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信客》练习题

时间:2022-11-23 21:44:47 初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二语文上册《信客》练习题

  篇一:

初二语文上册《信客》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唏嘘( ) ( )诘问( )伎俩( )( )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接济噩耗低媚顺眼( )

  B.唏嘘希罕呵斥风尘苦旅( )

  C.诘问伎俩颠沛穷愁了倒( )

  D.焦灼吊唁鸡零狗粹长途跋涉( )

  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吊唁:穷愁潦倒:

  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5.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6.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7.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8.选文中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这样安排?

  9.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10.指出选文中画“”线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信客的什么品质?

  11.你认为信客具有怎样的品格和精神?

  (二)

  摆渡老人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2.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13.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14.第⑤段中加点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和的心情。

  15.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的形象。

  16.“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

  (2)

  (3)

  三、写作

  17.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到处都有,你是否发现了?请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题目自拟。

  篇二:

  ☆课文导读

  在《信客》一文里,诚信为准则的信客,以服务大众为己任,期间历尽辛苦,常常受人猜疑,蒙受冤屈,信客却总能宽容、体谅别人对他的误解,忍辱负重,为千家万户传递消息,让我们学到了另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文章文笔轻灵飘逸,行文流畅,是难得的美文。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唏嘘(xīxū) 嫉妒(jí)

  噩耗(è) 猝然(cù)

  诺诺(nuò) 呵斥(hē)

  诘问(jié) 包扎(zā)

  直扎(zhā)颠沛(pèi)

  文绉绉(zhōu) 焦灼(zhuó)

  伎俩(jìliǎnɡ) 吊唁(yàn)

  跋涉(báshè)

  二、词语释义

  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焦灼:非常着急。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颠沛:穷困;受挫折。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风尘苦旅:比喻旅途劳累、艰苦。

  连声诺诺:一声接一声地答应。

  生死祸福:表示是生、是死、是祸、是福,都难以预料。

  三、语句解读

  1.如何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这句话呢?

  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2.为什么说向死者家中送遗物更危险?

  到死者家中通报消息,信客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这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向死者家里送遗物更危险,因为这是死者家属往往处于过度悲伤之际,心理失衡,或怀疑信客的诚信度,而迁怒于报丧者,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四、作家作品

  余秋雨,1946年生,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文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这是他在研究写作之余的散文佳作。《山居笔记》获海外花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五、背景探视

  作者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为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⑴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jiējì( )他。

  ⑵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⑶(老信客)就裁下窄窄一条红chóu()捆扎()礼品,图个好看。

  ⑷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

  2.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信客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B.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

  C.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D.茅屋外只有劲利的山风。

  3.选出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噩耗传来,女人大放悲声。

  B.信客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

  C.信客识文断字,经常代读、代写书信,真是无所不为,样样皆能。

  D.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或词。

  ⑴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黯:

  ⑵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颠沛:

  ⑶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使他深受感动。

  赋闲:

  ⑷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吊唁:

  5.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反义词。

  ⑴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

  ⑵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⑶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

  ⑷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⑸都市里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二、整体感知

  1.从下面备选词组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入这段文字的空缺处。

  三十年信客生涯,(),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四乡敬重,(),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备选词语:

  A.众口传颂 B.桃李芬芳

  C.风尘苦旅 D.艰辛备尝

  E.任劳任怨

  2.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

  (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

  3.请把“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一句改为肯定句,并比较二者,哪个句子更好?

  4.“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如何理解这个“信”字?如何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

  一、1.xīxūjiéjìliǎnɡ

  2.眉稀潦碎

  3.外出到城里谋生。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生活穷困愁苦,颓丧失意。

  4.信客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职业,他们秉承诚信的道德准则,服务于千家万户,在人们眼中自然是“为人信任的人”。

  二、(一)5.使人切实感受到农村人们渴盼了解来自外面世界各方消息,增长见识的心情,可见信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6.表明信客受到妇女们的完全信任,是她们依靠的人。

  7.因为他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8.重点写了信客报丧送遗物等活动因为,这类事件反映信客的遭逢,最有代表性,能很好地体现信客忠厚、诚实,待人谦和的品格,以及宽容、忍辱负重的精神境界。

  9.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10.设问反问

  反映信客对他人的理解,体谅与宽容。

  11.这位信客集善良、忠厚、宽容、理解、诚信等美德于一身,竭诚为乡亲服务,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为人们排忧解难,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也不放在心上,是一位真正值得信赖的信客。

  (二)12.恶作剧(淘气、调皮)河面结冰年老体弱

  13.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

  14.愧疚感激

  15.可笑可敬

  16.举例:(1)父母把儿子摆渡到成人世界。

  (2)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三、17.①题目要新颖,并作为文章的线索

  ②用几件事来写一个人。

  怎么样?上面的题你会了吗?。

  篇三:

  一、为下列句中的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他读过sīshú(),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

  2.(老信客)连他们各人的píqì()习惯也作了介绍。

  3.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jiējì()他。

  4.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5.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bítì()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

  6.(老信客)就裁下窄窄一条红chóu()捆扎()礼品,图个好看。

  7.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

  二、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反义词

  1.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

  2.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3.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

  4.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5.都市里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或词

  1.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2.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3.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使他深受感动。

  4.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四、简答题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如何理解这个“信”字?

  2.“(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这“凶险”指什么?

  3.“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如何理解“更难能可贵”?

  五、阅读

  (一)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如何理解下列句中的加粗字的含义?

  (1)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

  (2)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2.信客为什么不能常去看望老信客?

  3.试概括第3、4段的内容,并思考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反映信客的?

  4.请把“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一句改为肯定句,并比较二者,哪个句子更好?

  5.如何理解“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6.上面选文的内容都反映出信客的哪些品质?

【初二语文上册《信客》练习题】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07-25

初二语文上册《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01-06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08-03

初二数学上册练习题04-02

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01-25

初二上册数学练习题01-27

初二语文练习题15篇04-09

初二上册生物细菌精编练习题11-17

初二语文《蜡烛》课后练习题及答案01-25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