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

时间:2021-12-02 15:38:06 初二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推出了苏联作家西蒙诺夫以二战时苏联红军与德军的战斗为题材写的一篇小说──《蜡烛》,大家记得要收集整理好蜡烛的知识点。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蜡烛的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Simonov,Konstantin Mikhailovich;1915~1979)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打死他》《请你记住,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中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战后到过美国。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

  八年级语文蜡烛的重点字词

  1、读准字音

  烧灼 zhuó 桥头堡bǎo

  地窖 jiào 匍匐pú fú

  腋下yè 拂晓fú

  瓦砾lì 颤巍巍wēi

  鞠躬 jū gōng 舀yǎo

  2、解释词语

  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永垂不朽 永远流传,不磨灭。

  八年级语文蜡烛的重点语句

  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八年级语文蜡烛的全文解读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士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士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士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06-29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07-06

初二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07-05

关于初二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06-29

八年级语文《蜡烛》知识点07-14

初中蜡烛语文知识点07-18

八年级语文《蜡烛》的知识点总结08-0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的说课稿07-07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知识点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