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时间:2021-07-05 19:48:53 社会实践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模板

  大学生实践论文一:

  题目:大学生创业期知识产权风险教育理论与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模板

  摘要:知识产权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武器,大学生在创业期,因知识产权纠纷导致创业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忽视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关注。文章对创业不同阶段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风险防范教育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知识产权风险;对策

  知识产权风险,是指知识产权在创造、保护、运用、管理环节,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泄露、流失、价值的减少等一系列现象。大多情况是指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成功创业是党和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往往会因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导致创业失败。因此正确认识知识产权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与应对,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期知识产权风险类别

  (一)大学生创业起步阶段

  1.创业大赛投资风险。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高校兴起了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目标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此后,创业大赛逐渐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途径。而创业大赛通常采用风险投资运作模式,其中涉及的技术信息和技术秘密会否泄露往往影响到以后创业的成败。

  2.仿造侵权风险。

  创业起步阶段,由于多数大学生经济薄弱,他们多会选择一些低成本、高盈利的创业方式,如仿造。当然,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则难以规避。我们不难看到市场中的各种山寨手机、精仿鞋、高仿包,会因侵犯他人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权等而惹上官司。另外,傍名牌的背后,凸显的是诚信的缺失、品牌意识的薄弱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轻视。

  3.加盟形式风险。

  加盟包括自愿加盟、委托加盟、特许加盟和免费加盟。加盟是指加盟总部将自己拥有的一些品牌授权给加盟店使用,并向其收取各种经费,如加盟金、权利金和保证金等。而这些经费中相对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知识产权的“许可”。加盟成功后,加盟店便依法获得了加盟总部的相关商标、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的许可使用权。但是,多数大学生创业仅仅满足于加盟主提供的一些基本服务,并对其过度信任,忽略了双方相关知识产权权属的约定,一旦发生权属纠纷,往往因举证困难而自食苦果。

  (二)大学生创业初期阶段

  1.出资风险。

  大学生创业初期主要采取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出资形式,有其自身固有的风险。首先,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均有法定有效期,随着时间的迁移,其出资价值将大打折扣。其次,知识产权的价值易变,就专利来说,随着技术的研发,新的技术产生后,先前专利便会贬值。商标价值的不确定性则使其隐藏的风险更加明显,品牌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其毁灭却是一瞬间的。另一方面常因权属不清或存在权利瑕疵而具有多种多样的风险。出资方要尽可能确保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的合法性和完整性,但凡存在权属争议,都将或多或少影响出资的成立。另外,知识产权出资在价值评估方面也存在较多风险。

  2.商标风险。

  大学生创业初期,商标意识不强,忽视商标注册,产品在市场上形成一定影响力后再去注册商标,可能商标已被抢注,反过来被抢注者起诉商标侵权。

  (三)大学生创业发展阶段

  1.被他人侵权风险。

  随着企业逐渐的发展壮大,当技术和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或影响力时,就会出现各种仿制品、山寨产品,其凭借价格优势在销售市场和目标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逐渐变大,出现他人侵权,而有些竞争者会采取专利无效、商标撤销等策略来维护他们的利益,此时能否及时搜集证据,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是大学生创业时需要考虑的。

  2.新产品研发风险。

  随着创业不断发展,为了保持更好的竞争态势,创业者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采购风险和研发风险。一方面,在采购合同中忽视约定知识产权免责条款,导致所采购的原材料或者零部件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商品。另一方面,技术人员在研发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专利检索、专利分析,及时了解技术前沿,造成人力、财力浪费。

  3.知识产权管理风险。

  知识产权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利管理。企业尚未配备相关人员对现有和潜在知识产权进行系统的管理,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混乱。二是人员管理。企业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没有进行过尽职调查,对于新入职员工未签订保密协议,对于离职员工未签署竞业禁止协议等保密措施。

  (四)大学生创业成熟阶段

  1.涉外知识产权风险。

  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因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未进行可行性分析。例如,企业在出口产品时忽略了海外知识产权申请的重要性,导致本企业技术在产品的出口目的国被事先申请专利,亦或因未对目标国进行专利信息的检索与分析,导致企业产品出口时侵犯他国专利技术。

