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三化学蜡烛实验记录(通用6篇)
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和合作平台。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化学蜡烛实验记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蜡烛实验记录 1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初三化学蜡烛实验记录 2
实验名称:
酸碱中和反应及指示剂的应用
实验目的
1.观察并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
2.掌握使用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3.通过实验加深对酸碱性质及中和反应原理的`理解。
实验原理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性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观察和判断。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遇碱变红,遇酸及中性溶液不变色)、甲基橙(酸性溶液呈红色,碱性溶液呈黄色,中性或弱酸性溶液呈橙色)。
实验器材与药品
器材: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量筒
药品:稀盐酸(HCl溶液)、氢氧化钠溶液(NaOH溶液)、酚酞溶液、甲基橙溶液、蒸馏水
实验步骤
1.准备溶液:用量筒分别量取适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置于两个烧杯中备用。
2.酚酞实验:
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
向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试管,直至溶液颜色不再变化,记录所需稀盐酸的大致体积及颜色变化。
3.甲基橙实验(可选,以加深对不同指示剂的理解):
重复上述步骤,但使用甲基橙代替酚酞,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在酚酞实验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变为红色,表明溶液呈碱性。随着稀盐酸的逐滴加入,溶液红色逐渐褪去,最终变为无色,说明溶液由碱性变为中性。
若进行甲基橙实验,初始时(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可能因浓度不同而呈现黄色或橙色;加入稀盐酸后,溶液颜色会由黄色逐渐变为橙色,再变为红色,表明溶液由碱性变为酸性。
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及指示剂的应用,成功展示了酸碱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酚酞和甲基橙作为酸碱指示剂,有效地帮助我们判断了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溶液的酸碱性。实验证明,当酸与碱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此时指示剂颜色发生显著变化。
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应佩戴防护眼镜,以防化学试剂溅入眼睛。
2.使用酸碱溶液时要小心谨慎,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3.实验结束后,应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不可随意倾倒。
4.指示剂用量应适量,过多会影响观察效果。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在酸碱中和反应中,指示剂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2.除了酚酞和甲基橙,还有哪些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如何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中和反应生成的产物为盐和水?
初三化学蜡烛实验记录 3
实验名称:
氧气的制备与性质探究
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中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备氧气的方法。
2.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学习并实践气体的收集、检验及验满方法。
4.培养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加热高锰酸钾(KMnO)的方法制备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KMnO)、二氧化锰(MnO)和氧气(O)。
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导管、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火柴
实验药品:高锰酸钾(KMnO)、木条(用于检验氧气)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一端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装药品: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固体,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固定装置: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4.收集气体:将导管伸入水槽中,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收集满后,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移出水面并正放在桌面上。
5.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收集到的.是氧气。
6.验满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集满。
7.整理器材:熄灭酒精灯,清理实验台,将仪器归位。
实验现象
加热过程中,试管内高锰酸钾逐渐分解,产生紫红色的烟雾(实为固体小颗粒)。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气泡逐渐变大、变均匀。
收集到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实验结论
1.成功通过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备了氧气。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3.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支持燃烧的重要气体。
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必须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3.收集氧气时,要等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再开始收集,以保证收集到的氧气纯净。
4.氧气具有助燃性,操作时要远离火源,以防发生火灾。
实验反思
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对氧气制备及性质的理解,还锻炼了我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未来在进行类似实验时,我将更加注重细节,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我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的紧密结合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初三化学蜡烛实验记录 4
实验名称:
氧气的制备与性质探究
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中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备氧气方法。
2.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氧气的助燃性。
3.学会使用集气瓶收集气体,并熟悉气体检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备氧气。
实验器材与药品
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火柴、药匙、棉花。
药品:高锰酸钾(KMnO)、木炭(或细铁丝)。
实验步骤
1.装置搭建: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回流导致试管炸裂。在试管口塞上带有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导管另一端伸入水槽中的集气瓶内。在试管口附近放一团棉花,以防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药品装填:用药匙取适量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注意量不宜过多,以免反应过于剧烈。
3.加热与收集:点燃酒精灯,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收集满一瓶后,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4.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气瓶中收集的是氧气。
5.氧气性质探究(可选):
助燃性实验:取一根细铁丝,在火柴上点燃后放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
