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时间:2021-11-29 19:20:16 初三 我要投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考试就到了,很多同学对语文的复习觉得要死记硬背,但是往往死记硬背却学得不好。适当地做一套九年级语文试题对你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4分)

  严冬不xiāo( )索,何以见阳春。冬天是冷俊中yùn( )育希望的季节,冬天是冷静中充实知识的季节。寒假里,我们何不找几个同学,在切磋学艺、陶yě( )情操中,迎接充满希望的春天?

  ⑴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⑵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 ▲ 改为 ▲ 。 (1分)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 季羡林先生的短文《成功》选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珠海出版社2001年版)。

  B. 据《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5-2016》测算,按照未来五年1亿人城镇化计算,如果70%的家庭人口在城镇购房,每年以新市民为主体的购房需求可达4.6亿平方米。

  C. 兴化四牌楼的光辉成就,是源自合乎科学原理的精妙设计?还是巧妙绝伦的施工技术?

  D.自然美有两种:“骏马秋风冀北”,这是阳刚美;“杏花春雨江南”,这是阴柔美。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 二十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在长城上萍水相逢,共叙别后之情。

  B.我们既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C.秋风中叶子簌簌而落,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D.人生的征途中,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

  4.请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

  ①往者不可谏, ▲ 。 ② ▲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 ▲ ,西北望,射天狼。

  ④这正如地上的路; ▲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⑤古人常常因人因事而“夜不成寐”。《关雎》一诗中描写男子因追求不到心中爱慕的姑娘而难以成眠这一细节的诗句是:“ ▲ , ▲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 ▲ ”句表达杜甫因忧国忧民而难以入睡。”

  5.名著阅读。(6分)

  (1)《格列佛游记》作者是 ▲ (国名)作家 ▲ (人名)。(2分)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善行的神行太保戴宗,善盗的鼓上蚤时迁和善射的小李广花荣,是《水浒传》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

  B.《格列佛游记》第四卷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C.《西游记》中的“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写的是孙悟空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里,却借来假扇;第二次写的是孙悟空借到真扇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写的的是孙悟空请来天神,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写得真是曲折精彩。

  D.《汤姆•索亚历险记》“当‘海盗’去”片段中,汤姆先想当大酋长,然后想当兵士,最后为了更“花哨”些,觉得还是当海盗好。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皇帝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和地面平行,候选人员一个个依次跑上前去,有时候跳过横杆,有时候在横杆下面来回爬几遍,这完全要看横杆上升或者下降的情形而定。有时候皇帝和首相各拿 着木棍的一头。有时候也由首相一个人拿着木棍。谁表演得最敏捷,跳来爬去的时间最长,就赏赐给他一根蓝丝线。第二名赏给红丝线,第三名赏给绿丝线。他们都把这些丝线缠两道围在腰间。你可以看到朝廷里的大人物几乎没有人不用这种腰带作装饰的。

  请问:以上片段是格列佛游历到哪个国家看到的游戏?叙写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分)

  ▲

  ▲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在九年级我们学习了“气象物候”和“广告”专题,请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诗歌中的物候】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象,有时用到气象物候知识,下面两句诗中都有白雪的意象,但季节和地点都不同,请根据气象物候的有关知识,指出“五月天山雪”和“胡天八月即飞雪”的主要原因

  (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原因: ▲ (2分)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①八月即飞雪。原因: ▲ (2分)

  注:①泛指中国古代北方和西方各族的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我国西北的x疆。

  【关注旅游中的物候】

  青岛的夏季正是避暑的好地方。2016年的暑假,家住兴化的你邀请x疆的朋友小张前往青岛海边避暑,你与他结伴而行。两天后的傍晚,你们下榻海边旅店,漫步海滩,海滩上却随处可见游客随手扔下的生活垃圾。

  (1)找出上段中有语病的一句,并修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

  (2)请你拟写一句保护蓝天碧海的公益广告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1分)