  2.知识产权布局风险。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方式越来越多元,技术竞争和标准竞争尤为突出。大学生创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产品、市场、企业已具一定规模,此时要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做好知识产权布局。

  二、大学生创业期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是政府政策关注度不够、知识产权维权机制有待完善。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中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少数省份诸如湖南、江苏等出台了有关大学生创业申请专利、商标、版权费用的补贴。此外,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期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是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的缺位。知识产权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多注重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知识产权作为专业必修课只针对法学专业开设,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知识产权只有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与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相适应。

  三是同行竞争者的排挤。大学生新开办的企业必然会受到同类企业的排挤。反映在知识产权方面,为了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在知识产权方面会给新设企业设立障碍。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产权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又由于急功近利,很容易步入他人知识产权雷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四是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服务意识不强。知识产权是知识转化为财富的有力工具。大学生创业离不开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但是目前中介机构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也是导致大学生创业中知识产权风险增加的因素。

  三、大学生创业期知识产权风险教育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完善法律机制

  政府在制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时,应该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醒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注重对自身企业进行知识产权风险的预警和预控;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立的新企业的扶持,避免涉入知识产权纠纷而导致企业举步维艰。此外,完善相关法律机制,改变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容易维权难的现状,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及时维权、高效维权。

  (二)构建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导向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体系

  1.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坚持素质教育导向性原则。

  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是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面向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开展,不同于传统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是:它旨在通过知识产权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大学生的知识产权基本素养,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素质。

  2.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要依据不同学科背景,富有针对性地将知识产权教学融入专业教育中。例如,对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要注重其专利检索、专利信息运用、专利分析、专利申请等相关能力的培养;而文科类学生与版权、商标联系更为紧密,应重点传授版权、商标领域的知识。

  3.拓展教育渠道,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为了更好支持大学生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强化大学生知识产权实践能力。如通过聘请实务专家进课堂、组织学生进企业、知识产权技能大赛等形式,定期聘请校外专家给以专业性的指导,促进创业学生知识产权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观念,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三)强化大学生知识产权能力

  1.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大学生创业之前可以通过旁听、自学或者充分利用高校知识产权在线开放课程,系统地学习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知识,辅助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取得知识产权成果。要掌握知识产权必备知识,并顺应时代发展,了解市场,掌握技术前沿,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2.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运用,加速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随着企业的成立和逐步发展壮大,创业者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产权的运用,如知识产权的转化、许可、转让等。

  3.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面对各种诱惑与竞争,难免会因追求暴利而淌上侵犯他人专有权利的污水,或者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因未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而被他人侵犯,因此在创业过程中要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文光,李尧远.吸收能力、知识产权风险与产品创新绩效[J].科研管理,2016,(6).

  [2]张项民.基于创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设计[J].科技创业月刊,2009,(4).

  [3][4]王宇红.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J].就业调研,2012,(4).

  大学生实践论文二:

  题目: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

  摘要: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有效运行的动力。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中,激励资源、强度、频度、效度、时效性、公平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这与教育者组织实施激励的意识、经费投入、激励方法的运用和相关研究不足有关。为此,教育者应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激励机制

  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和社会生产的原发因素。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需要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是不平衡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所谓社会实践激励机制,是指教育者根据实践育人目标,以大学生个体需要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激发和鼓励,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行为取向的运行过程和调节方式。其中,各种激励要素相互联系、作用方式遵循一定机理,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因此,构建有效激励机制是社会实践系统有效运行的动力,对于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工作、不断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为了充分掌握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运行现状,笔者在全国13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研。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5份,占发放总数的91%。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基础上,结合走访部分高校发现,目前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育者给予关注。

  1.激励面不广。

  评奖、评优、进行表彰是高校进行社会实践激励活动最为直接、最为常见的激励方法和手段。当前,针对社会实践活动采用评奖、评优的形式进行激励的项目主要包括:先进集体(以院系为单位的“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优秀实践团队”等)和先进个人(“优秀队员”“优秀通讯员”“优秀论文”“优秀调研项目”等)的评选表彰。从表彰数量上来看,很多高校采用按一定比例确定表彰名额并下派到各院系,由院系根据名额推荐表彰,限定的名额往往较少,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部分表现优异的大学生因名额的原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励。

