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画认识的误区
中国画的认识误区,近代以来,许多人包括专业人士,对于传统中国画、中国画传统,其标准、价值和发展,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值得注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中国画认识的误区,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是对“传统中国画”认识的偏差。
多数中国画的从事者和欣赏者,都以为“传统中国画”就是苏东坡所提倡的、董其昌全面阐述的、青藤、八大、郑板桥等所表现的“文人画”。其实不然。“文人画”仅仅是传统中国画的一部分,因而不能代表中国画全部。之所以后代产生这样的误解,其根源来自历代史论家(有些是画家自己)的提倡和误导。
二是中国画的标准存在误区。
中国画家,在国人面前大都很自信,动辄自编、自立、自封门户;而在西方艺术面前,又不太自信,不是做他们的“搬运工”,就是他们的“拿来主义” 者。这是一种轻浮,一种焦躁,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解决这个问题,要靠艺术标准的建立。艺术的标准与地位的高低、名气的大小、市场价格的高低混在一起,处于交织状态。这种现象的根源,来自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误以为中国在近代史上发展的过程中落后了,就不得不放弃我们原有的中国画的核心价值,而以西方强势国家的文化观念取而代之。所以,当代中国画家学来学去没能成就出大师,至多算出了些“名家”。不过,名家也有好坏之分,名副其实是“名家”,名不副实则是 “伪名家”。时下“名家”不足,“伪名家”有余。
三是对“传统中国画”和“中国画传统”两个概念混淆不清。
“传统中国画”即传统的中国画,其侧重点在中国画,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洋画,是具体的形而下的东西。“中国画传统”即中国画的传统,重点在传统上,即服从于文化的大传统,是中国画内在精神气象的无形脉络,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东西,也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精神所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类似于“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四是中国画的价值也存在误区。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误解,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对中国画的价值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中国画领域,“五四”精英们进行的 “美术革命”,在西方苦苦寻找并带回的“学院的写实绘画”,加之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85新潮”,又一次对西方现代艺术进行零碎的切割式引入。这些表面性的革新,都是非学理式的,导致中国画创新的混乱。传统中国画以书法为基础,重书画同源与笔墨,以“骨法用笔”达到“气韵生动”并以此作为最高标准,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其审美价值在于艺术家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的主观表现,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的精神价值。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目标有本质性的区别,不仅不能覆盖,也无法覆盖。中国画发展的道路,只能“移步移形”,而不能“移步换形”。
随着现代化浪潮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同样面临国际化的问题。由于全球文化交流的影响,许多艺术家总喜欢把目光盯在西方,这是对中国画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误区。
中国画不能迎合西方艺术的发展路数,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必须整合自己、健全自己,而不是忽略自己、消亡自己。中国艺术的独具一格,不仅不是累赘,而是对世界的一种贡献,当下世界尤为明显。中国画传统的更新与创建,是民族血脉在当代的一种沟通、延续。
中国画的发展,应从大处着眼,准确定位,要寻求艺术理念上的突破,而不应是形式上的模仿。突破的可能性虽不一定局限于本土,但必须坚守中国画艺术的基本属性,创造出新的融合多种元素的、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本土的、开放的中国画才能走向世界前沿。
关于对中国画的认识
1、初学国画的必需用品
首先,画画的工具材料。其实很多网站和书本都有介绍,国画的工具材料较多,但对初学的朋友来讲,只要准备一些必须的就行了。 买什么工具材料就要看你先确定学什么,工笔的工具和写意的工具材料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笔和纸张上。
(1),工笔首先要选1、2支左右的勾线笔(一般为硬毫),要求 有笔锋、有弹性,比较细。比如一般店里的衣纹笔、叶筋笔之类的,以能画出流畅而细匀的线条为好。其次工笔还需要2、3支晕染用的笔,买一般的白云笔(兼毫)就可以了,当然也可以用一些羊毫笔,如果需要大面积的晕染可以准备一支底纹笔!纸张工笔以熟宣为主。
(2),写意画的毛笔相对要求并不严,勾线笔可选长锋的,比工笔用的要粗,根据习惯可选羊毫和狼毫都可以,一般初学的选硬毫为好,比较容易把握;其他可备3支左右大小不一样的笔用来点写晕染,以兼毫和羊毫为宜。纸张写意以生宣为好!
