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5人教版画风教学反思
《画风》课文主要讲了宋涛、陈丹、陈小艺一起画画,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陈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本课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画风》教学反思_篇一
《画风》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我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风是怎么画出来的?”这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入课文,觉得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在画风,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你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红领巾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炊烟、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一节课下来,自己感觉上得非常成功。但静下来细细想想,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抓住了重点,忽视了透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我课件展示了他们的画也让学生配了课文中的句子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快乐。但是由于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教材该挖掘到的没有把握好,让人有一种“走过场”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就缺乏了一些内涵。二、重视了朗读,忽视了个性;在本堂课上,我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学生都通过重读“弯弯的”等词语来表现风。现在想来,只要把表现风的那些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呼呼地转”等再进一步挖掘下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读时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了。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课上得有多深,关键在于教材研究得是否透彻。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画风》教学反思_篇二
《画风》一课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获得美的享受,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把想象到的画风的方法写下来,这样就达到读写的统一。
成功之处:
1、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认识的七个字中有六个出现在课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识字教学时我以一个问题“谁在画风?”自然而然地引入识字教学活动,宋涛、陈丹、赵小艺,在识字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同学的名字里也藏有这些生字?给它们组组词等,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效果也很不错。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在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画出风的?”我通过找、划、读、编小诗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孩子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有效地进行了语言训练。特别是编小诗这一环节,一开始孩子还不知从何入手,但渐渐地,孩子越来越来顺手,连鲁发财,班里从不发言的孩子也编得很精妙。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3、你能画风吗?请开动你的小脑,以《风来了》续编小诗。这是对文本的拓展,不仅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也是对孩子地再一次语言训练。首先以音乐渲染,“呼呼的风声”孩子似乎就置身于风中,风儿迎面扑来。接着老师的语言渲染:风来了,在风中自然界的好多食物发生了变化,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湖水边,在碧绿的山坡上,在人们的身上、走廊上,等。在情境中,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迸发,由于当时时间关系,没有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展示的机会,这是第二节课孩子们的发言: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头发 )吹(起 )了,风藏在( 飘起的头发里 )。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尘土 )吹(飞 )了,风藏在( 飘扬的尘土里 )。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裙子) 吹(起)了, 风藏在( 摆起来的裙子里 )。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红领巾 )吹(起 )了,风藏在(飘扬的红领巾里 )。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稻子) 吹(弯)了, 风藏在(弯弯的稻子里 )。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柳枝) 吹(斜)了, 风藏在( 斜斜的柳枝里 )。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雪花) 吹(斜)了, 风藏在( 飞舞的雪花里 )。
不足之处:
1、应该在课堂中注重“以读为本”,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欠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习完课文,应该回读课文,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时间比较少,朗读指导不到位。在读上关注了量而没有关注质的提高。学生朗读不到位,
2、在文本处理上不够精要,因而产生了拖堂现象。三位小朋友各自是怎么画风的?内容呈现形式单一,画了什么→指导朗读→编小诗,在每一位小朋友上都平均用力,训练重点不够突出,给人一种单一、重复之感,也浪费了时间。如果,第一位小朋友画风的教学是需要老师领着学,那么后两位小朋友画风完全可以放手让小孩子自读、自编小诗,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主学习阅读的能力,也节省了时间。其实这一环节在备课时,曾经也感觉这样平均用力不是很妥当,但由于时间仓促,一时没有想到很好的处理的办法。只有到了课堂上,在评委的点评下,才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觉。
【画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画风》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12-24
《画风》教学设计08-02
画风教学教案04-03
画风教学设计模板11-26
小学课文《比画风》教学设计(精选10篇)10-21
《画风》语文教案04-03
画风课堂教案实录04-01
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3-05
小学语文画风精品教案设计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