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7年级地理课本知识点
初中地理课是一门相对而言比较难学的课程,它的灵活性强、知识量大、内容广阔,所以七年级的学生想要学好地理这门科目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年级地理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7年级地理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北极星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5)麦哲伦环球航行;
(6)卫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1)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纬线(纬度) |
经线(经度) |
|
形状 |
圆(除极点外) |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
长度 |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
等长 (约为2万千米) |
指示方向 |
东西方向 |
南北方向 |
起始线 |
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的纬线圈) |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
度数范围 |
0°~90°(南北纬) |
0°~180°(东西经) |
度数分布规律 |
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 判定: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 |
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 判定: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 |
特殊线(点) |
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南北极圈(66.5°)、30°和60°、两极(90°) |
本初子午线0°、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180°经线 |
划分界线 |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 0°——30°N(S)为低纬度 30°——60° N(S)为中纬度 60°——-90°N(S)为高纬度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 |
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大大为西,小小为东——经度大于160的都在西半球,小于20的都在东半球,其余东经E在东半球,西经W在西半球) |
4、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40°N,116°E
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需要方向)
二、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 |
地球公转 |
|
方向 |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
自西向东(俯视逆时针方向) |
周期 |
一天(约24小时) |
一年 |
旋转特点 |
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
地轴始终倾斜66.5°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
引起现象 |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早) |
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长短不同;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五带形成(各地一年中获得太阳热量不同,自北向南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
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2、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3、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七年级地理重点知识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水球?
⑴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⑵分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⑶中国载人航天历程:2003.10.15,杨利伟,神舟5号飞船;2005.10.12,聂海胜、费俊龙,神舟6号飞船;2008.9.25,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7号飞船。
2、七大洲和四大洋
⑴关于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P28中的图2.5)
概念 |
|
大洲 |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
大陆 |
面积广大的陆地 |
岛屿 |
面积较小的陆地 |
洋 |
海洋的中心部分 |
海 |
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靠近大陆 |
海峡 |
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
⑵海陆分布大势:
①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②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P29中的图2.6)
③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④大洲分界线:(P30中的图2.7)
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北美:白令海峡。
⑶亚洲是最大的洲;欧洲是最小的洲;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北冰洋是最小的洋。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二、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
⑴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
⑵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⑶举例:今天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过去曾经是海洋。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
学说名称 |
学说内容 |
主要证据 |
大陆漂移学说 |
①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 ②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分离,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
①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②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 ③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
板块构造学说 |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缘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
①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②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与变化。 ③大西洋的扩张。 |
注意: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相对完善的一个学说。
②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③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两大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七年级地理必考知识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
经 线 |
纬 线 |
形状特征 |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
长度特征 |
经线长度都相等 |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
指示方向 |
南北方向 |
东西方向 |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7年级地理课本知识点】相关文章: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本知识点11-20
人教版初中地理课本重要知识点12-06
上海高中地理课本知识点归纳12-04
初中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点11-20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点06-08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本知识点归纳01-27
初三历史课本知识点总结10-13
法国地理的知识点07-02
初中语文课本知识点的实例解析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