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酸碱的复习》化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常见酸碱的要求和过去大纲相比,有了很大的调整。从内容要求来看,该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整体降低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1、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2、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近年中考要求可知: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都是中考的重点要求。因此,复习教学时,如何有效地根据这些内容标准,有效实施教学,是本人教学设计必须关注的重点。
从《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点内容来看,前面两点是重点,而且考试要求相对高一些;后面一点内容通常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出来,突出学生明确化学与生产、生活等的关系。于是本人的教学设计又重点关注在前面两点上。
如何有效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前面两点内容呢?这是本人教学设计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设计时,我认为重点要突出酸碱性质的复习与归纳之上。又由于中和反应是新教材突出的一个方面,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因此,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强调中和反应这一内容。
我们知道,复习教学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功能:一要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清晰化;二要通过复习,使相关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三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知识要求和复习教学的功能,笔者通过认真思考,决定采用如下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一、注重设置问题情景,将裸露的化学主干知识情景化。即采用合适的情景“包装”要复习的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研究常见酸碱的性质,并进行归纳;然后再将酸碱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解决问题,实现酸碱性质的迁移应用。
二、通过“问题(情景)——知识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教学流程,实现复习教学的三个方面的功能。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组织等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问题讨论、方案设计、表达交流,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育,同时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体验化学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习化学的情感等。
根据这样的设计思路,本人在搜集有关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采用以下的素材和流程进行教学:
第一:呈现有关水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环境污染的问题及其危害。然后呈现有关环保部门将实验室废水纳入环境监管的新闻背景,让学生感知实验室废水也必须进行处理后方排放,从而体验到保护环境必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二:通过呈现学生进行酸碱检验(用酚酞)的实验情景,让学生明确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等相关问题,同时明确酸碱废水的危害等。进一步巩固酸碱的性质和酸性、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第三:改变问题情景,要求学生在不限定试剂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合适的方案,进行酸碱(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检验。不仅巩固实验设计方案的要求,而且通过交流与探讨,归纳总结酸、碱的有关性质,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第四:根据酸碱之间的相关性质,突出中和反应原理。为使学生明确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有关应用,设计了与此内容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体验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基于上述设计,在学生明确酸碱性质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关于食盐和纯碱的鉴别问题,突出酸碱性质在盐鉴别中的应用(有关教学设计见附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和同行们一致认为,本节教学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好的实现教学设计的要求。大家认为,本节教学及其设计较好的符合复习教学要求和新课标课堂教学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新”上:
一、内容处理“新”:本课教学不是仅为复习酸碱的性质而复习,不再简单的列举酸、碱的几条性质,而是将有关的知识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将“裸露”的化学主干知识进行包装,将知识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
二、教学模式“新”:本课教学打破过去复习惯用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一回顾酸、碱的主要性质,而是呈现问题,在问题中隐含相关知识;同时教学注重“敛、散”结合——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相关的性质;并将有关的性质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方式“新”:知识的复习归纳,不是通过逐一回顾而得到的,而是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体验、归纳、总结相关的化学知识(酸碱的性质)。这种教学很好的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由于本人第一次实践新课程、首次接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考复习教学,尽管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作了努力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本人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教学关注“预设”还是“生成”的问题。由于教学课时紧、内容丰富,因此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教学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即关注“预设”的目标。而对于课堂中“生成”性的目标、内容,则挖掘不够。这是本节教学的最大不足。
二是如何有效处理学生活动与提高教学效益的问题。本节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已经注意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但是,由于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化,还未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过于关注活动的频度,而没有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效度问题,从而影响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通过本节研讨课的教学,本人深深体会到: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理念、把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只有用“心”去研究、体会、感悟,才能符合提高复习教学质量。
【《常见酸碱的复习》化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常见的酸11-22
中考化学复习教学反思12-03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04-02
初中化学酸碱盐复习知识点总结11-24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复习指要11-11
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反思02-22
初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03-06
化学酸碱盐试题及答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