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1、复合材科的定义、组分功能和作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复合后的产物为固体时才称为复合材料,为气体或液体不能称为复合材料。
组分:其组分相对独立,通常有一相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分散相,称为增强相(增强体)。
功能和作用:复合材料既可以保持原材料的特点,又能发挥组合后的新特征,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从而最合理地达到使用所要求的性能。
2、复合材料的命名
强调基体,以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如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
强调增强体,以增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如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陶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基体材料与增强体材料名称并用,如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玻璃钢)。
3、复合材料的分类方式
按基体材料类型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按增强材料种类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复合材料,金属纤维复合材料,陶瓷纤维复合材料;
按增强材料形态分: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短纤维复合材料,粒状填料复合材料,编制复合材料;
按用途分: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
4、常用的基体材料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轻金属基体(主要包括铝基和镁基),用于450℃左右;钛合金及钛铝金属间化合物作基体的复合材料,适用温度650℃左右,镍、钴基复合材料可在1200℃使用。
5、常用热固性基体复合材料:环氧树脂,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
常用热塑性基体复合材料:聚醚醚酮,聚苯硫醚,聚醚砜,热塑性聚酰亚胺。常用陶瓷基体复合材料:玻璃,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无机胶凝材料;
6、玻璃和玻璃陶瓷的定义及不同
玻璃是无机材料经高温熔融、冷却硬化而得到的一种非晶态固体;玻璃陶瓷是将特定组成的玻璃进行晶化热处理,在玻璃内部均匀析出大量微小晶体并进一步长大,形成致密的微晶相;玻璃相充填于晶界,得到的像陶瓷一样的多晶固体材料。
7、氧化物陶瓷有哪些,属于什么结构:氧化物陶瓷主要为单相多晶结构,主要有Al2O3,MgO,SiO2,ZrO2,莫来石等;
8、非氧化物陶瓷有:碳化硅,氮化硅。
9、什么是复合材料的界面,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以及作用如何实现
复合材料基体与增强体接触构成的界面,是一层具有一定厚度(纳米以上)、结构随基体和增强体而异、与基体和增强体有明显差别的新相—界面相(界面层)。它是增强相和基体相连接的“纽带”,也是应力和其他信息传递的“桥梁”。
界面作用产生的效应:
①传递效应界面能传递力,
即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和增强物之间的桥梁作用;
②阻断效应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③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电感应性、磁性、耐热性等;
④散射和吸收效应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如透光性、隔热性、耐冲击性等;
⑤诱导效应增强物的表面结构使聚合物基体与之接触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变而产生一些现象,如强的弹性、低的膨胀性、耐冲击性等。
10、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类型及各自特点
1)类型:I类界面相对比较平整,只有分子层厚度,界面除了原组成物质外,基本不含其它物质;II类界面为犬牙交错的溶解扩散界面,基体的合金元素和杂质可能在界面上富集或贫化;III类界面则含有亚微级的界面反应产物层。
2)相容性特点:I类界面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亦不溶解;II类界面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但相互溶解;III类界面纤维与基体反应形成界面反应层。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2
1、弥散增强和颗粒增强的原理
1)弥散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弥散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荷载主要由基体承担,弥散微粒阻碍基体的位错运动,微粒阻碍基体位错运动能力越大,增强效果愈大,微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2)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尺寸较大(直径大于1m)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载荷主要由基体承担,但增强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颗粒阻止基体位错运动的能力越大,增强效果越好;颗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颗粒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越好。
2、什么是混合法则,其反映什么规律
混合法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同组分之间的关系):E为弹性模量,V为体积百分比,c、m和f分别代表复合材料、基体和纤维;
反映的规律:纤维基体对复合材料平均性能的贡献正比于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及改性方法有哪些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
①化学结合
②物理结合
③扩散结合
④机械结合。
界面改性方法:
①纤维表面改性及涂层处理,
②金属基体合金化,
③优化制备工艺方法和参数。
4、界面反应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什么影响
界面反应和反应程度(弱界面反应、中等程度界面反应、强界面反应)决定了界面的结构和性能,其主要行为有:
①增强了金属基体与增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
②产生脆性的界面反应产物;
③造成增强体损伤和改变基体成分。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3
1、玻璃纤维的分类:无碱玻璃纤维(碱含量小于1%)、中碱玻璃纤维(1.5%~12.5%之间)、有碱玻璃纤维(碱性氧化物含量大于12%)、特种玻璃纤维。
2、玻璃纤维是以玻璃球或废旧玻璃为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制成,单丝直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
3、玻璃纤维的化学组成: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氧化钙、三氧化二铝等。
4、玻璃纤维的物理性能:
①外观和比重:表面光滑,密度2.16~4.30g/cm3;
②表面积大
③拉伸强度高
④耐磨性和耐折性差
⑤热性能:导热系数小、耐热性较高
⑥电性能:取决于化学组成、温度和湿度(无碱纤维的电绝缘性比有碱纤维优越,碱金属离子增加,电绝缘性能变差;温度升高,电阻率下降;湿度增加电阻率下降),
⑦光学性能:玻璃纤维的透光性比玻璃差,玻璃纤维可用于通信领域以传送光束或光学物象。
5、影响玻璃纤维化学稳定性因素:
①玻璃纤维的化学成分
②纤维比表面增大其相应的耐腐蚀性降低
③侵蚀介质体积和温度(温度升高,化学稳定性降低;介质体积越大,对纤维侵蚀越严重)
6、玻璃纤维的制造方法:坩埚法、池窑拉丝法。
7、玻璃纤维制造怎样避免表面损伤
玻璃纤维制造工艺三个步骤制球、拉丝、纺织。可以在在拉丝过程中用浸润剂,它的作用:
①原丝中的纤维不散乱而能相互粘附在一起
②防止纤维间磨损
③便于纺织加工。
8、碳纤维是有机纤维经固相反应转变而成的纤维状聚合物碳。含碳95%左右的称为碳纤维,含碳量99%左右的称为石墨纤维。
9、碳纤维的分类:
根据力学性能分类:高性能碳纤维、低性能碳纤维
