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点理科知识点归纳
为什么赤道地区不是最热
文章摘要: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哪里?许多人认为,赤道地区是最热的地方。其实最热的地方并不在赤道。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像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白天的最高温度都超过了45℃。而赤道地区,尽管太阳光照很厉害,但白天气温很少超过35℃。…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哪里?许多人认为,赤道地区是最热的地方。其实最热的地方并不在赤道。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像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白天的最高温度都超过了45℃。而赤道地区,尽管太阳光照很厉害,但白天气温很少超过35℃。
其实决定温度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光照强度,还与海拔高度,大气环流、地面状况、降水等因素有关。
赤道附近大多是海洋,一方面海水蒸发会吸收大量热量,另一方面海水的热容量大,水温升高要比陆地慢。因此,赤道圈附近的白天海洋温度不会急剧上升,那里平均气温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但是沙漠地区则不同,那里植物稀少,水源短缺,几乎没有可蒸发的水分;沙子热容量小,升温快,热量不容易向地表下层传递。因此,白天太阳把沙地表面晒得滚烫滚烫,而下层的沙子却是冷冰冰的。在沙漠地区,每当太阳一露面,气温就会急剧上升,到了中午,更是骄阳似火,地表发烫,气温最高可达55℃。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赤道地区的降雨量要比沙漠地区多得多。在赤道地区,几乎每天下午都下雨,这样气温就不会升高。而沙漠里很难见到下雨,几乎天天都是大晴天,太阳从早照到晚,下午的气温就会越来越高。
溶解度总结各种“四”
文章摘要:总结了溶解度各方面,包括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溶解性的四种描述;溶解度的四个影响因素;温度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四个规律;溶解度曲线的四个用途;溶解度曲线上四“点”的意义。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溶液部分难点,也是中考化学计算题之难点。下面就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归纳,以期帮助同学们理解与应用。
1.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的四个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单位是g。
2.溶解性的四种描述
溶解性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来描述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和溶解度(指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的关系
3.溶解度的四个影响因素
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压强(主要影响气体的溶解度,对固体的溶解度影响不明显)是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四个因素。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4.温度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四个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5.溶解度曲线的四个用途
(1)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2)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3)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4)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选择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及使该物质溶液成为饱和或为不饱和的方法。
6.溶解度曲线上四“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状态。
(2)溶解度曲线上面的点,依其数据所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液中溶质有剩余。
(3)溶解度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溶解度: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生石灰
文章摘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是初中化学一大难点,而氢氧化钙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氧化钙溶于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时,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溶解度这一知识点,有一种特殊的物质氢氧化钙。与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不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却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我们知道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能够生成氢氧化钙,即一种物质可以与溶剂反应生成溶质。这样必然对溶液的组成产生不小的影响。
下面分析一下,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在反应过程中,溶液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定温度下,向饱和C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生石灰会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如下反应:CaO+H2O=Ca(OH)2。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使得溶液的温度升高。在整个反应的过程中,因为消耗了部分水,导致溶液中溶质水的质量减少。如图
温度: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溶液的温度会升高。
溶剂质量:反应消耗了水,溶剂减少。
溶质质量:有些人认为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质质量会增加。事实上,恰相反,可以从两方面分析,(1)饱和溶液中,溶剂水减少,部分溶质会析出,溶液中溶质减少;(2)温度升高后,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部分溶质析出,同样溶液中溶质减少。
溶液质量:溶剂和溶质都减小,溶液质量也减小。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温度相同时,同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温度升高后,饱和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质量分数降低。
溶液pH:温度升高后,溶解度降低,溶液中氢氧化钙减少,碱性减弱,pH降低。
接下来我们分析,反应结束后,溶液温度恢复到反应前温度时,溶液有会发生那些变化。
