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修心得体会

时间:2023-10-25 10:36:2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教师研修心得体会共7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研修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研修心得体会共7篇

教师研修心得体会1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满足了温饱、身体健康等基本需要,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由此,近些年在中小学出现了心理教师这支队伍,且这支队伍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如在北京市原西城区几乎每一所中学都配备了一名甚至多名心理教师,负责开展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项工作的专业性非常强,没有经过相关专业训练的教师是不能承担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够很好地开展,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及专业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朝阳事业”,那么心理教师就是在“朝阳”中成长的“稚嫩的小树”。要想让这棵小树茁壮成长,不仅需要心理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在环境的呵护。

  一、给组织研修活动的研修员的建议

  研修活动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或教师自发组织的,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进修活动。负责组织研修活动的人员为研修员。

  (一)开展符合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

  “开展符合参与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是提升研修质量的根本”,这句话特别适合正处于“朝阳”阶段发展的事物,比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教师的发展、中小学心理教师研修活动的开展等。这些工作正处于在摸索中前行的状态,毫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那么开展工作的原则之一就是符合需要。这样,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他人接受,被外界认可。同样,要想提升研修活动的质量,使面向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研修工作得到参与教师的认可,得到学校的认可,得到相关人员的认可,原则之一就是符合参与教师的需要。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前期调查

  所谓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要想满足教师的需要,就要先了解教师的需要。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调查的内容应广泛一些,如教师们在学校的工作情况,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状况,教师们已做出的成绩及现有的困惑,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对研修活动的一些建议,等等。研修员只有在广泛了解教师们的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更恰当地给研修活动定位。

  2.分层研修

  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的不同,可以将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分成几个层次,并尽可能地同质。根据每个组教师不同的需要,开展不同内容的研修活动。比如,对刚刚上心理课的教师要加强上好心理课的基础研修;对个体辅导工作有困难的教师,要加强个体辅导能力的研修;对进入“平台期”的教师,研讨如何创新,等等。分层研修是提高研修活动质量的非常好的形式。

  3.优势互补

  由于每学期的研修活动时间非常有限,一周仅有半天,再加上分层时对各组带领者的要求比较高,一时难以找到较多适合做组长的带领者。因此,每次都进行分层不太可行。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比如,把水平相对比较高的教师作为“专家资源”调动起来,他们不是被动地参与研修活动,而要为研修活动的进行起到推动的作用,如让他们作为“专家”,对研修活动的某个环节进行点评,让他们作为“骨干”进行经验介绍,让他们作为“组长”组织某一个小组的讨论、展示等。总之,可以让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研修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

  虽然教师的发展主要靠教师自身的主观愿望,但是作为肩负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任务的研修部门也需要对教师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那么,研修活动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发现,在“教师的参与”因素的评价中,“新教师成长式”明显高于“专题研讨式”“观摩评论研究课”。原因之一是参与“新教师成长式”的教师相对比较少,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更深。在“教师收获”因素的评价中,“新教师成长式”也明显高于“专题研讨式”。

  实行“多种角色,多种参与”,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根据研修活动进行的情况,多设计一些角色,如主持人、主讲人、专家、观察者、研讨组(下设组长、记录员、发言者、代言者)等。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角色及任务,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教师全员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每位教师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在同伴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营造研修活动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的互助成长

  对于所在学校只有自己一名心理教师的学员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意识。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非常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研修活动氛围温馨,成员之间很开放,又很友好,是心理教师非常需要的。在这里,他们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畅所欲言,能够得到无私的帮助,能够满足自己助人的愿望。

  二、给心理教师的建议

  (一)要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心理教师在中小学是一支新生力量,心理教师队伍在最近几年蓬勃地发展着。尽管目前心理教师在学校“边缘化”现象还很严重,但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心理教师的职业之路才会显得有些崎岖不平,很多工作都在探索之中,很难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想成为哪方面的专家?这些都需要每一位心理教师认真思考。它将指引着心理教师走得更远,走得更宽。有了规划有了目标,工作起来自然就有了热情。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平台期”就会远离我们。

  1.借鉴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经历,树立自己身边的榜样

  作为心理教师虽然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其他学科优秀者大有人在。虽说工作内容不一样,但教师的经历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应借鉴可以借鉴的地方,为自己所用。如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敬业精神等。

