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生大事》有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人生大事》有感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人生大事》有感 1
人生大事,可以是什么?
谈及这个话题,大部分人脑海中第一反应可能是结婚,亦或是升学。
说实话,谈及死亡,中国人是很避讳的。但《人生大事》这部片子,虽然每一个片段都离不开“死”,但看完后让人可以很心平静气地去看待生死,让生活慢下来,让思考细下来,向死而生,珍惜眼前人。
这部片子里,文文的人小鬼大,三妹的玩世不恭,两个人被阴差阳错地被安排到了一起,从对未来的失去信心,到乐观积极勇于面对生活;从开始的状况不断,到两人的相互磨合相互帮助。这是一种双向救赎,更是一种双向奔赴。
电影以人生大事开始,又以人生大事结束;以葬礼形式开始,又以婚礼形式结束。
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一个人都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则是省略号。
人生除了“死”无大事,那我们就应该勇敢面对当下,来一场属于自己的救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人与人之间都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我们都无法预测未来,只能做好当下。既然做出选择,就要有面对一切结局的勇气。
有些人笑着笑着就哭了,有些人哭着哭着就笑了。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奇迹,我们的故事开头结尾又都是一样的.。我们无法去改变它,但我们可以去改变它的过程。
何为人生大事?人生大事,就是完善自己的故事。
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珍惜当下,永远是最优解。
观《人生大事》有感 2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老电影了,第一次在大学的课堂上看二十几年前的电影,有点新鲜,收获也颇丰。对于人生的规划、人生的态度,身在大学中的我们似乎还是那么茫然,明明知道世界的现实和无奈,却仍然做着自己的童话梦。
命运的选择总是那么残酷,人生的十字路口,迷惘,徘徊,让你体验选择的痛苦与艰难。有梦的年轻人追寻梦想,在无数次的挣扎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学会坦然。他来自陕北,来自那个据说拥有黄土高原的地方。朴实的农村教师,善良、淳朴、真实,他走着属于自己的路。她,默默地关心支持着他,只因为自己和他的差距,她只是静静地关注着自己喜欢的人。可是,生活总是那么戏剧化。我们的男主角却因为一次不幸遭遇而认识了她,两人的爱情在面临一次次的考验中最终还是夭折。在人生的交叉口,他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如她坚持着自己的爱情。选择很多,但关键的只有几步。可惜我们年轻有才的高加林在欲望的驱使下最终选择离开了曾经深爱着他的只字不识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这是一个不够圆满的结局,但我又为刘巧珍感到庆幸,庆幸她没有因为爱情而盲目,庆幸她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当平步青云的高加林面对中学好友黄亚萍的热烈追求时,他的内心泛起了波澜。亚萍和自己脾胃相投,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但巧珍的`关心和对爱情的执着又让他心存愧疚。面对现实的诱惑,终于,高加林成了俘虏。在那个畸形的年代,贫穷、落后的时代造就的疤痕深深烙印在人生路上的似乎注定只能是伤痛。也凸显了特殊的年代和环境下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以及人性思想对现实功利性的指导作用。
电影如人生。虚构的情节总是那么真实,所以才总能让人产生共鸣。喜剧的作用在于能让人开怀一笑,而悲剧的深刻则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给人看。没有人能够拒绝选择,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拒绝诱惑。在那个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年代,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历史不会重演,但有些情节和片段却总是在重复。就像我们不愿意重蹈覆辙,却总是会不停犯错。有些错误我们可以一笑而过,有些段落可以是过眼云烟,但是总有一些事情会让我们刻骨铭心,就像何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一样,虽然没有结局,却已经成为他们人生浓重的一笔。
