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理解应该“有法可依”
《语文课程标准》(201 1版)“阅读教学”第二学段第三条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第三条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其他版本小语教材,到了中高年级都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某某句的理解”“找出描写某某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些句子在表达某某之情有什么好处”……中高年级语文试题中也常常要考到对句子的理解,可学生笔答的情况常常不尽如人意。
出现这种情况,不能怪学生。看看有多少名特优教师在公开课上教学生回答课文后面问题的方式方法的?翻翻老师们的教案或查查网上的教案,有哪一份中有训练学生理解句子的方式方法的?再看看现在学生的课堂作业,有谁要求学生笔答课文后问答题?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回答老师提问,往往是急中生智,即兴发挥;大多数是零散的,是你一言,我一语;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有深度和广度地,完整而又严密地回答出来;高明的老师,在学生发散之后,聚合一下,统整一下,提炼一下,但仍会有不少学生不能完整、准确地复述出来。
十多年前我在教高年级时,课后问题是要学生笔答的,有时遇到特别难回答的问题就抄在黑板让学生抄写,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有条理地回答。因为笔答一道题不亚于一次片段小练笔。完整有条理地回答问题,就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就是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理解句子是有方式方法的。如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旨,思考其含蓄的言外之意;联系文章的社会背景、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确定句子中的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目的、作用或效果;抓住句子中语序异常和上下句之间关系的特点,思考其效果及目的;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运用换词对比法想一想为什么这里只有用这个词语是最妥帖的、最恰当的,思考其表达效果和目的;抓住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辨析其意味,思考其运用目的等等。
其实,细心的老师们可以从《教师用书》中找到方法。请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窃读记》,《教师用书》对句子的理解: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从上面可以归纳出一个理解句子的基本范式:
1.这是一个什么句子。①是一个比喻句。②是课文的一个中心句。③是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句。
2.这个句子写的对象是什么。①句写的是“我”贪婪窃读的样子。②句写的是窃读的两种滋味。③句写“我”因雨而暗自高兴。
3.所写对象有什么特点。①句写“我”酷爱读书,拿到书就如饿狼进食。②句写“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③句写由于我爱读书而装着想回去的样子。
4.作者是怎么样写这个对象的。①句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②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③句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
5.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①句是为了突出“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②句为了强调窃读的滋味。既有自己爱读书又没有书读的那种苦涩,更有自己爱读书、读到书的庆幸。③句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6.关键词语可以先解释本义,再解释句中义。①句中“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在句子中是贬义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窃读书时那如饥似渴、饿虎扑食、饿狼进食的样子。
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回答写了什么;第一点和第四点是回答怎么写的;第五点和第六点是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只是理解句子的一般步骤与要求,如果有特殊要求的还得特殊对待。我想,如果教给学生这样一个范式,再进行数十次地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提高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最终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句子理解应该“有法可依”】相关文章:
GRE阅读主题句应该如何理解02-04
没人理解的句子10-23
关于理解的句子10-08
理解的经典句子大全07-24
应该描写月亮的经典句子03-25
理解与包容的哲理句子10-19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10-05
理解的句子说说心情10-26
相互理解的句子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