  2.多与同行交流

  利用难得的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时间与本区同行交流。当然,有机会要走出去,与其他区、其他省市的同行交流。学习同行中那些做得不错的方面,学以致用;对做得不好的'方面加以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重复。转贴于

  3.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前期学习、借鉴、思考的基础上,要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如,我的职业生涯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思考清楚了,才会不怕挫折,坚定地走下去。但是每个人的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心理学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其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心理教师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接触“问题”学生的困惑,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若不注重个人的成长,很容易心理能量枯竭,使自己受到伤害。

  作为心理教师要想能够更胜任工作,工作的效果更好,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就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学习,补充自己的心理能量,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感。这是实施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给学校主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的建议

  (一)要科学管理心理教师

  心理教师是学校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学校担任着特殊的角色和任务。他们是学校德育队伍中不可替代、作用独特的一支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提供者、沟通协调者和决策参与者,是学生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是教师成长的支持者。因此,学校对于心理教师的管理要科学,要尊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

  1.尊重心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心理学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若在工作中违反这些专业要求,就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保密原则”。心理教师的很多工作都需要他们遵守保密原则。如为服务对象建立的心理档案的内容,对服务对象进行个体辅导的记录等,这些资料都是需要保密的。为了学校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可以“适度公开”。如,心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心理档案的部分内容写成一个整体的报告,向相关教师汇报,但不可公开每个人的信息。对于需要个别关注的学生,可以在适度范围内交流,但不能大范围公开。对于个体辅导的内容,心理教师可以进行阶段性整体状况总结。但不能泄露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

  因此,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应在遵守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独特作用,为学校工作服务。

  2.合理安排心理教师的工作,减少他们的“角色冲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有着严格的伦理规范的。心理工作者最忌讳以多种角色身份出现在服务对象面前,这样做违反了专业伦理要求。心理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港湾的营建者”,要对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可在实际工作中,心理教师在学校中往往承担着教育教学任务或德育工作,他们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心理教师”。这样的“角色冲突”让他们很难开展工作。

  要想让心理教师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要尽量减少心理教师的“角色冲突”。比如尽量不要让心理教师在学生面前从事检查、评比等管理者的工作。这样,学生才能够接受其“心理教师”的角色。心理教师从事一些其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的锻炼,对他们更好地开展心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宜长时间参与其中。这样将不利于心理教师的成长,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让心理教师的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相融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兴的工作,但它并不是孤立的。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效果,心理教师的工作必须与学校整体工作融合在一起,为学校整体工作服务。

  (二)形成一支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

  心理教师非常渴望同行之间的交流。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往往只有一位心理教师,在工作中无人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工作量非常大,一个心理教师是无法完成的。这将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升。为此,校领导不妨吸纳一些与此工作相关,又感兴趣,且进行过相应培训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辅助心理教师开展工作。任务多了,大家分担;有疑难问题了,大家相互研讨。这样,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状态会很阳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越来越好。

  四、给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一)使研修部门正规化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各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并不是所有的区都有心理教师的研修部门。市一层面也没有区级心理研修员的直属管理部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教师及区级心理研修员的工作与发展。要想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蓬勃发展,规范各级研修部门是必要的。

  (二)使心理教师管理正规化

教师研修心得体会2

  我们小学数学组进行的是教师案例剖析和分组讨论交流。在小组交流时,我被老师们积极的发言深深打动,老师们争先恐后的发言状态:无论是各抒己见的精彩点评,还是就某一问题的深入探究,都使我们每一位参加研训的教师全身心的融入这种氛围之中。

  今天两位教师展示的分别是《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周长》,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注重在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教授给学生一些前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知识内容,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探究新知识,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老师适当的'引领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同伴的讨论所得到的结论给他们的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利于对知识的了解。

  二、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师研修心得体会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朝阳事业”,那么心理教师就是在“朝阳”中成长的“稚嫩的小树”。要想让这棵小树茁壮成长,不仅需要心理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在环境的呵护。

  一、给组织研修活动的研修员的建议

  研修活动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或教师自发组织的,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进修活动。负责组织研修活动的人员为研修员。

  (一)开展符合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

  “开展符合参与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是提升研修质量的根本”,这句话特别适合正处于“朝阳”阶段发展的事物,比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教师的发展、中小学心理教师研修活动的开展等。这些工作正处于在摸索中前行的状态,毫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那么开展工作的原则之一就是符合需要。这样,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他人接受,被外界认可。同样,要想提升研修活动的质量,使面向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研修工作得到参与教师的认可,得到学校的认可,得到相关人员的认可,原则之一就是符合参与教师的需要。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前期调查