  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x疆夏季气温特别高,小张不明白夏季的青岛为什么非常凉爽。请你用所学的物候知识向他解释其中的主要原因。(2分)

  ▲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杜甫的《蜀相》,完成第7题。(6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7.⑴阅读《蜀相》,联系已学课文《茅屋为秋风所歌》,下面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前者是一首七言律诗,后者是一首歌行体诗;前者咏史怀古,后者叙写现实生活,都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B.前者的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后者的开篇两句,起势迅猛。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犹如秋风咆哮,让诗人焦急万分。

  C.前者的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济世的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的忠诚;其尾联中的“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D.两首诗表达方式多样,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⑵请精选合适角度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2分)

  ▲

  ▲

  ⑶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2分)

  ▲

  ▲

  (二)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 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②。司马③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④,不禽二毛⑤。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⑥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⑧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⑨可也。”

  (《子鱼论战》)

  注①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②济:渡河 ③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④重伤:再次杀伤 ⑤二毛:头发斑白的敌人,指老人。 ⑥勍(qíng)敌:强敌。勍:强而有力。 ⑦胡耈(gǒu):很老的人。 ⑧服:屈服 ⑨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②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 )

  ③公伤股,门官歼焉。 ( ▲ ) ④虽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2分)

  例句: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 B.舍鱼而取熊掌(《鱼我所欲也》 )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9. 请用“/ ”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1) 登 轼 而 望 之 。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译文: ▲

  (2)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译文: ▲

  11.战争的胜负与国君往往有着直接关系,请比较甲文中的鲁庄公与乙文中的宋襄公在临阵表现上的不同。(2分)

  鲁庄公: ▲

  宋襄公: ▲

  (三)阅读《时间去哪儿了》,完成12—14题。(10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 能渐渐完善。而且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 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 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B,有删改)

  12.文章第①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2分)

  ▲

  13.仔细阅读文章第⑥⑦小节,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第⑦小节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

  (2)第⑥小节加点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

  14.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选文第⑤段的画线句,比较两者在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方面的不同。(4分)

  【链接材料】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选自《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

  (四)阅读《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飘送花香,雨水润物无声,这温柔敦厚的自然总是厚德载物,却又不事张扬,更不会以造物主自居。那么自称万物灵长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②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此,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③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有人注意到身高 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那天她总共蹲了八十几次。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④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普通的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与快乐。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⑤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物皆有其闪光的一面。师法自然,小草的坚韧,大树的昂扬,细流的执著,大海的宽容……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师法大师,圣贤的哲思,大儒的风范,永远是我们追随的目标;师法凡人,芸芸众生里有很多普通人更值得我们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几十年如一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来的人性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他人学习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更高境界。

  ⑥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

  15.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

  16.(1)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

  (2)第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3分)

  ▲

  ▲

  17.下列最适合作选文第⑤段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五)阅读陈忠实的《又见鹭鸶》一文,完成18—22题。(20分)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溜达。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和着弥漫在空气里,风轻柔而又湿润。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②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便蹑手蹑脚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③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 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 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 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足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④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时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对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⑤不见鹭鸶,少说也有20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水过河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A)

  ⑥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庆贺“指示”发表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贵族阶级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抑或是不屑于这一方地域上人类的愚蠢可笑拂尾而去?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鳏夫或寡妇悲怆遁逃?

  ⑦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 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B)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馋和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溯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 时间,宁可舍弃了一个美好的出活儿的早晨,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它们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⑾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⑿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8.文章第①段景物描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

  19.第⑦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试从手法、结构和内容上简要分析。(4分)

  ▲

  20.文章第⑧段“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这句话该

  怎么理解?(3分)

  ▲

  21.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选择合适角度进行赏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3分)

  我选( )句,赏析: ▲

  22.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又见鹭鸶》,回答问题。(6分)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 郭沫若《白鹭》)

  郭沫若的《白鹭》和陈忠实的《又见鹭鸶》,同样写鹭鸶,请从作者思想感情的角度,比较两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相同点: ▲ (2分)

