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06 09:48:02 初一 我要投稿

【热门】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

  最近我上了一节初一新教材的数学公开课:等式和它的性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采用“归纳思维模式”教学,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举出几个等式的例子;第二阶段:形成概念——让学生观察这些等式的共

  同特点,想一想什么叫做等式;第三阶段:应用概念———让学生识别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实验,要求分别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填写实验表;再让学生观看电脑演示的书中71页的实验,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要使天平平衡,你觉得应注意什么?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1,然后让学生观看书中71页第二个实验的电脑演示,并引导学生从天平左右两边的数量关系上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2,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三部分是拓展与提高,通过两个填空,揭示等式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可能难以成功。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让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渡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要求相互之间互相比较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但也有几处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来探讨。

  (2)、课堂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老师说"你们比较下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换为自发地比较更好。

  (3)、教学细节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数后进生仍然是不理解。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3

  初为人师的我,不知不觉间已经在初一数学的教学中走过了三个月。回想起这段时间的教学,结合在新课程培训——课堂教学这一课程中有关创设教学情境的内容学习,特反思如下:

  教学情境是指激发学生认知发展和参与行为的情景、场景、问题的背景、条件等。为什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呢?引用在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有必要根据学生、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形象、生动、感人、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做到以境导情、情境交融。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这些思想的指导,努力创设数学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学会在数学情境中自我辨析、纠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这三个月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模式。

  1、利用实物进行情境的创设

  实物型情景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它不但可以从具体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而且使学生懂得数学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创设实物型情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直观性教学原则。例如在第四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我在教学第3节《截一个几何体》时,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分发好两个正方体薯块,请同学们在薯块上切一刀,看哪位同学切出的面的边数最多。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同学们很快切出了不同边数的多边形切面,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迅速达成了共识。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动手能力。

  2、利用问题进行情境的创设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和出发点。

  例如在教学第一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作为引人: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对折3O次,会有多厚?如果一层楼的高度为3米,对折了20次之后有几层楼高呢?通过猜想,激发起学生们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方,并指出,只要认真学了有理数的乘方,就能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

  3、利用故事进行情境的创设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同学的天性。用数学故事作为新课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第一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10节《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中,我讲述了课本读一读《棋盘上的学问》这样的故事:古时候的印度有一个聪明的青年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特别喜欢这样的娱乐,为了对聪明的青年表示感谢,准备嘉奖,请青年提出要求。青年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些米粒吧,第—格放1粒,第二格方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然后依次是16粒、32粒……一直放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青年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的米吗?想一想,若能满足青年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应有多少粒米?答案是264-1粒米,若以100粒/克计算,约为1844.67亿吨,国王的国库里哪有这么多米?

  4、利用模型进行情境的创设

  数学模型是揭示数学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手段。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抽象地提出问题,学生就难于找出解题的方法,运用模型就能迎刃而解。

  例如在前几天教学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第一节《字母能表示什么》时,我建立了这样的模型:

  搭1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搭2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

  搭3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搭10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

  搭100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你是怎么得出的?

  搭n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

  学生在观察模型的特征中,探求出解题的规律,并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加深了理解。

  当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背景合理恰当地使用,并努力使创设的情境具有新意,引题贴切自然。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学的手段,它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并懂得数学源于实际生活而又能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凡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做法都是可取的。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4

  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半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第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7)班中,(7)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而(7)班的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习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习。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②要符合本课的练习,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1. 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

  2.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我教给他们两种方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我教给他们两种方法。一是口诀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了。【初一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篇】教学反思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5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在周三的公开课中我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课时,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是含有分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的解法。在这个探讨过程中主要探讨到底是先去分母方便还是先去括号方便。

