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素养,全面实现数学学习的目标,并对后续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设计活动情境,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
活动是经验的源泉,数学活动经验产生于数学活动之中,创设良好的数学活动情境是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前提。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数学学习往往是从直观感受开始,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操作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理解内容。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抽象出概念,在活动中获得新的数学认知,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有效促进学生在“做”中去体验、感悟所学数学知识,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做好准备。
二、设计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取直接的活动经验
操作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通过自己的操作而获得直接经验。具体的事物操作活动能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获得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虽然这些经验一般都是直接的,需要经过反思、加工和内化,这确实活动经验的基本来源,是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例如,“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是教学难点。学生会误认为边越长角越大,因为同样的角边越长,看起来两边之间的宽度越大,而忽略了其本质属性。一位教师在教学是组织学生玩活动角,把角的两边合拢或张开,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两边长短没变,两边张开,角就变大;两边合拢,角就变小。接着,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活动角与教师进行比较,其中一方通过合拢或张开角的两边,使两个角的大小发生变化,学生观察发现“两个角的边长虽不同,但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的现象,从而获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感知体验。这种直接经验的'获得就是通过学具操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表象后,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比较重趋势线的。当然,操作材料的提供、活动环节的组织、问题的设计和结论的归纳等都要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直观体验,尤其要避免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足而形成错误的活动经验。
三、经历思维活动,在探究中获得建构的活动经验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是思维的经验,是在数学活动中思考的经验。如我在执教《圆环的面积》一课时,首先屏幕出示具有圆环特征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后,思考“这些物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其次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具有这些特征的物体,使学生再次感知圆环的特征,形成表象,并抽象出圆环几何图形;再次让学生制作圆环,使学生在制作中对圆环的特征形成清晰认识,并思考圆环面积计算方法,即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接着出示练习题目,熟悉基本计算方法,学以致用,然而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接着又提出,在计算中是否发现简便方法,在倡导简算的同时,使圆环面积计算方法得到优化(圆环面积等于圆周率乘外圆半径平方减去内圆半径平方的差),认知得到发展。整个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到这问题观察、举例、动手操作、思考等,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掌握基本知识,获得基本技能的同时,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的思想方法得到培养,思维达到发展。
四、反思学习活动过程,巩固提升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2
一、在问题情境中注重体验教学,促进有效学习
在问题情境中的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与发展。进行体验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教师要将学生置于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需求,自发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的意向。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出示要注意情境化,这样可以吸引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体验学习情感。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或学生经历的生活体验,或多媒体显示或制作教具,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显然是有积极的作用的。
二、在动手实践中注重体验教学,促进有效学习
动手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猜测和验证等数学活动获得感性经验,在实践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数学。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体验教学的本质与核心。“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强化操作实践,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与建构知识。如在进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开展制作三角形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经历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去发现数学结论,其意义是深刻的,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十分透彻的,尽管活动时利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学习效果也是显著的。
三、在合作交流中注重体验教学,促进有效学习