人生如戏。但是戏可以重演,人生却无法重来。年轻的我们,以后面临的选择那么多,诱惑那么多,又有多少人能把这场戏演得完美?不由得又想到了戏里面的主人公,没有什么是完美的,爱得轰轰烈烈的何巧珍,独立而不失自我,当她面对爱人的背板,面对爱情梦想的破灭,她并没有自暴自弃,她选择了带着对高加林的祝福离开。而当她深爱的人因为人生的不如意再一次被贬回农村,一句加林如今成这样了,我心疼他。深藏着多少宽容和无私的爱。
没有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出生,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把握命运。《人生》,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更在于其令人产生共鸣的深刻思考。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片子了,这应该算是种遗憾吧。我很幸运,看过这部影片,也带给我人生中第一次强烈的生命震憾!它第一次将命运的选择摆在面前,让你体验选择的痛苦与艰难,更让你体验命运的无奈。只有看过它才能理解人生的苦涩,令你变得更成熟。每看到它就会让我想到无数拥有梦想的年轻人,一如当年的我,虽然各自的梦不同,但在实现梦想的争扎中,面对一次次的选择,事到如今怎样评价,那种沉重和深沉,如今只能沉默不语,如同最后黄沙路上慢慢走着的主人公与整个人生漫无尽头的忧郁相比,其它的一切都太过渺小了。
《人生》简结流畅的述事,经典的情节暗示,淡漠的色调,仿佛都表达着主人公心中沉重的人生感悟。这部影片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获得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最佳电影奖。无论以前或以后,我至今再未看到任何其它国产电影能达到如此的水准。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电影人已经没有人会思想这样深刻的内容了。
观《人生大事》有感 3
成长的道路上有苦痛和磨难,它们都是人生道路中必不行少的局部。在磨难中成长,心愈挫愈奋,超越自我。于是,磨难变成了财宝。
有人说:“辛酸的眼泪是培育心灵的洒浆”。是的,成长的痛,是人生最珍贵的经受,全部伤口的痊愈,最终会化成最瑰丽的玫瑰纹身。一个穿着破旧的男孩在特别出名气的农场主门前乞讨工作,场主给了他最繁重的工作——负责整个农场的杂务,而大农场里杂务多得令人难以想像。男孩用他的勤快,仔细沉着面对农场的杂务,在一天的劳累后,他还在油灯下读书,男孩是想用打工的钱上大学。后来,男孩被赶了出去。三十五年后,他已中选为美国总统。很多事情并不是一蹉而蹴的。詹姆斯在磨难中成长,磨难造就了他非凡的人生,心灵的坚韧,使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一位女作家说:“我盼望自己是一个弹簧,外界施加给我的压力越大,我就能弹得越高。”她的人生经受也是苦痛的。她只读过小学,14岁就跟着姐姐去采石场采石,因此手臂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疤。后来,她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当效劳员、缝纫工、广告推销员。在城市中她感受到了人与人交往的“心苦”。后来,她尝试写作,《知音》聘请编辑时,她去应聘,她说:“文凭是别人的.财宝,我的财宝是我的苦难,假如没有这些苦难,我唯恐没有这么剧烈的转变现实的士气。”她的士气、经受、才华使她成为了编辑。有人把苦难当作弹脚石,成天叫苦叫累,那是由于他们不知道真正的苦难是怎样的。事实上,她们也不行能真正明白,那些内心深入最真实的东西,会鞭策着心灵走向很远很美的地方。女作家用她人生的磨难谱写了最美的乐章,人生的高度在磨难中更有弹性。
磨难是人生中的珍贵财宝,要正视它,理智的应对,才能活出应有的人生高度。
在逆境中顽强面对,磨难就会变成“金子”,你想得到的”,都会在这些经受中凸现出来,然后成为现实,人生就会变得有价值。
观《人生大事》有感 4
电影《人生大事》讲述殡葬从业人员莫三妹的自我救赎,从一个自己都瞧不上自己,靠做殡葬混日子混饭吃的人,到对殡葬行业的真心接纳和热爱的转变。现实中,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加之民众对行业有众多误解,导致殡葬从业人员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工作中稍不注意就如临深渊,极容易造成负面的社会舆论。
人们向来不愿提及死亡,忌讳殡葬人员,忌讳白事葬礼,忌讳亡者亡灵。但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并不晦气,那是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而殡葬人员,是让逝者最后一程体面地走,给生者以安慰,每一位殡葬人员都值得尊敬和感激。无论是逝者,还是殡葬人员,都跟晦气无关,反而有着别的身份职业无可比拟的`浪漫。
