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三化学上册必备知识重点归纳
学习初三上册的化学时,我们重点要理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要混淆了相关的知识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上册必备知识重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部分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第二部分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
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第三部分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
NaOH==Na+ + OH -
Ba(OH)2==Ba2+ + 2OH -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
4、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5、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 .10H2O、CuSO4 . 5H2O)
6、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7、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第四部分
一 、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 区 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 联 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第五部分
1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 见教材P151-152。
2 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
“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用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
3 、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块状固体(如大理石、石灰石等)用镊子;“一斜二放三缓立”
4、液体药品的取用
(1) 多量且不需准确体积:倾倒。注意瓶塞要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
(2)少量:用胶头滴管滴加。悬空滴加,不能伸入容器内.
(3) 定量:用量筒量取。先倾倒,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水平。
注意:① 瓶塞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防止瓶塞沾上杂质而污染药品。
② 标签向着手心是为了防止残留在瓶口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 量筒无零刻度。一次性量取,且量筒规格要与所量液体体积接近。
量筒读数时,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仰视会使读数偏小,量取液体体积偏大.
俯视会使读数偏大.量取液体体积偏小。
5、 酒精灯的使用.
(1) 三禁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
(2) 酒精的量:不能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不能超过2/3.
(3) 处理酒精着火的方法:用湿抹布扑灭.
(4) 酒精灯不用时必须盖灯帽,否则酒精挥发,留下水分,下次使用时点不着火.
6、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需要注意:
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
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7、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需要注意:
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试管夹或铁架台的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必须用外焰;
8、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9、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燃烧匙、蒸发皿。
必须垫上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重点归纳】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重点知识的归纳总结12-04
初三化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12-04
初三化学必备的重点知识归纳12-05
初三化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12-05
初三化学重点知识点的归纳12-04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重点归纳01-22
初三化学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12-04
初三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12-04
初三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