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心得

时间:2023-06-10 16:18:1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资本论读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本论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本论读书心得 篇1

  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可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可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

  2、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再生产肯定不行。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可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资本论读书心得 篇2

  150年前,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曾请教恩格斯“折旧”的问题。恩格斯说,工厂应对设备更新换代对利润的影响就是使设备(机器)在新一代设备(机器)面世前,折旧为零。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设备(机器)连续运转,以运行时间累计完成,而赶在设备更新所需要时间之前。这就是“折旧”应对设备在未完成折旧之前,而出现新的设备带来“利润”影响的方法。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150年前“折旧”的对话,设备折旧与设备更新已经形成竞赛,一方面购入设备的工厂要赶在新设备面世前折旧完成,发挥设备100%的应有价值,连续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利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利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导致的。

  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资本论读书心得 篇3

  利用假期的三天时间,捡起了之前因为写论文而中断阅读的《21世纪资本论》,终于把这本600多页,跟辞典一样厚的书看完了。说起来还是我因为没舍得钱买书,是在图书馆借的,借的书看起来总是比较有紧迫感……

  之所以对这本书有兴趣,是因为MBA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推荐,而且这个书名,总是让人比较好奇。后来在网上看了几页电子版,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是讲收入分配的,就更感兴趣了。大学毕业论文就跟收入差距有关,而且这个问题的现实性也很强。我们这代人成长的时候总被洗脑可以靠自己拼搏打下一片天地,等进入社会才发现拼爹好像更重要。有钱的人好像不费什么力气就可以更有钱,穷人家的孩子怎么拼搏也突破不了那层天花板。这到底是一种错觉,还是真相,看看系统的理论分析更能让人理清头绪吧。

  一、概述。

  这本书语言还挺通俗易懂的,所以阅读起来没什么障碍,唯一的障碍就是太厚。虽然厚,但是更多的地方是在数据引用和说理。核心内容就一个公式:r>g,也就是资本收益率大于国民收入增长率。这个结论想起来挺可怕的,说明我上面的那种直观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按照作者的观点,是板上钉钉的:食利者就是比个人奋斗更能获得财富,21世纪就是个拼爹的世纪。虽然作者认为马克思的“无限积累原则”是错误的,但是他所推导出来的这个r>g的公式,所得出的结论和马克思却是惊人的一致:财富必定会两极分化,在没有外力的干扰下,社会一定会趋向不平等。

  至于上个世纪个人奋斗的各种激励人心的故事,不过是由于一战二战对于社会财富造成的巨大损坏,是对长期趋势的一种偶然偏离。等社会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化又会越发的严重。崇尚个人奋斗白手起家的美国梦?不好意思,根据作者的数据资料统计(刚才看了一些文献,虽然对作者的观点有很多不同意见,但是对他的数据都没什么异议),美帝现在的收入差距是最严重的,严重的可怕,跟一战之前的欧洲快差不多了,而且社会流动水平也非常差。从统计资料上看,美国的“美国梦”现在确实只是个自欺欺人的梦。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总不能又来次世界大战吧。革命神马的,其实也跟战争一样,只能暂时偏离这个趋势而已。作者开出的药方是全球累进资本税。不过作者自己也说,现在这个想法比较像乌托邦。我总感觉人类是一种特别短视的生物,只看重眼下和自身的利益,对于有长远作用和需要集体配合的措施,总是束之高阁,叹气。

  二、争论。

  对于作者的观点,当然有很多不同意见。毕竟这个结论太悲观了,太不民主太不平等了。很多人立刻给作者戴上了“左”的高帽,然后寻找缺陷。比如说r>g这个公式没有考虑到储存率(再投资率)和国民收入g之间的约束关系啦,比如替代弹性计算中毛利/净利混淆问题啦,比如就算收入差距在扩大,但是科技的进步却让生活品质的差距有明显的缩小啦。对于这些学术问题和学术定语,我看了就头疼,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推翻作者的观点。相比之下,还是作者通俗易懂(当然也可能并不正确)的写作风格更招我待见。

  知道这些反对观点的意义大概在于,不必对这个社会这么悲观,毕竟作者说的也很可能不对嘛!不过我本来(尤其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个挺悲观的人,所以……好吧,我也是个被主观意识所左右,根据感性而非理性选择性相信某些理论的人。

  再说一下马克思,作者说马克思不对,国内的某些理论学家当然就炸毛啦。刚才看了下,这些理论家认为:微观层面上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率的动力所产生的总体后果是社会总体的一般利润率不断下降。换句话说,马克思说r是必然会下降的,但是真实的数据资料不支持啊!所以这些人说,r必然下降是没错的,但是呢!由于资本这个东西太可怕啦!所以它不想下降!他就逼着g下降!所以说!r就>g了!所以马克思和皮凯蒂(就是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他们的观点是辩证统一的!

