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中国地理大学复习知识及习题

时间:2021-06-28 10:20:22 地理 我要投稿

中国地理大学复习知识及习题

  中国地理大学篇一:大学中国地理期末复习

中国地理大学复习知识及习题

  中国地理复习

  概念:

  1通常用干燥度(K)表示地区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干燥度是年潜的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以干燥度为标志由南至北分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4个地带

  2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草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3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引起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或水蚀导致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无力、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长期衰退。

  4土地侵蚀是在水力、风力、冻融力和重力等自然力以及人类活动力的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5土地盐渍化,也称“盐碱化”是指在特定气候、水文、地质及突然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及人为引水灌溉不当,所引起的土壤盐化与碱化的过程,主要是土地质量的退化。

  6土地盐化的成因是指成土母质中可溶性盐分,随水搬运至排水不畅的低平地段,在蒸发作用下累计地表,使土地产生盐化。

  7土地碱化的成因是指土壤胶体从溶液中吸附钠离子的过程。

  草地退化是指天然草地生物多样性减少、草群高度降低、覆盖度降低和生产力下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失调的生态恶化的过程中国的土地退化,以土壤侵蚀最为普遍,其次是草地退化

  8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和灾情4个要素组成

  9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物质文化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但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叠加,而体现在地球表层过程中一系列具有耗散特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信息

  与价值流动的过程。

  10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包括自然、人为和环境3个系统

  11承载体是灾害的承受者,包括人类本身及生命线系统,各种建筑物及生产系统,以及各种自然资源

  12灾情是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载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一定时期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资源和环境受损甚至破环的情况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再次频繁2自然灾害灾情严重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13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异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的分布

  中国的水灾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主要类型

  14洪水是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引泛滥导致损失的灾害类型

  15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所导致损失的灾害类型,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

  16地震是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所引起的震动

  17中国的地震具有频率高、分布广、强度大、震源浅、地区差异明显等特点。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新疆和华北等地区。地震引发滑坡、台风、海啸灾害现象。

  18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型漩涡,依其强度,可以分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台风灾害的发生,具有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群灾性显著和承载强度大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重大台风灾害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形成台风—暴雨灾害链。中国台灾主要在广大沿海

  地区。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集度高,是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西北太平洋台风三条路径:一为西行进入南海,二为在海上转向北上,三为西北移动登陆大陆。

  19旱灾,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而导致损失的灾害,是世界上影响面积最广、造成农业损失最大的灾害类型

  20旱灾分为1农(牧)业灾害2城市缺水灾害。旱灾具有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21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邻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尘暴的形成需要强风、沙源和热力不稳定3个基本条件

  22雪灾,是由于大量的降雪与积雪,对牧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危害和损失的一种气象灾害

  雪灾分为积雪、暴风雪、其他雪灾(雪崩、溜山雪、风吹雪等)雪灾三大分布区:青藏高原、北疆、内蒙和东北一带

  23冰雹灾害,是由于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小,时间也短,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给人类生活带来不便和经济损失。

  24崩塌流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统称,是岩石圈在各种应力相互作用下,能量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以各种形式释放,导致高低起伏的地表在重力作用下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灾害。风暴潮灾害,是指由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是海水漫溢上陆地而酿成灾害的现象。

  25生物灾害,是指因病菌、害虫、杂草、鼠害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或流行,严重破坏种植业、放牧业、养殖业和林业的灾害,包括病害、虫害、鼠害、草害四种,农作物病虫灾害是生物

  灾害的一种主要类型。

  26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型生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27土地利用是人类为获取所需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28地理覆盖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状态,植被和土壤是其主要的组成要素

  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30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额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概要:

  中国四极—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5°N南海的曾母暗沙3.9°N南北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帕米尔高原东缘73°E附近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E附近

  中国位于亚洲中东部东亚国家与14国家相邻接,东北与朝鲜北与蒙古、俄罗斯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布尔吉斯斯坦、塔尔克斯坦,西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相连,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连接。隔海相望有: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第一条亚欧大陆桥,东起挥春、经满洲里跨境—俄罗斯、到荷兰的鹿特丹。第二条江苏连云港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阿拉山口出境,进入中亚到荷兰的鹿特丹。

  中国的疆域和国土:1疆域: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抵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海域由北至南:渤海、黄海、东海及台

  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南海海区。台湾岛海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最东的岛屿。南沙群岛(最南)

  中国可划分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带6个气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分界线台湾岛的南部、雷州半岛的北端及云南的南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也是南北方的分界线。

  中国农业生产三大地域9个大区的基本特点:东部地域中部地域西部地域东北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区甘新区青藏区

  中国水稻分布很广,但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区北方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三江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分布较散。