正如电影里,莫三妹的父亲去世了,为了完成父亲最后的嘱托,不和常人葬礼那样的隆重,三妹也是煞费苦心,想到了将骨灰制作成了燃放的烟花,节俭而又不失华丽,转瞬即逝的浪漫,像极了我们的人生,绚烂过后什么也不会带走。电影里把离世的人比作天上的星星,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好好珍藏。那我们殡葬人员就是种下漫天星辰的人,更值得被好好尊重。
作为在殡葬行业工作十多年的我,对如何做好殡葬工作,有几点想法:首先要尊重殡葬行业,有敬业精神。从事殡葬行业,要充满信心、坚定信心,用自己的真心实意去热爱这份工作,并竭尽所能让别人也能理解这份工作。其次要多了解殡葬知识、文化和当地风俗,尊重地方风俗,不能相信封建迷信,更不能到处传播,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以一种积极向上、明朗健康的方式服务群众。再次要加强自身修养和专业知识。工作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携带私人情绪。要把逝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充满感情。要学会有效沟通,与逝者家属建立信任,多一些真诚,多一些服务。最后要通过互联网工具,文化植入,让更多的资源服务更多家庭,彰显行业的公益属性。
殡葬行业不是冷冰冰的行业,是有温度的行业,殡葬从业人员也不是冷冰冰的人,是一群“种星星的人”。也许,只有真正理解死亡,在面对死亡时,才不会只有痛苦和悲伤,而会有星星入梦,温暖长伴。
观《人生大事》有感 5
这个星期我观看了电影《人生大事》。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一种职业殡葬师。片中的莫三妹(三哥)继承了父亲的职业—殡葬师,别人口中“吃死人饭”的。他觉得这个行业风水不好,觉得生活没意思过不下去,自暴自弃,看不起自己。小文呢,有个外婆,一天,她外婆走了,小文以为外婆睡着了,跟着三哥大闹火葬场。小文住在莫三妹的寿衣店里,在骨灰盒上画画,给莫三妹找活儿,吞了跳跳球,发生一些让三哥无法忍受的事情。莫三妹在收养小文后的生活里重新有了希望,给予自己尊严,与父亲从顶撞不在乎的关系慢慢缓和,认识到了父爱,他的.职业也受到了家属的尊敬与认可。但是,小文的亲生母亲想要回小文,莫三妹同意了,但当小文在出租车里敲打着车窗,喊着莫三妹“爸爸!”莫三妹情绪失控,想留住小文,他已经把小文看成了自己的女儿。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父爱的深沉表达,还有像莫三妹一样种星星的人,他们值得我们的尊重。电影的两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本书,总会翻到最后一页,有的画上了句号,有的画上了省略号。”“人生除了生和死,再无大事。”
观《人生大事》有感 6
“种星星的人”是这部电影赋予殡葬行业的特殊称号。“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我也曾坐拥于山野之中,抬头遥望每一颗星。科学灌输多了,也就失了感性。总在想象宇宙恒星的存亡,却没有想过每一颗星都可能是某个人心里最挂记的人。
在仲夏夜的延江路,小文和三哥会不会常常遥望星河,思念自己的外婆和父亲呢?
在我心里,小文就是一个小哪吒,跳脱、调皮,却又把该放在心里的人放在心上。从小和外婆一起成长,却在一天早上醒来外婆匆匆地离去。小文,不要伤心,你睡着了,外婆会变成星星掉落进你的梦里的;小文,不要难过,难过就坐在“上天堂”外面的石凳上,看看天上的星星,听一听外婆的声音,外婆就在你身边。
失去了外婆,小文也收获了一个暖心的爸爸,不是嘛? 短短的两个小时涵盖了三哥蜕变的一年。从原来的'自私、对生活无方向的三哥变成了一个爱女儿的好爸爸;从原来对殡葬行业有异议到现在子承父业,变成了一名合格的“种星者”。三哥也许不懂父亲为何就把他往死人堆里推。其实就像歌词里写的一样——“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种星星的人”。相信这个行业,相信自己,相信天上每一颗星星,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我最感动的是老莫变成烟花消逝于长江之上吧。没有满堂的哭声、没有满堂的白布,只是把自己的骨灰装在一个最平常不过的罐子里。留下一封家书,让儿子选择一种最特别、最体面的离开方式。三哥理解您了,不知道您在天上有没有看到呢?在二儿子死去的上空,把您的骨灰掺进烟花,成为延江路那一夜最亮眼的存在。或许您已经变成了一颗星星,看到儿子的作为,估计得和其他星星炫耀了吧!
《人生大事》传递出来的观念是“人生除死无大事”。就像老莫最后说的“人生就像一本书,总是要翻到最后一页的。只不过标点符号不同,有的人是句号,有的人是省略号”。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宇宙恒星更大的事,人生里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大的事。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愿意投入生活,人生这本书的标点符号也可以是最美的星星。
我家在延江路雨花区槐安路七十三号上天堂,我是种星星的人,你也可以是。人生大事观后感8