  所谓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要想满足教师的需要,就要先了解教师的需要。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调查的内容应广泛一些,如教师们在学校的工作情况,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状况,教师们已做出的成绩及现有的困惑,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对研修活动的一些建议,等等。研修员只有在广泛了解教师们的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更恰当地给研修活动定位。

  2.分层研修

  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的不同,可以将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分成几个层次,并尽可能地同质。根据每个组教师不同的需要,开展不同内容的研修活动。比如,对刚刚上心理课的教师要加强上好心理课的基础研修;对个体辅导工作有困难的教师,要加强个体辅导能力的研修;对进入“平台期”的教师,研讨如何创新,等等。分层研修是提高研修活动质量的非常好的形式。

  3.优势互补

  由于每学期的研修活动时间非常有限,一周仅有半天,再加上分层时对各组带领者的要求比较高,一时难以找到较多适合做组长的带领者。因此,每次都进行分层不太可行。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比如,把水平相对比较高的教师作为“专家资源”调动起来,他们不是被动地参与研修活动,而要为研修活动的进行起到推动的作用,如让他们作为“专家”,对研修活动的某个环节进行点评,让他们作为“骨干”进行经验介绍,让他们作为“组长”组织某一个小组的讨论、展示等。总之,可以让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研修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

  虽然教师的发展主要靠教师自身的主观愿望,但是作为肩负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任务的研修部门也需要对教师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那么,研修活动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发现,在“教师的参与”因素的评价中,“新教师成长式”明显高于“专题研讨式”“观摩评论研究课”。原因之一是参与“新教师成长式”的教师相对比较少,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更深。在“教师收获”因素的评价中,“新教师成长式”也明显高于“专题研讨式”。

  实行“多种角色,多种参与”,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根据研修活动进行的情况,多设计一些角色,如主持人、主讲人、专家、观察者、研讨组(下设组长、记录员、发言者、代言者)等。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角色及任务,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教师全员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每位教师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在同伴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营造研修活动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的互助成长

  对于所在学校只有自己一名心理教师的学员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意识。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非常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研修活动氛围温馨,成员之间很开放,又很友好,是心理教师非常需要的。在这里,他们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畅所欲言,能够得到无私的帮助,能够满足自己助人的愿望。

  二、给心理教师的建议

  (一)要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心理教师在中小学是一支新生力量,心理教师队伍在最近几年蓬勃地发展着。尽管目前心理教师在学校“边缘化”现象还很严重,但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心理教师的职业之路才会显得有些崎岖不平,很多工作都在探索之中,很难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想成为哪方面的专家?这些都需要每一位心理教师认真思考。它将指引着心理教师走得更远,走得更宽。有了规划有了目标,工作起来自然就有了热情。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平台期”就会远离我们。

  1.借鉴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经历,树立自己身边的榜样

  作为心理教师虽然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其他学科优秀者大有人在。虽说工作内容不一样,但教师的经历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应借鉴可以借鉴的'地方,为自己所用。如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敬业精神等。

  2.多与同行交流

  利用难得的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时间与本区同行交流。当然,有机会要走出去,与其他区、其他省市的同行交流。学习同行中那些做得不错的方面,学以致用;对做得不好的方面加以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重复。

  3.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前期学习、借鉴、思考的基础上,要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如,我的职业生涯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思考清楚了,才会不怕挫折,坚定地走下去。但是每个人的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心理学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其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心理教师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接触“问题”学生的困惑,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若不注重个人的成长,很容易心理能量枯竭,使自己受到伤害。

  作为心理教师要想能够更胜任工作,工作的效果更好,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就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学习,补充自己的心理能量,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感。这是实施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给学校主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的建议

  (一)要科学管理心理教师

  心理教师是学校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学校担任着特殊的角色和任务。他们是学校德育队伍中不可替代、作用独特的一支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提供者、沟通协调者和决策参与者,是学生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是教师成长的支持者。因此,学校对于心理教师的管理要科学,要尊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