  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中国以冬小麦为主,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小麦的主产区河南、山东。玉米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地区,形成东北—华北—西南的分布地带(河南、山东、四川、黑龙江、江苏、湖南、安徽为产粮大省)

  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是分布广泛,集中与分散并存。

  中国畜牧业区域划分为农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城郊畜牧业

  畜种优势产业带:1生猪产业带2肉牛产业带3肉羊产业带4奶牛产业带5家畜产业带

  简答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世界人口大国2世界自然资源大国3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1经济总量居世界前10位2近十年经济平均增长率居世界首位3世界农业和工业生产大国4人均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季风气候基本特征和环流特征:1大陆性季风显著2大陆性强

  

  中国地理大学篇三:大学中国地理测试卷-嘉应学院-李世来

  中国地理期中测验卷

  出卷人:李世来地科101班10108002511号

  嘉应学院地理系《中国地理教程》(1-5章)课程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就煤炭资源而言,长江以北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0%以上。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三省区储量占全国64%。

  2.就油气资源而言,黑龙江、山东、河北3省占我国石油储量的70%;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川、陕、黑、鲁、冀、新等省区。

  3.中国大陆地区90%的蔗糖生产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福建、海南5省。

  4.我国的煤化工基地主要有潞城、太原和吉林。

  5.辽宁省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工业省。

  6.秦岭既是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又是黄河与长江、淮河的分水岭。

  7.昆仑山是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天山成为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然界线。

  8.中国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的东部连线为界,其东南部为季风区。

  9.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10.中国人口分界线,即胡焕庸人口线是爱辉与云南省腾冲的连线。

  11.我国被誉为黄金水道的是长江,珠江水系主要的内河道干线是西江。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对于我国地理位置及地理位置的评价有误的一项是__D_____。

  A.我国西起东经73°22′,位于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

  B.我国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位于北纬53°31′

  C.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D.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不利于农业生产

  2.下列对于有关我国地貌的论述无误的一项是___B____。

  A.阿尔泰山和祁连山是北西向山地

  B.青藏高原面积大、海拔高、形成年代古老

  C.柴达木盆地位于昆仑山,祁连山、阿尔泰山之间

  D.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奠定于中生代的印支运动,最终形成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

  3.在下列关于中国气候的评价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B____。

  A.气候类型多样,种植制度复杂

  B.多样化的山地垂直气候带,不利于多种经营的开展

  C.热带气候面积有限

  D.气候灾害多发

  4.下列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___A____。

  A.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B.中国耕地资源总量达1.33亿hm2,其中旱地所占比例最高

  C.在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南方林区三个林区中南方林区的面积最大

  D.北方草场主要包括内蒙古东部及东北草地、新疆草场和青藏高原草地

  5.下列关于中国水资源的特点与评价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C____。

  A.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量少

  B.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

  C.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相匹配

  D.水资源与矿产的分布不匹配

  6.下列对于我国粮食生产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___C____。

  A.黄河流域棉区位于长城以南,太行山、岷山以东,秦岭以北。主要包括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汾河谷地

  B.桑蚕丝生产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热带地区

  C.我国以秋播油菜籽生产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

  D.茶叶生产分布于秦淮以南地区,长江以南低山丘陵区为最宜区

  7.下列关于我国工业生产的论断完全正确的是___B____。

  A.中国工业布局形成了七个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的工业区域,即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辽中南地区、山东半岛、长沙—湘潭—株洲地区、厦门—漳州—泉州地区

  B.全国工业布局明显形成了沿海、沿(长)江、沿(黄)河及沿铁路线的布局特色

  C.南京、杭州、福州和广州都是我国大型的钢铁生产基地

  D.我国的煤化工基地主要有济南、郑州和西安

  8.对我国城市发展特点描述有误的一项是__B_____。

  A.我国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B.人口向中小城市集中明显

  C.城乡二元结构显著D.逐渐形成城市群和类城市群

  9.下列对我国三个经济景观地带的有关描述有误的一项是__D_____。

  A.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核心区对整个东部经济景观地带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东部经济景观地带经济基础好、产业实力雄厚,环境问题突出

  C.中部经济景观地带处在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上

  D.西部经济景观地带资源、能源欠丰富,经济基础条件差、发展水平低

  10.下列有关长江中下游区工业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C____。

  A.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沪、苏、浙,形成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

  B.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

  C.南京是全国最大的精密仪器仪表及量具制造中心

  D.上海、武汉、马鞍山都是我国大型钢铁基地

  11.下列对于我国主要平原和盆地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___A____。

  A.自古有“两湖熟,天下足”之称的两湖平原是指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

  B.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第三大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C.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因中生界紫红