  关于这方面,学生的评价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表彰人选、奖励名额和项目少。当问及,“你是否作为优秀团队成员或优秀个人受到表彰,向他人介绍经验”时,55.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这与前一项调查基本吻合,这说明激励面不够广,覆盖面不够。从受众群体来看,学生干部和具有较强组织能力、思想活跃、善于沟通交流的学生人数有限,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激励手段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惠及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参与此类竞争的热情,激励成了对少数人的激励。

  2.激励资源不足。

  激励资源主要体现在激励形式的多样性和激励主体的层次性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形式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具体来说,首先是奖金、物质奖励(奖品、装备等),其中奖金多数情况下以对实践团队资助活动经费等形式出现;其次是荣誉证书等精神鼓励;最后是与学生实际利益相关的以学分、德智体综合测评加分形式出现的奖励。调查显示,64.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对团队的资助额度不足,60.7%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社会实践的表彰奖励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奖励,59.8%的大学生表示应对认真开展实践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调查还显示,各高校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相关学分奖励不足。目前,各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组织单位是共青团组织,因团委相关经费所限,各种奖励相对较少。而荣誉证书等表彰奖励形式,除了给学生精神上的获得感之外,作为一种证明还会体现在学分奖励上,间接与学生综合评定等相挂钩,对奖学金评定产生一定影响,但在其他方面影响力却不够。因此,总体上目前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资源不足。

  3.激励强度不够。

  所谓激励强度就是激励措施、手段的作用力的大小,等同于力度,主要表现为给大学生一种冲击力、一种强烈的感受。奖金额度非常大,或者是奖励的层次很高,学生通过获奖能产生深刻、持久的满足感。激励如果轻易便可获得,会导致激励对象动力不足。激励太少难获得,即使大学生非常努力,也因缺少受到激励的机会,同样激发不了积极性。当问及被调查学生的期望时,调查结果显示,65.4%的大学生希望受到学校层面的表彰。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强度有限,无论是在奖金的额度、表彰奖励的发文单位,还是学分奖励分数上都不能够体现出“有力度”,因而在大学生中吸引力、影响力有限。

  4.激励频度不够。

  频度通常就是指频率,这里所指的激励频度主要指社会实践表彰、奖励的次数、间 隔 时 间 等 。 激 励 频 度 直 接 影 响 着 激 励 活 动 的 效果,激励间隔时间短、过于频繁或间隔时间太长,都会使激励效果受到影响。目前,实践活动的激励普遍缺乏规律,有时进行,有时拖延,甚至取消,加之综合运用激励措施不够,会影响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5.激励时效性不强。

  有关资料显示,及时激励的有效度为80%,滞后激励的有效度仅为20%,说明了及时激励的重要性。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普遍存在激励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在调查中有69.7%的大学生认为“‘三下乡’、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活动都应适时召开表彰大会”,这一数据足以对此认识结果进行印证。集中在暑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多,但评优表彰活动还不够及时,七八月份开展活动,1-2个月后甚至当年年底进行表彰的情况不在少数,造成没有把握有利时机,使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6.公平性有待提升。