《人生大事》作为一部殡葬题材电影,虽然讲的是殡葬题材,但并非颓丧的一哭到底或者简单的只谈生死,而是通过聚焦市井小人物的故事,启发观众从死亡的角度出发,再度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
很多人在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了平凡珍贵的人间温暖,影片中既有“大笑爆哭治愈”的瞬间,也有“烟火气息十足”的市井生活,这部片子饱含“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死亡不再是冰冷恐怖的,而是从容客观的存在,是我们每个人终有一天要学会面对的,也不得不面对的。
我作为殡仪馆最普通的一名工人,看完这部影片,更多的是看到了殡葬从业者的不易。我们不被大众认可,被误解,被歧视,就算被家属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加,我们都要保持克制,秉持着“圣人之心”去照顾家属的情绪。其实很多人都不理解殡仪馆或者社会上的殡葬师对于逝者的意义。电影中有一个片段,莫三妹受委托请出老爷子为前女友的老公整理残躯,在殡仪馆整容间,老爷子亲授还原逝者躯体面容的修复技艺,为逝者老六恢复肢体和半边面容,为逝者保留了一丝尊严。这个片段不仅仅是殡葬世家的传承,还是对逝者亲属委托的一种责任。我们为逝者梳理面容,穿整衣物,就是希望能够让逝者能够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离开世间。“他们就是干这个的,收钱就应该把事情办好”、“不要靠近我们,脏死了,晦气”,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在背地里听到了无数次。我们不求每一位家属都能有一颗感谢的心,但是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家属的尊重。
何为人生大事,电影中莫三妹父亲遗言中给了答案:“人生好像一本书,每个人都会翻到最后一页,人除死,无大事。”这告诉我们,人生不要在意太多,积极面对一切。莫父干了一辈子殡葬师,最后希望莫三妹给自己安排一个不一样的发送方式,莫三妹也遵照遗嘱,把父亲的骨灰以烟花的方式发射到天空,化作一颗颗繁星。这里也点到了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的绿色殡葬,减少土葬,提倡绿色安葬方式,也许通过这部电影,很多人都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观《人生大事》有感 7
每次,遇到一部好的电影,都觉得很荣幸。电影,其实,是一本形于色,付于声的书,用戏剧在诠释生活并补足生活,《人生大事》是一本,并不会厌的书。
我以为它悲情,其实并不,小文的人生浓缩了市井里最悲情的角色,莫三妹浑浑噩噩的人生,因为小文,多了光亮,一个是童年正在悲惨,一个是有过残缺不全的童年,他们,是互相取暖吧。
还有,是不是,大人们,毕生追寻的都是在弥补自己残缺的童年呢?三妹对小文的爱,其实就是弥补童年的缺爱吧。上一辈非打即骂,永远不被赞扬的.爱,即使成年后,在生活里被理解了,也终究无法释怀,因为童年,无法再来。
中国人向来是看重死后哀荣,三妹从对白事的不理解,到渐渐体会他所做的事能带给逝者亲属的安慰,并逐渐成为真正的种星星的人。
没有人可以预知自己的身后事,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想让留在这个世界的亲人可以不用太伤心,不会太难过,三妹,带着他种星星的队伍,在市井里穿行,把一颗颗星星送上三哥是种星星的人,这是一部温馨的电影,剧情很紧凑,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台词也都很精简和戳人心,每一句台词的存在都是为了丰满这部戏的情感。
最让我动容的是,奶奶微信里的叮咛声,因为再也听不到了,意味着永远的离去。还有小文喊到“三哥,三哥,爸爸,爸爸”真的是泪崩了,孩子的情绪已经爆发了,她不再是一个没爸没妈的孩子了,世上有个人很关心她。
人,生来孤独,来是一个人,走是一个人,出生结婚是喜剧,去世人生落幕是悲剧,所以把上天堂的旁边放一家婚庆公司,包括里面结婚的场景,都是为了戏剧冲突,表现人生的悲欢。其实,喜就是悲,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有感情得到就有失去时的失落,但是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生死之外无大事。
这个故事围绕着“父女”情为主要叙述线,一边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唯一的依靠外婆也去世了,电影开头的两个镜头就刻画了外婆的多病和小文哪吒般的性格,分别是一桌的药物和墙上哪吒的年画。
另一边是为了爱情去坐牢,释放后还被绿的废柴中年,父子之间、男女之间、甚至和邻居都有矛盾,似乎人生不能再差了,最后却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善良人,这样的戏剧怎么能让人不动容,为了收养一个不相关的孩子搞砸自己所谓的事业,为了曾经的旧爱出手整理情敌的遗容。表面的刚硬和内心的柔软,触动了每个观众最深处的内心。