根据原丝类型分类:聚丙烯腈基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纤维基碳纤维、其他基纤维基碳纤维
根据功能分类:受力用碳纤维、耐焰碳纤维、活性炭纤维、导电用碳纤维、润滑用碳纤维、耐磨用碳纤维
10、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先驱体转化法(有机纤维碳化法)原材料有人造丝(胶黏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工艺过程:5个阶段:拉丝、牵引、稳定、碳化、石墨化。
11、氧化铝纤维的基本组成主要分为:氧化铝,含有少量的SIO2、B203或Zr2O3、MgO等。
12、碳化硅纤维制备的工艺:
①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
②烧结法(先驱体转化法)
1)化学气相沉积法:它的结构可大致分成四层由纤维中心向外依次为芯丝、富碳的碳化硅层、碳化硅层、外表面富硅涂层。制备的步骤:
①反应气体向热芯丝表面迁移扩散
②反应气体被热芯丝表面吸附
③反应气体在热芯丝表面上裂解
④反应尾气的分解和向外扩散。
13、芳纶纤维的性能:优异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优良的减震性、耐磨性、耐冲击性、抗疲劳性、尺寸稳定性、耐化学腐蚀、低膨胀、低导热、不燃不熔、电绝缘、透磁性、密度小。缺点:热膨胀系数具有各向异性、耐光性差、耐老化能力差、溶解差、抗压强度差、吸湿性强。
14、晶须:是以单晶结构生长的直径极小的短纤维,由于直径小(<3um),造成晶体中的缺陷少,原子排列高度有序,故其强度接近于相邻原子间成键力的理论值。由于晶须的直径非常小,所以不适合容纳在大晶体中常出现的缺陷,因而强度接近于完整晶体的理论值。
15、晶须的性能:
①晶须没有显著的疲劳效应
②具有比纤维增强体更优异的高温性能和蠕变性能
③它的延伸率与玻璃纤维接近,弹性模量与硼纤维相当。
16、颗粒增韧的三种机制:相变增韧和微裂纹增韧、复合材料中的第二种颗粒使裂纹扩展路径发生改变、混合增韧。
17、刚性颗粒增强体:指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热、耐磨、耐高温的陶瓷和石墨等非金属颗粒,如碳化硅、氧化铝、氮化硅、碳化钛、碳化硼、石墨、细金刚石等。
18、延性颗粒增强体:主要为金属颗粒,一般是加入到陶瓷、玻璃和微晶玻璃等脆性基体中,目的是增加基体材料的韧性。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4
一、物质的分类
1、常见的物质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中间大小分散质直径大小为1nm—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处于介稳状态,胶粒带电荷是该分散系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3、浊液用静置观察法先鉴别出来,溶液和胶体用丁达尔现象鉴别。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4、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离提纯出胶体,这种方法叫做渗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溶液。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阴极移动,从而该极颜色变深,另一极颜色变浅,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二、离子反应
1、常见的电解质指酸、碱、盐、水和金属氧化物,它们在溶于水或熔融时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可以导电。
2、非电解质指电解质以外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有机物等);单质和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有电解质参与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4、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NaCl、BaSO4、Na2CO3、NaHSO4)溶于水都完全电离,所以电离方程式中间用“==”。
5、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基础上可以把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写成离子方程式,其他不能写成离子形式。
6、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是至少有沉淀、气体和水之一生成。
7、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主要含
①符合事实
②满足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③拆分正确(强酸、强碱、可溶盐可拆)
④配比正确(量的多少比例不同)。
8、常见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或难电离的酸或碱生成)
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MnO4—、ClO—、H++NO3—、Fe3+与S2—、HS—、SO32—、Fe2+、I—)
③络合反应(Fe3+、Fe2+与SCN—)
④注意隐含条件的限制(颜色、酸碱性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
2、失去电子(偏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升价后生成氧化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偏向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降价后生成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常见氧化剂有:Cl2、O2、浓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常见还原剂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还原强弱判断法
①知反应方向就知道“一组强弱”
②金属或非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的离子越不活泼(即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离子还原性越弱)
③浓度、温度、氧化或还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断(越容易氧化或还原则对应能力越强)。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二、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6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碳原子的布列不同
5.碳的化学性质跟氢气的性质相似(常温下碳的性质不活泼)
①可燃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CO2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碳燃烧不充分(或氧气不充足)2C+O22CO
②还原性: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现象:黑色物质受热后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放出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5)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6)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化学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07-24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1-27
高一化学第一章的知识点内容08-04
高一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07-31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12-05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12-05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重要知识点12-06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07-14
初二上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