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时间:2024-12-02 22:14:27 银凤 高考备考 我要投稿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通用23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通用23篇)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条件

  (1)依托海洋: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多海岸线与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对孤立:重叠山峦和海洋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海岛上。

  2、城邦制度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②内容: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③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②内容: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③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②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十将军委员会不仅统率军队还参与政治;执掌城邦军政大权的.是首席将军。发放参政津贴和“观剧津贴”。

  ③作用: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

  (1)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无权享受这种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2

  1、古代中国的农业

  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3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

  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

  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4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代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

  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5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仅仅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6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

  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7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

  (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南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人内地。领土主权进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3)《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丰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6)1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l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8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或者说是“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

  1、主要思想

  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

  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起”,“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又说,“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机谋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名言。

  认识论一一将人的知识分为有为的小知与无为的大知,提倡无为的大知,摈弃有为的小知。认为以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无穷大的领域,必然会述乱而无所收获。

  2、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9

  一、时间

  17、18世纪

  二、背景

  ①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西欧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发展的严重障碍。

  ②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四、内容

  一用、二批、三消灭、三追求。

  五、主要人物:

  (一)英国(发源地、早期代表)

  霍布斯(代表资产阶级上层利益)

  观点:

  (1)社会契约创造君权国家;

  (2)人民授予君权;

  (3)人民绝对服从民选君权;

  (4)支持专制王权,可以干涉私有财产;

  (5)宗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评论:提出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封建落后意识。

  2、洛克

  修正霍布斯观点:

  (1)国家政权不应干涉私有财产

  (2)主张君主立宪制,权力分属议会、君主。

  (二)法国

  地位:启蒙运动中心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程度,封建专制制度严重。

  代表:

  1、伏尔泰:

  (1)评价天主教会,但主张信仰上帝。

  (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提出三权分立原则;

  (2)权力制约与平衡。

  3、卢梭:

  (1)“社会契约”论;

  (2)“人民主权”说。

  4、狄德罗百科全书派。

  六、影响:

  (一)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

  (二)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三)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0

  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五代十国时期(大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1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赵过)、耧车(播种工具);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曲辕犁(江东地区)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地区);耕耙技术(南方地区)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马钧改制)、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农业的精耕细作的意义: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运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男耕女织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精耕细作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4)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3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①“心即理也”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③“致良知”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4

  一、帝国的建立,即 “六王毕,四海一”

  1、秦统一中原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1)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2)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巩固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1)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2)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3)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4)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5)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2)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

  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

  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5

  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四次大统一: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国家统一的因素:

  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②民族融合和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加强。

  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统治者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

  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家统一的影响: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

  国家分裂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③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④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⑤民族融合的不稳定。

  ⑥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市场等。分裂时期充满着战争,既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内战。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促成统一的因素:

  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

  ③民族融合的加强。

  ④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

  ⑤意识形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

  国家分裂的影响:

  ①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阻碍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不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每次分裂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加强。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6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7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25.

  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某明。

  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

  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2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3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

  题好。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8

  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二、经济: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1.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2.手工业生产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3.商业的发展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2)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会分工。

  (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5)区域分工: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

  (6)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7)赋役变革: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积极性: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2.科学技术成就

  (1)传统科技辉煌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②农学:《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2)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

  3.文学艺术

  (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最为著名。

  (2)戏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

  (3)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9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

  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20

  1、反法同盟

  (1)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意、西等国以法国处死路易十六为借口,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1898年,英国组织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时期,英、俄、奥等国又先后组织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对法战争。

  (2)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2、“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1)组织演变和使命:1815年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议,俄、普、奥三国成立“神圣同盟”。其目的是在的名义下,联合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接着又成立四国同盟(包括英、俄、普、奥四国),决心以武力贯彻神圣同盟的使命。

  (2)主要活动:①1820~1823年,西班牙爆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神圣同盟授权法国出兵镇压了革命。②1820年,意大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21年,神圣同盟决议由奥地利出兵镇压革命。③1823年,俄国唆使法国以神圣同盟名义派兵远征拉丁美洲,镇压西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由于美国发表"门罗宣言",干涉计划未能实行。

  (3)瓦解:在希腊和比利时独立运动的冲击下,同盟内部出现利益冲突,同盟开始瓦解。

  (4)性质:是维护维也纳体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带有封建性、反动性的政治军事同盟。

