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荷塘旧事》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荷塘旧事》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荷塘旧事》有感 篇1
这学期,我们学了篇课文《荷塘旧事》学过之后,我百感交集。
《荷塘旧事》主要讲了:我在四年级假期的时候在外祖母家和伙伴们玩狗刨比赛打水仗等游戏。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掩卷沉思起来
因为,我和他是多么像啊!
同样是在四年级,同样是在外祖母家,,只是人物不同罢了.
我的玩伴小我一岁,却对玩儿样样精通,而且玩儿起来什么都不顾,简直是不要命这道和我很对脾气我们一起去竹林里扳嫩竹子,一起去捡红沙石,一起去摘一些金灿灿的小花,一起去找一张纸板,一起去找几块碎瓦片为夏日香甜果汁馆做准备。然后把红沙石放在纸板上用碎瓦片细细的磨磨成各种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心形、长方形、星形这就是我们的草莓蛋糕。留下来的'红色粉末也不能丢掉,我们把它装到一些竹筒里就成了草莓粉。如果加上一竹筒水就成了草莓汁;如果只加上半竹筒水就成了草莓酱。如果在草莓汁上放那么一朵金灿灿的小花,那就成了我们的招牌菜罗马贵族冰镇酸梅汤!名字很长吧!不过,在我们的游戏中,越长的名字所代表的食物就越好吃哦!有时候,我们会收集狗尾巴草的籽当大米。会采集野花野草那乳白的汁当牛奶。会摘下香芋的叶子当玉盘还有一种叫不上名儿来的野果,红红的、甜甜的,我们当它是小草莓,用来点缀在蛋糕上
那时候,我出门时候即使是一只干干净净的小白兔,回家时也会变成大灰狼。
童年就像一场梦,一场闪耀着奇光异彩的梦,童年又像一首歌,一首赞颂着幸福、快乐的歌。童年,你这个花间精灵,我还能再见到你吗?
读《荷塘旧事》有感 篇2
城市里的人往往吃穿住行都比乡下的人优越得多。这种条件反差使城里人与乡下人交往时表现出一种高傲情绪,与他们多少都出现了一条明显或隐秘的分界线。
分界线可能在父辈以上的童年就有了吧!这是一篇充满回忆的篇章。作者想起了上世纪小学时代的`他——一个傲气十足的城市小少爷,过暑假时回到乡下荷塘,为了让那些“低俗贫贱”“目光短浅”的乡下孩子对他信服,他以自己三脚猫的游泳技术越过了那条“深水警戒线”。为了显摆却差点搭上了自己的命,幸好小伙伴救了他……
于是,作者虽未突破那条深水线,却已与乡下朋友更为融洽,冲开了那条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警戒线。但是,大多数的城里人却没有如此经历。
城里的人们却没有想过,他们的吃穿住行哪一方面没有经过乡下人辛勤劳作。可以说:没有乡下人,就没有城里人!我们的确要和他们好好相处!
我,其实对乡下人也有隔阂。我认为乡下是一个脏兮兮的地方,人们也不讲理,还有什么水蛭、虫子……一想就恶心。久而久之,我对他们形成了一种“种族歧视”。每次去乡下,我总是蹑手蹑脚,好像那是不祥之地。
现在,我们要好好相处了。就算别人有什么陋习,我们也应去感化、帮助他们,绝不可以不理不睬。
说实话,城市也没有什么比乡村好的。无非就是高楼多点,可乡村保持了自然呢!乡村也时时刻刻在进步,我们要尊敬他们。无论如何,请记住:城市与乡村息息相关,缺一不可!
读《荷塘旧事》有感 篇3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刘老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刘老师在教学《荷塘旧事》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怀。刘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有声有色地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本节课紧紧围绕“荷塘旧事为什么令人难忘? ”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通过反复的读悟,感受到了荷塘的景色美、生活美,进而体会到了人情美。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我想,刘老师所执教的《荷塘旧事》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刘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刘老师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刘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配乐朗读入情入境,这一环节学生读得韵味十足,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读出了孩子们对自己儿时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