业调剂调档不退档”,特别是平行志愿投档的省(区、市)。

  1.细心留意高校调档比例,对志愿填报有利

  看到这里,也许有考生会说,调档比例只是高校和省级招办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调档比例的高低,对于志愿的填报甚为密切。如果考生细心留意一下,还会发现对志愿填报的有利信息。

  就平行志愿的调档比例来说,如投档比例为100%,则意味着零退档,考生只要服从专业调剂,身体健康状况等符合专业录取要求,则无退档风险。对于分数没有多少竞争优势的考生来说,假设两所高校都是你的目标院校,两所高校各方面的要求也大致相当,选择低调档比例的高校比选择高调档比例的高校退档风险要小。

  按照平行志愿的录取特点,考生一旦被退,则只有等待征集志愿或进入下一个批次,考生能否挤上这“末班车”也是未知数。也许考生会问,如果调档比例为100%,排在后面的考生不是连进档的机会也没有了吗?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按照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和志愿填报模式,每位考生可以填报A、B、C等多个院校志愿。就考生来说,其A院校志愿所填大学没有进去,还有B院校志愿所填高校的机会,B院校志愿所填大学没有进去,还有C院校等后续志愿所填高校的机会。

  从上面讲解中可以发现,调档比例是非常重要的,而高校在《招生章程》中也对此有专门阐述,比如东北大学录取规则中提到“学校视生源情况确定调档比例,实行‘顺序志愿’(含‘混合平行’)投档的省(区、市)按照不超过我校在各省(区、市)招生计划120%的比例调阅考生档案。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区、市)一般不超过105%。平行志愿投档到我校的考生,在政审体检合格且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下均予以录取。”考生通过看这段规则应该清楚东北大学在北京等顺序志愿投档省(区、市)提档比例不会超过120%,如果超过说明学校就要增加招生计划。在辽宁等平行志愿投档省(区、市),提档比例一般不会超过105%,事实上东北大学在辽宁每年提档比例为102%或103%。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应该读懂,“平行志愿投档到我校的考生,在政审体检合格且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下均予以录取。”这条规则对北京顺序志愿投档考生不适用,而对平行志愿投档考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合格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没有任何退档风险,可以放心大胆地报考。考生通过这条规则也应该读懂高校的初衷——鼓励考生填报“专业服从”。

  故事回放:

  东北大学2012年在四川理工类105%调档,一名四川理科考生小鱼,535分填报东北大学,超过提档线8分,但由于填报专业过高还不服从专业调剂,很遗憾地被退档了,最后被一所本科二批次院校录取。而另一名527分的四川考生小溪填报的专业与535分的考生小鱼基本相同,也没法进她填报的专业,但她填报了服从专业调剂,抓住了学校承诺“政审体检合格且服从专业调剂不退档”的机会,最后被东北大学调剂录取。两名考生命运截然相反。所以,笔者在此提醒各位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一定要仔细阅读相关院校《招生章程》中关于录取规则的规定,特别是调档比例的要求。说不定,这就是你成功进入大学的砝码。

  院校关于加降分的规定

  由于我国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是依据行政区域划分并由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管理,因此,各省(区、市)的加分政策是在教育部相关工作规定指导下,由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省(区、市)的高考加分政策也是不同的。而高校《招生章程》中的加分规定,是针对享有加分照顾政策的考生而制定的相应录取原则。

  1.对待加分,高校态度不一

  加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教育部规定针对各大高校都适用的加分项目,二是一些省(区、市)针对适用于本地高校的加分政策。

  关于教育部规定的加分项目,各位考生可以去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进行查询。对于可以享受加分的考生在报考相关高校时,可要仔细了,因为不同高校对待加分,态度不一。绝大部分高校承认各地高考加分政策。但在具体的专业录取时,以实际高考文化成绩为依据的又占大多数,高考文化成绩相同时,优先录取有高考加分者居多。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投档和分专业录取时完全认可加分,以厦门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第二类是投档认可但专业录取不认可,实行此政策的高校有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第三类是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在高考实考分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相关科目分数高或教育部政策规定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的考生。”享受加分或降低分数投档政策的考生在报考时应该予以重点关注。

