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3-04-14 08:09:5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15篇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1

  20xx年10月24日、25日,20xx年“和美课堂”名师优课经典再现暨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在德州学院音乐系礼堂举行。我们仁里集镇选派了5位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我们带着期待的心情参加了此次活动。没有让我们失望,这次活动,受益匪浅,下面就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专家阵容庞大,经典课堂精彩纷呈

  全国名师王学其、刘延革、罗鸣亮、席争光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圆的认识》、《认识的周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和《认识速度》四节经典课。他们精彩的演绎,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尤其是罗鸣亮和席争光两位老师,他们的课让老师听得轻松愉快,不知不觉40分钟就过去了,让听者意犹未尽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著名特级教师罗鸣亮老师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和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像一种朋友似的交流,渐渐引导学生们掌握知识,不仅仅学到的是知识,还学到了独自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探索、猜想、验证、结论。教学过程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将问题深思化,最终达到以后“小题大我”的感觉。罗老师教学方法多样,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上台体验“小老师”,虽然这些都是我们课堂上都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怎么黄老师用起来就感觉不一样了呢?怎么就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呢?显然,黄老师在里面加入了很多细节,比如说活动前给学生们的“安抚”,跟学生们交朋友,无形当中就已经走进学生的心里,取得学生的信任。最重要的是罗老师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所给学生与众不同的激励与赞赏,新课标中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罗老师没有吝啬自己的赞赏,赞赏每一位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赞赏了学生所付出的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了对老师的质疑和超越;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标强调帮助、引导,当学生紧张,思路混乱时,罗老师总能作为学生的朋友,给予适时提醒帮助,把问题解决。

  最有意思的是在课的最后,罗老师拿出一个信封,里面有他女儿给孩子们准备的礼物,拆封的过程中孩子们一直在猜测,整个过程孩子们都表现的很棒,罗老师准备的礼物别趣一格,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又可以拼成梯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菱形,真可谓惊喜连连,罗老师的课很精,很细。

  二、大师的语言—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

  两天时间,听了八位老师的'课,还有4节讲座,说起来,真的很累,可是,我们精神上是愉悦的。因为我们领略了国内几位特级教师的语言魅力。

  他们的课堂语言艺术可谓“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回头看看他们的语言,有些也是我们曾经用过的语言,可是在他的课堂,从他的口中发出,就产生了异于寻常的效果。其实,隐藏其中的还有他们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环境。

  就拿席争光老师的课来说,开头,体现了一个“趣”字。为了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黄老师是这么设计的:

  师:同学们,你们是几班的

  生:五(5)班的。

  师:你们学校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生:有6个班。

  师:有6个班,那么为什么会选你们班来和黄老师一起上这节课

  (生笑,听

  课者笑)

  [悟:教师抛出这样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让学生感到非常自豪,使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更加融洽,有利于接下来进行的课堂教学。]

  席老师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严密、准确、精炼和逻辑性强,还有他课堂追问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幽默。再融入他丰富的表情和洒脱的体态语言,构成了席老师独特的课堂语言特色。

  两天的学习真是太短,没有机会和大师们有交流的机会,学习就结束了,真希望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这两天,感觉自己的收获很大,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对数学课堂的热爱,深深的影响着我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2

  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x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x惯、教学方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否则,将会在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正发生着新的变化。学x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对如何做新时期的教师进行了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作以随笔。

  一、善于吸收

  做学x型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x,做学x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

  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

  做敬业教师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才不愧为人师。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3

  20xx年11月22日,我校一行7人走出自己的课堂,经过近七小时的长途颠簸,到达目的地石屏,走进了来自江苏、浙江两省的四位名师的课堂,听了他们的讲座。

  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著名教师盛新凤、张学伟、虞大明、许习白的课堂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深感受益匪浅,他们的课堂上,无时不闪动教改之光,无处不洋溢和谐的氛围。

  一、充满魅力的和美语文教学

  在第一天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的和美语文教学。盛老师幽默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显露无疑。

  盛老师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第一课时通过说说、读读、写写三种方法聚焦了居里夫人的三个特写镜头:画像上的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和实验室居里夫人。第二课时重在引导学生找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理解淡薄名利的里的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并学习发表自己的议论。在盛老师的课堂上,贯穿其间的是一个“和”字。课后又联系其课堂教学,讲解了她的“和美语文”理论(即讲座)。 历时三个多小时的公开课及讲座,一千多人的会场鸦雀无声。可见盛老师的课堂充满魅力。

  二、令人振奋的高效课堂

  “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张学伟老师用这样的课堂新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聆听到师生民主而融洽的平等对话,我们可以直视到学生思维碰撞时闪现的串串火花,我们可以感受到师生之间始终飞扬着的人文情怀------这种课堂活力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呢?