  在实践活动奖励过程中,教育者对于执行奖励机制和政策的严肃性、原则性的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轮流坐庄”“平均分配”的现象,从而使激励失去意义。在社会实践中对大学生实践过程和成果的考核不够科学合理,考评体系不健全。例如,对有经费支持实践团队的确定一般采取招标、领办的方式进行,评审通过后在具体实施阶段因教师的指导不够,缺乏过程监控,成果一般以调研报告居多,活动结束后的评审也多停留于形式,缺少反馈。目前,部分高校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给予了一定学分并确定为必修课,这一学分的认定一般以学生提交的社会调查报告、心得体 会 作 为 重 要 依 据 ,而 学 生 的 这 些 成 果 中 抄 袭 、代写、网上下载情况相当普遍。另外,实践活动的成绩认定也存在一些问题,有12%的大学生认为,存在“由学生干部凭借印象给予成绩”的情况,还有16%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的评阅者大 多 为 团 学 干 部 、辅 导 员 ,甚 至 是 高 年 级 的 学 生 干部,即使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阅,通常也因人数不足、学生数量过大,很难保证评阅质量。同时在整体评定过程中难免存在人情、利益等因素,导致有失公平、公正情况的发生。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中激励主体发挥作用受限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激励者、激励对象、激励因素、激励方式、激励目标和激励内容等 。”显然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育人过程的激励机制也应包括上述激励要素。激励者是发动、组织、实施激励活动的组织和个人,他们在整个激励活动过程中都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激励主体就是组织实施社会实践的高校,它们承担着设计激励活动、运用激励方法、把握激励因素的任务。但目前,各高校在发动、组织、实施激励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激励者的作用发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施激励的主体意识不强。

  主体对实施激励的重要性认识参差不齐,对激励机制在提升社会实践有效性上缺乏足够认识,没有将深化社会实践与构建有效激励机制统一起来,没有围绕满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2.对各类激励因素的运用和把握不够。

  激励因素是指能够调动对象积极性的各种因素,包括环境、文化、物质和精神因素等。就大学生社会实践而言,这些因素体现在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实践育人理念的形成与传承、学风校风上,以及对社会实践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上,而当前这些因素并没有很好地得到挖掘和运用,尤其是针对社会实践的表彰、奖励投入不够,从物质激励的角度看,激励作用不明显。

  3.激励客体的客观需要未得到满足。

  大学生作为激励客体,从他们的心态来讲,都有得到肯定的愿望,有接受表扬、鼓励的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这种需要表现不同。比如,在儿童、少年时期,“小红花”“大奖状”是很多青少年向往和追求的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各类信息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改变,功利性思想逐步增强,获得奖励、得到肯定的方式更趋实际、现实,虽然这种思想不能鼓励,但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作为教育者应给予正视、有所适应,而当前教育者对此缺乏研究、摸得不透,对大学生内在需要的认识、理解还不够准确。

  4.激励方式方法的运用相对单一。

  激励方法从源头来看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层面。目前,社会实践 活 动 中 外 在 激 励 多 一 些 ,内 在 激 励 运 用 少 一 些 。外在激励也只停留在有限的物质激励。虽然,外在激励见效快,但影响时间短,很难起到长久激励的作用。内在激励,如精神、情感上的激励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很难做到“立竿见影”。有效的激励在于外 在 激 励 和 内 在 激 励 相 互 结 合 、合 理 运 用 、协 调 推进,但当前普遍缺少同步实施、有效融合。以上原因致使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激励活动产生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尚未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各项激励机制构成要素的作用,通过形成激励合力、完善激励制度、综合运用激励方式方法、注重过程激励、加强教师激励、优化考评内容、健全激励保障等途径构建有效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

  1.形成有效激励合力。

  在社会实践中调动校地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共青团组织、高校、地方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共同支持、相互配合的局面和工作机制,这是构建有效激励机制的基础和前提。这种工作合力需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社会各界应为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第二,着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分管校领导具体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共青团组织和院系组织实施的工作体系;第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作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领导班子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而激励高校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

  2.不断完善激励制度。

  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加强社会实践的实施办法、具体细则等,制度的制定要全面、细致以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要特别注重将社会实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制度设计。一方面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单独规定学时学分,没有修满学分者进行补修,让相关激励实现对大学生的全体覆盖。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综合评价标准(如“德智体综合测评”)中单独划定学分,将其作为评定各类奖学金、“三好学生”、免试直推研究生等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3.综合运用激励方法。

  由科学管理延伸的组织系统科学认为,“激励因素是指能够满足一个人的某种需要,激发一个人的工作动机,引导他做出一定绩效的要素”。激励因素是能调动激励对象积极性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高校应注重在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使用不同激励方法,调动各种激励因素。社会实践中的激励方法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灵活采用多 样 的 激 励 手 段 ,分 层 次 、多 渠 道 、创 造 性 地 进 行 。做到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奖和惩相结合、个体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环境激励与情感激励相结合。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形式,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物质激励因素、成就激励因素、荣誉激励因素和教育激励因素。