  而关于一些省(区、市)针对适用于本地高校的加分政策,比如2013年河北省高考加分政策规定“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增加20分;农村户口的独生子女增加10分;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增加5分: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初检合格学员增加10分”;2013年西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定“边境县所属边境乡镇农牧民子女,加10分;执行汉族录取分数线的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在区内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不含地市所在地县及乡镇基层单位)工作十年以上,现仍在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正式教师、农牧科技人员、医务工作者或从以上岗位退休的正式职工子女,加10分”。

  2.降分录取勿忽视

  与加分政策相比,降分也是考生直接享受实惠的渠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分和降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得到相应分数的照顾,从而为自己的高考起到加分的效果。

  从各地降分政策看,更多的是对一些有特殊身份考生的降分,如少数民族考生。如山东省招考院2013年对高考享受加分或者降分投档就有这样的规定“山区、湖区、海岛、少数民族聚居地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总分低于高等学校调档分数线以下10分之内的,可以向学校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除了这种降分之外,高校还有一种降分,即学校整体或某专业生源不足的降分。如江西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规定“民族院校在规定批次录取控制线上录取不满时,对少数民族考生,可降低20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由高校审核录取;农、林、水、地、矿、油等类院校如在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完不成招生计划时,可降低10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由高校审核录取”。

  这些降分政策如果考生和家长提前了解,并时时关注当地的招生录取动态。就可能享受到降分带来的意外之喜。

  故事回放:

  湖北省2012年理科考生海霞,高考分数为550分,距海霞所在省理工类本科一本省控线只差1分。海霞非常失落,1分的差距就将自己与一本院校失之交臂。正当她无奈之时,她从老师那儿了解到,2012年她所在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父、母和考生本人均为农村户口、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独生子女证》的农村独生女考生报考湖北省属高校时,可以在其高考文化成绩总分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刚好海霞的情况符合。老师帮海霞仔细分析了这个规定,有二个地方需要注意:一是必须要报考湖北省属高校,二是要弄清楚学校在录取时是否认可加分。

  有了老师的分析,海霞在填报志愿时又坚定了一些。根据加分后560分的成绩,海霞在一本第一志愿填报了某大学并服从了专业调解。最后,这所大学2012年在湖北省理科一本调档线为551分,而且该校在2012年的《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凡符合所在省加分或降分条件的考生,我校按投档成绩从高到底录取。”海霞以高考总分560跨过了高校的调档线,最后也如愿地被这所大学录取。

  院校补充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针对考生的体检结果,有详细的要求。但是,各高校通常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专业培养要求以及就业等因素,提出对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招收男女生比例、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专业培养对外语的要求等规定。这些规定考生容易疏忽,但在录取时具有“一票否决权”。比如东北大学软件工程等专业教学时对外语语种有要求,只招英语语种考生;采矿工程专业只招男生;音乐表演专业要求男生身高1.65(含)米以上;部分艺术专业要求“专业校考合格”等等。高校在录取时肯定会按照《招生章程》中规定的录取规则,如果考生没有注意而误报必将导致无法录取。因此,考生在关注院校的《招生章程》时,一定要看清楚院校是否有补充规定的要求,千万不要因为漏看或者不仔细而与心仪大学失之交臂。

  总之,高校的录取规则是考生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考生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读懂高校录取规则,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以确保志愿有效,降低志愿风险,为顺利考取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故事回放:

  某省理科考生小月,2012年高考分数为560分,高于所在地一本理科省控线42分。由于小月在高考之前就听说采矿工程专业近年来就业前景很好,所以一心想填报这个专业。但父母极力反对,因为印象中这个专业非常艰苦,不太适合女孩子。可小月就打定了主意要报考这个专业。最后,小月填报了东北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录取过程中,小月的档案顺利投到东北大学,可最后却被调剂到了另外一个专业。

  怎么回事呢?仔细查看,小月的分数的确上了她所填报的专业录取分数线(该校采矿工程专业2012年最低分为550分),但小月却没有看清楚院校在《招生章程》中的补充规定,即该校采矿工程专业只招收男生。

  所以,考生在报考相关院校或专业时,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忽视相关院校《招生章程》里的补充规定。希望各位考生不要重蹈小月的覆辙。