  不同点: ▲

  ▲ (4分)

  三、作文(60分)

  23.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情智的提高,我们原来以为遥远的人、事、情等等,其实都在身边,化成真切的体验、铭心的感受和前进的力量。

  请以“原来,_____ _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4)书写分4分,请认真书写。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⑴萧 孕 冶(每字1分,共3分) ⑵“俊”改为“峻”(1分)

  2.C (选择问,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只用一个问号,且在句末位置)

  3. A (“萍水相逢”指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4. ①来者犹可追 ②落霞与孤鹜齐飞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 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⑤悠哉悠哉,辗转反侧。(2分);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2分)。

  (8分,每空1分)

  5.名著阅读。(6分)(1)英国 斯威夫特(江奈生•斯威夫特) (2分,每空1分)

  (2)D,当兵士、当印第安人、当大酋长,做海盗更花哨、更有前途、名声传遍全世界。(2分)

  (3)小人国(利立浦特)(1分) 抨击了英国宫廷等会儿大臣们的昏聩无能,讽刺了高官厚爵者们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1分)

  6.【理解诗歌中的物候】

  ⑴ 因为纬度的差异,(1分)北方气温低,因此八月就大雪纷飞。(1分)

  ⑵ 因为海拔(高下)的差异,(1分)天山海拔高, 气温低,因此白雪皑皑。(1分)

  【关注旅游中的物候】

  ⑴广告语 :蓝天似镜,碧草如毯,一切缘自您的文明 !示例:河流之于大地,就像血液之于人身,血液脏了,身体就垮,河流脏了,大地苍生就完!//河流(水)污染了,你还洁净吗?//血液要鲜活的,河流要清澈的。//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环境保护 ,请从河流开始。//水是地球的血液,水是生命的源泉,爱护河流,,就是爱护自己!// 善待河流,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垃圾有家我送它,保护河流你我他// 您不毒河,河不毒你; 饮水思源,造福自己//水,生命之源!/让水变清,请从放好垃圾做起!//让河水更清澈,使家园更美好!/水哺育我们, 难道我们要恩将仇报?!(突出重点1分,合理修辞1分)(1分)

  ⑵青岛的夏季正是避暑的好时候。(夏季的青岛正是避暑的好地方。)(1分)

  (3) 小张,(1分)由于经度的差异,青岛靠近海滨,夏季比内陆凉爽。(1分)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6分)

  7.⑴(2分)D (杜甫诗歌突出风格为“沉郁顿挫”,两首诗都体现了这一风格)

  (2) 示例1 :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手法),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1分)寄寓了诗人人事代谢、英雄寂寞的怅惘之感。(1分)(意对即可。说明,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不唯一,又有难度,故阅卷时请客观评分,如果从其它角度赏析,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视和听结合,或静动相衬,或诗眼锤炼——“自”和“空”等等角度赏析,只要言之有理有序,就应酌情给分,但如从对偶的角度赏析,一般涉及句式与节奏或音韵的特点,较难涉及感情,故不能轻易评满分!)

  ⑶通过对诸葛亮的悼念和赞美,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无限景仰和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之 情,(1分)

  也表现了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1分)

  (二)(共14分)

  8.⑴①参与(一词多义) ②击鼓进军《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中的“鼓”。名词活用为动词)

  ③大腿 (如:《口技》“两股战战”中的“股”有大腿之意。古今异义) ④即使(如《捕蛇者说》的“虽鸡狗不得宁焉”一句中“虽”。)(每词1分,共4分)

  ⑵D。(例句中的“而”表转折,相当于“但是”,与D项相同,A项中的“而”表修饰,相当于“着”,B项“而”表并列,C项“而”表承接。) ⑵D。(句中的“而”表转折,相当于“但是”,与D项相同,A项中的“而”表修饰,相当于“着”,B项“而”表并列,C项“而”表承接。)

