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时间:2023-06-02 19:35:35 秀雯 化学 我要投稿

高三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Ar]3d54s1、29Cu[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 ⅡA 族、第 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

  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高三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正确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

  4.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错误比如2Na2O2+2H2O→O2↑+4NaOH

  5.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

  错误N2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留下液氧

  6.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

  错误是降低生铁中C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

  7.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K%不高,故需施钾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错误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

  8.在含有较高浓度的Fe3+的溶液中,SCN-、I-、AlO-、S2-、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

  正确Fe3+可以于SCN-配合与I-和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CO32-HCO3-和AlO2-发生双水解反应

  9.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

  错误SiO2能溶于氢氟酸

  10.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

  错误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Cl2Br2但是强于I2在溶液中FeI3是不存在的

  11.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错误钝化是化学性质实质上是生成了致密的Al2O3氧化膜保护着铝罐

  12.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错误Ca(ClO)2中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最后得到的是Ca(HCO3)2

  13.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

  正确

  14.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硝酸必产生白色沉淀

  正确NH4Cl、AgNO3、NaOH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Ag(NH3)2]+加入足量硝酸后生成AgCl和NH4NO3

  15.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

  错误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

  16.用1molA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共有3mol电子发生转移

  正确

  17.硫化钠既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也不能与氢硫酸反应

  错误硫化钠可以和氢硫酸反应:Na2S+H2S=2NaHS

  高三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发生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0.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1.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高三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有机物的不饱和度

  不饱和度又称缺氢指数,是有机物分子不饱和程度的量化标志,用希腊字母Ω表示。规定烷烃的不饱和度是0(所有的原子均已饱和)。不饱和度是计算有机物的分子式和推导有机物的结构式的相当有用的工具。

  不饱和度的计算方法

  1、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时

  (1)对于一般的只含C、H、O的有机物,可利用公式Ω=(碳原子数×2+2—氢原子数)/2,式子的意义为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或醇的氢原子数与该有机物中氢原子数之差的一半,即将该1mol有机物完全加氢还原成烷烃或醇所要消耗的H2的物质的量;

  (2)对于含有N、P等三价原子的有机物(不包括硝基化合物或磷酰基化合物),可将其补成(NH)或(PH),然后便可应用公式;

  (3)对于有卤原子取代的有机物,可先将卤原子化为氢原子再应用公式;

  (4)对于碳的同素异形体(如C60),可将氢原子数视为0,然后应用公式。

  2、已知有机物的结构时

  (1)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即一个双键和一个环都缺一个氢,一个三键缺两个氢。苯环可看作一个双键加上一个环,其不饱和度为4;求出不饱和度后,利用公式的变形氢原子数=碳原子数×2+2—不饱和度×2可算出氢原子数;

  (2)结构中含有N、P等三价原子(不包括硝基或磷酰基),计算出不饱和度后,应在得到的氢原子数后再加上N、P原子的数目;结构中含卤原子,得到的氢原子数应减去卤原子的数目。

  二、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推导

  推导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步骤为:

  1、确定有机物的碳原子数并求出有机物的不饱和度。根据所得到的不饱和度作出大致判断。

  2、分析已知的条件,确定有机物的基本类型。一般来说,一个不饱和度能对应一个碳碳双键、一个羰基(醛基)或一个环;而当有机物的不饱和度大于4时,首先考虑苯环;然后再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如“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消耗的NaOH的量等”,确定有机物中的官能团。

  3、确定碳链的结构和取代基的位置。尤其要注意分子中的对称因素,如题目中给出的“有几种一卤代物”“有几种不同环境的C、N原子”等,从而确定异构体的结构。

  4、对得到的异构体进行检验,确认其分子式与原有机物相同且满足题目中的条件。

  三、基本有机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物受到某类试剂的进攻,使分子中一个基(或原子)被这个试剂所取代的反应。

  说明:一个取代反应的必然满足A(+B)=C+D的形式,即反应物不一定有多种,但生成物至少有两种;高中阶段所学的卤化、硝化、磺化、酯化、各种水解、氨基酸成肽键、醇的分子内脱水等反应都是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中的重键被打开,两端的原子各连接上一个新的基团的反应。

  说明:加成反应中有机物不饱和度一般会减少(双键异构化成环的反应除外),常见的加成反应有:加氢、加卤素(注意二烯烃的1,2加成与1,4加成)、加HX、加水等。

  3、消去反应

  定义:使反应物分子失去两个基团或原子,从而提高其不饱和度的反应。

  说明:消去反应的生成物必然多于两种,其中的一种往往是小分子(H2O、HX)等。高中阶段里所学的两种消除反应(醇、卤代烃)都属于β—消除反应,发生反应的有机物必然存在β—H原子,即官能团邻位C上的H原子。注意不对称化合物发生消去反应时往往会有多种反应的取向,生成的化合物是混合物。

  4、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机反应中,得氢或失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失氢或得氧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

  说明:与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一般只针对参与反应的有机物,而不讨论所用的无机试剂,因而在有机反应类型中二者是分开的。常见的氧化反应有:加氧气催化氧化(催化剂为Cu、Ag等)、烯烃、苯的同系物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烯烃的臭氧化和环氧化、醛的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等。高中阶段所学的还原反应有醛、_的催化加氢反应、硝基还原成氨基的反应。

  5、聚合反应

  定义:将一种或几种具有简单小分子的物质,合并成具有大分子量的物质的反应。

  说明:高中阶段所学的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前者指不饱和化合物通过相互加成形成聚合物的反应;后者指多官能团单体之间发生多次缩合,同时放出低分子副产物的反应,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

【高三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相关文章:

高三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12-02

高中重要的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2-06

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06-10

化学高考重要的知识点归纳总结06-10

化学高考重要的知识点总结归纳06-10

初中重要的化学知识点归纳12-05

高考化学重要的知识点归纳06-14

高三有机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12-05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