溶质质量:随着溶液温度的降低,当溶液温度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后,溶液中刚刚析出的部分Ca(OH)2还会继续溶解一部分。因为水被消耗,所以溶液中溶质始终达不到原来的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和pH:恢复到原来温度。所得溶液仍然是原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与原始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pH也与原来的值相等。
整个过程中,各种变化如图,(溶液的pH变化图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相似)
参考例题
【例1】在25℃时,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中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钙,再恢复到25 ℃,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的质量增加
B.溶液的质量减小
C.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增大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解析: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后,氧化钙与水反应导致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会减少,因此溶解的溶质也会相应的减少,溶液质量也减少。而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溶解度也不变,选项B正确。
【例2】向20 ℃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温度未冷却到20℃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温度未冷却到20℃时,溶质质量分数比原溶液大
C.溶液温度恢复到20℃时,溶液质量比原溶液小
D.溶液温度恢复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原溶液的相等
解析:向20 ℃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加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热,由于原来溶液就已经饱和,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所以不可能再溶解,不管是否恢复20 ℃,溶液仍然饱和。但在这个过程中,水由于参与反应减少了,即溶剂减少了,溶质肯定相应减少。由于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选项B错误。
环境与天气状况影响电脑使用
文章摘要:电脑现在时一个比较普遍的家庭和办公用具,像其他电器一样电脑使用也要注意很多问题。影响电脑正常使用的因素也很多,温度、湿度和雷电等都会影响电脑正常使用和寿命。
【编者按】作为高科技产品的电脑,它是由一个一个电子元器件制造而成,就像其他电子产品一样。电脑对使用环境也有一定要求。在诸多环境因素中,气象因素对家用电脑影响最为明显。周围环境直接会影响到电脑内部构建的正常运行,所以为了延长电脑使用寿命和性能稳定,对于周围环境的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影响电脑正常使用的因素比较复杂,期中比较重要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温度,一般情况,家用电脑的温度适宜范围比较大,不考虑其他因素,一般从0℃至30℃均可正常工作。但由于电脑长时间工作会产生热量,机内温度会上升,温度上升直接影响到电脑CPU的正常运转,CPU对于电脑就像是人的大脑一样,它指挥着电脑的各个部分完成不同任务。所以家用电脑的使用时间应以4小时以内为宜,超过4小时,最好应关机休息片刻,从而避免因热量难以散发造成的半导体材料老化、电路短路等故障,可以有效的延长电脑寿命。同样的原因,电脑应避免直接受阳光照射或空调口的热气喷射,也不要太靠近暖气片、取暖器等热源。
家用电脑
其次是湿度,电脑对周围空气湿度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范围是40%至70%。湿度过大,会使电脑元件的接触性变差,甚至被腐蚀,电脑也就容易出现硬件方面的故障。所以在雨季,应采取放置干燥剂和及时关闭门窗的方法以降低房内湿度。另一方面,如果房间湿度过低,又不利于机器内部随机动态存储器关机后存贮电量的释放,也容易产生静电。在学习过经典有关知识之后,就会知道静电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力是多么大,静电有些时候会产生破坏性的效果,因而,在有些情况下就要将静电释放掉,而一定的空气湿度就可以达到效果,空气中的水分子会将电荷吸收传递掉。所以冬季在房间边取暖边使用电脑时,应注意增加房间湿度,例如使用加湿器或洒水增湿等等。为了避免因空气干燥引起的静电,有电脑的房间最好铺上防静电地毯(在地毯的编织过程中加入细金属丝)。
最后是风和雷电,电脑需要良好的通风环境,通风不仅可以降低电脑的温度,还可以缓解电脑自身释放的有害物质。如果房间里能保持每秒1米左右的风速,那么对机器的散热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在温、湿等气象条件适宜的前提下,房间门窗应保持空气对流,但一定要保证灰尘不能随风而入(灰尘颗粒往往是制造静电的罪魁祸首)。电子产品一般都比较害怕雷电,我们都知道打雷闪电天气不要在外打电话。同样道理,遇到雷电交加的恶劣天气,也最好不要使用家用电脑。因为电脑不仅“害怕”雷击,甚至对雷电释放的感应电也无抵抗能力,常常因为感应电的破坏,电脑元件出现不易查找的故障。所以,电脑用户不仅要有建筑物避雷装置的保护,最好再专门为电脑配上一个可防大气感应电的消雷器。
寒假充电:深度理解温度、内能和热量
文章摘要:中学物理热学部分主要是如何理解温度、内能和热量这三个基本概念,它们是初中热学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理解不到位,很容易在主观上形成错误判断。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重在相互比较,总结三者之间区别于联系。…
【编者按】中学物理热学部分一般在考试中比较倾向于考察对概念的理解,总是变向的进行考察。热学部分主要是温度、内能和热量这三个基本概念的衍生。它们是初中热学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这三个物理量都和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息息相关,但是它们的含义是有很大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才会做到随心自如。
物理实验课
一、三个量的区别与联系
温度
温度是与物体自身冷热程度相联系的物理量,由自身的状态决定,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冷热程度,与热传递过程无关。
温度的本质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平均运动的速度就越大,动能也就越大。因此,温度实质上反映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因为温度能直接反映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所以用温度作为描述物体热运动状态的最基本物理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其符号为“℃”。叙述时所用的物理语言一般为:物体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物体吸(放)热,温度“升高(降低或不变)”或“升高(降低)到”多少摄氏度等。
热量
热量是物体内能变化的量度,其定义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多少。热量是与温度(或物态)变化相联系的.物理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内能
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大小与三个因素有关:
(1)温度:伴随物体温度升高,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就会加剧,分子的动能增加,内能增加。如果物体温度下降,分子动能减少,内能减少。