  9.(2分)(1) 登 轼 / 而 望 之 。 (2) 宋 公 及 楚 人 / 战 于 泓 。(划对一处得1分)

  10.(4分)⑴等到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已经摆好阵势),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⑵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每句2分,译出关键词:既、师,以,注意互文句式的特点)

  11.(4分)

  鲁庄公虚心求教,能够听取正确的意见,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1分);而宋襄公不能听取的正确意见,迂腐固执,自以为是,错失战斗的良机,(因此失败。)(1分)(意对即可)

  【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经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但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到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 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三)(10分)

  12.(3分)巧用歌词,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或增强可读性;(1分)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 1分)引出说明内容。(1分)(答出两点就给2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13.(4分)(1)

  示例1.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答对其中两个即得1分),从“相对论”的角度,具体说明了小时候感觉时间过得慢,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时间过得快的事理(原因)。(1分)【提示:第4-7小节是总分结构,5、6、7节分别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相对论”(实际也是心理学)】。

  示例2: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答对其中两个即得1分),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感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1分)

  示例3.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答对其中两个即得1分),具体说明了人越老,度过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就会感到时间过得越快的事理(原因)。(1分)

  示例4.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答对其中两个即得1分),具体说明了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事理(原因)。(1分)

  (2)“渐渐”一词不能去掉,“渐渐”是“逐渐”的意思,说明人进入适应性的状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 子就进入。(1分)去掉则变成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很快就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与事实不符。“渐渐”体现语言的准确性。(1分)(言之有理即可,只答“不能去掉”不给分)

  14.(4分)【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1分)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更具感染力,使人深思。(1分)本文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1分)清楚明白地说明老年人觉得时间过得快的原因(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1分)

  (四) (10分)

  15. (2分)我们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提示:用主谓陈述句,用肯定句,从正面表述。其它答案,酌情评分)

  16.(1)(1)举例论证(例证法)。(1分)列举著名影星林志玲参加宣传活动时,膝盖微弯,眼神平视和对方握手的事例,(1分)(从正面)有力地证明了“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1分)

  (2)不能,②段阐释了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义(或“只有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1分) ③段论述的是如何才能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或“不以自我为中心,要有谦和的姿态”),(1分)两段内容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互换位置。(1分)

  17.D(2分)

  (五)(20分)

  18.(4分)写出了春天夜晚水边沙滩生意盎然、和谐优美的景象(1分),渲染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1分),突出作者安闲的心情(1分),为下文偶遇鹭鸶作铺垫(1分)。

  19.(4分)运用反复的写法(1分),承上启下,从回忆到现实(1分),照应题目(1分)。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1分)。

  2 0.(3分)表明自己已明白再次遇到鹭鸶的机会很渺茫,但依然心甘情愿地等待(2分),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深(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评分)

  21.(3分)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A句中“扑飞”是扑腾着翅膀飞翔的意思,(1分)既体现了鹭鸶的动作的灵巧轻盈,(1分)也表现出我又见到鹭鸶的激动兴奋心情。(1分)

  B句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欣赏之情(1分)。

  22.(共6分)

  相同点:两文都表现作者对鹭鸶的喜爱和赞美(2分)

  不同点:《白鹭》一文作者赞美白鹭自然、平凡、质朴之美,内敛含蓄之美,暗含着美常常蕴含在平常事物之中的哲理。(2分)《又见鹭鸶》除了表达作者二十多年后又见鹭鸶的惊喜之情,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有所改善的欣慰,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评分。)

  23.作文评阅建议

  建议以45分切入,兼顾下面的标准。

  ①书写4分放在基础等级分内。先按45分整体评判基础等级分,然后根据书写标准扣分。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不倒扣。(建议以45分切入,)

  ②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12个评分点,只要有符合要求的就得分,每一点2分,最多得10分;其中一点突出的可评至发展等级满分。

  ③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02-19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10-07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06-11

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试题07-02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10-07

初二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10-19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试题附答案10-16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12-06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以及答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