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善良和同情心,这部电影很治愈,让我想起来类似的几部电影,《七号房的礼物》、《海蒂和爷爷》、《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值得!
观《人生大事》有感 8
人生啊,就像一本书,哪一个都会翻到最后一页,有的画上的是句号,有的画上的是感叹号,还有的画上的是省略号。
前段时间,我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名为《人生大事》的电影。这部电影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它把死搬到台面上说,讲的是死的话题,但却没有让人感到恐惧。相反,这部电影总能让我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泪流满面。
故事讲的是一个与外婆相依为命的小孩一一小文,在外婆去世后误打误撞闯入了殡葬师莫三妹的生活。她不停地追问自己的外婆去了哪里,最终,莫三妹迫不得已说出了真相。当世上仅有的亲戚都不愿意收养小文时,莫三妹义无反顾得把小文领回了自己的家。
当我看到小文坐在上天堂的门口用电话手表播放着外婆的声音时,我哭了,哭的不能自己。我听着外婆对小文的句句嘱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感觉好像是我自己的外婆离世前对我说的一模一样。
这部电影治愈了无数人的.心灵,让无数人走出了失去亲人的悲伤。看完这部电影,我明白了,原来每一个离开我们而去的亲人都会化作天上的星星守护我们,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在电影里莫三妹是播种星星的人,而小文是仰望星星的那一个人。
人生,除生死并无大事,所以,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还能遇见。
观《人生大事》有感 9
假如我们向漫长又短暂、宝贵又潦草的人生发问:何为此生之大事?没有人会告知我们答案,因此人们总在努力寻找。童稚小儿之大事乃父母是否同意吃块雪糕;莘莘学子之大事乃千军万马的高考;一般的成年人之大事乃工资几何是否可养家糊口;国之栋梁之大事乃远大抱负鞠躬尽瘁建立国家……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当时当地所认为的大事,只是当我们面临生死时,才知人生除死无大事。可是,道理总是知易而行难,大多数人不过都是“只是当时已惘然”罢了,就像影片中围绕“上天堂”而发生故事的那些人们。
莫三妹,是武汉街头一个三十来岁的街溜子,成天垮着脸,叼着烟,披着花衬衫,踢拉着一双拖鞋,满口都是“老子”。他曾经的人生大事是和前女友结婚,当他最终拿到房本跑去跟前女友说时,前女友却跟好兄弟在一起了;他曾经的.人生大事是卖了上天堂,重新做个生意,却最终还是经营了上天堂;他曾经的人生大事是为了赌一口气,立誓在一个月内攒足三十万来买父亲的房子,最终客人的家人突然消失并砸了场,打进了警察局。电影的前半场,三妹的人生大事如一场闹剧。
其他的人物亦是如此。三妹的前女友背叛了三妹,想去过更好的生活,最终丈夫喝酒出了车祸死了,还死无全尸;小文的母亲少年叛逆,生了孩子,去了国外,却坐牢,失去了母亲和女儿;三妹的姐姐离了婚,在照看父亲;胖子和白雪虽结了婚,却还是住在一间小破房子里,和三妹一起开着生意冷清的店;小文更是从小只有外婆疼爱,有着冷酷自私舅妈,被妈妈抛弃的孩子……他和他们都是被生活嫌弃的人。
但是生活不会让一个人始终在谷底,它给了无望中的人们盼望。小文给骨灰盒画画,反而劝慰了失去女儿的父母;三妹送小文上了幼儿园,小文稚嫩可笑的画反而让三妹懂得了职业的意义;三妹女友跪求三妹帮她为老六缝合,三妹用一瓶白酒收买了他父亲,这是三妹原来不情愿做的事,反而调和了父子的关系,懂了殡葬行业是对活人的安慰;三妹父亲离世,三妹抢来骨灰倒入烟花里放出,做事离经叛道,反而完成父亲言里说的“葬礼风光且不费钱”,让人生升华。电影的后半场,让人们跟着三妹和小文哭哭笑笑,懂得了人生。
这部影片,以一般人的视角,描写了殡葬这个特别的职业。老莫是影片中的灵魂人物,是个有点神圣的人,看上去却有点可笑。影片中的三妹、小文、白雪、胖子、小文母亲最终都坐在上天堂门口,抬头瞧着天上的星星。好像告知我们这些一般的人都是没有着落的人,凑合一起过也没什么大不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人生大事》的故事对在生活中挣扎的观众来说,正确面对和探讨死
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更好地面对未知的生活,更好地爱自己和爱别人。眼前,这才是我们的人生大事。
观《人生大事》有感 10
《人生大事》监制是导演了《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的韩延。在采访中韩延就说:“我创作题材很简单,生老病死。〞而本片导演是刘江江,2023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毕业后在河北广电工作。给电视台拍栏目剧《村里这点事》,做了十一年。〔作为石家庄人的蛋壳君上学时很少看电视节目,所以对这个栏目剧没有看过,对导演并不熟悉〕。2023年时节目停播,导演重做职业规划,杀向了电影圈。2023年平遥电影节的陌陌·平遥创投中他自编自导的工程以华北丧葬文化为故事背景的《上天堂》〔后更名为《人生大事》〕入围。有了十多年生活剧的积累,加上韩延的监制对人物情感的把控,作为导演刘江江初次大荧幕作品,《人生大事》中刻画的`角色形象也显得十分生动。