  1、产生于教师亲和力。

  张老师语言亲切、随和,加上热情的鼓励,产生一种磁性,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营造出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学习氛围。一开始,张老师就鼓励学生说出初读课文后的心情。有的学生说是感动,有的学生说是辛酸,还有的学生说是同情、高兴、心痛等等。他尊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是个善良的孩子。你读得很好,读出了味道。这么多问题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帮我。我可以摸一下你的头吗------”张老师的话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期待,这种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他的“生本理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处处可以看见学生的“尊严”“个性”“自由”和“活力”。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欣赏学生,也才能真正倾听到学生“花开的声音”;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师生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孕育出情感的浪花。

  2、静下心来,研读教材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名师们超前的教学思维,独特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课堂瞬间来自哪里?——来自他们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和超文本的解读。张学伟老师上的《景阳冈》是一篇传统老课文,课文篇幅较长,通常我们上这样的课文总觉得一课时时间太紧张,总是慌慌张张,顾此失彼,可是张老师上的是那样生动传神,将课文归结为饮酒(倔强、酒量)——上冈(纠结、胆量)——打虎(惊慌、力量),使武松的形象一下子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明起来。特别是打虎部分,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动词从不同角度读、议、演、悟,将远离生活、抽象难懂的课文转化为具体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对武松这个英雄产生了敬佩之情,还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三、不可抗拒的魅力课堂。

  虞大明老师的课堂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魅力之源,来自他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听他的课,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课堂上.虞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犹如一个个路标,在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回想虞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了一位男教师特有的睿智、幽默、清晰、简洁,感觉他有时像魔术师,制造

  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时又像指挥家,用精湛的艺术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激情,整节课就在他谈笑风声间悄悄溜走,真是让我叹为观止。虞大明老师所上的是《麦哨》。课堂让人回味无穷:

  1、期待,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上课伊始,虞老师就直接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猜猜麦哨是怎样的,用什么做的,当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完之后,他又问:“想不想看看麦哨是什么样的?”有了前面的猜测铺垫,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看真正的麦哨了,这时虞老师才点击课件,出示麦哨的样子。这时每一位孩子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每一双眼睛里都充满了学习的欲望。

  2、授业,于不知不觉中进行 其实麦哨不要说是厦门城里的孩子没见过没吹过,连我们农村的孩子也没见过,没吹过。可是虞老师却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吹了一回,并且吹出了语文知识,吹出了习作方法。虞老师先出示课文中的象声词“呜卟,呜卟,呜……”让学生试吹(不是试读),等学生在几次试吹之后,他又出示了这样一组句子:1、呜卟——,呜卟——,……2、呜——卟,呜——卟,……3、呜卟——,呜卟——,……先是老师吹,学生猜是哪一句,然后再让学生来试吹,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吹麦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并且知道以后在自己的文中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使自己的象声词

  变得更有意思。

  3、童趣,让学生的学习乐此不疲 虞老师的课堂魅力在于他不需要许多的语言,学生情不自禁地就进入感受体会文本之中。在学习吃茅茅草一段时,他利用让学生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记住了吃茅茅草的动作,更体会到了吃茅茅草的乐趣。一句谁表演得好就奖励他吃真正的茅茅草,让学生丢掉了课堂的束缚,夸张地表演起来,课堂也赢得了阵阵掌声与笑声。更有趣的是,一位同学在虞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表演,虞老师竟要求也要分一枝“茅茅针棒棒糖”,然后就在课堂上吮吸了起来。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喜欢? 一堂课就这样在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笑声与掌声中结束了,但虞老师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这样充满轻松、有趣的氛围,还愁我们的孩子会不喜欢上语文课吗?感谢虞老师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思考。

