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理解知识点预习

时间:2024-06-08 01:10:38 泽彪 初一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理解知识点预习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理解知识点预习,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理解知识点预习

  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理解知识点预习 1

  1.《在山的那边》中“山”与“海”的含义:童年时“山”和“海”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山和海。在长大后,“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信念、理想。

  告诉我们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艰难险阻。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的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蕴含哲理: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3.《短文两篇》

  《蝉》的中心句:“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它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贝壳》:中心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 ;《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两文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由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4.《紫藤萝瀑布》中心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中心句理解: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5.《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6.《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7.《第真好》中作者以第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8.《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9.《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10.《我的信念》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理解知识点预习 2

  1.《<论语>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2.《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3.《济南的冬天》抓住"温情"这一特点,紧扣"山"和"水",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抒发了作者赞美济南,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4.《夏感》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5.《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6.《化石吟》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7.《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德云和天气的关系。

  8.《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绿色蝈蝈的外表、习性介绍的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9.《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它真实的记载了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全过程。表现了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10.《山市》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的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理解知识点预习 3

  1.《风筝》以饱含哀伤的笔调,回忆了自己毁坏童年的弟弟自制的风筝一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心,也告诉人们游戏事儿童的天性,应当加以保护。

  2.《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3.《散步》这篇散文,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事,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责任感。

  4.《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5.《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6.《咏雪》客观的叙述了谢家子弟在寒雪日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7.《陈太丘与友期》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强调了"信"和"理"的重要。

  8.《皇帝的新装》 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9.《天上的街市》取材于古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丽的天界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10.《静夜》通过对月光、松树、疏星、天河、白云这些景物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1.《女娲造人》详细描述了女娲造人具体过程,表现原始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告诉我们,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12.《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是: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13.《蚊子和狮子》的寓意:骄兵必败。

  14.《智子疑邻》告诫人们看问题不可主观臆断,而要注意客观实际。

  15.《塞翁失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定条件下,好坏是可以转化的。

  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理解知识点预习 4

  第一单元语文知识:

  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

  ⑶词性:名词

  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

  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

  重点词语:

  (春)朗润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酝酿宛转黄晕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枝招展嗡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壮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

  (济南的冬天)响晴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

  (雨的四季)花苞静谧高邈莅临造访吝啬淅淅沥沥咄咄逼人蝉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屋檐凄冷化妆淅沥干湿草垛绿茵茵

  (古代诗歌四首)临碣石澹澹竦峙星汉幸甚至哉杨花子规龙标五溪夜郎客路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昏鸦断肠天涯

  (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

  需要背诵的篇目:

  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

  写作:

  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义、印象深刻。

  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

  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

  第二单元语文知识:

  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散文诗二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义和语境

  ⑶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文章语言的品味、关键语句的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对称句子的作用、

  重点词语:

  (秋天的怀念)憔悴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

  (散步)信服分歧取决一霎两全粼粼各得其所

  (散文诗二首)匿笑花瑞菡萏敧斜蒂梗沐浴祷告姊妹亭亭徘徊遮蔽心绪流转荫蔽

  (〈世说新语〉二则)内集儿女文义俄而骤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因风期行日中舍去乃尊君在不相委而去家君引顾(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

  ⑴记事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反复学习、训练;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

  ⑵记事的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来龙去脉,按顺序有条理地写;

  ⑶记事的目的:传达情感、分享经验;

  ⑷如何记事: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说发自内心的话

  ⑸模仿课文写法

  综合性学习:

  ⑴如何交友?

  ⑵展示自我(自我介绍)的方法

  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第三单元语文知识:

  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林海音《窃读记》、《论语十二章》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性:动词

  ⑶词语的感情色彩

  ⑷默读的方法与要求,过渡段的作用

  ⑸出自《论语》的成语含义及用法

  写作:

  如何写好一个人:首先要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展开具体描写,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把人放在事件中来写(与人交往,个性化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各篇特典,以及读经典的作用与意义。

  课外古诗词背诵:

  李白《峨眉山月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基本涵义、文学常识、背诵默写。

  第四单元语文知识:

  ⑴毛爷爷《纪念白求恩》、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诸葛亮《诫子书》,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同义词、反义词

  ⑶词性:形容词

  ⑷圈点勾画

  ⑸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写作:

  ⑴思路的解释与要求

  ⑵阅读要理清思路

  ⑶作文要思路清晰,方法:整体构思;确定写作顺序;列提纲(朱光潜的写作经验)

  综合性学习:

  ⑴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⑵课外阅读的作用。

  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理解知识点预习 5

  一、字词解释: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东游:到东方旅行。辩斗:争辩。其:他们。故:原因,缘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以:以为,认为。去:距离。也:表示判断语气)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日中:中午。)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及:到,至。则:就。为:是。乎: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汤,热水。)

  孔子不能决也。(决:判定。)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二、译文:

  孔子到东方旅行,(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只盛菜饭的盘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理解知识点预习 6

  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四、修辞: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标点符号:

  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⑤特殊含义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八、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例:《海燕》以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九、试卷题目常见的一些术语(问题):

  1、有何作用 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2、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3、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课外阅读 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4、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5、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6、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7、注: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句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十、其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二种抒情:

  1、直接抒情 指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1)为抒发感情而选择某种形象

  (2)针对形象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

  (1)借人物之口来抒情。

  (2)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连贯、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三种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括六种:①一般←到→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以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引用。

  初一语文知识点大全,以供同学们学习和参考,希望同学们的语文成绩越来越棒!

【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理解知识点预习】相关文章:

小升初衔接-新初一上册数学基础知识点预习11-23

语文课文的知识点06-16

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之墨梅05-14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大全11-07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11-07

关于初一上册语文的知识点总结11-24

预习英语课文的好方法05-16

四年级上册语文母鸡课文的知识点整理04-08

初一上册英语阅读理解题02-10

(精华)预习英语课文的好方法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