  4.注重实践过程激励。

  社会实践包括启动、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在启动阶段,要通过多种形式给学生讲清楚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要求,精心组织动员、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在实施阶段,应特别注重运用精神激励中的情感激励法,选派更多的团学干部、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到具体实践中,与大学生“同行、同吃、同住、同实践”,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思想困惑、认识缺陷、技术难题。总结阶段的激励包括: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及时、集中、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开展总结交流活动,通过座谈、成果展示、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比、交流,分享收获、总结不足,同时运用榜样激励法,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鼓励大学生;广泛开展评奖、评优活动,隆重表彰社会实践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并通过各类校内外新闻媒体宣传先进、营造氛围。

  5.加强对指导教师的激励。

  对指导教师进行激励是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关键点之一。制定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优惠政策,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给予相应的补助,形成的成果给予经费支持,同时在晋升、评优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对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高校和地方政府进行褒奖,通过新闻媒体加以宣传 ,对他们的工作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全面鼓励。建立规范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规章制度,明确指导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规划、动员、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职责。

  6.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制定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内容既要注重实践的结果,又要关注实践的过程,既要反映大学生个人的实际收获,更要了解社会受众的各种反馈。要突出考核的及时性和一致性。只有及时进行考核,才能用有吸引力的结果或对那些符合社会实践育人目标 的 做 法 和 个 人 予 以 奖 励 和 肯 定 。 要 保 持 考 核 内容、考核时间、考核方式的相对一致性,以便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7.健全激励保障措施。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必须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要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应扩大政府和学校拨款比例,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经费有所保证,同时高校应扩大与社会的交流合作,争取当地政府、社会、企业的经费支持,为大学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各种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黄雅恒.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成要素及其运行原则分析[J].教育与管理,2011,(12).

  [3]侯光明,等.组织系统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实践论文三:

  题目:以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履行的义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社会对各大院校提出的全新要求,应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受到良好熏陶以此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总结出其具体表现在缺乏人文教育、追求功利主义以及道德精神匮乏等方面,据此,通过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网络中加强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突显出传统文化三个维度,提出了以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路径,旨在全方位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现状;提升路径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有着显著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并在不断继承发展中,衍生出更多全新的思想文化,始终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充分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以不同的方式及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甚至主宰着世界文明,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个人修养,对于教育方面,则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应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借此来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一)缺乏人文教育

  自国家建立以来,高等教育逐渐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思想政治及道德水平教育,在建国初期,所培养出的优秀人才都相继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之才,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学识,在良好的品质基础上,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在那一时期的大学生是社会人人尊重、崇拜的人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进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也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各大院校将自身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变成为专项人才的组织,从某种程度上,即将高等教育同化成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构建及具体安排上,更加充分验证这一点。

  当前许多院校均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主,过于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及能力的教育,这种片面化的课程体系,导致当代大学生并未真正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也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观念,忽视人文教育、重视科技的科恒编,让各大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进而致使当代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较低。

  (二)追求功利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有效改善,充足的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心中的物质需求,进而对金钱较为看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且逐渐出持续恶化的趋势,而社会的这种不良思想浪潮对当代大学生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专业的选择上,许多大学生并不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上出发,而更多考虑的是所选专业的实用性,甚至有些学生在高考填写志愿时,就已开始想到将来的就业问题,这样过于现实、急于求成、操之过急的思想,让当前的大学生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与短暂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学习的重点全部放在将来良好的工作岗位上,进而严重忽视了个人道德建设,品质及素养的发展,造成价值观取向偏离正常轨道,个人主义愈发明显,价值观也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个人理想或是目标也更加短期,失去坚定信念,青春活力、心怀梦想等这些大学生应具备的特质正逐渐消失,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没有从日常行为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人文素养更成为了无稽之谈。若长时间维持这种现状,必然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埋下安全隐患,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无法挽回的事件发生,影响整体社会的发展。