  四、具有开创性的古诗教学

  许习白老师上的《寻隐者不遇》也让我开了眼界。诗的教学大都千篇一律,似乎没什么探头,可是,这次听课使我对诗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寻隐者不遇》是贾岛写的一首诗,整节课围绕读、写、说来展开教学,重点是写和说:开始,教师问:“古诗写的是谁和谁的对话?”“是贾岛和童子的对话。”于是,老师让学生写出对话的内容,其实意在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在此基础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4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作为一名高中部的老师,能否以理性、从容的心态迎接新课程?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我们的教学?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学习主要围绕着“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高中新课程的结构、高中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高中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等六个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学习。通过学习,我认为:这次改革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学科课程架构而成的平面结构变为由学习领域、领域下的科目及科目下的模块来构成一个立体的课程结构,从而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教学实施提出要求。其中,设置模块,是本次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亮点,也是推行新的高中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基础。二是课程管理上推行选修制与学分制,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在高中阶段完全贯彻选修制与学分制的第一次。选修制与学分制的`实施,意义十分重大。

  面对新课程,我思索: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迎接新课程?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及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是不是都用不上了?心里没底,感觉不安。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一定会带来教学上的某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一定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可能是原有的教学实践就有的。我们应持一种实事求是的课程发展观,对课程方案与教学实施的内在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充满自信。有了这样的心态,实施新课程才能从容而不盲从。为此,我意识到,在进行新课程教学实施之前,我所需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清理和反思:在自己的经验中有哪些是好的,是需要发扬光大的,有哪些是不好的,需要逐渐去除的;在我们所了解的他人的经验中,有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又有哪些是需要引以为戒的?在这样思考的基础上,学习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制定出自己的教学转化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回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够不盲目、不紧张,从容地实施新课程。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5

  在我从教的过程中,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相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化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学问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高效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要有学生立场,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看到学生实实在在的进步。尽管每位老师采纳的教化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同一个教化目的,即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成长奠基。高效课堂之“高效”不应只是分数和升学率的最终高效,而应落实于每一天、每堂课的有效、高效上。就一节课而言,就是40分钟前后学生是应当有改变的。假如不能抓住每一堂课,课堂教学徒有其形,而把学习的任务推迟到课堂之外,又谈何高效呢?实实在在上好每一堂课,踏踏实实备好每一堂课,高效课堂才会卓有成效。

  一、细心备课。

  学问自己要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穿。备学生时,我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阅历,以及对该内容敏感程度等。特殊注意考虑课堂中的细微环节问题,尤其是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认知偏差的点要做好充分的预设。通常一个问题我会预设出几种答案,像备课通常指备教材好备学生。备教材时,我仔细研读教材,教参和相关资料。对一节课的学问自己要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穿。

  备学生时,我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阅历,以及对该内容敏感程度等。特殊注意考虑课堂中的细微环节问题,尤其是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认知偏差的点要做好充分的预设。通常一个问题我会预设出几种答案,师问后有生答一,生答二,直至生答四,生答五······才不至于出现案例中讲的学生回答“老麻雀英勇”,“猎狗爱惜小动物”等等乱成一锅粥的局面。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学机灵也会不断增长,无论学生出现什么样的“奇思妙想”我都能快速而自然地拽回到“正题”上来。

  二、仔细上课

  在课堂上,肯定要做到不随意教学,不轻易占用学生时间。给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老师要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加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的在学问的'海洋遨游,欢乐的探究学习。老师在巡察中给学习缓慢者以点拨帮助,让他们的思维跑起来;给优等生设置更广泛高深的问题,让他们的才智得以充分的的展示,让他们飞的更高更远。另外,我还刚好帮助学生总结整理学习的方法。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抓好课后

  课堂上大家的时间是相同的,课后可就因人而异了。会利用的能博览群书,不会利用的写作业都费劲。所以我教给学生怎样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才能高效学习。在帮助学困生时大多也利用课后时间,有难题时老师讲一讲,平常好学生帮一帮,和同等水平的研一研。渐渐的就有提高了。同时也帮他们树立信念,信任自己我能行,只要有信念,有行动,不抛弃,不放弃,就肯定会胜利。不论我们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只要学生健康欢乐的成长,就是我们为师最大的欢乐!