合作交流就是教师让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小组间学生互相讨论、分析,与其他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促进达成共识,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注意的是,在合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且敢于尝试,学会倾听及进行自我反思。如: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以下合作学习的探究形式。
环节一:生生合作探究。我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一袋小棒,首先让学生猜测每袋中有多少根小棒,然后提出中心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大家能清楚地一眼看出你们小组有几根小棒。接着组内学生活动开了:有小组十根一捆的,也有小组二十根一捆的……从而很快地得出小棒的总根数。环节二:大家集体探究。教师把刚才几个小组捆扎的小棒放到讲台上,先让学生猜测,而后再想办法验证结果。各小组的办法有:100根捆扎的、200根捆扎的……环节三:小组合作探究。各组根据刚才大家集体探究的办法,择优而用。每100根小棒进行捆扎,而后学生们100、200、300……地数出了小棒的总根数。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3
1、重视计算
数学的计算学习就像语文的识字学习,是最基本的。不识字,语文读不好,计算差,数学同样学不好。而且计算好,会给孩子数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现在的新教材对计算的重视度不高,练习量比较少,导致现在孩子的计算能力跟以前的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家长可以每天让孩子做2分钟口算。一开始,2分钟内能只能做完20道口算,但之后,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快,正确率越来越高。
2、重视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数学的学习对生活的影响很大,提供很多的帮助。例如买东西、计算利率、盈利等等,这些都用到数学。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跟孩子提数学问题,让他解答。很简单,你带孩子去买菜,一斤苹果5元,买3斤多少钱,给阿姨20元,找回多少钱。别小看这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占的分数是最多的.,而解决问题无非就是判断用加减乘除中的哪种来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多,自然就会解答。
3、适当学奥数
大家不妨这么来看待数学和奥数,
1)课程内的数学:是每天的饭菜,保证生存所需。
2)基础奥数:是每周的运动,保证身体健康。
3)竞赛奥数:是专业的运动,目标是夺金。
其实很多的所谓奥数题,它并不难,只是教你从另外一角度看问题,跳出书本的方法解决问题,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当然,你不要要求你的孩子必须要拿奖,给他过多的压力,会使他讨厌学。
4、别吝啬你的表扬
表扬的作用大得超乎你想象,很多小孩刚开始都讨厌数学,觉得它好难,但当他有一点成绩,得到你的表扬,你会看到他在数学学习上的突飞猛进。每个人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扬,孩子更是,哪怕一点点的进步,比如今天晚上的作业做快了1分钟,都能表扬。
为孩子打好中学阶段的数学基础可以在小学学习中注重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画图解题的能力
不要小看画图,它能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很可惜,我们课本中没有注重画图的教学。特别是奥数中,图能化繁为简,直观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解方程的能力
小升初中的大部分解决问题都能用解方程来解答,而且初中的数学,很不赞成用算术解,几乎都用方程解,而小学课本中的解方程是很简单,根本是不够用的,家长可以教孩子难点的解方程,对孩子的难题解答很有帮助。
另外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可以还孩子玩玩和数学有关的游戏,数独很适合给小学生培养对数字的感觉,而且数独有很强的逻辑性很适合小学生。很多数字谜的题目都运用到数独的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4
一、在引入新课时进行渗透教学,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引入新课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能调动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案例1】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时,这样引入新课。
师(出示一副七巧板):这是什么玩具?你认识吗?
生:七巧板。
师: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时候,我们就玩过七巧板了。看一看,七巧板中藏着哪些图形?
生1: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正方形的特征又是什么?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
生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大家真不简单,通过回忆已学知识就能猜出今天要学的新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出示课题)根据刚才对三角形、正方形特征的回忆,你能大胆猜一猜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吗?……
教师在新课引入阶段成功地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思想方法进入即将开始的新知探究活动。通过类比推测,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运用类比思想可以有机地联系新、旧知识,体验到了在学习中“温故而知新”的妙处。
二、在探究新知时进行渗透教学,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更是数学思想方法产生、应用的过程。教师要把学生获得数学思想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引导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掌握鲜活的、富有生机的数学知识。
【案例2】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为例,在学生认识了新知后,安排探究学习。
师:请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涂上颜色。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涂的?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我把正方形的纸对边折两次,折成了同样大小的四份,我涂了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2:我是对角折了两次,也折成了同样大小的四份,我涂了其中的一份,也是用■表示。
师:大家一起观察这两位同学的折法和涂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吗?你还有不同的折法和涂法来表示这个正方形的■吗?
