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液》的知识点

时间:2024-10-18 13:17:30 林惜 化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知识点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化学《溶液》的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知识点

  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

  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80g。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100%(C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溶液和乳浊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

  (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

  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

  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

  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注意:

  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

  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

  5、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搅拌

  6、乳浊液

  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和豆浆。

  基本特征: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

  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洁精。

  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7、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SO)

  24溶解时吸热的物质:硝酸铵(NHNO)43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注意:

  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

  ②饱和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的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③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一般来说,可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在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同一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不饱和:加溶剂、升温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降低温度

  特殊规律(熟石灰):饱和→不饱和:加溶剂、降温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升高温度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04-23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02-07

溶液的酸碱性高二化学知识点03-03

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知识点04-16

初中化学知识点讲解:电解质溶液03-29

化学溶液教学设计11-06

初三化学溶液形成常考热门知识点总结11-29

化学知识点03-03

高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优秀教学设计06-23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案(精选6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