  (三)道德精神匮乏

  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教育革新对个性的过分追求,在这样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转型,因而就需要对其进行重建及改善。但并不能为了推动改革而失去原则与理智,否定社会道德水平较低的事实,更不能逃避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现状。虽然在学校中存在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却不能因成绩出色而忽视学生道德素养下降的情况,应正视当前学校中各种不道德行为、不文明语言、随意逃作弊小抄、打架斗殴、思想极端等现象,都是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具体表现,而缺少团结协作精神、独来独往、嘲笑他人、缺乏信任、待人冷漠、没有社会责任感等,则是大学生过于注重个人感受的表现。突显个性并不意味着要我行我素、不考虑集体感受,更不能代表舍弃传统美德及优秀品质。学生的素质主要包含道德及能力两方面,其中道德可以将其视为责任,对社会及其他人的责任,若当代大学生缺乏责任心,将来便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故此,在追求个性、与众不同的现代社会中,各大院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素养及道德建设,培养集体意识,强化人文素养。

  二、以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当前,只有少数院校建立了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大学生的中文能力存在严重不足。

  许多学生可以运用熟练的英语进行交流,但却无法利用成语及华丽的辞藻写出优秀的中文作文,对文言文更是没有任何兴趣可言。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基础,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积极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勇于承担自身的责任,主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髓,院校应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建设有机结合。大学生应充分掌握传统文化,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热爱本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期发展下的产物,不仅包含实物方面的汉字的具象化的载体,同时也含有许多思想上、精神上的抽象化载体,比如气氛、环境、心理情绪等。

  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精髓,在各大院校中,大学生应主动弘扬传统文化,而学校在课程编排上,也应增加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将其作为选修与必修课,并加强管理,规定适当的学分,并安排专业的教师,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全方位的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真正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此外,也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去,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二)在网络中加强传统文化

  虽然大学生人文素养不足、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对他们未来的额就业不会造成较大影响,但在工作过程中,将会阻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各大院校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时,也应积极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最大化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地区教育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管理小组,提供一定的人力与物力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化发展,以传统教育体系为平台,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力度,让学生在自由、舒适的氛围下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在计算机刊物中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当前在网络信息的整体输入量仅占世界的0.2%,其中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输入更是寥寥无几。而美国却高达90%以上,这些西方国家有效利用了网络优势,并不断加快本土文化及思想形态在网络中的宣传,外来文化这样迅猛的涌来,各大院校应深刻意识到网络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因而应全面加强网络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其网络化发展。此外,这样的教育模式也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面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应注重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创新性,加强师生网络交流,真正实现依托于网络,潜移默化的不断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在社会中突显传统文化

  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展开了深入探究,国外许多高校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孔子学院,主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而相比西方国家的热情,我国大学生却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认为其枯燥乏味,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在社会当中也没有较好的外部环境加以熏陶,导致当代大学生只关注新潮的事物,追求物质享受。社会文化环境对于适应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到处都充满了神奇与未知,他们渴望亲自去探索,主动去了解这个社会、感受一切他们为止好奇的事物,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学校的努力,同时更需要社会的支持与配合,社会各种有效资源也应积极加入到传统文化教育当中,共同育人。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特色服饰、饮食以及值得赞扬的精神,无时无刻的不围绕在每个人身上。我国大量的历史著作也同样蕴藏着鲜明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及思想。因此,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具体作品有机结合,利用文字进一步感染更多的学生,转变他们的思想形态,充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结语

  在各大高等院校中充分加强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继承中华传美德、增强传统文化内涵、提高我国世界竞争力以及和社会的建设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学校真正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从中汲取文化精髓,不断丰富及完善我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他们的文化累积,为民族的繁荣、祖国的伟大复兴培养有效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1):107-110.

  [2]李小俊,王海东.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才智,2014(2):155.

  [3]刘蕴莲,贺文婷.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31-34.

