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化学科学中心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1-06-21 17:51:24 化学 我要投稿

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化学科学中心的原因分析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化学科学中心,而且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属德国最多。诺贝尔科学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是当代自然科学界公认的最高荣誉。但是为什么是德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成为世界化学科学的中心,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究。

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化学科学中心的原因分析

  一、德国科学研究者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

  科学研究的突破,有赖于科学家个人长时间、连续的智力劳动。科学劳动者为了创新,有时在从事全天候的不间断劳动,有时则需要自由轻松休息,也许要几个月时间到世界各地交流、讲学。例如,由于成功地解决了糖的结构以及在嘌呤衍生物、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1902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费雪。在慕尼黑大学的没有教学任务时,他将很多时间专心于研究工作。在贝耶尔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苯肼项目的研究,他首先做的研究项目是合成粪臭素。实验多次失败已经够倒霉的了,再加上粪臭素的臭味就更加烦人。但是费雪一心扑在实验上,尽管他衣服、头发和皮肤上都粘上了粪臭素,散发着恶臭的气味,但他对这一切全不介意,甚至忘记了身上还有什么气味。当费雪成功地合成粪臭素,高兴地跳起来时,才发现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因为实验室里冲天臭气,熏得谁也呆不下去了,大家都逃到外面“避难”去了。足见费米在科学研究时的用心程度和他孜孜不倦的态度。

  二、家庭氛围的影响和家人的支持

  科学研究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其中家人的支持和家庭氛围的影响就至关重要。伟大的德国医学家、大名鼎鼎的罗伯特?科赫在他30岁生日那天,他的夫人用全部积蓄买了一台显微镜送给科赫作为生日礼物,从此科赫把业余时间全部花在显微镜上,潜心研究细菌与疾病的关系。最终他首次证明了一种特定的微生物是特定疾病的病原,阐明了特定细菌会引起特定的疾病,最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由于合成靛蓝,对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贝耶尔的父亲50岁时开始从师学习地质学,周围的人对他冷嘲热讽,但他全然不顾。通过多年学习,贝耶尔的父亲最终成为了专家,76岁时竟出任柏林地质研究院院长。父亲的刻苦勤奋、谦虚尊师,深深地影响

  着贝耶尔的成长;童年时代,埃米尔?费雪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才能。出身于一个实业之家,并且是五姊妹中唯一的男孩,父亲对他的期望是学会经营之道,以便继承自己的事业。但是在父亲发现他志不在经商时,便不再勉强他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他继续上学。在贝耶尔教授的指导下,费雪获得博士学位,而且由于成功地解决了糖的结构以及在嘌呤衍生物、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他50岁时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三、诺贝尔得奖者相互的影响

  当我们仔细的研究这些诺贝尔得奖者的关系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有的是父子关系,更多的是师徒关系。如玛丽居里一家两代先后有四人五次获诺贝尔奖;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的学生和助手中有鲍威尔、哈恩、玻尔等十二人获诺贝尔奖;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尔的手下有海森堡、泡利、朗道等八人获奖。也许正是通过各个得奖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得以积累,学派得以形成,创新得以延续。显然,这种关系的形成绝非是偶然的。它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科学水平、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科技政策、教育体制、人才模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文化水平、政治政策最适宜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这也肯定是它成为世界化学科学中心的重要原因。

  四、德国科学家从年幼就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的存在才能忍受研究时的过程的漫长与枯燥。例如以举世瞩目的开拓性成绩,问心无愧地摘走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伟大的德国医学家、大名鼎鼎的罗伯特?科赫5岁时就能借助报纸自己读书,他在高中读书时表现出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表现出开拓者的远大志向。科赫还在埃及﹑印度等地研究了鼠疫﹑疟疾﹑回归热﹑锥虫病和非洲海岸病等;又如在父亲的一再劝告下,年幼时的费雪开始学做生意。虽说是学做生意,但费雪的心思全不在这里,结果把账目记得一塌糊涂。又偷偷地在库房里搞起了化学实验,最终还是返校学习,成为最年轻的博士,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五、导师的知识渊博、品德高尚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科学大师独具慧眼,善于选好培养苗子。他们对前来投奔门下的年青人经过严格的考察和慎重的.挑选后才加以培养,面向世界,广选人才,成才率高。如现代原子核物理之父卢瑟福招收学生和研究人员,主要根据原学校、推荐人的意见和面谈,按科学能力和起源性与创造性的素质进行选择。逐个面谈了解考生实际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水平和创造性的素质;又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贝耶尔在发现自己的学生费雪的学识造诣已经超过自己后,不是将他留在身边,帮助自己研究,而是极力劝说他去开创一片自己的天地。最终,费雪也不负恩师众望,获得了诺贝尔奖。

  六、德国宽松的科研环境、自由探究的学术气氛

  学识和见解需要互相启发,问题和疑难有待共同探讨,兴趣和爱好可以互相激励。诺贝尔奖科学大师们主张实行有教无类,放眼世界,打破国家、种族和信仰的界限,广泛地招收和培养优秀的青年科学人才。为了营造自由探究的学术气氛,卢瑟福继承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每天下午的茶时漫谈会的形式,并将此发扬光大。每天下午四时茶时,人们不分职务和级别,随意参加,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谈,当然也谈各人的实验和研究情况。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和专业才能的科学研究者们,为了共同的科学理想和追求,为了探索共同感兴趣的重大课题而密切合作,融洽无间,无拘无束地交换彼此的学术见解,进行激烈而坦诚的讨论和争论,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从而实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发明。

  时至今日,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才出现了一位真正华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比当时的德国,我国现今的教育制度,对科学人才的培养方式确实存在着种种的不足。要想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园林中有立足之地我们就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改善对科学人才的培养方式,创造出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相信有朝一日我国也可以成为世界科学的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诺贝尔奖中的人才链及其启示》、百度文库(费米、贝耶尔、科赫、卢瑟福)

  课堂作业:

  1、X射线具有波动性

  2、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原因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与布莱恩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化学科学中心的原因分析】相关文章:

德国留学签证被拒的常见原因分析11-09

德国留学签证拒签的原因分析07-18

德国留学签证被拒的几个原因分析介绍07-19

德国留学申请的原因07-23

德国留学奖学金的分析07-24

造价工程师考试成为报考热门的原因分析08-21

我想成为科学家作文(通用20篇)03-29

德国留学费用分析06-24

德国留学各种费用分析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