  高效课堂其本质仍旧是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动,是实施素养教化和道德课堂的详细体现。高效课堂的提出和实施,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起先,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课堂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课堂的实施者——老师和学生,尤其是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老师,我们要深化探讨、多思善想,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擅长反思、总结提高。我信任我们遇到的困难肯定不会少,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信念,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始终坚信“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肯定会取得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胜利。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6

  新颁布的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为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独掌评价人权、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繁琐机械的状况,真正让评价成为改进教师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这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确定的评价目的。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训育人才的重任。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它包含许多学习方面,诸如听、说、读、写。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打破以“读、写”为中心的语文评价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用现代的评价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又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才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部。

  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独立阅读,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鉴赏阅读,旨在“注重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探究阅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力求明确界定可以预期的学习结果,阐述学习的内容。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语文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为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有的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诊断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可以让具有不同情趣和经历的同学参与,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工作中来,保证充分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改变。无论如何,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评价不能离开教学的情境。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合理评价,可以作为我们改进教学的参考,作为补救教与学的依据。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教师可以明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缺失,判断教材的可用性,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价的结果,为我们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参考信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合理评价,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可以作为教师实施补救教学的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行为特性,以及不同认知结构缺陷的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个别需要的补救教学的策略与措施,个别辅导,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7

  什么是“课堂”?“课堂”是指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充实与展开的过程。只有在我们的努力下,构建起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之间的良性生态关系时,这样的课堂才在严格的意义上称得上是生活,否则它只是我们生活之外的东西。

  教学有三种境界:

  一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三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第三种境界。当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时候,也就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高效的课堂必须是有道德的课堂。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课堂也同样离不开道德。课堂即生命,是教师、学生延续与发展生命的地方,若将善待学生生命落实在课堂之中,课堂必然是鲜活的,富于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课堂很容易使教学转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疲惫、厌烦、焦虑等。长此以往,必将损耗师生鲜活的生命质量,恶化他们的生存状态。让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快乐成长的乐园,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要让鲜活的生命在课堂中善待。

  通过学习,主要的三点感受:

  一、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学生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人格上与老师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牵挂,会激发出学生无尽的潜能。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三、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教师的心灵互相沟通,和教学内容发生共鸣,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师生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从而使他们走进美好的学习世界。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8

  11月23日—25日,我们一行7人赴广东佛山参加了中英联合教育项目“让世界走进课堂 世界公民的培养”的培训活动。短短两天半的培训忙碌而充实。英国培训师Peter的精彩授课让大家耳目一新,而国内众多优秀学校的成功案例更让我们受益匪浅。略谈通过此培训,获得的几点感受。

  一、认识上,更多了一些领悟。

  世界公民教育,一个看似既新鲜又时髦的名词,也许有人认为它离我们现实教育很遥远也很陌生。但是当你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你会发现:原来它就在我们每天的教育实践当中。世界公民的培养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理论概念,而是依托于生动鲜活的各种项目和具有丰富内涵的课程体系中。它旨在从本地区、本校的教育实际出发,把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基本素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融入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它不与现行的教育模式相违背,相反,它是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现行教育实践中,使我们的教育培养方式更加优化,更加科学,以此来使学生适应未来的发展。另外,它非常重视可操作性,它可以通过学校活动、学生社团、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以展现,符合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和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二、教学上,更多了一些启示。

  当下,我们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却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和“考试指挥棒”的束缚。在现实中,我们的教学仍然无法摆脱“What we teach is what we test(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怪圈。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学生苦不堪言,教育偏离了它思考、探究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根据约翰哈迪在《看得见的学习》中的调查,有关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诸多因素中,我们目前推崇的“教学后测试法”在所有因素中仅排列到103位,而最能影响学生成绩的“自我回顾和形成性评价(位列第1和第3位)”却被大多数人所忽视。也许,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可以挖掘的`提升教学效果的手段已经非常有限。反思我们的教学,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可能不在于你“精心”构思的那几份试卷上。通过设计符合“SPIN”理念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成为我们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武器”。

  三、实践上,要多一些行动。

  也许,有人会说,所有的这些理论我都了解,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可操作性不强,结果不是不了了之就是很快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去了。任何一种教育方式的改变,都需要实践者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现实的教学困境让我们越来越力不从心。同时与学生的终身发展相比,我们付出一点代价和辛苦也是值得的。目前,园区教育局已经开始推行的“梦想与团队”项目,其意义不仅仅是是要把“教育世界化”、培养“世界公民”教育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尝试。它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为基本目标,以活动课为切入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以此来带动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