《人生大事》是一部淡化了殡葬仪式,把生死轻松化的电影。对成人与孩子对死亡的不同视角、不同理解做了现实和浪漫的处理,从意识上减少了谈论死亡的恐惧和拒绝。影片剧情融入各种家庭矛盾、复杂亲情关系到角色的生活中、加强了莫三妹与父亲、朋友、小文之间的戏剧冲突,有笑点有泪点,朱一龙和杨恩又之间的几场情感戏,笑点和泪点有铺垫和爆发点,精准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共鸣反响。因此对这部电影情节的理解没有人群限制,哪个年龄层次都会找到笑点和泪点。地域风俗与方言的差距虽与大多数人生活有些距离感,但人物性格的两极增加了影片的喜感!尽管影片有种放大矛盾,强推情感的刻意,但外婆的死让莫三妹与小文相遇,外婆舞伴的生前葬礼体验真情可贵,前女友对象的死让两人关系和解,“死而复生〞的转折和“失而复得〞的不舍无不让人笑中带泪,引发思考。
虽然影片剧情围绕“死后〞开展,但处处都在寻找如何更好活着的答案,毕竟人生大事不止于死,活着也很重要!如果你也有亲情的困扰、有情感的不舍,有生活的压抑,面对这些年疫情防控隔离所见所闻的生死离别的无奈,不妨去影院看看《人生大事》,情绪的适时释放也不妨是一次情感的释怀。
观《人生大事》有感 11
电影主要讲的是刚刑满释放不久的殡葬师莫三妹在一次出殡中遇到了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女孩小文,在和小文后来的相处中,莫三妹改变了对和工作的态度,也产生了感情。
本以为这部电影会充满着悲伤,但是前期却充满了的气氛,这两个人就是一对欢喜冤家,前面非常搞笑,但是越到后面越伤感,表面上互相嫌弃,但是后面却是父慈子孝,人的关系,一开始,可好可坏,但越到后面,真情就会越浓,三妹对小文的爱,其实就是弥补的缺爱吧。上一辈非打即骂,永远不被赞扬的爱,即使成年后,在生活里被理解了,也终究无法释怀,因为童年,无法再来。
中国人向来是看重死后哀荣,三妹从对白事的不理解,到渐渐体会他所做的事能带给逝者亲属的安慰,并逐渐成为真正的种星星的'人。
没有人可以预知自己的身后事,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想让留在这个的亲人可以不用太,不会太难过,三妹,带着他种星星的队伍,在市井里穿行,把一颗颗星星送上天,也送走了难以说爱的老父亲。
《大事》不同于《入殓师》,它讲述的是“生”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活着的时候能相互取暖。在今天这个时代,这样的情绪弥足珍贵,它让我们懂得要爱我们身边的人,家人,朋友,爱人……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地上爱过我们的人!
观《人生大事》有感 12
周末去看了新近上映的电影《人生大事》,可能是比较累的原因,虽然观影过程中有几次被感动得流泪,但当时还是觉得美中不足。
首先是剧中有几个情节在意料之中,比如莫父之死,比如小文母亲的加入,又比如大家喜欢的大团圆的结局。,感觉有点可惜了这个现实又深刻的主题。
正如木心说的:中国人有个情结,姑称之为“团圆情结”,不团圆,不肯散,死乞白赖要团圆,不然观众要把作者骂死。希腊人看完悲剧,心情沉重,得到了净化。中国人看完了大团圆,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乎所以。
《人生大事》选择了一个略显沉重又现实残酷的话题,死亡,一直是中国人比较忌讳和回避的话题,电影选材很好,整体制作在水准以上,但个人感觉有点儿可惜了。
今晚躺在床上又想起电影里的情节,突然意识到电影里另外一条线索,原来还是自己肤浅了。
电影一开场,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出狱不久、莫得感情的丧葬师。邻居跟他开句玩笑,也要认认真真回怼过去的恶人。连跟自己的老父亲也是针锋相对,恶语相向。
对待痛失相依为命的姥姥的“小文”,他也是丝毫没有怜悯之心,一副铁石心肠,分分钟把孩子吓得惊慌失措。
但就是这样一个“恶人”,在收到女友发来的分手短信时,瞬间就会方寸大乱。发现实情后,也只会默默地对着照片流泪。
在看到小文在舅舅家不被善待时,又不加考虑的想要承担起责任。
他究竟是恶人还是好人哪?,背着主角光环的朱一龙当然是好人。那是什么导致了他看似矛盾、分裂的行为哪?
是他的童年。
父亲说丧葬这一行“没能耐的`干不了,有能耐的看不上”,莫家几代人经营着这家叫“上天堂”的丧葬店,莫三妹的童年是在火葬场渡过的,五岁就开始帮死人穿衣服,而严厉的父亲对他却总是打骂从没有给过一句肯定。
直到父亲离世,父子之间才达成和解。他像发了疯一样,拼着命去完成父亲的遗愿。
明白了这一层,也就明白了莫三妹身上的冷酷、绝情、任性、洒脱都只是他的保护色。他还只是一个害怕受伤的善良的孩子。
所以当小文的母亲要来带走她时,虽万般不舍,口出恶语,他仍然忍不住会心软。
所以他才会在雨中奋力追着远去的汽车。
所以他才会傻兮兮的问一个孩子“你不会把我忘了吧”
何谓人生大事?