(3),不管工笔还是写意,选笔的时候都要把握“尖、齐、圆、键”的原则。“尖”就是要有笔锋;“齐”就是笔锋的毛打开后看起来比较平齐,不会参差不齐;“圆”就是笔锋聚拢后比较圆润,“健”就是笔锋要有弹性,不能软弱无力。其中的“尖”和“齐”尤其重要。当然,还有一条就是笔杆要直,不要弯曲。
(4),还要准备:国画教材、国画顔料、调色磐,墨、宣纸、毡垫(旧毯子也可)、笔记本,铅笔。
2、必须练好基本功
书画中的基本功较多,但最基本的基本功,就是画交叉线和圆线.
为什么要画交叉线、圆线和波浪线?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就是线条,线条造型舍弃了光源、明暗和体面,重在表现物象的形状和结构关系,并通过这些表象去表现物象的本质特征,这就是通常所说国画的“以线立骨”。中国画中的“骨”,乃是支撑艺术形象,使之富有精、气、神的本质表现。单纯以线立骨的骨架而言,即是指线的运用要强调线的表现力,利用线的长短、粗细、转折、顿挫、轻重、疾徐、刚柔、强弱、浓淡、光毛等变化去表现物象的神态、形体、质感、动势、节奏、空间等等造型因素的各个方面。使线融于形象之中,才能完成富有个性的造型形式的营造。这是以线立骨最基本的具体体现。
3、“临摹入手”是必经之路。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国粹之一,经过数千年历史的熔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表现形式。它经古往今来无数画家师法造化,并以自我的审美理想意趣加以熔铸而成。这为中华民族所特有,因而具有鲜明强烈的民族色彩。如线描中的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等,是最初为了表现不同质地的衣着、花鸟等,经过画家长期的'潜心体察、琢磨,或从表现其他对象获得启发借鉴而形成的一些表现手段,是以客观对象为依据的主观创造。其本身已具审美价值,不因时空关系而独立存在。它便于人们应用这些程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由于人有性格、趣味、修养的差别,应用时便出现千差万别,不尽相同。又有人不满足现成的程式,并加以变化创造,于是又出现各种新的表现程式。如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并为人们所确认,那么老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为历史的陈迹,而新的程式又将为以后的人们接受或改变创造。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中国绘画正是如此不断地交替往复向前发展着。只要是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通俗的讲就是大家认为好看漂亮的作品,就能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保存流传下来,这就是国画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客观规律。
我们讲绘画有程式的表现方法,即表现某个画材,应当这样画而不应当那样画,这是前人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作画经验,也是艺术的结晶,为我们学习绘画带来借鉴之便。有借鉴与无借鉴的艺术品,就有高雅粗俗的区别。所以,学习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程式,就成为入中国画之门的“敲门砖”了。对于一个真心喜欢国画的初学者来说,有效的捷径当推“临摹入手”。古往今来,所有的国画大师均是从 “临摹入手”,才得以成为一代大师的。临摹是初学画者入门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对名家名作的临摹。学画者通过临摹可以学会和掌握艺术特色特点与技巧。临摹名家作品,要先观察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耐心揣摩作品的运笔方式,掌握作品的事物表现形态,认真研究作品的精神气质。
4、选择临摹范画十分重要
“临摹入手”就必须要有样画,有条件的初学者能直接对照老师的真迹揣摩临写最为理想,但没有条件的用复制品或印刷品也是可以的。总之要选择艺术水平较高,有临摹价值的古今作品,用以学习掌握传统笔墨技巧,体察古人今人的用心。但对待临摹不能抱实用主义态度,一般从临摹到掌握及至应用,都有一定的距离,不可能有现成的拿来套用。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临摹一个完整的作品,难在上色阶段,最少要画一百张以上,才能真正基本初步掌握临摹技巧。
面对一件临摹范本,首先要认真进行读画。分析一下范本的技法特点,是属于苍劲刚健一路还是圆润浑厚一路,找出其笔墨有哪些规律,进而研究临本的布局以及程式因素,做到心中有数,闭目如在眼前。具体作画时,不可看一眼画一笔,因水墨写意画笔势连贯,虽笔断而气连,拘泥每笔皆与临本吻合,必定斤斤以形似,而忽视领略临本作者如何冶心情流动与笔墨生发寄兴对象于一炉的精神所在。就是工笔画也一样,特别是一些必须一气呵成的笔划,如花的叶片、鸟的形线,都必须如行云流水一样的一笔画出,不能有一点犹豫,更不能出现停顿.通过临摹掌握一定的笔墨技法,仅仅依靠临得象是解决不了的。关键在于入我心境,变成自己的东西。古人的治学精神是值得今人学习的,每看到一佳作,但不能拿回临摹,身上又没纸笔,无法面临就只有用心默记,回到家后一一加以追摹,直至感到有所得而方休。只有反复细心琢磨,不如我自为我,才能从临摹中收到应有的效果。