  我们坚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在学生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走的更宽更远。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9

  今天,华东师大的孔企平教授给学员做了“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精彩报告。孔老师从实际入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深入浅出的给学员讲授了什么是案例研究、如何进行案例研究、怎样进行案例写作、以及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等问题。 回顾今天的学习,除了学习到一些从未接触到的知识外,还解决了我以前的一些教学中的困惑,其中特别有感触的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当前新课程研究的热点是有关“四基”的理论和“两能”的提法。“四基”,也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两能”是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交往的空间。其中,思考的空间尤为重要。

  下面给大家呈现一个案例来引起我们的反思。“蔡金发的研究” 题目是:有一些孩子和一些匹萨饼。7个女孩平分2个匹萨饼,3个男孩平分1个匹萨饼。

  A.每个女孩分得的匹萨饼与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一样多吗?

  解释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B.如果每个女孩分得的匹萨饼和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不一样多,谁分得更多一些?

  解释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测试结果分析:超过90%的中国学生使用了如下的常规策略:每个男孩将分得1/3个匹萨饼,而每个女孩将分得2/7个匹萨饼。如果要比较1/3和2/7的大小,只要把这两个分数通分(1/3=7/21,2/7=6/21,7/21-6/21=1/21)或是把它们都转化为小数(1/3=0.33, 2/7=0.29, 0.33-0.29=0.04),就可知道1/3大于2/7。

  只有大约20%的美国学生使用了这种常规策略。

  相反地,绝大多数的美国学生使用了如下的非常规策略中的一种。

  解法1:三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另外三个女孩分另一个匹萨饼。这六个女孩中的每个女孩都与三个男孩中的每个男孩分得同样多的匹萨饼。但是有一个女孩没有分得匹萨饼。所以,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2:三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剩下的四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剩下的四个女孩每人分得的匹萨饼要少于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3:7个女孩有2个匹萨饼,3个男孩有1个匹萨饼。女孩所拥有的匹萨饼是男孩所拥有的匹萨饼的2倍。但女孩的人数却不止男孩人数的2倍,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4:每个匹萨饼被分成4块。每个女孩分得1块,还剩余1块。每个男孩分得1块,也还剩余1块。剩下的1块必须由7个女孩再次来分,而另外剩下的1块只需要3个男孩再次来分,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这个例子表明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尽管常规的策略明显地非常有效并且易于应用到解决其他的类似问题,但是这种常规策略却显示不出什么创意。

  相反地,尽管非常规的策略显示出学生思维上的创意,但这些策略几乎不适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这个案例说明我国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常规策略上的有效性,以及美国课堂教学在发展创造性数学思维上的有效性。我想,我们只有将这两种有效性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趋于平衡。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很多时候为了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过程,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和交往的空间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类型按什么形式去做即可,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做题机械化、缺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和勇于探究的勇气。

  我们知道“熟能生巧”,但不恰当的练习(量大、形式单一、不分层次)和讲授还会导致“熟能生厌”、“熟能生笨”。比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为了“省事”,有时直接告诉了学生什么类型就用什么方法。还有在计算教学中,有时没有让学生经历算法形成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其实,我们只需把脚步放慢一些,给学生一些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些交流和表达的空间,给学生一些猜测和质疑的空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优化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孰能生笨”转化为“熟能生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给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做了一下诊断,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10

  《走进高效课堂》真是一本好书。通过阅读本书,我感觉受益匪浅,也使我有了深深的思索。反思自己的课堂,真的是毫无“高效”之迹。我所做的,也就是一名“讲”师而已。课堂上,我只顾声嘶力竭地去讲,生怕哪个重点遗漏,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微乎其微。这样低效的课堂哪来得高效的成绩呢?要想做学生的“导师”,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舍得放手,科学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素质,凌驾于课堂之上。就讲授环节来说,高效率的课堂要求教师少讲,这必然要求教师以少胜多,要言简意赅,重点讲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思之粗浅、感之不深之处,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如何能讲在点子上,如何教会学生自己提炼等问题,需要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加压,提高自身素质迫在眉睫。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也有了深深的认识。