  大学生实践论文四:

  题目: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思考与实践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不断被改变,并融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现在社会中,网络被广泛的应用在思想教育中,因此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对象,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构两个方面探究网络舆情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关键词:网络背景;大学生;思想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优势丰富教学形式,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大学生思想教育一直是高校关注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实现教学中却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教师一直致力于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之中,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1.1思想教育方式传统

  高校与传统中学相比,授课的对象是自制力强、行为受控的大学生群体,因此教师不太注重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加上很多教师的年纪较大,也缺少改革的动力,因此普遍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的讲述方式进行,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忽略学生的课堂需求。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进行正常的理答环节,剥夺学生提问的机会,难以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机会,难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与难以,因此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高校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枯燥、理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也难以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而这样的现状也是大多高校普遍现状以及难以克服的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愿意听教师讲课,或是玩手机或是看其他科目的书,表现出明显的排斥心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是又多方面造成的。

  1.3教育方式的新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不断与教育接轨,融入教学操作之中。从最早的多媒体设备的初步应运,到现在的视频授课、微信平台以及专业的课程软件和数据库出现,不断冲击着原有的教学方式,使教学中融入了明显的现代科技的力量。目前大量的教学不断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改革改革传统教育方式,试图打破教学局限于课堂的静止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利用现代技术随之随地进行学习。也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的转变下,促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积极引入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

  2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构

  2.1提高思政教师能力

  在网络舆情视域下需要教师有极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网络教学的相关设计,这就需要思政课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计算机学习能力,可以采用自学方式进行,通过书本或计算机专业跟读的方式完成学习提高能力。掌握基本的网络教学技能,并在实际的课程中积极尝试,实现现代网络技术与教师教学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学校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组织计算机专业教师对学校思政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与讲解,帮助教师解决自学中存在的困难与疑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可能性,打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质平台。

  2.2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网络不同于很多事物,本身不具备自我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因此对于网络的实际使用效果最终取决操作者自身的选择。而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缺少较强的自控能力,不能够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学习,因此需要学校、学院给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对网络使用的管理。具体表现为学校或学院可以建立专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平台,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课时的严格管理与纸质版试卷考核的方式,避免传统网络学习学生挂课时而不认真听课的问题,提高网络学习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补充在课堂实体教学中或专门的学习平台中,及时进行国内外时事的更新与解读,使学生更好了解时政动态。因此,学校或学院应当不断加强为网络的管理工作,更好的发挥网络的积极功效,帮助学生更好学习。

  2.3合理利用网络技术

  现代社会中,网络技术与现在教学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网络技术应用在了教学实践中,例如多媒体设备在现代教学中普遍使用,利用网络综合功能实现的微课教学,以及借助网络虚拟环境打造的网络教学平台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网络技术都适合应用于教学之中,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应当注重网络技术的选择与使用,选择可操作性强的、适合学生学习与使用的网络方式应用于具体的思想教育之中,例如使用现代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的方式更适合应用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更适合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与灵活性需求,更能使用于网络舆情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3小结

  在现代网络技术与教学现实相融合的实际情况下,高校应当注重网络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科学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董文波.自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及维稳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6期.

  [2]郭秀芝,宗继光.加强微时代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生态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8期.

  [3]蒋笃君.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2015年第17期.

  大学生实践论文五:

  题目:浅析提案教学对广告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习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广告专业尤其如此。它偏重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操作意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密切相关。而传统的概念、知识点介绍的教学方式不适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因此,提案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你教我记”的模式,而是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使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提案教学;实践能力;广告专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只将学科中的概念及其体系灌输给学生。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能对问题进行解构、分析,进而归纳出假设推论,最后用演绎的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这就要求有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提供机会进行实际操作,打破以往单纯记忆式的学习方式。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就要鼓励教师采用新模式,让其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采取适合的考核标准。在这种背景下,格外强调实践性的广告专业适时采用了提案教学模式,以此培养新型广告人才。所谓提案教学模式,就是将广告大赛或企业的命题作为课堂的训练,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这些命题,最终将学生小组的成果提交给大赛的评审组,交由命题组人员、专业人士和业界专家进行评审,并将最终结果记作学生的成绩。这一教学模式通常用在广告策划课程,也叫广告策划与创意。这是因为广告策划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能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好的广告策划方案。而且参赛的经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接触他人新鲜的创意,并对业界的评判标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提案教学的方法对广告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1 提案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