  学生们最终通过讨论多个题目给出了最正确的理解:具体题目具体分析。课程结束后我看了达标测试50名同学每名同学都很认真的完成了达标测试。可是发下他们的成绩单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问题。达标的同学只达到了26人,其中满分的10人,另外的未达标的同学中有一人是0分,也就是四道计算题全部错了。我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零分的呢,就拿出来看了一下,感触很多。因为得零分的同学陈本昇,他在上次的单元测试中考了90分在全班也是名列前茅的,这次达标却是唯一一个全错的。耐心看了下他的题目并不是真正的不会计算,其中有一道是移项没有改变移动的项的符号,一道是系数化为1的时候除错了,一道是去括号的时候前面是负号没有改变符号。这些错误都是所有同学们易犯的错误,我觉得在这堂课中肯定是当堂掌握情况不扎实。接下来第二节课我在上课前告诉他们课堂结束的时候我们还会进行一个当堂测试。测完之后再看了陈本昇的五道题目,全部做对了。也就是上节课他犯的错误通过这节课的再次强调和训练,再一次做到的时候就解决了。

  我在这堂课中在讲例题4的时候学生中出现了不同于课本的另一个解法,直接先去括号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可是该同学

  去掉括号之后遇到了分数之间的合并同类项。这就体现出来了先去分母的优越性,在这个时候补充给学生是最关键的。对于教材的前后联系还是掌握的不是很好。比如等到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节课之前我们第七章第一节内容是等式的基本性质。为什么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呢,是因为系数化为1中用到了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除0外)一个共同的属这个等式仍然成立。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基本步骤,但是在这节课的达标测试里还是有学生移项时没有改变符号。所以知识的扎实才是接下来的学习的基础,接下来希望能抓住孩子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步骤小组内形成互帮互助,一号同学能帮助四号同学,小组内的学习氛围也很关键。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6

  一个多月来,我透过不断发奋,欣喜地看到传统的理解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代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一样的学生依据不一样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明白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齐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超多存在。下方,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能够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用心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资料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资料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取”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务必透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透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资料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好处,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联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联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联,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主角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发奋提高自己的业务潜质,个性是驾驭堂的潜质和教材的潜质。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潜质,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袁鹏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用心。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理解潜质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主角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7

  关于学情。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环境的改变会引起情绪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对过去的学校、老师和同学等等或多或少有留念之情,不愿与新同学交流,另一方面,从小学进入初中,在新知识面前,充满了好奇与新鲜,这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交替出现,所以既要学得好,又要注意教学生。我在这这方面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了,还要进一步努力。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关键和疑点。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概念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地方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抓好这环节是成功的一半。我要求学生在听课时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这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比如为什么一个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让学生讨论,各述己见,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听得不仔细,理解不透,收效甚微。因此我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是为复习巩固服务的。

  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如:在有理数教学中,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老师从学校出发,骑车向东走了3千米到达小聪家,继续向东走了1.5千米到达小明家,最后向西走了8.5千米到达小颖家.你能用数轴表示小聪家、小明家、小颖家以及学校的位置吗?你能说出小颖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吗?解:以学校为原点,向东方向为正方向建立数轴如图.小颖家在学校的西面4千米处.(由学生合作完成)。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从周考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比如忽视了找规律和实际应用教学的复习,把重点放在了传统的有关有理数了,而周考试题却出现了一道绝对值化间的题和三道实际应该的题目,学生得分率相当低。再就是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差生还相当多,连最基本的运算都不过关。所以在本月剩下的时间里,我不应该忽视任何问题,不应该用旧的观点想问题。更应该加强差生的培养,努力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通过6、8班的成绩对比,我认为由于8班学生不太爱回答问题,所以我在上课时,常常把问题放慢速度,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知识就掌握的比较牢固,而总认为6班学生的听课效率较高,他们的回答速度也快,其实这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忽视了让整体课堂教学的纪律和准确度的要求,所以在以后我要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对待自己女儿的心对待每一名学生。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8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8章多边形,第9章轴对称,第10章统计的初步认识。一学期教学下来,颇有感触。就此谈谈看法:

