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时间:2023-12-21 17:57:0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

  这本书的阅读时间正好跨年,新年的第一天,在火车上面读完的,读完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了,我叹了口气,合上书,毛姆的那个时代,那些时间,空间,人物的故事,也都叹息着远去。

  总体而言,我会给予这本书相当高的评价,部分可能是出于我对于成长小说的偏爱,部分是因为作者本身讲故事和刻画人物的能力实在是高超。我现在的年纪又恰好是故事结尾主人公的年纪,因而这种共鸣的感觉彷佛让我找到了指路明灯一般。我想,对任何一个年轻人,主人公的境遇或多或少都有参考之处。

  小说的名字叫做“人性的枷锁”,我不知道如何进行准确的翻译,文章中提到的”HumanBondage”似乎是在说,人生无意义,摆脱意义的枷锁。可那是在主人公人生低谷时的所悟所想,对于人生的答案而言,无意义自然算的上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一种,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无意义的思考无异于深渊边漫步,稍不留神就会被无意义的深渊吞噬,这是思考的陷阱,意识到这一点只能满足开始时那种得到答案的幸福,稍后而来的后果却不一定时每个年轻人都可以承受的。无意义也会同样变为枷锁。

  生活的起伏在年少时代看似平平无奇,可那些左右的决定将会影响接下来一辈子的时光。主人公的起伏看起来更具戏剧性,和自己的身体,和信仰,和学业,和爱好,和朋友,和职业选择,和恋人,和贫穷,和人生意义,每一项关于生命和生活的议题在书中的二十五年间都有讨论,作为读者,有时候情不自禁的会想,如果我处于这种情境,我该如何选择呢?那些和我们选择相近的部分,我们会感慨着微笑,和我们选择背离的部分,又会义愤填膺,“主人公真是个蠢蛋!”。不过作者巧妙的把自己的回答和解释留到了文章末尾的地方,既然人生无意义,每种选择自然也毫无意义可言。

  举例子,我特别留意的.有两处,一处是纠缠着不停出现的主人公的初恋,我本来觉得主人公是个好小伙子,可是这段的描写却让我觉得他是天字第一号大傻瓜,只想快点看完这部分,可是没想到这个人居然还反反复复出现,伦敦这么大,消失在人海中多少次总能听到消息或者巧合的碰到,主人公嘛,自然一如既往的让我觉得蠢。——这是选择不合己之处

  另一处是文章结尾,主人公境遇变化,意外收获的芳心,似乎谈不上爱情,但是反倒让主人公反思自己的选择和更加现实的人生意义,此处作为结尾给了文章好的结局,也被迫着让所有读者接受“这是一个好故事“的现实。我很喜欢这样的结尾,对主人公的选择也感同身受——这是选择合己之处。

  作者写作此书的时候,已经过了这个年纪,而我身在其中,境遇平平无奇,但是心境的变化却和书中的主角一样波澜壮阔,这是年轻人的疾病。如果真的有神明,那这个枷锁倒是非常有趣:最重要的,影响生命的那些选择和经历,在身处其中之时,往往很难看得清。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2

  上帝在赋予人类自由的同时,又给我们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了感情,最大的困扰也是拥有了感情,爱、恨、情、仇都无疑是人生的枷锁。

  “不知不觉间,菲利普养成了世上给人以最大乐趣的习惯——博览群书的习惯;他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一来却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逃避人生忧患苦难的庇护所;他也没有意识到,他正在为自己臆造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转而又使得日常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痛苦失望的源泉。”(摘抄于书中第98页)

  因为孤儿和机缘巧合而过早地投入到书本的虚拟世界中,对儿童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不过感觉这一点倒与自己有点相像。从小就缺乏同龄的玩伴,于是跟着邻家的打哥哥满山跑,老爸在忍无可忍之下把我毒打了几顿。儿时的童真又怎能忍受得了这般摧残!内向的我只能把自己埋没于书海中,我把那里当做自己的乐园,当做避难所,所有的不快都可以在那里得到发泄和弥补。有得必有失,书毕竟是书,纵然里面的世界描绘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是与现实相脱节的。久而久之,我们便会把自己关在那个小牢笼里,对身边的环境产生不适,甚至是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排斥。

  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天生坡脚,自幼由当郊区牧师的伯父威廉抚养。刚开始翻读,还以为菲利普会受到伯父、伯母的虐待,饱尝孤儿的痛苦,没想到他的伯母居然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尽管在菲利普的'眼里,他的伯母被描述得如此的令人反感,但她的爱是如此的真挚,她是真的心疼这个孩子。

