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思考
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表现出来的基础,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思考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外部表现的基础,关系到单位的管理与运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诸多的疏漏,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的相关制度并不健全
当下,事业单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十分严重,“铁饭碗”、“皇粮”的思想根深蒂固。会计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没有到位,财务管理制度大多流于形式,还存在诸多不健全的地方,使会计核算无章可循。更有甚者有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本身就不合理,没有依照严谨科学的态度去进行,为后续的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预算和执行能力不足
在预算和执行能力上的缺乏,使会计核算工作难以进行,具体表现在在编制预算时,没有从大局出发,过分注重局部利益,没有按照零基预算的原则进行编制,影响了准确性。再者,在预算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浪费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单位对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的划分界定混乱,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的原则。最后,某些事业单位在项目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疏于管理,造成了重预算而轻效果的情况。
(三)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约束不足
会计核算工作一般是以《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会计制度》为参考,会计核算中时常会出现会计科目编制过于随意的问题,经常出现例如账实不符的情况。财政专项基金的处理也大都没有按照要求严格去进行,导致了财政拨款数额的急剧增长。[2]在纳税相关科目的反映中也过于笼统,很难反映出税务缴纳的实际情况。诸多的制度上的约束缺失,造成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的运营是单位与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体上看,存在部分间财务监督机制的制约较弱的现象。通常出纳仅由一人担任,容易造成管理失控,移交不规范的情况,容易进一步造成违纪行为。事业单位也经常出现赊账过多,账目混乱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单位私自设立收费项目,截留资金,将法律法规抛之脑后。
二、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会计核算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与运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行会计核算的改革,提升会计核算效率,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认识,转变会计核算观念
针对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首先要加强对会计核算的认识,及时的转变传统的观念。各事业单位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会计核算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对相关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明确各方的职责,全面的发挥会计核算加强财政资金监督和管理的重要作用。首先从各单位的负责人做起,认真的学习相关知识,向其他单位取经,切实的推行会计核算的体制改革,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做好单位日常的结报和管理工作。
(二)提升核算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核算队伍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对核算队伍的建设主要是对核算员和报账员素质的掌控,加强岗位培训,增加他们的业务知识,不断的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再者,还要加强对二者的法律素养与道德素质的审核,加强培训,使他们严守职责,不触犯法律的底线。对由于个人原因而发生责任事故依照相关规定或相关法律进行责任追究,责任落实到人,切实的在核算队伍中形成严肃的纪律,确保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和透明性。
(三)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为提升效率,将会计核算同财务管理部门分离开来,会计人员统一集中于核算中心,赋予会计核算中心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的职能,使其不仅仅作为一个简单的记账机构,还要对预算相关的执行信息进行控制和及时的反馈,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监督与掌控。[3]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切实的转变会计职能,融入管理的因素在内,提升会计工作的整体质量。
(四)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监督体系
针对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上的疏漏,应在最大程度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分清内部纷繁复杂的财务关系,使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做到有据可循。同时,还要对相关标准进行规范,考核会计核算行为的合法合理性,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杜绝浪费的情况发生。再者,要进一步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工作,包括对资金的预算、使用、记录等全过程的监督,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的透明性。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与反馈,编制形式要求科学合理,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总结
事业单位深入推进会计核算改革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已经深入的认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并展开相关工作,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与困难。根据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顺藤摸瓜,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解决策略,进一步促进会计核算改革,提升会计核算效率,以保证相关单位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作者:赵娜单位:烟台市牟平区会计干部管理培训中心
事业单位会计记帐基础的确定及应用
事业单位里的会计属于预算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级别的事业单位通过核算反映国家预算执行会计中的一种。事业单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无法代替的作用。事业单位在执行社会公益服务职能的同时,一方面是劳动以及服务的消耗者,另一方面又根据自身经营方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它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所以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发展。事业单位在完成自身的事业计划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的需要,充分地利用自身的设备、人才、资源等,开展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通过这些收入来发展自己。财政拨款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事业单位应该在完成事业计划的同时开辟出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的就是通过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经营活动获得一定的收入。事业单位资金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增强自身的成本意识,加强单位支出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利用事业单位的资源,降低生产和服务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该一方面反映出政府拨款收入和支出,另一方面还应该反映出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及相应的支出。正确认识事业单位会计记账基础的重要性是了解《会计准则》的基础。
通常来说,确定会计记账基础,就是确定会计主体以何种标准对会计期间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确认。在当前的会计理论当中,存在着两种会计期间的收入和支出的划分标准,一个是收付实现制,另一种是权责发生制。所谓的收付实现制主要是通过企业现金是否到账或者支出作为衡量会计期间收入和支出的标准,这种标准的执行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优点,但是使用这种标准的话,事业单位会计的记账基础显示的可能是上期经营成果,而当前付出的现金有可能在下一期才能表现出来,所以使用这种方式表示的现金实际收支不能够表现出当期的现金成果,这种方式基本用户在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所谓的权责发生制主要就是以收款的权利作为确认收入的标准,以付款的责任是否生成作为确认费用的标准。这种记账标准主要特点是不论当期的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该在当期确定为收入或者是支出,主要就是为了保证支出和收入在同一时期成配比,进而计算出事业单位的盈亏情况,所以这种标准适合那些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有些事业单位并不实行成本核算,主要是指不根据某种对象进行核算、分配费用支出进而得到这一对象的成本,而是通过会计期进行核算,直接反映出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并结算转支出。这样的单位开展的经营活动发生的各种支出,只是表现在事务性的耗费上,这些耗费并不是整体性的,而是分散的,和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不是很明显,没有规律性,所以为了明确这种单位的记账基础,我们通常把这些支出按照消耗的主体进行分类,例如人员费用、物资消耗等等。
