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知识点(精选15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语文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语文知识点1
一、重点字词
1.注音。
啜(chu)泣 峭(qiào)壁 目眩(xuàn)
颤(chàn)抖 闷(mēn)热 屡(lǚ)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jiè)诫 瘦骨(línxún)嶙峋 小心(yìyì)翼翼 (sǒng)耸立
3.解释下列词语。
(1)纳罕:惊奇,诧异。
(2)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三、文学常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初一语文知识点2
一、文学常识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散文《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拼音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瘫 痪 侍弄 整宿 憔 悴
shàn wān jué màn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fù xù dāo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三、词语
侍弄: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四、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抚慰。
第二部分(2—5):母亲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因病去世了。
第三部分(6):妹妹推“我”去北海赏菊,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初一语文知识点3
【—初一语文总结】文学常识大放送:《人生寓言》选自《周国平文集》,作者是当代著名诗人、哲学家(称谓) 周国平(人名)。那么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初一语文之人生寓言(节选)。
第8课 人生寓言(节选)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嬉xī戏 风韵yùn 慷慨kǎi 金窖jiào
抢劫jié 泯mǐn灭 禀bǐng告 厄è运 掳lǔ 皎洁jiǎo 险象迭dié生
2.解释下列词语。
(1)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2) 闲适:清闲安适。
(3)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4) 泯灭:丧失。
(5) 厄运:不幸的命运。
(6)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
(7)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8) 险象迭生:危险的现象不断地发生。
二、重点句子
1.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2.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 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三、文学(文体)常识
1.《人生寓言》选自《周国平文集》,作者是当代著名诗人、哲学家(称谓) 周国平(人名)。
2.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大家看过上面的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人生寓言(节选),提醒同学们注意笔记了。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知识等着大家来掌握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社戏运用手法
【—之社戏运用手法】,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社戏流行于绍兴地区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
1.为什么“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此时‘我”有怎样的感受?
舱中比较安全,这里写出小伙伴们对“我”的照顾,“我”此刻的心情是轻松偷快。
2.“我”的心为什么原本“很重”,忽而“轻松”了?
“很重”是因为外祖母和母亲不答应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社戏,心情很沉重;双喜说服外祖母和母亲, “我”可以和他们一起去看‘社戏了,心里很高兴,所以“轻松”。
3.这句话中的“忽而”“也’“似乎”都是什么词?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对表达“我”的轻松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副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表现“我”心想事成时的愉快、兴奋,和内心的满足。
总结: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雨巷写作特点
【—之雨巷写作特点】《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述和自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
总结:《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赤壁赋词类活用
【—之赤壁赋词类活用】,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词类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4、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5、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6、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7、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8、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9、东: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向东进军)
10、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②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
11、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 初中化学,以……为朋友)
12、.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
13、白: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天色发白,天亮)
14、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总结: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主要讲述了某个星期天,在法国文豪福楼拜家里伊万·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世界知名作家先后造访,福楼拜与其热情攀谈,随后愉快地结束聚会。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门铃一响,他就立刻把一块很薄的红纱毯盖到办公桌上,把桌上的稿纸、书、笔、字典等所有工作用的东西都遮了起来。他总是亲自去开门,因为佣人几乎每个星期日都要回家的。
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他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着这位比他略高的俄国小说家。屠格涅夫对他有一种很强烈并且很深厚的爱。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学好语文的八把金钥匙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下面内容学好语文的八把金钥匙,希望能给您带来一定帮助。
学好语文的八把金钥匙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许多同学询问怎样学好语文?我认为以下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大家不妨试一试。
一、经常查阅工具书
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随时查阅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阅读材料来读。高中生最好要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两本工具书。
二、认真学好课本