燃烧木炭:同样,将一小块木炭点燃后放入氧气中,观察木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的现象。
实验现象
1.加热过程中,试管内的高锰酸钾逐渐变为黑色(二氧化锰的颜色),并有大量气体生成。
2.收集到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3.在氧气中燃烧的铁丝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木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实验结论
1.成功通过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备了氧气。
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并使铁丝和木炭在其中的燃烧现象更加明显。
注意事项
1.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确保无漏气。
2.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
3.收集气体时,要等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再开始收集,以防收集的氧气不纯。
4.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烫伤和药品溅入眼睛。
5.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槽中取出集气瓶,以防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初三化学蜡烛实验记录 5
实验名称:
氧气的制备和性质的探究
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备氧气(以加热高锰酸钾为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观察并记录氧气制备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3.通过实验验证氧气的助燃性,加深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理解。
4.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加热高锰酸钾(KMnO)的方法制备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KMnO)、二氧化锰(MnO)和氧气(O)。
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火柴
实验药品:高锰酸钾(KMnO)、木炭(或细铁丝)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一端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装药品:在试管中放入少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固定仪器: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4.收集气体:将导管伸入盛满水的水槽中,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
5.验满:当集气瓶内水排尽,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说明氧气已集满。用玻璃片在水面下盖住瓶口,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6.氧气的'性质探究:
助燃性实验:取一根洁净干燥的木炭(或细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后,迅速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
1.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棉花上有少量紫黑色固体残留,试管内固体逐渐减少,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2.收集到的氧气使集气瓶内水面下降,瓶内充满无色无味的气体。
3.在助燃性实验中,木炭(或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或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或黑色固体)。
实验结论
1.成功通过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备了氧气,验证了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性质。
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且在不同物质中燃烧现象各异。
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2.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收集氧气时,应等到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再收集,以保证氧气的纯度。
4.实验结束后,应先移走导管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实验反思
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对氧气制备及性质的理解,还锻炼了我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中,我意识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提高实验技能,为学习更多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化学蜡烛实验记录 6
实验名称:
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
1.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
2.观察并记录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的现象。
3.掌握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4.学习并实践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如量取液体、搅拌等。
实验原理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反应。在这个过程中,酸的氢离子(H)与碱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HO)。为了直观地观察反应进程,常使用酸碱指示剂,如酚酞(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或显浅红色)、甲基橙(酸性溶液显红色,碱性溶液显黄色,中性溶液显橙色)等。
实验器材与药品
器材:试管、胶头滴管、量筒(10mL)、玻璃棒、烧杯(可选)
药品:稀盐酸(HCl,酸)、氢氧化钠溶液(NaOH,碱)、酚酞溶液(指示剂)
实验步骤
1.准备溶液:用量筒分别量取适量(如5mL)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各自的试管中备用。
2.设置对照组: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2-3滴酚酞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预期现象: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
3.进行反应:用胶头滴管逐滴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同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记录现象: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颜色会逐渐由红色变为无色(或浅红色),说明溶液由碱性逐渐变为中性或酸性。
5.继续滴加:为了确认反应完全,可继续滴加少量稀盐酸,观察是否还有颜色变化(若无变化,则反应已完成)。
实验现象
初始时,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
随着稀盐酸的逐滴加入,溶液红色逐渐褪去,最终变为无色或浅红色,表明酸碱已完全中和,生成了中性的盐溶液。
实验结论
本实验成功演示了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通过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反应的发生和结束。实验结果证明,酸和碱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且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变化。
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应佩戴防护眼镜,以防化学试剂溅入眼睛。
2.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垂直悬空滴加,避免污染试剂。
3.实验结束后,废液应按规定处理,不可随意倾倒。
4.酸碱具有腐蚀性,操作时应小心谨慎,避免皮肤直接接触。
【初三化学蜡烛实验记录】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教学记录随笔11-01
初三化学教研活动记录11-26
初三化学实验试卷11-23
记录有趣的实验课的作文11-23
初三化学实验分析报告11-25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11-19
初三化学实验专项练习题04-26
上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12-18
初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题目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