(2)分子间距:因物体内部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故分子之间也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的势能,即分子势能。当物体宏观上的体积发生变化时,其内部分子间的距离也随之改变,从而引起分子势能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当物体体积增大时,分子势能增加;体积减小时,分子势能减小。
(3)分子数目:内能还与物体内的分子数的多少有关,在温度、体积相同时,物体内的分子数越多,其内能就越大。
注意:0℃的物体同样具有内能,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改变内能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三者之间的关系
(1)热量和温度:温度是由物体自身状态决定的状态量,与热传递过程无关,热量则与热传递过程相联系。所以,热量常与某段时间相联系,是一个过程量,而温度则与某一时刻相对应。两者的联系是,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或不变),放出热量、温度下降(或不变)。
(2)热量和内能:内能是反映物体状态的物理量,它是能的一种形式,总与物体的某一状态相对应,是一个状态量。热量是描述物体内能变化的过程量。两者的联系是,物体吸热、内能增加。物体放热、内能减小。
二、重点理解内容
物体升温,原因不一定是吸热
物体吸热升温(或不变),内能一定增加,由于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因此物体升温、内能增加,既有可能是因吸热引起、也有可能是因外界对物体做功引起的。
物体温度比较高,内能确不一定大
温度反映物体的冷热程度,而内能除和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内分子的多少及体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对同一物体,当其吸热升温时,既可使分子的动能增加,又可改变分子间的距离或排列方式,从而使分子势能增加。所以,当物体吸热升温时,内能增大。
如果两个物体的温度和体积均相同,那么内含分子数多的物体所具有的内能大。某一物体虽然温度较低,但因其内部的分子数多,内能也可能较大,另一个物体虽然温度较高,因其内部的分子数少,其内能也可能较小。对于不同的物体,不能简单地用温度的高、低来比较内能的大小。
物体吸收热量,然而温度不一定会升高
因温度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而内能除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外,还与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物体吸热后,可通过三种途径改变其内能:
(1)使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增加。此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物体未达到其熔点之前。此时,物体吸热升温,内能增加。
(2)如果晶体物质的温度达到熔点后,若其仍能继续吸热,则所吸收的热量将全部用于改变物体内分子间的距离或排列方式。此时物体内分子的势能增加、动能不变。所以,晶体在熔化的全过程中,要从外界吸收足够多的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却保持不变。
(3)对于非晶体,当其吸收热量后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增加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使分子动能增加。另一部分则用于改变物体内分子间的距离与排列方式,从而使分子势能增加。故非晶体物质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制取明矾晶体
文章摘要: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会有晶体析出。明矾是硫酸铝钾的俗称,能够净水。存在一个结晶核时,明矾饱和溶液会不断析出晶体使晶核长大。
实验目的
1、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观察晶体的形成。
实验原理
大多数盐随温度降低溶解度降低,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会析出晶体。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片、玻璃棒、蒸馏水、明矾、细线、镊子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比室温高10 ℃~20 ℃的水,并加入明矾,用玻璃棒搅拌,直到有少量晶体不能再溶解。
2.待溶液自然冷却到比室温略高3 ℃~5 ℃时,把溶液倒入洁净的烧杯中,用玻璃片盖好,静置一夜。
3.从烧杯中选取2~3粒形状完整的小晶体作为晶核。将所选的晶核用细线轻轻系好。
4.把明矾溶液倒入烧杯中,向溶液中补充适量明矾,使其成为比室温高10 ℃~15 ℃的饱和溶液。待其自然冷却到比室温略高3 ℃~5 ℃时,把小晶体悬挂在烧杯中央,注意不要使晶核接触杯壁。用玻璃片盖好烧杯,静置过夜。
5.每天把已形成的小晶体轻轻取出,重复第4项操作,直到晶体长到一定大小。
探究燃烧的条件改进实验
文章摘要:对于燃烧条件的探究,通过改进实验克服教材实验中的不足,达到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并且绿色环保的目的。
实验原理
白磷的着火点较低,红磷的着火点较高。用热水给红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用品
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金属圆柱体、薄铜片、镊子、药匙、红磷、白磷、滤纸、热水。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在500mL的大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mL热水,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创新点
人教版教材实验存在以下不足:(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对人体有害;(2)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就较为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对该实验进行改进:(1)当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将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上,既能让学生观察到白磷燃烧的现象,又能减少白磷燃烧对空气的污染;(2)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迅速燃烧,不需要制备氧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上述改进实验最直接证明燃烧的两个条件,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对于可燃物的证明可以增加铜片上的红磷在酒精灯加热可以燃烧和石块在酒精灯火焰上不能燃烧对比。
【高考重点理科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01-04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的归纳01-25
2017高考英语重点知识点归纳11-17
上海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11-18
上海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归纳11-22
历史高考必备重点知识点归纳12-19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12-19
高考生物的重点知识点归纳09-29
海南历史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