  一。成功的方面

  (一)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了,使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同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第十章统计的初步认识中导图提出的问题,一个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容易数出来,可是,怎样知道一个池塘里有多少鱼呢?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导图的问题:一队师生共328人,乘车外出游,已知校车可乘64人,如果租用客车,每辆可乘44人,那么还要租多少辆客车?等等,不仅如此,纵观教材,从天气预报,降水概率,抽奖,中奖到股票投资,分期付款,银行利,税等等都有所涉猎。可以说教材中所有问题的提出,几乎都来自现实,这些问题一经提出来学生就非常感兴趣,同时认识到数学来源生活,并服务与生活。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也培养了不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的学习不仅能解决池塘有多少条鱼,也可类似的估算出每个家庭每年丢弃多少个垃圾袋,我区每年会产生多少这样的白色垃圾等,以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通过第八章多边形的学习,知道了那些多边形可以铺满地面,能设计出用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新教材确实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二)难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许多人惧怕数学,认为它很难。而新教材删去了一些繁杂的计算和证明,减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章,对较复杂的方程,如系数为小数的书中没有出现,对解方程(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训练降低了,但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和课题学习,掷一枚硬币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花二元买一张体育彩~票,中100万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类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就蠢蠢欲动,极感兴趣。第二册的《多姿多彩的图案》,《Timesanddates》,<剪五角星》等都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不在感觉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了。现在数学教师上课再不象以前一根粉笔,一把尺子,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呼呼。设计轴对称图形,剪喜字,设计小区花坛——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了。当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

  (三)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非常便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除了交*编排,螺旋上升外,在编写上尽可能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书中基本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使用各种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如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不是像老教材那样,举例说像什么一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教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而是先设立了问题的情境:问题1,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师生64人,还需租44座客车多少辆?问题2,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们,"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的三分之一?"这些问题以学生自身和周围环境中的现象,以自然,社会以及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接下来建立方程这个模型,通过联想,归纳,概括,总结等过程使学生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后再回头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除此而外,新教材在每章开头,设置导图与导入语,这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教材的呈现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结合当前内容设置如"问题","回忆","试一试","探索","做一做","读一读","概括","想一想"以及"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等活动栏目,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特别是"云图"的设计,真是妙不可言,对点拨,启迪学生思维起着重要作用。新教材编写上很好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起来了,真正形成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与合作者。

  二。不成功的方面

  (一)空间与图形部分合情说理不规范,学生难入门

  新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就是老教材中的平面几何的部分,像初一的教材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第8章多边形,第九章轴对称图形就属于这一内容。有过几年教龄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刚开始学习了平面几何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感到较困难的,因此平面计划的入门教学历来是讨论研究的热点,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即首先识图,读题填空(给出解答的架子,学生填出理由或符号),逐步过渡到自己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大部分学生在初一最后一章定理的证明后,就完成了这个入门教学。但新教材着眼于对图形的感知与操作确认,强调合情说理,教材内容安排上在初一不教命题,定理和证明了,证明用简单的合情说理代替,但进行合情说理时,没有给出规范的格式和要求,如第一册平行线部分,p169例1是最早出现的几何解答题,p173例3是第一个几何计算题,它们在解答时都是先写出理由(即由于——根据——-可得——-因此——-),我们注意到书写格式上没什么要求,当时我们也是这样教的,但是到了第二册第八章三角形这节p49例1就不这么书写了,此题没写根据——-,而且用了因为所以,再如p72例1的说理,因为DE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即

  BE=CE=6

  所以⊿BCE的周长=BE+CE+BC=6+6+10=22。

  这里书写也很不恰当,如果按照前面的书写是否应改为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得

  BE=CE,或因为DE是线段BC的垂直评分线,所以BE=CE——-等等。新教材由于缺乏对学生读题填空的训练,加之例题中写法的随意,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一年下来感觉学生对几何说理题解答不好,能够入门的人不多,这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会产生影响。

  (二)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章内容编写过于简单,应用题难度跨度太大

  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部分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不单独设立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了,不讲方程的同解原理了,这些很好,避免了一些学生按类别死搬硬套,但是,这两部分内容书上的例题和习题都太少,如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书上安排7-8课时,但只安排了7个例题,特别应用题更少,整章只有6题,而且最后一题与前面题相比难度跨度较大,这给教师备课,上课带来困难,如果只是学习书上的几题,学生对很多应用题仍不会解,像商品销售问题,里面涉及到售价,进价,标价,利润,利润率,折扣率等等,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再像逆水航行,顺水航行问题——-不讲,不归纳学生就不会做。建议教材在这一部分再充实些,多给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材料。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9

