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八年级地理基础知识
初中地理相对比较简单,上课时听讲,课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就能学好。其中八年级的地理课本内容是最重要的。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重要的地理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八年级地理知识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五个积温带的区别】
温度带 |
范 围 |
≥10ºC积温 |
作 物 熟 制 |
寒温带 |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
<1600ºC |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
中温带 |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 |
1600—3400ºC |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
暖温带 |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
3400—4500ºC |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早熟糜子、荞麦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 |
亚热带 |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
4500—8000ºC |
一年两熟或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
热带 |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
>8000ºC |
水稻一年三熟 |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产生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
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
【我国冬季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52.3 ºC);最热的地方是海南省;
【我国夏季最冷和最热的地方及三大火炉】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人称“火洲”(最高气温49.6ºC);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时间分布:夏秋多春冬少;空间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四类干湿区的区别】
干湿地区 |
降水状况 |
分 布 地 区 |
植被 |
农业类型 |
湿润地区 |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
森林 |
水田 |
半湿润 地区 |
年降水量400—800 mm、降水量>蒸发量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
森林 草原 |
旱地 |
半干旱 地区 |
年降水量200—400mm、降水量<蒸发量 |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
草原 |
畜牧业 |
干旱地区 |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
荒漠 |
畜牧业 |
初中地理知识要点
中国的自然环境
1、地势总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3、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主要山脉走向:(P26)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5、P27页表格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世界屋脊)、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云贵高原(地形崎岖、梯田)
6、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 【天山南侧,西气东输的起点】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纬度最高的盆地,天山北侧}
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的盆地“聚宝盆”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7、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山脉 |
两侧的地形区 |
||
西侧 |
东侧 |
||
横断山 |
青藏高原 |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
|
巫山 |
四川盆地 |
长江中下游平原 |
|
太行山 |
黄土高原 |
华北平原 |
|
大兴安岭 |
内蒙古高原 |
东北平原 |
|
山脉 |
两侧的地形区 |
||
北侧 |
南侧 |
||
天山 |
准噶尔盆地 |
塔里木盆地 |
|
昆仑山 |
塔里木盆地 |
青藏高原 |
|
8、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9、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10、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11、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
12、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高原气候区。(见书P33)
1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14、800mm等降水量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15、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七年级地理必考知识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 来表示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最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最大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初中八年级地理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咸潮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06-27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基础知识点总结07-13
湘教版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点11-17
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基础知识点11-20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基础知识06-08
初中地理中考基础知识点总结12-05
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06-20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基础知识11-17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基础知识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