  3、国际联盟

  (1)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2)建立: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国联盟约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3)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

  (4)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5)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6)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21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4)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22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条件

  (1)依托海洋: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多海岸线与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对孤立:重叠山峦和海洋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海岛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②内容: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③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②内容: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③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②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十将军委员会不仅统率军队还参与政治;执掌城邦军政大权的是首席将军。发放参政津贴和“观剧津贴”。

  ③作用: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

  (1)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无权享受这种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23

  一、历史考点分析(古今中外的能源问题)

  (一)大纲版

  1.煤炭

  特点:能量较高,运用广泛;但资源有限,污染较大。

  (1)中国古代史:西汉时已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北宋时煤炭在山西一带大量开采,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燃料;东京(开封)城市居民已普遍用煤作生活燃料。

  (2)中国近现代史:魏源《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蒸汽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蒸汽机器,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时,李鸿章创办民用企业开平煤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已建立很多个煤炭基地(详见地理知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安太堡煤矿的建设、中国煤产量世界第一。为了解决晋煤外运问题,专门修建了大秦铁路。

  (3)世界近现代史: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推广,使用煤炭烧锅炉,提供蒸汽动力,但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严惩污染环境。煤矿开采业迅速发展;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蒸汽轮船出现。普法战争后,由于德国得到法国的煤、铁矿蕴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使德国的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一战后《凡尔赛和约》规定: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2.电力

  条件:自然科学理论的进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感应;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机械能可以转化电能,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

  特点:动力可以随意调节、转换,使用方便;传输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少污染;电力来源广泛。

  (1)世界近代史:19世纪60、70年代出现一系列电气发明: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电报、电话等电气的发明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

  (2)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几座著名的发电站:葛州坝发电站、小浪底发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三峡工程等。

  3.石油

  条件:近代化学的进步:拉瓦锡的燃烧和氧化原理;道尔顿的原子论;19世纪中期物质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

  特点:效率较高,是目前最广泛采用的一种能源;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衡;石油的开采、运输、利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1)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开始使用石油。北宋时沈括首次提出“石油”概念,当时燃烧石油,收集黑灰作书写用墨,沈括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2)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建成大庆、大港、胜利等油田;1965年中国石油自给。1995年中国开始进口石油。近期,关于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已由安大线(安加尔斯克—大庆)改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由于在工业化进程中对于石油资源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已提出在大连等四个沿海城市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3)世界近现代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内燃机的发明与石油开采及石油工业紧密相关;使用内燃机作动力机器的新交通工具是汽车、飞机、飞艇、远洋轮船和内燃机车等。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不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想掠夺东南亚的石油资源)、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想控制苏联南方的粮食、石油产区)都与争夺石油资源相关。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其主要意图是与西方石油垄断资本作斗争。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为了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西方大国,以提高油价为武器,引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由于西亚海湾地区石油蕴藏量丰富,成为帝国主义长期争夺和控制的焦点,2003年,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导致西亚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矛盾不断,从而加剧地区局势的动荡,如:海湾战争、两伊战争等。

  4.原子能

  条件:物理学的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妇发现提炼出“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各国的需求。

  特点:能量巨大,效率高,技术要求高;可用于军事和民用;有辐射及巨大的破坏性。

  影响: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是人类能源利用的一场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核能用于军事,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威胁,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

  (1)世界现代史:二战中,美国提出“曼哈顿计划”,制造原子弹;1949年,苏联成功的制造了原子弹;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1945年,美国对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它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但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后遗症。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安全;70年代,美苏在限制战略核武器方面达成一系列协议。1983年,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消除战略核导弹威胁,在美苏核军备竞赛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朝鲜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印度、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

  (2)中国现代史: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60年代成功的研制出原子弹、氢弹;90年代中国建立了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

  5.历史与地理的契合——现代中国重要能源、资源配置工程

  (1)西气东输所经省市的历史与现状。

  (2)西电东送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3)南水北调三条路线与大运河的联系与区别。

  (4)北煤南运与元代的漕运和海运;

  (5)三峡工程与三峡地区的历史、文物、名胜等。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相关文章: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05-25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06-25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05-25

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09-16

【必备】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05-26

高考历史必背优秀知识点07-18

高考历史的必背知识要点05-25

高考数学必背知识点05-08

化学高考必背知识点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