所谓“课本”,即一课之本。许多同学,尤其是高三学生,认为现在高考的阅读分析材料都是课外的,课本不闻不问,置之脑后,整天沉溺于题海之中,结果是耗时费力,广种薄收,效果甚微。比如文言文的学习,课内篇目还没有读懂过关,词法、句法没有学懂弄透,就急于到题海里去“畅游”,显然是枉费心机,本末倒置。课内文言文这只“麻雀”,仔细解剖透彻了,才能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该背诵的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该熟读的一定要烂熟于心。一般来说,考试的材料取自课外,但考点和答案却在课内。
三、学会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许多高一、高二的同学问:现代文阅读材料好像看得懂,但每次做题时总与老师的答案相差甚远,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你根本没有把文章读懂,看起来那些字你确实认识,而字词里面的“内核”你却没有能力发现。建议大家现代文要“多读、多思、少做题”,每读完一篇文章后,留出2~3分钟的时间给自己提出几个问题,看自己是否能回答。能回答,说明你读懂了;否则就没有效果。比如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四、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许多同学说每天的作业都来不及做,哪来时间读书?我看关键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想不想读书,想读书就有时间,不妨你试试!我建议大家每天要保证有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时间可以是整块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每天睡觉前问一问自己,今天读书有一个小时吗?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读书,郑板桥利用“舟中、马上、被底”背诵,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读书除了报刊杂志的“浅阅读”材料外,一定要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一周读一本,一学期就是十几本,一年就是30本,高中三年就是百来本了。这些书,不仅可以让你自信走入高考考场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将受用一辈子。
五、善于整理读书笔记
语文知识零零碎碎,要经常把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摘抄、摘录法,做卡片法,提要钩玄法,写读后感法等。
六、坚持写日记练随笔
日记和随笔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不但形式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坚持练笔,一练语言文字的熟练程度,二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考能力。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语文的作文能力就需要“笔不离手”。
七、主动向人求教探讨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求教于人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学习还需要有追根刨底的精神,真理往往在研讨中诞生,智慧的火花只有在碰撞中闪现。
八、专心致志听课
听课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解外,一要动笔,在书上划划圈圈,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二要边听边思考,听课要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要点,同时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发言。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堂听讲这一环节,一节课的内容在课外却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弥补上,真是得不偿失。
以上8种方法,既是学习语文的技巧,也是学好语文的习惯,更是打开语文这把锁的钥匙。真可谓“有了金钥匙,不愁锁不开”。
初一语文知识点4
1、文章主旨:《心声》一文通过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纯朴、特别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的真情,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批评了我们教育上严重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2、主人公:李京京(天真纯朴、自信、勇敢、对生活有着自己美好的愿望,执著追求)。
3、故事情节:
开端(1-17)渴读课文执意不让。
发展(18-44):(18-27)偷读课文,深忆故人;(28-44)听读课文,反遭嘲笑。
高潮、结局(45-59)深情朗读,深受感动。
4、人物的塑造方法及其作用:
例1: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连她的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一看就知道是个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的人。
欣赏:(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程老师是个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的人。
例2: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并且举了举手。
欣赏:(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京京、天真的想法和勇敢的特点。
例3:京京垂下了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欣赏:(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李京京渴盼朗读课文的渴望之情。
例4: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欣赏:(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李京京自信、勇敢的特点。
初一语文知识点5
社会环境猫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如我们写一个学生,就不能不写他所求学的社会环境:学校,学校中班级里的教师、学生及与他们的关系,有时,还要写到他的家庭、父母、亲友。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同是王愿坚写红军的作品,《七根火柴》的社会环境与《普通劳动者》的社会环境就不同;同是写过去与敌人斗争,以表现共产党员品质为主题的《清贫》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社会环境描写也各具特征。
而当代的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不少作品进行环境描写时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就是过去时代的环境中所不可能有的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例如鲁迅《风波》开头所写的江南农村晚饭时的情景,就是一幅颇具特色的风俗画。
总结: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初一语文知识点6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惬qi意 水门汀tīng 徘pai徊hui 参cēn差cī
点拨:注意多音字参差的读音。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2)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二、重点句子
1.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
2.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
三、文学(文体)常识
《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现代画家、散文家(称谓)。丰子恺,原名丰润,画家、散文家
1. 重点段落:P131 第5-6段
(1)竹子难画在哪里?(第5段)
(2)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比喻)
说明:中国画重写意(神似),西洋画重写实(形似)。
2.记叙线索:孩子兴趣转移(看人影-画竹影)
3.爸爸的角色:艺术领路人,寓教于乐。
初一语文知识点7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者范读课文。
2、你从刚才的朗读中了解到了什么?
3、你有哪些疑难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
二。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蔚蓝的王国的?