是生老病死?抑或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
这是影片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我们的一生其实都是在努力弥补小时候受到的伤害。
谢谢你,温暖我。
观《人生大事》有感 13
《人生大事》监制是导演了《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的韩延。在采访中韩延就说:“我创作题材很简单,生老病死。”而本片导演是刘江江,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毕业后在河北广电工作。给电视台拍栏目剧《村里这点事》,做了十一年。(作为石家庄人的蛋壳君上学时很少看电视节目,所以对这个栏目剧没有看过,对导演并不熟悉)。时节目停播,导演重做职业规划,杀向了电影圈。平遥电影节的陌陌·平遥创投中他自编自导的项目以华北丧葬文化为故事背景的《上天堂》(后更名为《人生大事》)入围。有了十多年生活剧的积累,加上韩延的.监制对人物情感的把控,作为导演刘江江初次大荧幕作品,《人生大事》中刻画的角色形象也显得十分生动。
《人生大事》是一部淡化了殡葬仪式,把生死轻松化的电影。对成人与孩子对死亡的不同视角、不同理解做了现实和浪漫的处理,从意识上减少了谈论死亡的恐惧和拒绝。影片剧情融入各种家庭矛盾、复杂亲情关系到角色的生活中、加强了莫三妹与父亲、朋友、小文之间的戏剧冲突,有笑点有泪点,朱一龙和杨恩又之间的几场情感戏,笑点和泪点有铺垫和爆发点,精准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共鸣反馈。因此对这部电影情节的理解没有人群限制,哪个年龄层次都会找到笑点和泪点。地域风俗与方言的差距虽与大多数人生活有些距离感,但人物性格的两极增加了影片的喜感!尽管影片有种放大矛盾,强推情感的刻意,但外婆的死让莫三妹与小文相遇,外婆舞伴的生前葬礼体验真情可贵,前女友对象的死让两人关系和解,“死而复生”的转折和“失而复得”的不舍无不让人笑中带泪,引发思考。虽然影片剧情围绕“死后”发展,但处处都在寻找如何更好活着的答案,毕竟人生大事不止于死,活着也很重要!如果你也有亲情的困扰、有情感的不舍,有生活的压抑,面对这些年疫情防控隔离所见所闻的生死离别的无奈,不妨去影院看看《人生大事》,情绪的适时释放也不妨是一次情感的释怀。
观《人生大事》有感 14
殡葬一直是我们讳莫如深的一个话题,但《人生大事》却用真挚的情感直面避之不及的忌讳,在市井烟火气的生活里用人情味将本无瓜葛的两人,完成了彼此间双向的救赎。正是这种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彼此依靠的。羁绊,使电影虽不乏刻意的煽情,却仍旧令本自沉重的话题变得治愈感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鲜少会去讨论死亡,连同着涉足殡葬行业的人,也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不详之人。《人生大事》里作为主人公从事殡葬业的莫三妹同样不喜欢这个行业,只不过因为犯事坐牢,出狱后找不到工作,也为了能继承家里的房子,才迫不得已选择了子承父业,此时的他对这个行当既谈不上认可,内心更充满着抵触,这不仅是莫三妹的看法,电影里大众对殡葬从业者也大多认为是不吉利的。
小文的出现,改变了莫三妹。电影里莫三妹安葬了小文过世的外婆,年幼的小文尚不能理解死亡,认为是莫三妹把外婆藏了起来,两人因此不打不相识,而莫三妹发现除了外婆,再没有亲戚愿意收养一无所有的小文,同为天涯沦落人,从未当过父亲的他居然动了收养她的'善心,因为在小文的身上莫三妹仿佛看到了自己,电影也从这一刻起,将他们之间的羁绊衍生出了细腻动人的情感。
收养了小文的莫三妹开始学着给女孩扎辫子,接送小文放学,还去参加家长会,通过生活点滴的凝聚,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原本脾气火爆的浪子,也能变成体贴入微的奶爸。莫三妹身份的变化也使他理解了父亲的苦衷,而面对曾经嫌贫爱富,如今有孕在生的前女友来请求他能去给意外离世的老公整理仪容,此时的莫三妹心中更多的也只是同情,他逐渐明白了殡葬这一行的意义,体会到了这个职业同样能有着被他人尊重的地方。
通过一波三折的剧情,《人生大事》看似说了很多事,但其实电影的主旨只是在阐明一件事——生死面前无大事。人一生总会犯错,生活也总会遇到挫折,但只要生命不息,那么我们便不应该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正如同电影中开始浑浑噩噩的莫三妹,最终懂得了如何去爱去尊重生命。不论是对故去的亡者,还是对在世的亲人,只有好好活着,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才是对故去亲人最好的慰藉。
当然谈到剧情,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人生大事》并非完全的褒义,过多且不合时宜的支线剧情稀释了电影的主题,例如小文母亲的突然出现,看似意外,实则只是让剧情变得突兀,而电影又没有足够的铺垫和经历来支撑这一情感延续,最终只是显得画蛇添足。同样的原因也造成了电影对殡葬行业的聚焦,更像是电影的楔子,而缺乏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深度。从这部电影虽然能看出导演能对人物情感以细腻的驾驭,却还不懂该如何取舍提炼。
作为一部新人导演自编自导的处女作,《人生大事》在我看来是瑕不掩瑜的,对每个人来说,死亡固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却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向死而生,向阳而活,才不枉这人世间。
观《人生大事》有感 15