  菲利普是在浸透着宗教气息的环境里长大的,很早就切身体会到了宗教的虚伪。曾经,他对上帝具有回天的神力这一点深信不疑,他热烈而虔诚地祈求上帝在新学年开始前治愈他的残疾。然而,时间证明那不过是一个谎言,是欺骗。菲利普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不愿为了“侍奉上帝”而虚度自己宝贵的一生。于是,他不等毕业就毅然离开了死气沉沉的皇家公学,辗转于学画,学医。菲利普拥有着青年人的热血,好高骛远,不惜穷其一生去追寻人生的目标。同时,他的理想又都是迷茫的,都不能坚持到最后,只能在迷茫中追逐。但他至少勇于反抗,反抗他伯父的安排,反抗现实,反抗命运的安排,这是值得深思的。

  小说着重描写菲利普如何挣脱宗教和小市民习俗这两条禁锢人类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旋流中,寻求到人生的真谛。他饱尝人间艰辛,历尽世态炎凉,最后得出结论:生活就像一条波斯地毯,虽说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实质上却毫无意义。

  菲利普的人生枷锁是社会的产物,那我们的呢?又时,我们的人生的枷锁是我们自己给套上的,战胜自己便是打开它钥匙。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3

  看完《面纱》迫不及待下单了毛姆这本书。本书有点厚,所用时间也较长。看书名会以为是类似卡耐基人性的弱点那样的励志文,其实是毛姆自传体小说,也可以说是他将事实与虚构相结合,来谈谈对人生的看法的一本书。书名初始为《斯蒂芬·凯利的艺术人生》,无人问津;多年后,毛姆本人声名鹊起,开始重新撰写并拟取名《美自灰烬出》,因和别人作品重名,最后改为《人性的枷锁》,慢慢备受关注、畅销起来。

  他在书中刻画了一个拥有跛脚缺陷的不完美男人的自卑与自负,对自身天赋慢慢挖掘和不断尝试过程中所遇到的失败与成功,从激情澎湃到顺其自然的爱情中尝到的苦涩与甜蜜,贯穿始终的,当是主人翁菲利普这个普通人从平凡人生的挫折无常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获得的成长与成熟。他的时间好像特别经用,或者说作者很长寿吧,好像比身边别人发生更多事,经历更丰富,触角更灵敏,所以能精准的描述出菲利普敏感的内心世界。

  主人翁菲利普整个人生始终在追问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年轻时,与克朗肖对话中,他得到了波斯地毯的比喻,克朗肖说人生的意义都在这地毯里,说人生遇到的事不管幸与不幸,都是构成地毯上图案的一部分。而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依然无解,“除非是自己找到答案,否则毫无意义”。说了等于没说,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对未来的憧憬,他慢慢经历,当形影不离好得像同性恋一样的朋友接连远去,当毅然退学热血追寻绘画天赋却不得不承认自己不过和很多你我一样是个平庸之辈,当让自己魂牵梦绕、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她看的米尔德利德终变成令自己恶心厌弃样子,当父母所留钱财本可以衣食无忧却让自己挥霍一空到甚至去当流浪汉食不果腹睡公园,可能在此时,菲利普才发现自己的.命运不过是在社会洪流裹挟中前进,毕竟人就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你该怎么做,接受如何教育,获取如何信息,遵循如何规则,“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好像被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但是又无可奈何。

  但是就该像枷锁投降吗?菲利普最大的梦想就是完成医学学业后,去当船医,可以跟着船只航行,去全世界旅行。最后的最后,当机会摆在面前就差临门一脚了,他却选择了放弃这个梦想,即使身边的姑娘并没有怀孕,愿意给他自由,菲利普却选择了留下来,陪着她,一起过这平凡又普通的琐碎日子。

  看到这里我甚至有点失望,这不就是投降了吗?我还期待神秘东方旅行呢?然而还记得那个地毯的比喻吗?那些年我们遥远的梦,不过是活在未来而非当下的幻想,是想把毫无意义的人生经历设计成一个精美繁复的图案的地毯。“殊不知,一个人呱呱坠地,自食其力,娶妻生子甚至撒手人寰,这样一个简单的图案也同样是最完美的。”

  “委身于庸常的幸福似乎就等于接受了自己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胜过千千万万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