1、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归纳。
3、共同交流
4、再次质疑,共同解决。
明确:1抒发对大海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2—6写“我”和其他人在大海上快乐的行为。
写海写人,以写人为主。大海是平静的,安详的美丽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年轻的。写大海是简笔勾勒,写人侧重于写人的感受。
7—11写大海上见到的神仙世界
写人写海,以写海为主。文章着力描写了一个海上的神仙世界。写海岛,写鸟,写花,写“女人的声音”,写眼睛会闪出亮光,脸上会现出笑容的他,把一个充满神奇,充满美,充满爱的世界写的真正如天堂一般。我们不能不陶醉于作者笔下的大海,也不能不折服于作者的语言魅力。
初一语文知识点8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在山的那边词语
《在山的那边》,诗歌作品及诗学文章被选入多种国内重要诗选及理论批评文集,并被北大、复旦等大学选入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
《在山的那边》词语:
痴想 隐秘 铁青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凝成
⒈痴想:本文指深深沉浸在一种遐想之中。形容人呆呆的想一件事。(本文意思)例句:我在电脑前痴想——对外界充满幻想。
⒉隐秘:隐蔽,不外露。例句:他的愿望总是很隐秘。
⒊铁青: 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例句:她生气了,铁青着脸说:“我的事不用她管。”
⒋凝成:凝聚成。例句:他的信念凝成了一堵高墙。
⒌诱惑: 吸引、招引。例句:他终于经受不住美食的诱惑走了出去。
⒍喧腾: 喧闹沸腾。例句:大海在远方喧腾。
⒎一瞬间: 一眨眼之间。例句:一瞬间,他想起了什么。
总结:童年时,谁都有过童年的梦,作者生于湖北武当山下,父母都是老师,所以从小就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是一直没走出山区,所以一直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最后一课》
同学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语文知识点还记得吧,下面我们来学习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踱duó步 赚zhuàn钱 哽gěng住 祈qí祷dǎo 气氛fēn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2)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P47 注释① 都德,法国作家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第2-3段)、社会环境(普法战争)
3.第20段:比喻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P52)
4.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P53)
5.人物描写方法:动作(P54 第26-27段)、外貌、神态、心理
6.主题:爱国主义
以上对语文最后一课课文的知识点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黄河颂》
关于语文课本中《黄河颂》的内容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
《黄河颂》 新诗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屏píng障 哺bǔ育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2.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魂/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P.43 注释 ① 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1.修辞:呼告(啊,朋友!)、反复(啊!黄河!)、比喻(摇篮、巨人、臂膀)
2.“望”字统领全诗
通过上面对《黄河颂》课时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此课时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
《伤仲永》课时知识点
关于《伤仲永》课时的知识学习,我们做下面的内容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知识。
《伤仲永》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 谒yè 称chèn前时之闻 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 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 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 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 谒: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 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 注释1、3、4、6、7、9、10、11;P38 注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 六至八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
(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对《伤仲永》课时的内容知识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哦。
《诗两首》课时知识点
下面是对《诗两首》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知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萋qī 怀恋liàn 幽寂jì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2)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姜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点拨:此句蕴含深刻哲理,耐人寻味,需记住。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女口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2.《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告口吻,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自然界道路象征人生道路,要慎重作出人生选择。
上面对语文《诗两首》课时的内容知识总结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 ,希望上面的知识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时知识点
下面是对《爸爸的花儿落了》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知识。
《爸爸的花儿落了》
P.43注释 ① 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作家
1.线索 ——(1)“花”:以花喻人(共出现4次)(2)毕业典礼(时间顺序)