  从平时的练习和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惰性表现突出。在新授课中,理解的内容多,记忆的内容少,特别是学生对记忆,掌握不够,容易出现三天不记,几乎忘记的现象。另外家庭实验动手的少,上课提问鸦雀无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相符合;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对教学误区的反思

  误区之一: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沏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 点,分析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业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误区之二: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

  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当然,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把新课标的精髓渗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0

  初一是我校学究将用新模式的试点年级,所以我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意识或者有时候抓不住重点和难点,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对教学的自觉反思,阶段经验总结,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对于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二是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三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相符合;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生活中的数学。

  二、反思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反思听课感悟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的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一是要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二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记录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以上是本人上完初一课程之后的几点感悟,我一定会紧跟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步伐,抓住学校学究将用模式广泛推进的契机,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1

  一个多月来,我通过不断努力,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

  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

  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袁鹏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关于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总结,以供各位老师交流和分享,我们一起共勉吧!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初步向学生渗透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应用来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有关问题。整式的加减不仅是整式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还是以后学好数量关系、研究整式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式加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有效利用打下基础。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是,他们的抽象想象能力不强,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形象来解决问题。

  为使课堂高效、生动、针对性强,我特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把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过程,知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其结果仍然是整式;

  ②知道整式加减运算的步骤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③会按要求正确地列出多项式的和或差的算式,并求出其结果;

  2、能力培养

  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②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难点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

  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两道实际问题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我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实例去渗透知识。

  问题一为:

  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元小红买这种笔记本3个,买圆珠笔2支;小明买这种笔记本4个,买圆珠笔3支,买这些笔记本和圆珠笔,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多少钱?

  对于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活动:

  学生自己先思考写在练习本上,不会的可以互相讨论、研究,得出答案的可以举手回答,同学们再互相更正.说出多种解法.(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过程。)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3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方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七年级学生学习用心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个性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忙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一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理解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习注意里不能长时刻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刻看书或做练习。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如有理数这一章个性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说数的对应关联,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潜质的构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4

  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因为不少同学进入初中之后很不适应特别是初一年级,进校后,代数里首先遇到的是负数这使一些习惯于自然数运算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恐惧心理就使一些小学数学学得还不错的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新生进入初中数学课堂。然而,有50%的学生认为,"数学学科最难学".通过调查了解,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疑惑就是"我们该如何学好数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忙着上新课而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学数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首先要对数学感兴趣

  有些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就不喜欢学数学,其实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非常密切的,只要我们对它感兴趣了,学习它就非常轻松来了。

  二、要改变观念

  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六年级,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使你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小学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既使是这样,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初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

  三、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生在校期间,在课堂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成绩的好坏,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新知识,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讲;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合理安排听课过程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练习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3、对于课堂中讲的知识及时的回顾、反思

  四、做练习及时巩固

  有的同学觉得上课老师讲的我也都会,可过几天在做题就忘记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做题不够多,没能及时的巩固,所以要想学好数学就应多做题,才能达到灵活运用。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5

  难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许多人惧怕数学,认为它很难。而新教材删去了一些繁杂的计算和证明,减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章,对较复杂的方程,如系数为小数的书中没有出现,对解方程(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训练降低了,但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和课题学习,掷一枚硬币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中100万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类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就蠢蠢欲动,极感兴趣。第二册的《多姿多彩的图案》,《Timesanddates》,<剪五角星》等都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不在感觉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了。现在数学教师上课再不象以前一根粉笔,一把尺子,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呼呼。设计轴对称图形,剪喜字,设计小区花坛——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了。当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

【【热门】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05-26

初一的数学教学反思11-03

【推荐】初一数学教学反思06-05

【荐】初一数学教学反思06-05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热】06-04

初一数学新课改教学反思11-03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01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01

【热门】初一英语教学反思04-13

初一英语教学反思【热门】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