  当前,各省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根据投档原则不同,可以分为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两种大类型。在不同的填报方式下,考生所应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

  何为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

  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为“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分为全部平行和部分平行两种模式。所谓全部平行,顾名思义就是在每个录取批次各个阶段都实行平行志愿,即在各个批次中并列设置若干所高校(一般3~5所)作为平行志愿。这几所高校志愿并列为第一志愿,志愿之间只是先后顺序的区别。部分平行是将一个录取批次的高校志愿设置为两段不同的志愿形式,一般将第一志愿设置为顺序志愿,第二及其后续志愿设置为平行志愿,特点是在同一个录取批次中既有顺序志愿又有平行志愿。

  顺序志愿是根据“志愿优先,按分排序”的原则,在同一录取批次同一科类中,按考生填报的高校志愿归类再按分数高低排序,划定投档分数线,实施多轮投档,由高校进行录取。

  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两者在投档过程中的区别

  二者最重要的区别是投档原则出现了本质上的变化。平行志愿是在同一录取批次中设置若干个高校志愿,各高校志愿之间互为平等关系。如某省在本一批次中设置了A、B、C、D四个高校志愿,投档前将本一批次所有线上考生按高考成绩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同分考生根据省级招办的排序规定),投档时按高校招生计划1:1.05的比例,根据排序依次检索,凡符合投档条件的考生向其所填报高校投档。在投档过程中,考生非A志愿填报某一高校和其他同一分数将该高校填报在A志愿的考生享受“同等待遇”。这是平行志愿与顺序志愿的最大区别。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平行志愿投档时是在同一录取批次中将全部招生计划一次投档完成,只要考生档案在投档过程中被检索,不论是否投出均视为完成本批次的投档过程。投档以后若有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则采用征求平行志愿的方式完成招生计划。

  而顺序志愿一般则是在一个批次中设置三个高校志愿,各高校志愿之间各自独立。在投档时,首先调取达到本批次录取控制线的所有考生档案,按考生所填报的第一志愿高校进行归类,将高考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再按高校的招生计划的1:1.2比例,划出投档分数线。如:在本科第一批次高校录取时,先将所有把A高校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考生归类,再将达到投档线的考生向A高校投档。由A高校参照招生计划以及进档考生的专业志愿确定录取与否;最后A高校再将没有录取的考生档案退回省级招办,从而完成录取程序。若A高校因一志愿考生人数不足而未能完成招生计划时,省级招办就会将一志愿未被录取且二志愿报考A高校的考生按分数排序后向其进行第二次投档。仍还未完成招生计划时则将一、二志愿未被录取且第三志愿中填报A高校的考生再次向其投档。如还无法满足招生计划,将从考生填报的高校服从志愿中调剂投档或采取征集志愿方式,直至完成招生计划结束录取工作。平行志愿中院校的填报策略

  笔者在招生工作中发现,不少考生因为自己的高考成绩比较高,且片面认为平行志愿就是保险志愿,而对志愿填报盲目乐观,没有梯度。例如某考生高考成绩630分,自认为这个成绩比较高,排名也靠前,肯定能录取到很好的高校,所以在填报时只选择了几所往年录取分数都在630分左右的高校,从而造成所填报的高校志愿都在一个层次上没有形成合理的梯度。录取时因为他填报的那几所志愿高校投档分数均超过630分,所以该考生连档案都未能投出,而是等到征集志愿时再重新补报志愿,录取结果与理想高校相差甚远。

  1.量体裁衣,拉开梯度

  高校排序是填好平行志愿的关键。因此,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首先要根据自己对高校的了解,对拟填报高校进行排序,再根据自己的成绩(排序)进行选择。为使A、B、C、D四个高校志愿形成梯度,在填报时,考生要把在同一批次录取的高校分为若干个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中确定一所高校,再将选择的同一批次不同层次的高校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有梯度的高校志愿。

