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后期复习的教学思考
文/张军庆
进入二轮复习的后期,高考渐至,认识高考,调整教学思路,成为每位老师的必修科目。
分析地理高考试题,明显表现出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线教学中有更多感触,教师日常努力的方向可能与高考的要求是有偏差的,这在复习的后期将产生更大的问题。我们的复习教学一点点抠教材,强调记住知识,但高考命题的人却在脱离教材,甚至产生中学老师看来超纲的题,考试与教材越来越远。因此,高考复习必须调整,让教学的思维从知识记忆的纽结中走出来。
一、将命题人当亲人来理解
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站在命题人的角度来分析试题、欣赏试题。换角度后,我们会发现命题人很可爱。地理题一般先引用材料勾勒试题情景,其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命题人特别想让考生注意的,是联系答案的中心。读材料时的感受如聆听亲人的絮叨。这样的`心境使学生喜欢高考题,发现高考题的优点,有兴趣地分析考题的考点意图。态度的转变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高效。
二、地理教学中的“背书”
地理学科是能让学习者终身受益的,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地理教学中不能只关注教材,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授要从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入手,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将来更有生活质量。高考的导向正是如此。在教学中,如果把基础、能力理解为背知识点,背得多,问题就大了。但不“背”,同样不出成绩。后一“背”指对地理学科中基本体系部分的熟记。如,地理位置、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意义的表述;气候、地貌、河流、自然带、某生产地域、聚落等地理事物成因或区位条件的分析及较地理学科中规律性的知识,如,气候分布、自然带分布、农业地域的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和迁移的规律等。必须用大量的精力完成整理和记忆,这是我们展开思维和组织答题的根本。优秀的学生不仅清晰地整理出这些知识,还熟练地迁移到相类似的考题中,提高了答题效率和得分率,表现出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的能力,这也是高考命题所期待的。
三、教学中的偏重
在教学中的付出与考试成绩的高低是不对等的。对高考得分的贡献来说,必须确立的权重是:自学重于听讲、考试重于授课、审题重于书写、评题重于讲解、联系重于背诵。
教师在课堂上有话语主导权,备课时想得多的是我如何教完内容,但课堂效率最终要看学生学了多少,通过讲解,能让学生记住的是最少的,而为准备考试和对错反思记住的效率要高得多,最佳的是学生通过对考题的反思,建立了自为得意的知识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替代得越多,学生自主工作的内容就越少,教学效率就越低。
审题是永恒的追求,只有在考试的环境中,才会暴露导致失分的诸多非智力因素,随着复习推进、高考渐至,这一个更突出的问题。对策只能是在类似环境中引导学生反思,而反复讲解试题则是最低效的。
【高考地理后期复习的教学思考】相关文章:
高考地理后期备考资料03-26
高考地理复习:地理计算06-22
高考地理复习课件03-18
关于高考地理的复习指导03-22
高考地理教材复习策略06-22
高考地理复习的实用方法03-23
高考地理:优化复习策略03-23
关于高考地理区域的有效复习03-22
高考地理重点复习方法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