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高一地理基础知识

时间:2021-12-03 16:52:41 地理 我要投稿

湘教版高一地理基础知识汇总

  地理学科是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一门综合学科,对于刚刚升上高一的学生来讲,地理这门科目学习难度似乎比较高。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备的地理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湘教版高一地理基础知识汇总

  高一地理知识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高中地理知识重点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 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1)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2)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1)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

  山地的形成

  1. 褶皱山和断块山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岩层破裂且发生明显位移

判断

方法

岩层弯曲形态

岩层上拱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地貌

类型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水平位移形成裂谷

垂直位移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

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2.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

边界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巨大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海沟、造山带

安第斯山、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

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 环太平洋地震带

  3. 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 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5. 火山

岩浆活动与地貌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会形成溶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交通建设原则

对交通方式的影响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①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避开沼泽;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架桥;

 

⑤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⑥尽量选择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尽量多的经过居民点

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高一地理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湘教版高一地理基础知识点11-20

上海高一地理基础知识点归纳12-04

山西公共基础知识的地理常识06-19

上海高考地理基础知识总结12-04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指导06-21

咸潮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06-27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基础知识点总结07-13

高一怎样学地理07-04

湘教版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点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