  1.尊重心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心理学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若在工作中违反这些专业要求,就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保密原则”。心理教师的很多工作都需要他们遵守保密原则。如为服务对象建立的心理档案的内容,对服务对象进行个体辅导的记录等,这些资料都是需要保密的。为了学校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可以“适度公开”。如,心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心理档案的部分内容写成一个整体的报告,向相关教师汇报,但不可公开每个人的信息。对于需要个别关注的学生,可以在适度范围内交流,但不能大范围公开。对于个体辅导的内容,心理教师可以进行阶段性整体状况总结。但不能泄露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

  因此,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应在遵守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独特作用,为学校工作服务。

  2.合理安排心理教师的工作,减少他们的“角色冲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有着严格的伦理规范的。心理工作者最忌讳以多种角色身份出现在服务对象面前,这样做违反了专业伦理要求。心理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港湾的营建者”,要对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可在实际工作中,心理教师在学校中往往承担着教育教学任务或德育工作,他们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心理教师”。这样的“角色冲突”让他们很难开展工作。

  要想让心理教师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要尽量减少心理教师的“角色冲突”。比如尽量不要让心理教师在学生面前从事检查、评比等管理者的工作。这样,学生才能够接受其“心理教师”的角色。心理教师从事一些其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的锻炼,对他们更好地开展心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宜长时间参与其中。这样将不利于心理教师的成长,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让心理教师的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相融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兴的工作,但它并不是孤立的。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效果,心理教师的工作必须与学校整体工作融合在一起,为学校整体工作服务。

  (二)形成一支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

  心理教师非常渴望同行之间的交流。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往往只有一位心理教师,在工作中无人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工作量非常大,一个心理教师是无法完成的。这将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升。为此,校领导不妨吸纳一些与此工作相关,又感兴趣,且进行过相应培训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辅助心理教师开展工作。任务多了,大家分担;有疑难问题了,大家相互研讨。这样,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状态会很阳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越来越好。

  四、给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一)使研修部门正规化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各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并不是所有的区都有心理教师的研修部门。市一层面也没有区级心理研修员的直属管理部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教师及区级心理研修员的工作与发展。要想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蓬勃发展,规范各级研修部门是必要的。

  (二)使心理教师管理正规化

教师研修心得体会4

  一、践行师德规范,展现人格魅力。

  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在课堂上失去理智,生气发火,这除了伤害了学生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有时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侃侃而谈,除了让学生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如果我们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学生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因为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混乱的时候,不要对学生大呼小叫,我们应该就教学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反思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当好人师,为学生树立楷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为了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我们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我们要改变的是过去的老师的形象,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好,更加的吸引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教师研修心得体会5

  【关键词】校本;合作研修;合作方式;研修途径

  校本合作研修是教师之间通过合作,以团体的力量来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开放性自我培训和提高的过程。它是教师发展最直接的实践资源,有助于教师相互间的扬长避短和共同提高。这种学习与研修不仅能使教师学到理论知识,更在于学到其他教师浓缩了的实践经验,能促进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更快地成长。

  校本合作研修在合作方式上有多种表现,但主要是同组互助和同科互促两种类型。同在一个年级组,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团队文化的建设中来,学会与同伴对话,开放自己的心胸,经常与同伴切磋技艺,互相学习。学会与身边的权威和专家对话,以权威专家的理论和经验,引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在一个学科,教师应该与同事结成学科研究共同体,经常针对同一内容或不同内容,分别上一轮或多轮研究课,以课例为载体,反复交流、研讨,不断反思教学理念上的误区和教学效果上的差距,从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中,引发思考与研究,并在反复的共同研究之后,达成共识,找到最佳教学方法,达到改进课堂教学的目的,并最终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和值得推广的东西。

  在校本研修中,我们学校注重通过多种途径,激发教师自觉参加团队文化建设的内动力,让教师在校本合作研修中享受到了职业的幸福感。

  1.资源共享多读书

  如果说思想引领是校本研修的灵魂,那么,文化关怀则是校本研修的血脉。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学校的文化建设首先就要引导教师读书,使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开展“大家读”“诵读经典”等学习活动,施行激励、支持教师读书“五步走”:推荐(或赠书)――预读――指导――研讨――说书(讲自己的体会),鼓励教师撰写读书心得,在校刊校报上发表,并选优向各级公开刊物上推荐。同时,利用校园网,建立学习与教学资源库,汇集优秀书录、课件、教学设计等,供教师们无偿浏览和下载。