  行,你们要非得这么说,我也是服了……我早就发现国内的研究家简直太厉害太神奇太伟大了,怎么说反正就是他们有理……

  不过并不是说马克思就没有可取之处。皮凯蒂也说了,马克思的直觉很有意思。是啊,马克思虽然对资本收益率r这个东西可能说的不是特别明白,但是他说的什么食利者啊,资本的人格化啊,什么资本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犯任何罪行啊,我个人觉得是再正确不过了。最近看见说中法战争那个民族英雄刘永福的墓居然被盗了,好多人痛心疾首说道德呢?可是盗墓贼已经不是真正的人了啊,他是人格化的资本,为了钱,什么做不出呢?道德,道德能换钱吗。多看点马克思,对于很多问题大概就能平心静气了吧,反正你可以说他们已经不是人了……

  三、中国

  说到平心静气,其实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也挺能让人平心静气的。反正r>g不是中国一个国家,世界上都是这样嘛。作者测算的,中国1%的人收入占有全部国民收入的10%~11%,美国16%呢!中国相对全世界已经算比较平等啦!虽然从80年代到现在,上升的非常之快,但是要让我们回到改革开放之前那种,虽然很平等,但是大家都穷的要死的社会,估计也没人想回去吧。现在中国对于贫富差距的感受,更多的'是因为贫富差距扩大过快,一时间接受不了,但是相对水平其实还是可以的。

  尤其是因为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所以g非常高,r现在并没有g高,所以个人奋斗目前来讲还是比拼爹的收益率高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这是必然的,根据作者的说法,一旦新兴经济体追赶上了发达国家,他们的增长率也会变成1%~2%,而资本收益率长期保持在4%~5%),r>g这个一个必然趋势就会体现出它的作用。对于这点,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已经切身感受到了其苗头。所以说,成为发达国家也并不是什么太好的事呢。

  中国现在对世界越来越重要,所以本书提到中国的地方还是挺多的。但是可惜由于中国的官方数据比印度还不完整(呵呵哒),而且信息时代下,很多国家公布的数据反而越来越少越来越不透明(虽然作者没说都有哪些国家这样,但是最近写论文各种查不到资料的我表示肯定有中国),很可能是为了避免群众的不满,所以呢,作者很多时候想分析中国也是分析不了啊,没有数据啊,很无奈啊。

  但是作者的分析里面,有几个地方还是挺有意思。比如说,生育率比较高的时候,社会阶层流动比较快,不平等比较少,但是生育率低的时候,社会阶层往往比较固化,贫民阶层想上升就非常难。怎么样,对比下计划生育啥的,是不是挺有感触。还有全球人均月收入水平,和中国的平均水平相当。想想是不是心里挺平衡的。

  作者在很多地方对中国还挺肯定的(比较意外),比如中国的税率比较高,比较便于提供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能够促进社会平等。(虽然我很想吐槽说,收税多并不一定就会提供公共服务啊,作者你不要太天真)。还有中国的资本管制,虽然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想要实现作者心目中的累进资本税,反而很方便。嗯,比较集权的国家,领导人想干什么本来也就比较方便。但是中国的精英阶层是不是会听作者你的也是个未知数啊……

  还有几个数据比较有意思,美国内部的收入转移(通俗的说就是钱往有钱人那转移)规模是美国21世纪初贸易赤字的4倍,所以作者说了,不要把美国的经济危机推给中国,你们内部的问题明明更严重好不好!对于中国会不会买下发达国家这种说法(想也知道不可能,外国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啊),作者说了,发达国家比想象的有钱多了,中国所有主权财富基金的资产,再加上中国银行的外汇储备,一共不足欧洲家庭净资产的1/200。唉,为什么感觉有点悲哀……

  四、研究方法。

  好了,我要给作者大大点赞的部分到了。虽然作者的结论是不是正确争议很多,但是我要说,作者你的研究方法简直太赞了!

  我大学的时候就特别讨厌西方经济学,什么数学模型之类的。人类这种生物啊,偶然性是很强的。虽然人类跟布朗运动的水分子一样,水分子虽然在无规则乱动,但是集合起来是有规律的,人类的集合也是有规律的,但是这种规律,真的用数学模型就可以说明白吗?而且现在的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天天说经济学是科学,他们所谓的科学方法,就是先假定一个前提,然后根据这个推定经济规律,然后说,好了,这个就是真理!比如著名的科斯定律吧,先有两个假设前提,然后推导说,产权是很很重要的,必须要产权明晰!你怎么不说你那俩假设前提,就第一个,信息完全对称,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好嘛!然后就说产权定律是真理,然后就说国企产权不明晰,得重新划分产权!东北那么多国企员工就这么的下岗了,然后呢?东北经济还是那个死样子,也没看出来产权明晰有什么用,下岗的人多么惨,也没人管了。下岗工人招你惹你科斯了?简直是可笑。

  就这么可笑的西方经济学,居然好多中国人奉为真理,天天顶礼膜拜,还给别人洗脑,谁不信,就说,你连基本经济学常识都没有!我也是呵呵哒了。

  《21世纪资本论》里,从序言,到总结,作者对西方经济学这种可笑的理论各种否定,各种打脸,啪啪响,看的我这叫一个爽。作者的理论水平特别高,打脸打的也特别有水平,哎呀,大快人心。

  数学模型这个方法不对,到底什么方法对,我也曾经思考过。大学时候看过社会学的专著,觉得那种“实验”的方法也特别有意思。具体的名词想不起来了,大概就是找一群人,给他们个情景,看看会有什么反应,很好玩,得出的结论也很有说服力。但是在经济学上,这个方法好像也不是很好用。在《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里,作者提出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贯穿这本书始终的,作为他一切分析的根源的,就是历史统计方法。研究历史上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整合,最后在同一口径下进行分析。确实很有说服力,而且也非常科学。“我把经济学看作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并列。我不喜欢“经济科学”这一表述,为其中的极端傲慢感到震惊……”作者的这段话,简直是振聋发聩,鼓掌欢迎!