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折纸和涂色,并在充分展示学生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出折法和涂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经历了“操作――汇报――观察――比较――总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体验了比较思想在本节课这个分数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将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系统练习时进行渗透教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等需要适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要有明确的要求,要多设计一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体验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案例3】教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梅山小学原来有一个长8米的长方形花圃,后来因为修建校园的需要,花圃的长减少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减少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多数学生看了题目根本无从下手。此时可提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图形题的题意呢?经过提醒,学生茅塞顿开,纷纷想到画图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交流:我们是怎样顺利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明白遇到解题困难时,要及时转换思路,使题目中复杂的数量关系形象化、直观化。
四、在反思总结时进行渗透教学,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一方面是课中有意识地渗透,另一方面还要靠在反思总结中进一步消化领悟,加深理解,强化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4】小结三年级上册“解决与倍数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与倍数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数学学习有三大宝――画图、对应和列表。今天,大家一下子就掌握了两大宝――画图和对应。你们在解决问题时已经会画线段图,而且能够将条件中的数量和图中线段一一对应起来,再找到图中表示问题的线段,通过有针对性地分析解决了问题,真不简单!画图、对应思想会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5
一、激活“自主建构”的认知经验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总要涉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总是以其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然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虽已具备了足够的数学知识,但却不能有效地解决新问题,建构新知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能有效地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并运用有关知识。因此,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前,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或提问来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复式统计表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单式统计表的填写方法,明确“合计”等栏目的含义。
片段一:
1.今天,郑老师带来了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活动的图片。一起来看一下。从这些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吗?(有四个组,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2.为了能更清晰地看出各组的情况,通常我们把这些数据填入统计表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表。(板书:统计表)
3.老师这里就有四张统计表,你能把四个组的信息填入相应的统计表中吗?让学生打开书本第105页,补充统计表。
4.全班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先填什么,再填什么?合计数你是怎么求的?(课件逐步展示)
5.仔细观察这四张统计表,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性别,合计)
以上的复习活动,通过寻找新旧知识的“共同点”“联结点”“演变点”,激活“自主建构”的认知经验,夯实自主建构基础,促进旧知“生长”。
二、激起“自主建构”的学习需要
小学数学学习就是通过纳入建构、重组建构的方式适应新内容的学习,逐步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发展是通过适应、平衡来进行的,学生就是在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产生新的平衡中,实现自己数学认知的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设计各种教学情景引发认知冲突,这是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契机与前提。
片段二:
1、现在请同学们迅速合上书本坐好,仔细观察这四张统计表,回答老师的问题:航模组男生有多少人?(8人)美术组有女生多少人?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10人)反应真快!为什么回答得这么快?(从统计表中直接看出来的)
2、那下面这几个问题你能很快回答出来吗?请听题,哪个组男生最多?哪个组女生最少?四个组的男生一共有多少人?这四个组一共有多少人?你能很快说出来吗?(有困难。表格里没有,要在四张表中比一比,或通过计算才能得到)
3、是呀,这四张统计表都是单一地反映了一个组的情况,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一些情况进行对比或者了解四个组总的情况,这四张统计表就显得不太方便了,那有什么好办法不仅既能看出每个组的情况,又能看出四个组总的情况呢?
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数学素材的刺激,创设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效地自主建构复式统计表提供了可能。
三、经历“自主建构”的学习过程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经历、感受、体验、探索”数学活动中获得充分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群体互动,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片段三:
1.师:想到什么办法了吗?(可以把四张表重新编排制作成一张新的统计表)嗯,办法不错。把这四个小组的信息都反映在一张统计表上!
(1)师:是这样合并吗?
生:这样合并有重复的地方。
师:怎么改进呢?
生:可以把重复的去掉。
(2)师:好,把重复的去掉,这样可以了吧?
生:这样看不出是哪个小组的,应该要添上小组名称。
(3)师:这样总行了吧?
生:还要添上总计,这样才能知道一共有男女生多少人。
(4)好,添上总计,这样就完整了吗?
(5)介绍表头。
(6)我们再给它添上一个名称,最后加上日期,就可以制作成这样一张统计表(课件逐一展示)。出示统计表。
我们把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板书:复式
2.让学生填写教科书上的复式统计表。
3.汇报填写过程,引导学生明确先填原始数据,再进行统计合计项和总计项;弄清合计项和统计项的统计方法;结合统计表理解“总计项与合计项交叉栏”的特殊作用。(课件逐步展示)
这一教学过程,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思考探究,课件动态呈现,教师“装傻”,学生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巧妙生成了新颖的复式统计表,让学生亲历了复式统计表的生长过程。在生成了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填写统计表,理解表格中各类数字的来源。
四、体会“自主建构”的知识价值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是否体验过数学知识的价值,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动力和一生的情感发展。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理解表格中各类数字来源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价值,体验“自主建构”的乐趣。
片段四:
1、现在,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你能不能很快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了呢?我们来试一试,哪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这四个组的男生一共多少人?四个组一共有多少人?答案都可以从表中直接找到,方便吗?
2、嗯,的确很方便。那么你觉得这张复式统计表和前面四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问题)
3、说得很好!这张统计表能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前面的四张统计表多得多,全面反映了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而且便于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板书:信息全面,便于比较)
4、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复式统计表”。比如:
(1)开学时,张老师要统计我们学校每个年级的人数以及整个学校的总人数,就要用到复式统计表。
(2)电视台汇总的各栏目收视率也要用到复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