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

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

时间:2021-12-01 16:31:00 初三 我要投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

  掌握好九年级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是学好初中语文的基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都也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文章分析

  1.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

  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自然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反面事例:(1)列举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2)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3)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

  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深省。

 

【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复习07-06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01-2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8-2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案11-2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程教案04-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1-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段赏析06-2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选8篇)04-18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