  五、总结

  总而言之,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作者三观特别正,阐述问题很通俗易懂,最后得出的观点很有意思。虽然厚,但是看完感觉很值得,以上。

  资本论读书心得 篇4

  一次偶然,我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能有永恒的理论,但理论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却是永恒的,而《资本论》承载的恰恰是人类几千年光辉思想的结晶,马克思的某些理论也许是过时了,但因此而拒斥马克思,除了可以表现自己的无知,再没有别的了。其实,高傲的`现代人并不比几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类思想的框架他们早已为我们设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内修修补补罢了。试问从古到今,又有谁曾跳出过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呢?拒绝前人光辉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杀。

  资本论读书心得 篇5

  《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部结构和它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实现资本主义变革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产生和不断壮大,从而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为了充分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资本论》分三卷共两千多页行论述,其中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描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任务是研究它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都表现得最直接、最单纯,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是面对面直接对立着的。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对资本流通过程做单独的考察,揭示了资本流通的本质和它与一般商品流通的根本区别。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一方面阐明流通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出一种现象,即剩余价值的获得不仅有赖于生产过程,也赖于流通过程,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这就为模糊剩余价值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这

  一事实提供了一个表面根据。另外,在资本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资本的新的具体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又进一步掩盖了生产过程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从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进一步掩盖起来;再加上资本周转的速度的确直接影响着一定资本量的增殖程度,这更加使人们相信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之一。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考察表明实现问题是再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关键。流通过程的重要地位更加被确定下来了。从资本流通过程来观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深层本质已经被深深地掩藏起来了。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以利润为核心范畴展开分析。马克思指出: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相互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剩余价值理论。深入钻研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从而可以透彻地审视资本主义伪善、冷酷、自私的一面,

  为建立更加和谐、人道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借鉴参考。

  资本论读书心得 篇6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篇不朽的名著。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xx年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文章中一些论断还是客观的,给人启发的。文章讲到了1999年,BBC评选“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比如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想的方式等。马克思很有先见之明。”“马克思遭到了误解。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扭曲。”“请你务必丢弃前苏联和东欧实施的共产主义,但千万不要丢弃马克思。”“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文章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由此,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伟大。

  资本论读书心得 篇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之后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此刻不必须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证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侍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必须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必须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必须的交换价值。”在这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务必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好处,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好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那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这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好处,他不仅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资本论读书心得 篇8

  从20xx年9月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波及全世界,引起了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的一个后果是,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和本质,从媒体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说法,其实看过《资本论》之后,发现其中早已论述得很清楚:和以往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这次危机的根源还是生产相对过剩,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若仅观察美国,可能会得出相反结论,因为在美国次贷危机是消费过度的结果。只要放眼全球就会发现全部真相。由于资本主义全球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国际经济大循环。危机前的经济增长是靠美国过度消费、中国过度生产来推动的,而美国的过度消费又是由透支未来的消费信贷支撑的,这种模式注定不能持久。当美国的过度消费突然中断,中国制造没了用户,就表现为生产过剩。可见,无论资本主义如何发展,都逃脱不了马克思100多年前的预见。

  其实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资本,价值是这部书的主旨。通过目录来看,出现最多的词语是资本,最核心的概念是剩余价值,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其实资本论的脉络是很清晰的。用一个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可怕的预言!而马克思给我们指明了出路。“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说到金融危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和客观必然性。世界很多国家都提高了经济的国有化程度。例如美国就以国家入股的方式,实际上将几大金融机构和汽车巨头国有化。但国有化并不是我们要的公有制,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没有改变。要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资本,还需要先改变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这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治本之策。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是乌托邦。今天我们通过《资本论》不仅是要加深对当前的经济危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为世界人民的根本幸福做贡献。

  资本论读书心得 篇9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并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很多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我的见解。可是鉴于本人本事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一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必须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经过必须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很多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可是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

  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共产党宣言》最终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并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经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此刻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读书心得 篇10

  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透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抒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透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怎样办?不明白。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务必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

  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思考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资本论读书心得 篇11

  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不久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 ,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类似的章句还有许多,一下子不能如数摘抄,我会在回帖中贴出那些振聋发聩的语句和结合现实社会的感想。

  如今,资本家们在惶惶不可终日,疯狗般反对国进民退之时。猛然想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个叫马克思的德国犹太人预言了他们的埋骨之所!

  于是,政要显贵们也纷纷捧起《资本论》,迎接革命导师在当今世代的华丽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