  一、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融洽的。

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融洽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激扬个性发展,并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

  二、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应该是高质、有效的。

因为即使一位教师的`课讲授得很出色,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这一节课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一节有效组织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任何一节课都要以组织教学开始,并贯穿于课的始终。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学会课堂教学的各种组织方法和策略,并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有效地教学,学生有效地学习。

  三、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人文真诚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多角度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多元化的答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评价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回答,给予鼓励与肯定,从而让每一个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

  课堂高效关键就在于教师的高效和学生的高效。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真正学习的课堂,是教师高效和学生高效的结合统一,是朴实、真实、简易、自然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急于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急于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急于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讲了一遍又一遍,到头来还是错……”许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叹。现在拜读了这本书后,我认为这是我自己不会高效教学的悲哀。所以努力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是我努力学习、实践的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将不断的追求自身的发展,争取还学生一个高效的课堂,做一名高效的教师。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11

  有幸于4月13号参加了凤阳县小学新课程培训。短短一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培训会在县教研室的组织下,首先观看了两节分别由凤阳实小王庆江老师和江苏省铜山县驿城小学的李争执教的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两位老师不谋而合同课异构。他们都能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在听说读写,不知不觉中达成了教学目标。最突出的特色是教师本人专业水平高,对教材的把握,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点拨,对思维的训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几乎达到了恰到好处。他们课堂上运筹帷幄,幽默的教学风格,说明教师的功底深厚。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即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课后由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委,语文特级教师张敬义做了点评,他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就目前课堂存在的问题,诠释了阅读教学要“力求简单,但不能更简单”。

  下午是张敬义老师的专题讲座《突出“语文味”,练就语文功——对文本细读,优化教学的思考》为我们献上了一场生动、感人的讲座。张主任的讲座虽然没能完整地呈现给我们,但仅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却已经让我们体会到了语文究竟该怎样教。张主任从课前的备课指导到课中的上课指导,讲得都非常详细,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真正学到了原来备课是这样的。尤其是他在如何进行文本细读上所支的招更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第一是从宏观上“三问”,(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使文本解读走向全面。第二,从微观上聚焦关键词句,使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刻。(谈到此处,张老师还特意结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具体课例对大家进行细致地指导。针对文本内容,可以聚焦以下几处关键点,继而使文本解读走向深入。首先,成语背后含故事。对于课后的成语,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先读出成语的内涵,而后再讲述谈迁的故事;其次,数字背后知艰辛;而后是丢失《国榷》解心痛;再者,从头再写明痴心;最后是作者感言明思想。)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寻觅文本的质性特征。第四,积累迁移,揭示文本的质性规律。可以说,每讲一处,张主任都会列举相关课例,使所讲所说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既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疑惑,又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想,这也许正是讲座为什么深受大家欢迎的.原因所在吧。

  讲座虽已暂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却仍需继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对新教材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对具体实施有了一定的思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真的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如何从张主任的讲座中汲取教学的方法,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又如何更好地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12

  两天的高效课堂公益培训,我们的共同感受就是心灵震撼,实施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是大势所趋、燃眉之急,只有进行课改,才能真正建立起变更学生生命状态的“新课堂”,才能真正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培训中,各位专家传递了几个信息:

  1、课改不是改技术、改方法,而是改人、改观念。

  2、课改并非课堂的创新,而是一种回来,回到正常的教化规律上来。

  3、课改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老师的作用是点燃、唤醒、激励、服务。

  4、课改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是挽救与放生。

  5、高效课堂必需让学生主动参加、全员参加、亲身经验。

  6、高效课堂的构建须要师生的民主同等,而同等是民主的前提,老师学会换位思索,同等对待学生是导学案设计的核心理念。

  7、课改的目的是利用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做好进入现实社会的一切打算。

  对于本次培训,我有如下感受:

  一、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教化是以教为中心,以限制学生、满意老师的表演欲望为主,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建力,消弱了学生主动参加的主动性,降低了学生学的实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新课改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参加度为主,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培育学生的'实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课改是对学生的挽救与放生,是在解放学生的过程中自我练就实力,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谋求资本,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工程。