不同的事业单位从事着不同的经营活动,所以选择会计记账基础时应该考虑到事业单位自身状况。针对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如果从事的是劳务或者产品生产时,经常会表现出以下耗费情况:产品生产加工或者服务的使用资金,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经营管理费用。把事业单位的这些消耗作为载体与单位的手艺形成对应关系,进而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中有很多的部门会从事不同的经营活动,所以单位内部不同的部门针对不同的经营活动可以选择不同的记账基础,这样既能够增加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相关的经济活动,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的发展,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采用不同的记帐基础时,记帐环节和记帐的原始凭证有所不同。
按收付实现制原则,对于收入的核算,应以收到货款为记帐环节,并按有关的收款凭证和销售(发票)凭证作为编制反映收入实现的会计分录的依据。而且一般不需要使用债权类往来款项的会计科目。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应以销售货物的实现为入帐环节;同时,以销售凭证(不一定有收款凭证)作为依据编制实现收入的会计分录。在没有同时收到货款的情况下,需要运用债权类往来款项科目。收到货款时,再按收款凭证编制反映收款、往来款转帐的会计分录。有时,在一个事业单位内部,需要对各种收入项目分别实行成本核算和不实行成本核算,因而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帐基础,就有不同的入帐环节和记帐原始凭证。不同记帐基础确认的收入可以在不同的记帐环节上被区分开,而不需要设置不同的总分类核算帐户,但有必要运用二级科目,对两种核算基础确定的收入加以反映和控制,以便于期末分别取得所需的详细核算资料。
按收付实现制的要求,支出的确定和记录是在付款环节,即根据付款凭证和有关报销凭证编制会计分录,记录和反映支出,操作简单易行。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支出时,确定本期费用的标准是费用的归属期,而不是款项的支付期。当费用的归属期和支付期不一致时,就会出现费用的两种形式:一是本期应计但尚未实际支付的费用,即应计费用,如应计水电费,应付未付工资;二是本期预先支付,但因受益期长,不计入或不完全计入本期而由以后各个受益期负担的费用,即须付或待摊费用。
目前,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没有关于跨期费用的核算程序和方法的规定。但基于以上理解,跨期摊配业务不多的事业单位,可以运用“其他应付款”和“其他应收款”帐户对跨期费用进行核算。计提应计费用时,按计提金额登记“其他应付款”帐户的贷方,对应借记“成本费用”帐户;支付应计费用时,按支付数登记“其他应付款‘’帐户的借方,对应贷记”银行存款“帐户。支付预付费用时,按支付数登记”其他应收款“帐户的借方,对应贷记”银行存款“帐户;摊销或在归属期确认时,登记”其他应收款“帐户的贷方,对应借记”成本费用“帐户。应用”其他应付款“帐户和”其他应收款“帐户核算时,我们应对跨期费用在数量和概念性质上有明确的认识,并且有必要通过二级会计科目作详细的反映和控制,避免跨期费用与真正的往来款项混淆。
构建并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探索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主要是指的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资金运用情况的一种财务体系,它能够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监督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中国家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因此,构建和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对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探讨构建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以便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水平和效益,推动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是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其会计核算法律的权威性不高,缺乏实际、有效的可操作性。在许多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将这些法律法规用事业单位内部的文件作为代替,造成会计核算的标准各异、政出多门,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革和创新增加了难度和挑战。
1.2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工作管理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完善的会计核算规范和制度。缺乏专门的、独立的会计核算组织机构,缺乏相应的会计核算专业人员。再加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使得会计核算人员在进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控制时,没有充分的制度依据和监督处罚手段,造成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形同虚设。
1.3会计核算的基础薄弱
目前,在事业单位中,有些会计人员由于其法律意识和管理观念淡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偏低,使得他们无法准确地对记账凭证、财务数据进行填制、分析和处理,导致事业单位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全面、正确、有效的记录和反应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工作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财务经济活动,造成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失真。同时,我国有些事业单位的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大化,授权、指使会计机构、会计部门或者会计人员伪造会计凭证,制作单位假账,对事业单位正常的财务会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此外,部分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弄虚作假,故意违纪,导致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数据不真实,造成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
1.4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程度低
虽然,目前我国有一些事业单位已经引用了较为先进的财务管理控制办公软件作为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管理活动的财务控制形式,但由于其软件应用范围和操作人员水平的限制,通常只是减轻了财务会计运算的工作量,而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控制中的作用,无法真正实现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
1.5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不高
许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对当下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核算中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认识不足,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际的业务能力较低,不能满足事业单位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在财务预算中缺乏及时、合理的分析、预测、控制能力,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
1.6会计核算的监督力度不足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会计核算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方法,使得单位中有些部门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拿促收入、保效益等借口搪塞、推诿会计核算人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人员对财务活动的核算和控制工作,使得贪污和腐败、挪用公款现象没有得到及时的遏制。
2、构建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针对上述文章中提到的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实际的工作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自身会计核算工作的水平和效果,进而促进和推动事业单位的不断健康发展。
2.1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加强对会计核算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需求,对现有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就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和行为进行规范,使会计核算工作真正成为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法律制度体系。
2.2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事业单位要建立和健全会计核算的制度体系,完善事业单位相关的政策管理制度和体制,努力探索和建立科学、规范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同时,还要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会计核算的公平、公正、公开,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实施。
