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

时间:2022-03-04 16:45:20 化学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化学是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

  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质量:单位:克

  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

  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从A溶解度是80g。

  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4、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5、混合物的分离

  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初三化学基础知识

  氧气

  一、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注: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

  二、 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三、 探究实验

  1. 木炭燃烧实验

  【实验操作】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盛有集气瓶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化学方程式】C+O2点燃CO2

  【注意事项】木炭应该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原因: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氧气支持木炭燃烧,防止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木炭熄灭,确保实验成功)

  2. 硫燃烧实验

  【实验操作】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在酒精灯上点燃,然后把盛有燃着硫的燃烧匙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分别观察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 O2点燃SO2

  【注意事项】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反应化学方程式:SO2+H2O= H2SO3 或SO2+2NaOH=Na2SO3+H2O(还防止硫燃烧放热集气瓶炸裂)

  注:化学反应中的现象“烟”和“雾”有什么区别?

  烟: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气体中形成烟。

  雾:小液滴分散到气体中形成雾。

  3.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操作】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由上向下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实验现象】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2O2点燃Fe3O4

  【注意事项】

  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 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 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注:某学生用细铁丝做燃烧实验,结果没有出现火星四射现象。引起实验失败点原因:

  ①氧气不纯②铁丝未除锈③没有用火柴引燃

  初中化学知识重点

  氧气的制取

  2KClO3 =MnO2△=2KCl+3O2↑或

  2KMnO4=△=K2MnO4+MnO2+O2↑

  1、实验操作步骤:

  ①连:按要求把仪器连接好

  ②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入试管中。

  ④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点: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先预热)

  ⑥收:收集氧气。

  ⑦移:实验完毕把导管从水中移出。

  ⑧熄:熄灭酒精灯

  (1)实验时注意的问题:

  A、根据酒精灯和水槽的高度固定试管,使酒精灯的外焰正对着试管里有药品的部位。

  B、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到达管口冷却成水滴,再回流到管底,使试管破裂。

  C、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且不要夹得太紧,以免夹破试管。药品应倾斜铺在试管底部,以增大药品的.受热面积,同时便于氧气逸出。伸入试管内的导管,应只稍伸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导管上应有一段橡皮管,便于操作,以免折断导管。

  D、如果以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如果用氯酸钾为原料制氧气时,试管口不能塞棉花,这是因为棉花是易燃物,而氯酸钾又具有强氧化性,放氧速率快,很容易着火燃烧,以至发生爆炸。

  (2)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逸出时不能收集,因为开始从导管中逸出的气泡是容器中的空气,当气泡连续均匀地从导管口逸出时,此时可收集。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为防止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收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3)催化剂:

  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注意:催化剂可以加快和减慢反应速率,催化剂一定要纯净。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

  一.溶 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五.溶 解 度 知 识 点

  概念: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其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的体积数。

  通常把在室温(20度)下:

  溶解度在10g/100g水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质;

  溶解度在1~10g/100g水叫可溶物质;

  溶解度在0.01g~1g/100g水的物质叫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g/100g水的物质叫难溶物质.

  可见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六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溶剂种类等有关。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于溶解,即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通常把某一物质溶解在另一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例如,糖易溶于水,而油脂不溶于水,就是它们对水的溶解性不同。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气体的溶解度还和压强有关。 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反之则越小;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低。

  七溶解度曲线: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2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少部分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要点归纳】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10-13

初中化学知识点之溶解度10-23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11-11

最新小考语文知识要点归纳12-16

初中化学溶解度复习05-14

初中化学常见知识点归纳11-09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原子11-07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1-04

地理世界的人口知识要点归纳06-14

化学会考知识点归纳之溶解度的计算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