  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

  D.华北平原面积31×104km2,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

  12.我国蔗糖产量最大的省区是___B____。

  A.广东B.广西C.云南D.海南

  13.在下列山脉中,走向皆为东西向的是___D____。

  A.贺兰山、南岭B.阴山、太行山C.六盘山、秦岭D.燕山、昆仑山

  14.我国南方除____C___外,均严重缺煤。

  A.广东省B.福建省C.贵州省D.浙江省

  15.下列关于我国铁路干线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__C_____。

  A.京沪线自北京经天津、济南、徐州、合肥、南京、苏州达上海

  B.京广线纵贯京、冀、豫、鄂、赣、粤六省市

  C.浙赣线起自杭州,西至株洲

  D.陇海线东起连云港,经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至乌鲁木齐

  三、多选题(每题2分,共8分)

  1.下列中国的世界遗产资源中,是2012年新增的是_BE____。

  A.开平碉楼与古村落B.澄江化石地C.中国丹霞D.五台山E.元上都遗址

  2.下列属于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是__ABCD_____。

  A.泰山B.黄山C.峨眉山和乐山大佛D.武夷山E.华山

  3.我国人类遗产面临的问题有哪些?__ABCDE_____

  A.自然灾害和自然侵蚀B.非法开采和狩猎C.战争和冲突D.城市化和土地利用E.水坝项目和水电站建设

  4.我国城镇人口的变化的特征__ABCD_____。

  A.城镇人口不断增加B.城市非农人口比重不断增加C.城市数量不断增长D.城镇化在波动中加快E.城镇人口不断减少

  四、读下图回答(每空1分,共12分)

  (1)受季风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从时间分配看夏季多,冬季少;

  解决措施是兴建水坝;

  从空间分布看,南方多,北方少;解决措施是跨流域调水。

  (2)该图反映的`是我国正在实施中的南水北调工程。

  该工程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我国缺水严重的津、京、唐等北方地区。分为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方案,其中东线利用了京杭大运河河为输水主要河道,中线工程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前平原开渠引水。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砸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的巴颜喀拉山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分)

  第一,人口基数庞大;

  第二,人口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第三,性别比例不平衡;

  第四,城镇人口增长较快;

  第五,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第六,少数民族人口稳步增长;

  第七,人口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分)

  第一,地质条件复杂,矿种多,矿产资源丰富;

  第二,成矿时空跨度大;

  第三,矿床种类齐全;

  第四,贫矿多,富矿少;

  第五,伴生矿多,共生矿少;

  第六,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地域组合类型多样

  3、简述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中的七条近南北走向的交通干线?(5分)

  第一条,哈尔滨——沈阳——大连——上海——广州线,主要由哈大线,沿海南北航线,国道等组成。

  第二条,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线,由京沪线,京杭大运河、鲁宁管道和国道组成

  第三条,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线,由京广线,北京到广州航线和各条国道组成。

  第四条,北京——菏泽——商丘——九江——南昌——赣州——深圳——九龙线,主要由京九贯通。

  第五条,大同——太原——焦作——枝城——柳州——湛江线,由北同蒲线,太焦线,焦柳线等及各条国道组成。

  第六条,包头——潼关——宝鸡——西安——安康——重庆——贵阳——柳州——防城港——友谊关线,由湘渝线,川黔线,湘桂线及210国道等组成。

  第七条,中卫——宝鸡——成都——昆明——河口线,由中宝,宝成,成昆线及108国道组成。

  4、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特征?(5分)

  ①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②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③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于高原和山地

  ④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

  5、我国自然环境的时空变化显著表现在?(5分)

  (1)、气候季节变化明显

  (2)、季节降水不稳定

  (3)、构造运动活跃

  (4)、地表起伏显著

  (5)、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6.中国地势特征及其意义:

  ㈠地势特征: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㈡地势的意义:

  ①中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江大河的走向,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度流急,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开发

  ③陡坡山地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④地势高差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1、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一)、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占据对流层中低部,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

  (2).热力作用

  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季的暖区范围很广,整个对流层的温度都是高原比四周高。

  从青藏高原的地面气温看来,具有如下特点:

  (1)地球的第三极地:

  (2)气温日、年较差大:

  (3)气温季节变化急,春温高于秋温。

  二、高原季风

  在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造成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高原季风对环流和气候影响很大,首先它使我国冬夏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大。我国西南地区冬夏季分别处在青藏冷高压环流和热低压环流的东南方,应分别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这与由海陆热力差异所形成的低层季风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起来,遂使我国西南部地区季风的厚度特别大。

  三、对降水的影响

  1、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亚洲降水分布影响范围极广,据最新气候模式研究结果: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存在,

【中国地理大学复习知识及习题】相关文章:

中国地理复习的知识点03-26

中国地理复习知识课件内容02-08

初中地理复习知识03-23

中国地理地形知识06-04

上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中国的疆域06-07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01-26

地理期中复习知识归纳06-06

地理复习习题课件03-18

《中国的地理差异》练习题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