  因此,考生在同一批次志愿中,一定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做到量体裁衣,要使选择的高校在录取分数上形成一个梯度,足以确保被其中的一所高校录取,提高志愿的有效性。要把握这一梯度,必须清楚地了解拟填报高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把自己的高考成绩与之相对应,这对于考生较准确的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一般四个志愿的梯度可以采取从高到低的思维方法来选择:第一志愿大胆填报,填报与自己分数对应且最理想的高校,即通常所说的“冲一冲”;第二志愿稳妥填报,填报与自己分数对应较理想的高校;第三志愿保守填报,填报与自己分数相对理想的高校;第四志愿保底填报,填报确保能被录取的高校。一般来说,所填报四所的高校依次应该有10-15分的分差,而自己的高考成绩则应该在这个区间中间的位置。另外,考生还可按照热点或者区域来选择填报高校志愿,一般被国家列入“985工程”高校和大城市、热门行业的高校考生报考最多,“211工程”高校其次,地处西部、农、林、矿、油、师范等高校较低。如果考生选择了其中的一所高校作为平行志愿中的第一个志愿,在选择第二、三个志愿时应对照前几年的录取情况做适当下调,同时还要选择一所高校作为保底志愿以形成一个合理的有梯度的高考志愿。

  2.结合高校招生计划的变化,扩大选择范围

  考生在选择高校志愿时还要结合高校招生计划的变化。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选择范围。既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批次的任何一个高校志愿,也不要随意填报任何一个批次的任何一个高校志愿,特别是在民办本科、专科等批次阶段。考生在拟确定填报高校志愿前,还应该通过电话、网络、咨询会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该高校的基本情况,包括高校概况、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办学条件、重点学科、图书馆藏书量、历年的录取分数线,以及该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就业状况等,仔细阅读该高校的《招生章程》,了解该高校的招生计划、录取政策、收费标准和奖助学措施。再根据这些信息结合自己的志愿,对拟填报高校志愿做出适当的调整。

  顺序志愿中院校的填报策略

  顺序志愿在录取时,在同一批次上线考生中,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结束后,已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结束本批次招生。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在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的考生中再录取第二志愿考生。因此,第一志愿的选择和填报尤为重要。统计数据表明,实行顺序志愿的省(区、市),有80%左右的考生是通过第一志愿被录取的。那么,如何选择好第一志愿呢?

  1.“第一”很重要,“分数”很关键

  第一志愿高校的选择一般可参考该高校近三年录取平均分数线与省控线差值,将自己的高考成绩与拟填报高校平均分数线对照,留出分数余量,增加录取的可靠性。另外,考生也可以将拟填报高校按照综合实力排名、师资、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就业率等情况进行排列筛选。同时还要认真分析拟填报高校近三年的录取走势,一般来说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会随着当年的试卷难度系数变化和报考人数变化作上下波动,有的年份报考人数特别多,录取分数线一般会提高,俗称“大年”;有的年份报考人数特别少,分数线显著降低,有的甚至跌至该批次最低控制线,这种情况俗称“小年”。“大小年”现象比较明显的高校多数是热门地区的招生人数较少的高校,规律难循。通常是某一高校录取分数线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连续几年增涨。到了许多考生都认为高不可攀时,就会突然出现报考人数急剧减少,甚至发生断档现象。

  所以对考生而言,一定要认真分析拟填报高校往年的录取信息。为了使第一志愿高校更具有把握性,最好选择往年录取分差略低于考生与当年该批次省控线分差的高校。

  2.了解招收二志愿高校的具体情况

  虽然在顺序志愿录取中,大部分考生是通过第一志愿被录取,但并不是后续志愿就完全没有意义。只有拉开高校的梯度,填报好每一个志愿,才能化解落榜的风险。一般招收二志愿高校为两种情况,一是虽然第一志愿录取分数较高,但仍预留少量招生计划在二志愿招收一志愿高分落榜考生的高校,二是地处偏远省(区、市)的部分高校、部分偏冷行业的高校和地级市以下城市的高校。部分民办高校。中外合作高校和初次进入某批次招生的知名度低的高校。这些都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了解清楚的。特别是明确提出在二志愿招收一志愿高分落榜高校的招生政策和计划。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相关文章:

如何选择适合的RPO06-09

如何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家用路由器07-01

选择一家适合自己的公司的方法09-22

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考证05-14

2015年计算机三级考试报考指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07-14

如何选择PHP版本09-26

如何选择招聘渠道09-02

不同成绩高考生如何选择大学与专业09-15

如何选择良好的期货公司09-27

如何正确选择防火墙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