2.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严格的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管理和工作。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和审核。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意思,对出现弄虚作假、虚报瞒报、作假账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予以坚决的处罚和取缔。
2.4积极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的信息化平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网络化时代,因此,事业单位要积极的引进和运用当前先进的财务会计办公软件(如ERP系统软件等)。同时,还有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以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工作活动和财务信息系统为数据库基础,建立能够自动搜索、综合分析、科学管理、有效决策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信息网络系统。使事业单位的工作、财务信息数据能够实现快速的录入、高容量储存、准确的查询等,进而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2.5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会计核算人员是事业单位实施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顺利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现状,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他们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通过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的职业培训,提高会计核算人员对当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了解、认识和掌握,加强他们的业务素质水平和会计核算的能力,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人才队伍。
2.6加强会计核算的内部审计工作
事业单位要大力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各个环节的审计工作,尤其是对成本核算的审计。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会计核算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特性和权威性。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审计,严格会计核算审计的标准和行为规范,及时的发现和分析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错误和潜在的隐患,并实施相应的解决防范措施,以减少和降低会计报表中的错误或误差,避免造成事业单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结语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事业单位的建设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的工作管理中,事业单位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积极的构建会计核算体系,完善体系中的缺陷和不足,进而不断的推进事业单位实现“阳光政府”的进程。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知识
第一节、事业单位会计概述
我国的会计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初级实务中的第十章讲解的是非企业会计中的事业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特点: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三)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大类。
(四)事业单位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第二节、资产和负债
资产:
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这里花哥主要讲解一下比较重点的科目:
货币资金中主要涉及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用款额度三个账户。我们重点讲解零余额用款额度这个账户。
(一)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国库集中收付
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一项国库管理制度。
基本账务处理: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补助收入
借:存货、事业支出等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二)短期投资
(三)应收及预付款项
1、财政应返还额度
2、应收票据
3、应收账款
(四)存货
(五)长期投资
【购入债券】
【购入股权】
(六)固定资产
(七)无形资产
第三节、净资产
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主要包括如下表中9个科目。
我们分类整理一下:
【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
注意: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期末有余额
【非财政补助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
1、财政补助结转
非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
期末,事业单位应当将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支结转至“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
年末,完成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结转后,事业单位应当对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各项目情况进行分析,将已完成项目的项目剩余资金区分以下情况处理:
缴回原专项资金拨入单位的: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贷:银行存款
留归本单位使用的: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贷:事业基金
【小编提醒】:非财政补助结转期末一般无余额,最终增加了净资产中的事业基金,或做其他处理
2、非财政补助结余
【小编提醒】不存在“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而是通过“事业结余”、“经营结余”两个科目进行核算。
(1)事业结余
事业结余是指事业单位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期末,事业单位应当结转本期事业收支;
年末,将“事业结余”科目余额结转至“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
【小编提醒】
财政补资金转入“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
非财政补专项资金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
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转入“经营结余”科目核算。
(2)经营结余
经营结余是指事业单位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后的余额。
期末,事业单位应当结转本期经营收支;
年末,如“经营结余”科目为贷方余额,将余额结转至“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如为借方余额,为经营亏损,不予结转。
(3)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年末,将“事业结余”科目余额和“经营结余”科目贷方余额结转至“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后,要按照规定进行结余分配。同时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应缴税费和计提专用基金。
然后,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余额结转至事业基金。
【小编提醒】期末“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无余额
3、事业基金
事业单位的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
1、年末,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余额结转至事业基金;
2、将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非财政补助专项剩余资金结转到事业基金,借记“非财政补助结转”,贷记“事业基金”。
4、非流动资产基金
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非流动资产基金应当在取得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或发生相关支出时予以确认。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时,应当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处置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应当冲销该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
5、专用基金
事业单位的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主要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等。
第四节收入与支出
【收入】
【支出】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思考】相关文章:
事业单位人员分类考核的实践与思考03-07
市编办对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03-08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11-23
2017高会参考论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11-16
关于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11-23
思考的格言01-09
思考的意义11-15
思考的名言12-07
会计核算制度08-04
锻炼的基础动作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