什么是读画就是先要认真仔细观察范画,看这张画的整体构图是什么画中的主体和背衬各用的是什么笔法画中主要用了哪几种颜色如要对临应当从哪个部位画等等.下来就要先给作品定位,就是找出主体部分,确定在画中的位置。然后看是用的什么笔法,各种笔法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最后看有几种颜色,各颜色之间是用什么颜色过渡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过渡色。
5、线条是中国画的根本
唐代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基础的基础。
1.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
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精华所在,没有笔墨不能称其为中国画,笔墨一词从广义上讲,指利用笔墨达到的画面气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诸方面的绘画语言。狭义的笔墨专指用笔用墨的技巧。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之一 --用墨
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历来的画家都讲究用墨,大写意画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应用,用墨与用笔便成为中国画的基本特色。
中国画的用墨,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画是无声的音乐”!就是指好的画一笔一划就象一个一个动人的音符,组成美妙动人的质韵乐章。有质是对描绘的客观对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备;有韵是指通过客观对象以表达主观的精神,即能传神写意。中国画要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毕生追求的世术境地。用笔有“三忌”,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结”,是指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用笔犯了这三个毛病,就谈不上线条的美感。别外,还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中画书画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的理论。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书法,真、篆、草都练一点,才能掌据各种用笔的技巧。要克服笔病,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二要顺应自然,不矫揉造作。三要在行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6、国画的技巧
常有人对我说:老师,您真接给我们教一下画画的技巧。不可否认,做任何事情都有技巧。国画技巧有二:第一就是多画,正可谓“熟中生巧”!第二才是技巧理论。就是将教科书上的理论技巧倒背如流,也不一定会画;只要天天临摹几张样画,就是没学过一句理论技巧也会画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人为证。画坛巨匠齐白石,幼年酷爱国画,但因家贫,迫于生计,就以木匠为生,每晚临物自画。30岁时,随师外出干活,见到一客人家有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 ,仔细翻阅之后,发现自己原先所画用笔,多不合章法,故如获至宝,遂借来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画了半年之久,竟然临出了16本《芥子园画谱》。从此,他以所学画的笔法和技巧为据来做木匠雕花木活,既能花样出新,画法又合规则,为其后来绘画打下良好基础。据说真到晚年,白石老人还念念不忘此事。
画坛巨匠齐白石一生练过多少画我没有统计,但是就按我画室就有的这种清代线本的《芥子园画谱》来计算,书中约400页码,样画就有360多页,也就是700多幅,半年临出了16本总计12000张画,每天要画多少张呢每天大约要画70多张。当然《芥子园画谱》中的图画有的较小,但就算是画一朵兰花,每天画70朵是多大的量呀!
著名书画大家李可染,是"李可染学派"创始人。一次,有名学生问他画画有什么捷径技巧,他说:我有一方图章,叫做"废画三千",是我在画坏了三千张画后为自己刻的,就是要鼓励自己不要怕画坏,只有画的多了才能摸索出画的技巧。书上说的技巧,不亲自去画,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有几位学员说:老师举例的2位大师距离我们太远了,举个我们身边的例子我们才好对照学呀!这可有点难度了。哪就只有来简要说说自己在书画中的体会吧,因我也是名师指点自学的。且不说我自幼酷爱书画画过多少,就是在创作注册版权的中国字谜画“年年有余”时,就画了近千次.整个创作中除过朋友送的宣纸外,我自己就买过12卷,这才初步摸索出了水、墨、纸三者之间的关系,若想要完全掌握,不知还要画多少张?!真想找一本此类技巧的书,可惜找了多年,真正能替代人作画的技巧却从没找到。
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自己的深切体会是:国画的真正技巧就在自己的多学多看多想多练多悟之中!
【对中国画认识的误区】相关文章:
认识中国画教案设计04-14
JAVA语言认识的误区09-18
小学美术《认识中国画》教学设计04-22
SAT考试认识的误区解析04-11
有关SAT考试认识的误区04-15
常见的超频内存认识误区09-24
对汽车脚垫的认识误区08-11
认识中国画之青绿山水笔墨05-07
初学者如何认识中国画呢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