2.题目:一语双关(花的凋谢象征爸爸的去世)
3.伏笔:爸爸病情的恶化(第11、32、54、55段)
4.插叙(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第13-31段、
通过上面对《爸爸的花儿落了》课时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学习语文知识。
初一语文知识点9
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
张爱玲在上海时,好奇装异服。当时在上海漫画家文亭所绘的“上海女作家三画像”中 ,给同时期在上海活跃的著名女作家苏青和潘柳黛的定义分别是“辑务繁忙的苏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的特征则为“奇装炫人”。
民国时期,张爱玲、苏青、关露、 潘柳黛是蜚声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同一时期,上海还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们相互之间作矜持状,各自谈及同时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让:“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读”,“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苏青与张爱玲则互唱互和仿佛唱双簧:“只看张爱玲”(苏青语),“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张爱玲语)。潘柳黛在《论胡兰成论张爱玲》中,对胡兰成说张爱玲有贵族血液(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尖刻地讥讽这关系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自称“喝到鸡汤”的距离一样,以上海人脑筋之灵,不久将来,“贵族”二字,必可不胫而走,随后果真有“贵族排骨面”上市;后来张爱玲到香港,有人告诉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张爱玲回答说:“谁是潘柳黛?我不认识。”
香港大学文科就读时有位好友炎樱,张爱玲书中屡有描述,并录下一些炎樱语录。张爱玲对炎樱的描述有:“炎樱姓摩希甸,父亲是阿拉伯裔锡兰人(今斯里兰卡),信回教,在上海开摩希甸珠宝店。母亲是天津人,为了与青年印侨结婚跟家里决裂,多年不来往。炎樱的大姨妈住在南京,我到他们家去过,也就是个典型的守旧的北方人家。炎樱进上海的英国学校,任prefect,校方指派的学生长,品学兼优外还要人缘好,能服众。我们回到上海进圣约翰大学,她读到毕业,我半工半读体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过远,随即辍学,卖文为生。”
总结: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只要欢娱静好即可,甚至不顾胡兰成正为日本人做事。当胡离开上海时,张对他说:你可化名张牵,亦可叫张招,天涯海角,总有我在牵你招你。而胡兰成似乎无意厮守终身。
初一语文知识点10
六个特点
(1) 视角独到,以小见大
(2)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 心灵刻画,入木三分
(4) 情节安排,匠心独运
(5) 环境描写,烘云托月
(6) 虚构写实,相辅相成
总结:小说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以上是小说的六个特点总结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最后一课》
同学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语文知识点还记得吧,下面我们来学习哦。
最后一课 小说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踱duó步 赚zhuàn钱 哽gěng住 祈qí祷dǎo 气氛fēn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2)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P47 注释① 都德,法国作家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第2-3段)、社会环境(普法战争)
3.第20段:比喻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P52)
4.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P53)
5.人物描写方法:动作(P54 第26-27段)、外貌、神态、心理
6.主题:爱国主义
以上对语文最后一课课文的知识点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初一语文知识点11
课标要求:能对生活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发现其中蕴涵的意义;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能依据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未来的憧憬;能综合地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有感情、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的文章。
命题规律:教育部《关于中考命题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抒实感”因此,中考命题具以下特点:1、从题型上看,话题作文成为命题“新宠”;2、从内容上看,“让学生有话可说”是唯一不变的宗旨;3、从命题内容上看,关注成长历程,贴近生活,关注人生、社会,崇尚美德,体现辩证思维、人文特色;4、从具体要求上看,鼓励创新,文体自选。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扩缩法:将字数少的题目加上适当的限制性语言,使其变得具体易写;将字数多的题目压缩,抽出主干或中心词。
寻“睛”法:就是寻找作文题目的“题眼”――题目中的关键字眼。A、用独词作题目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抓住了它的.本质特点,或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出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出它的引申意义,这就是题眼;B、偏正型结构的题目,题眼大多在偏的部分;C、并列短语的题目,题眼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D、一个句子的题目,谓语多为题眼。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
1、具体事物拟题法:以具体的事物入题,可以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如《难忘的那道彩虹》)
2、抽象事物拟题法: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感悟春天》)
3、特定情景拟题: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给人一个让人思绪飘逸、遐想的空间,极容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我想再看你一眼》)
4、特殊符号拟题法:借用语文、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特殊符号或公式来拟题,生动形象,给人耳目一新。(如《失败+失败=成功》)
5、条块分割拟题法:将所写内容“裁”成几个小块,择一来写。(如《昨天的思念》)?