  2.主题共拟多研究

  倡导教师与同年级、同组、同科教师共同拟定研讨主题,多与同伴合作交流,让自己的专业发展获得实践支持。备课组时常要开展一些主题研讨活动,让每位教师融入开放性的交流和讨论之中,在分担中学会分享,在观摩中汲取同行的经验与智慧。学科研究则以“问题”为中心,突出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引导教师将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与同伴交流,通过团体的'分析、探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对那些有分歧而又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问题,可将“问题”课题化,作为学科研究重点,进行深入研究。

  3.干群和合多活动

  学校领导层人员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应在搞好行政管理的同时,率先垂范,置身教学第一线,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学校可以进行多种活动,如“基本功大赛”、“教学大比武”、“主题活动会”等,在活动中培养教师的集体精神,激发教师讲求实际、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只要“用心治校”,尊重教师,干群关系融融泄泄,学校就能从依靠制度和规范的“法治”逐渐向依靠文化和价值观的“德治”转变,教师也会逐渐从“蛮干型”、“现实型”向“发展型”、“创新型”转变。

教师研修心得体会6

  带着期望,带着梦想,我们如约相聚在株洲田心中学。参加20xx年国培计划——初中美术种子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学科研修培训。在此之前,我一直工作在美术教育的一线。在七天的学习中,聆听专家们由浅入深、生动详尽的讲座,不仅使我对学校美术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我的思想、观念、心灵都受到了一次触动、提升、洗礼和升华。此次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安排的紧凑有序,学习内容丰富,讲授精彩纷呈,观摩大开眼界。下面我就谈谈培训学习中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专家讲座,高屋建瓴。

  听取教授的课,让我认识到教育要回归原点。作为美术教师,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只是专业美术教育,更多的是生活美术教育,在教学中,淡化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不仅如此,美术教学还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应当把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把他们特有的游戏生活、身边的校园环境、家庭和社会生活变成习作的丰富源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生活,用画笔去记录生活,使他们从中品尝到生活和绘画的.乐趣。只有追求学生的需求,营造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到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才能使孩子们真正的爱上美术课。并且美术并不是单纯的学科,它与信息技术、音乐、体育、语文、数学等学科融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如此,教授的课让我懂得创新思维方法有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这些思维都要由原生态的东西,一层一层联想,这样的创意是无限的。还有废旧,乡土,简易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所以上好一堂美术课要求我们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素质,专研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把美术课上好。

  二、交流研讨,共同提高。

教师研修心得体会7

  那么,信息技术学科,如何卷入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如何接地气?松滋市实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以“微课题”为依托,探索校本教研。

  一、组建微团队,构筑大校本

  我们以学校教科室为领头雁,以信息学科教师群体为核心,成立了信息中心。形成了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的“校本”的研修格局。

  我们的研修共同体,既有学校领导,也有普通教师;既有技术高手,也有学科新兵。在团队中,他们的唯一相似之处,就是关注信息技术学科,渴望专业成长,彼此之间通过实践、交互、协商、合作等活动,在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筑起精简、扁平、弹性、善于学习、不断自我创造、自主管理的学习型组织。

  二、搭建微平台,形塑自组织

  我们以网络架构为平台,以服务校本研修为核心,自发组建了QQ群、博客群、微信群等微平台。研修的阶段性要求,通过微平台;研修的'相关资料,通过微平台上传,成员学期初上交研修计划,学期中展示研修过程,学期末上交研修成果。同时,网上“晒”研修、网下“赛”研修,线上线下互联,网内网外互通,通过他组织的推动,促进自组织的诞生,推动了教师资源性学习、情景性学习、交互式学习。

  三、聚焦微观察,讨论大主题

  我们以观课、议课为着力点,致力于让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每学年,共同体举行一次以“聚焦课堂、聚焦教师、聚焦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竞赛及说课竞赛,随后进行信息交流会、成果会、论文报告会等系列活动。课堂教学竞赛及说课竞赛选手上报课例前,先确定教学研讨的主题上报共同体,随后在研修群中进行说课,其他教师集体备课。上课后,教师在活动中聚焦课例,进行搜寻式、对比式、诊断式的观课议课。通过交流心得来相互学习;在研讨中,以“不凝练”“不归纳”作为铁的原则来主持研讨会,实现不受高谈阔论者与品头论足者支配的民主型探讨,进而形成“教师备课―问题说课―集体讨论―上课观课―议课反思―专家引领―行为跟进”的“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有效观课议课模式。

  四、动笔微反思,积累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