  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又不改动提案教学的本质,广告专业在广告策划课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改革主要涉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等方面。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略侧重于实践环节。对于实践能力的训练,首先需要将理论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策划方案的方法和步骤,之后学生才能亲自参与策划案的每一步制作。在实践中,更需要鼓励学生跳出既有的理论去思考自己的策划理论,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意义和用途。因此,在教学课程设计上,既有对基本观点和理论的介绍,而且还会在引入现实案例,让学生开动脑筋分析案例,将理论运用到案例之中,并对经典理论进行反思。所以,在实行提案教学时,要注重策划选题的理论和形式多样化,尽量做到覆盖面广,与现实接轨度高,同时符合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实践训练的目的。

  第二,鼓励学生创新和主动思考。提案的选题并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可以在课堂上讨论或私下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策划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借鉴前人的思考来丰富自己的策划项目。在小组活动时,鼓励每个成员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创新,使成员间的讨论产生1+1>2的效果。

  第三,培养学生创新和合作精神。对于实践能力的训练,不仅在于提案设计上的创新,小组的团队合作还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提案教学中,加大原创在评分中的占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在小组协作中,成员进行分工与讨论,问题细分到每个人,合作意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 提案教学的效果

  提案教学中的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参与实践、掌握理论知识,因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提案教学的效果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提案教学中,学生能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思考过程,即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关于策划案的观念,再对观念进行验证,进而修改不符合考核标准的部分。这一系列的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此时,激励学生的不只是考核分数,还有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学生从外在驱动转向内在驱动。学习不再是痛苦的,而是充满成就感的。所以,提案教学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第二,锻炼创新和实践能力。设计策划案中,学生自主操作,进行原创设计,充分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归纳和演绎思维、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PPT制作能力、演讲能力和应变能力。小组报告环节,各小组为了将设计方案演示得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往往用富有激情的演讲来征服评委。提问环节,评委会对小组的专业功底进行考评。针对这种情况,小组往往会站在评委的立场,考虑评委可能感兴趣的问题,现场提问时再发挥一定的应变能力。这都使学生得到锻炼,开阔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3 提案教学对广告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第一,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机制。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是提案教学开展的基础。教师在了解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式讲授知识,学生及时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这种互动循环往复,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才停止。在互动机制下,教师不再将知识体系分解成各个元素,对元素进行讲解,形成体系的工作只是学生的意外之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整个体系,让他们既有宏观视角,又有微观视点。因此,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点记忆,而是了解整个知识体系,运用体系来解决现实问题。提案教学让学生有更多锻炼思维的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平台。在这里,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传递者,而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而知识更多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学到的知识更具广度和深度。

  第二,增加实践教学课程,重视实践能力。国外的大学在理论课程上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在实践课程上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思维。相比之下,我国大学理论课程是对知识信息的传递,而实践课程还比较弱势。因此,应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制定实践能力培养计划时应有计划、有步骤,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让他们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如积极组织校内广告比赛,模拟4A广告公司策划部等。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而打造平台、创造机遇,让有想法、有抱负的学生能付诸实践。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加大投入,拓展实践空间,增加必修课中的实践课比例和锻炼实践能力的选修课。

  第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了解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且拥有原创精神,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创作的意识,才能将他们的能力开发出来。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水平。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对他们的新型教学模式给予支持,悉心听取教师的建议。广告专业的提案教学模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学校应该在各个方面配合这种教学模式,并对它的效果进行监控。通过监控,有针对性地修改提案教学模式中不适宜的地方。在这种对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中,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增强实践能力,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与业界接轨,对以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都有益处。

  参考文献:

  [1]颜景毅.广告策划教育的高级化——基于广告实践演进和广告研究深化的双重视角[J].青年记者,2017(24).

  [2]雷青.广告策划与广告创意教学中“四维”思维方式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7).

  [3]陈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广告策划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