初一语文知识点12
1.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2.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3.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
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6.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7.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8.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
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16.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18.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初一语文知识点13
作家作品:
1、《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蝉》作者小思,香港作家。《贝壳》作者席慕容,台湾画家、作家。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宗璞。
5、《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一、在山的那边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字面意思外的深层含义。例: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海”指理想的境界,“山”指抵达之路上的重重险阻,“爬山”隐喻艰苦奋斗,克服一路上的困难。
本诗表达了要经受千辛万苦,百折不挠,方才可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
2、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说明作者对山外世界的痴迷与向往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化,表达心情沮丧时的心理感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以为可以望见大海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形容对理想的渴求。
二、走一走,再走一步
1、词语识记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了解课文中的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作(记叙)手法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3、分析记叙文中的铺垫与照应
(1)铺垫的作用
衬托行将来临的事物;渲染气氛。
(2)照应
①为了使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②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4、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5、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三、生命,生命
1、字词积累
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2、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四、紫藤萝瀑布
1、词语识记
发端 终极 迸溅 挑逗繁密 伫立 凝望 笼罩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2、揣摩文中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和主旨
作者借花赞美生命的美好与永恒。
3、体会并学习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和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景,绘形入神,融入感思,生动形象,富于情致。
五、童趣
1、简单的字词句释义
“填词法”“换词法”
2、体会作者的曼妙奇想(想象)和意趣物外的情怀(童真童趣)
表现了少儿丰富、神奇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情趣。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1、口语交际
(1)自我介绍
(2)推荐自己
(3)“模拟”面试
2、写作:命题作文“这就是我”
初一语文知识点14
1、表现诗人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取义的生命观的诗句;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3、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对抗元事业失败的慨叹和宁死不屈的决心。
6、风飘絮雨打萍是两个绝好的比喻,试作简要分析。
答:风飘絮比喻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柳絮,国家败局的命运,已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个人的命运,诗人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雨打萍是诗人漂泊沉浮的政治生涯的写照。这两个比喻形象贴切,给人以悲怆辛酸之感。
7、分析颈联的艺术特色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这两句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天然巧合加上诗人杰出的艺术构思,创造出这样神奇的绝对。意思是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8、人生自古谁无(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生死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9、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辛酸和遗憾。
10、颔联的特点: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雨打萍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11、如何理解尾联的含义?答: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初一语文知识点15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风筝》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
②《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③《散步》作者莫怀戚。
④《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⑤《荷叶》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⑥《世说新语》,南朝宋国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写法。
寂寞(m)吐蕾(lěi)嫌恶(wù)可鄙(bǐ)惊惶(huáng)瑟缩(sè)虐杀(nvè)堕落(du)诀别(jvé)怦怦(pēng)撒谎(sā)严厉(lì)伤疤(bā)寒颤(zhàn)攥着(zuàn)嫩芽(nèn)分歧(qí)拆散(chāi)霎时(shà)脚踝(huái)匿笑(nì)祷告(dǎo)妄弃(wàng)惊讶(yà)倘若(tǎng)笑嘻嘻(xī)
苦心孤诣 毫无怨恨 无可把握 恍然大悟 不可抗拒 形影不离 无可挽回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步履蹒跚 相委而去 诚实守信 聪颖机智
3、课文内容把握。
①《风筝》以饱含哀伤的笔调,回忆了自己毁坏童年的弟弟自制的风筝一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心,也告诉人们游戏事儿童的天性,应当加以保护。
②《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③《散步》这篇散文,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事,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责任感。
④《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⑤《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⑥《咏雪》客观的叙述了谢家子弟在寒雪日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⑦《陈太丘与友期》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强调了“信”和“理”的重要。
二、针对性练习
(一)默写:
1、请写出《咏雪》中父、兄、妹咏雪的三句诗句:
①
②
③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如下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期行 ②去后乃至 ③尊君在不 ④门外戏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是有理还是无理?
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对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
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期) 去(离开) 委(委任)信(信用)
B.期(约定时间) 去(离开) 委(舍弃) 信(信用)
C.期(日期) 去(到……去) 委(舍弃) 信(相信)
D.期(约定日期) 去(去往) 委(委托) 信(相信)
3.请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
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家君:
4.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参考答案:
1.C
2.B
3.①即”令尊“,指代陈太丘 ②”君“即”您“指代友人”家君“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4.C
【初一语文知识点(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知识点精选15篇12-10
初一语文期末知识点01-08
初一语文知识点(15篇)12-07
初一语文知识点15篇12-07
苏教上初一语文知识点12-07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考点09-10
初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08-31
初一语文知识点:诗人别称11-25
初一语文重要知识点总结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