前几天有一对好友来看我,因为天气太热不能到户外活动,就请他们夫妻俩吃了饭然后带他们去看了最近热映的《人生大事》,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情,是一部值得人深度思考的电影,特别是莫爸的那句人生除了死无大事,给我很多的思考,促使我写下这部观后感。
电影讲述的是殡葬师莫三哥和孤儿小文之间发生的温情故事。在一次葬礼上,殡葬师莫三哥遇见了不知自己父母是谁由外婆抚养的小文,小文的出现,改变莫三哥对殡葬师这个职业的认知和对生活的态度。
莫三哥是一个不曾被生活温柔以待的人,从小失去母爱,被父亲忽视,被女友抛弃、被怀疑、被伤害、加上被嫌弃的职业,他的人生孤独且没有目标,更谈不上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了。
小文也是一个被母亲抛弃,被舅舅抛弃、被舅妈嫌弃被折腾的一个小孩,就连唯一爱她的外婆也离她而去。
两个被生活苦待的人相遇了,小文的外婆在一个清晨意外去世了,小文并不外婆去世的意义,当身为殡葬师的莫三哥前去为小文的外婆料理后事,小文认为是他偷走了她的外婆,小文一路追赶到莫三哥的家,命运将失去外婆的小文与莫三哥连接到了一起,两个人一同经历了一次次悲喜交加的温情故事,随着时间的累积接触的增多,让原本互相嫌弃充满敌意的两个人转变成相依相伴的父女。
让我感动的情节是莫三哥放下个人恩怨为遭遇车祸的情敌恢复遗容的情节,莫三哥为女友打架坐牢,后来女友却嫌他穷背叛他,但当情敌出车祸面目全非时,莫三哥却愿意放下个人的恩怨和他们对他的伤害,为死者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去为他的情敌做遗容恢复。殡葬师这个被人嫌弃认为不吉利的.职业,却因着莫三哥的温柔让人对这个职业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从此尊重!他演绎出一个小人物大胸襟和大爱的情怀。
这个社会不缺说服我们面对困难的坚强词汇,不缺说服我们保持善良事迹,缺的是劝人对人的宽恕与和解,莫三哥放下个人恩怨,选择宽恕女友和情敌对他的伤害,给死去的情敌最后的尊严,这就是这部电影能量的所在。
这个社会人内心有太多的戾气,缺的就是这种宽恕的胸襟和温柔的情怀。就像此前对一个67岁的老人的死亡充满了幸灾乐祸,对那些为老人之死而掉眼泪的人充满了指责,只因他是我们之前仇恨多年国家的人,哪怕这个老人还曾为我们在疫情的苦难里亲自募捐,说着感动无数人的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另一个让我感动的画面是莫爸说他的二儿子为了打捞一具尸体而死,“一个活人为一个死人而死。”在人看来难以理解,但从他们对自己的这份职业的尊重和对死者的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所以莫爸说:人生除了死无大事也应该是这个道理。
殡葬师这个职业被人嫌弃被人瞧不起,但是他们却用生命里的至真至善至诚至纯的职业操守,演绎着这个卑微职业人性的光辉,这个职业虽是一份不被尊重的职业,用莫爸的一句话说有本事的看不上,没本事的人了,但这份职业却是给死者带去尊严给生者带去安慰的职业。他们这群卑微的人用生命守护着死者的尊严,让人对这个职业和对做这个职业的人不由自主的产生尊敬。用老莫的一句话说:“给死人办事,微小但不卑微。”
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朴素的的农民,他们付出最多的时间、最多的体力、拿着最少的工钱、在最热的太阳下认真努力诚实地工作着,因着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安稳的生活,他们一点也不比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吹着冷气的人卑微,相反他们更值得我们的尊敬,他们身上充满汗臭味的衣服,在向我们见证着他们真诚工作的态度。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温柔以待。
《人生大事》贯穿的始终是人对生命的敬畏,不论生命到哪一站结束,殡葬师都会给死者以最大的尊重。而这份尊重里,承载着发自内心的善良。
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也引发我们思考死亡,老莫临死前对儿子说的那句,人生除了死无大事!对于如何生,不用教我们天生本能知道要活得好、活得有体面、活得有价值。可对于死人们都是避之不谈,可是死亡就是死亡,即使你在回避,它也确实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更应该知道死也是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避免的一个命题,如何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经书上说:“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我们死后要接受审判,这句话还告诉我们死后有两个地方是我们要去的,那就是天堂和地狱,所以我们要为我们死后的灵魂寻找安息之所,你是愿意到福乐之地,还是到永远的沉沦之中,盼望诸君慎思慎辨慎行。
莫三哥是社会最底层人的代表,然而像他这样一个被边缘化的人,却活出了少有人活出的温情和善意,他虽不曾被善待过,但他却用一颗善良之心对待他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这份善良和悲悯的心值得学习。
看到网上一段话:当我们习惯于将道德放在一边只以成败论英雄时,莫三哥就是这些人价值观里的傻缺,当你不以利己为人生的准则时,你就是那个不合时宜不识时务的人。可如果人人都以利己为人生准则时,这个世界将会变成寒冬,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温情,没有善意,人类社会就会变成弱肉强食的丛林。请问诸君,你希望这个社会变成这样的社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