  二、更新观念,拉近师生距离,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

  高效课堂中,老师必需正确相识师生关系,真正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成为学生同等的合作者。合作意味着参加,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使学生生成新的学问和技能。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老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沟通,与学生一起活动,让学生在老师这里获得敬重和认可,让学生在班级获得归属感,从而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特性发展的课堂气氛。

  三、老师必需做好充分的课前打算。

  打造高效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备课方面要打算更加充分,每节课上课前,要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准备让学生获得什么?我准备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我准备让学生怎样获得?我怎样知道学生达到了要求?这课前四问能够让老师对于课堂有了也许地了解,打算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无打算之课。在上课时,应当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什么时间学生自己学,什么时间老师起先讲,什么时间起先练,这些都应当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老师要有明确的学法指导,要对自己的设计了然于胸,课堂上还要进行二次备课,并在学生怀疑处、学问重点处重锤敲打,精讲点拨,着力引导学生学会学问、学会思路、学会方法。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13

  李晨曦妈妈 —家长进课堂感想

  今天有幸来到大二班和孩子们共同上了一节课,感受颇深。 一进教室,看着孩子们就坐在小椅子上眼睛充满好奇,孩子们感觉很新鲜也很兴奋。在大二班全体老师的大力配合下,小朋友在课堂上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奥秘的愿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体会到了运用科学知识的快乐。

  古人感叹作诗难,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用在幼儿教学之难上,也不算夸张。在幼儿教学中,一个导入环节都需要反复思量,改了又改。只有对孩子们年龄特征和心智水平有了充分的认知,并从教学设计和课堂调控等多个环节都要仔细考虑,才能上好一堂幼儿园的课。作为一名从事五年幼教工作的教师,第一次作为家长针对我女儿托班进行教学活动,一,说故事必须生动有趣,能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另外,在语言上必须简单易懂。原则的`指导下,我以“爱吃糖的老鼠”这个主题,让孩子知道平时少吃糖,吃完糖也要及时刷牙,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托班教师的辛苦和乐趣,同时也体会到要教好幼儿,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教法,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来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要感谢大二班老师为我们家长提供这样的机会,也当了回托班教师,让我们和托班同学共同度过了一堂课。小朋友的家长都来自各行各业,如果能把自己的专长和小朋友一起分享,那每个小朋友就能有更多的见识,这种活动很有意义。还要感谢大二班老师们的辛勤耕耘,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幼儿园每天都快乐地获取新知识。你们在课堂上的新意与灵感,决不可能是所谓的灵机一动,背后应当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你们更值得尊重。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14

  读了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深受启发,感触很深,特别是觉得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担负的责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借助发展性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谈谈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想法。

  一、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一、被动、封闭、单向度的知识接受等问题,而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获得知识技能的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没有自己的小天地,集体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经常是阅读书本知识,做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活动性和实践探究性质的学习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人信息化时代,这些正在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冲击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如数的计算是原来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现在这方面的内容,已有所减弱。原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转变,的确是看到了当今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缺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问题,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为此笔者就此进行了点滴探索。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是将圆分成16等份,并把其中的一份又均分成2份,再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放手让学生操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推导方法。结果有的学生将圆折拼成平行四边形后同样能推导圆面积公式,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更简捷。这时又有学生争先恐后发言,他们将圆折成三角形、梯形后也能推导出来。这样的气氛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15

  在近两天的学习中,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相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化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学问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一、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主动的学习过程协作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而言,是指学生在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细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溢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情愿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从我们老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老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需是学生主动参加的过程。这种主动参加主要体现在老师能否实行敏捷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三、两节展示课的启示。共性的地方:

  1,学生素养高,学习过程上的学习参加度高,这就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堂,能够保持较高学习爱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评价方式的敏捷高效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时、敏捷的评价同样起到激励学习主动性、保持学习爱好的作用。

  3,高效课堂应是长期进行的工作,最终形成一种常态的模式。它的预习、展示、反馈都应是高效进行的。

  4,高效课堂重视各学科基本素养的落实和训练。在物理课上对动手试验实力、语言表达实力、逻辑思维实力的训练;语文课上对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无不突出了这一点。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更是现今我们课改的主阵地,必需切实的提高教学效率。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许多,我们只有理性地相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许多,除了课前的预习打算、不断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许多许多须要我们去不断思索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遇到的问题也会许多,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索,勇于实践,擅长总结,终会取得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