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湘教版高中地理常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是文科文综中的一门科目,是高考中的选考科目。实际上,地理科目是考试的时候最容易拿高分的。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地理知识
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6、典型的季节现象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7.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8.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9.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高中地理知识重点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
①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②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A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B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季风环流
①.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②.东亚季风最显着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③.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东亚季风 |
南亚季风 |
||||
季节 |
冬季 |
夏季 |
冬季 |
夏季 |
|
风向 |
西北风 |
东南风 |
东北风 |
西南风 |
|
源地 |
蒙古、西伯利亚 |
太平洋 |
蒙古、西伯利亚 |
印度洋 |
|
成因 |
海陆热力差异 |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
|||
性质 |
寒冷干燥 |
温暖湿润 |
温暖干燥 |
高温高湿 |
|
比较 |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
|||
分布 |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 |
|||
④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宜兴修水利。
⑤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A--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B--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C--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D--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盛行风的垂直郊外)。
E--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高中地理必备知识
一、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2)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
重要特点 |
|
外 部 圈 层 |
大气圈 |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海拨越高,气压越低。 |
水圈 |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圈层。 |
|
生物圈 |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它对其他三个圈层发展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
|
内 部 圈 层 |
地壳 |
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
地幔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被称为岩石圈。 |
|
地核 |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
三、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
分 类 |
形成过程 |
典型岩石 |
岩浆岩 |
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的叫侵入岩;喷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 |
花岗岩 玄武岩 |
沉积岩 |
已经生成的岩石裸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
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 |
变质岩 |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 |
【高中地理常考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中政治常考知识点09-21
中考历史常考的知识点归纳01-27
高考化学与生活常考知识点01-27
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大全12-01
化学高考常考知识点整理03-25
初一政治常考知识点09-23
高考生物常考知识点整理06-17
中考常考数学知识点整理02-17
初一政治常考知识点(4篇)12-03
初一政治常考知识点4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