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9-10 15:15:5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1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2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3

  南怀瑾先生著作《论语别裁》中南师有谈到"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感于现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学识"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养,谈几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就象一朵带刺的玫瑰,不合群、不排队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幼儿园的活动限制太多,游戏很幼稚,她不喜欢。老师则说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经常眼神迷离,小小孩子经常一个人沉思,不合群。但是孩子在家有说有笑,怎么到了学校就变了一个人似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儿园两个老师管三十多孩子,女儿从老师那里受到的关注少了,得到的爱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为不听话被批评,被冷落了。作为家长,怎么办呢?第一要体谅老师的难处,孩子不听话,很难让老师不批评;那就期望老师多爱一点孩子吧,我选择了和老师处好关系。

  首先,在老师面前承认孩子的缺点,希望老师多担待。但在孩子面前还是以鼓励优点为主。我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报名成为家委会成员,配合老师排练一些亲子游戏。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会,我们几个家长、老师还有孩子一起自己准备道具,排练节目,其乐融融,真的和一个大家庭一样。老师和家长熟悉之后,自然对待孩子更有耐心,关爱多了,批评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体。

  另一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了,因为平时自由散漫惯了,教室里坐不住、说小话、写字东倒西歪、下课打闹,老师没少到我这里告状。我呢,一概顶住,从不告诉孩子这种事。只是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时,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护眼睛为理由。那时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实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认真些。我扮成近视眼,故意看不清视力表等等,边游戏边提醒吧。真应了叶曼老师的一句话"家庭教育中,不谈道德,只言利害"。批评也是以利害为基础,不针对品德批评,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太强,做错了事,大部分不是品德问题,而是无意的。经验不足,喜欢尝试,调皮,分不清轻重缓急都可能犯错误。终于孩子在三年级下学期,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长大了。字写得板整了,学习主动了,开始在家中的饭桌上批评其他不守纪律的.同学了。

  再说说儿子打人的事,我作了点细分:内外有别。儿子到外面打其他小朋友,即使其他小朋友不还击,我也要以同样的方式打他,并告诉他,被别人打是很疼的,几次下来,孩子就不打外人了。但在家里,儿子有时打我,只要不太疼,我认了。第一因为我在外面打了他,第二他有姐姐,姐姐有时打他,他不敢还击,可能有负面情绪积累,我算是他的出气筒。现在我们父子经常打闹,当然每次都是以我的"失败"告终,都成游戏了。因为有打闹,个人觉得还是跟儿子亲。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无解的问题:学校作业太多。我为此请教过心理学教师。他说:"没办法,家长替孩子做点吧!"后来孩子有问题请教我时,我一看如果题目很简单,我就说:"哎呀,这题很难,让我好好想想,你最好再读一遍给我听听。"往往孩子在重读题目中就说:"行了,老爸,我会了"。如果我看这题很难,不适合孩子做,我就说:"这题简单,你照我说的写就是了"。孩子不放心的问:"这样行吗?"我说:"没问题,如果错了,回头找我,我问你老师去"。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秘方:儿子小时候经常腹泻,用培菲康治标不治本,今天用药今天管用,明天不用照常腹泻。后来经其他家长推荐,用婴儿健脾散,非常有效,标本兼治。因为腹泻与脾虚有关,健脾才对症。

  有感而发,写的很随意,但是有南师太湖大学堂的教育宗旨: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我们就会少走弯路。细细体会自己与儿女之间的因缘,不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所迷惑。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4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5

  第一、四,五、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包括个人修养)的。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一个人要掌握知识,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要好学,勤学,不知疲倦地学,并能把按时进行复习当做一件乐事。第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拜周围的人为老师,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第三,学习者要坚持自我修养,对自己,学而不厌,不怕别人不了解;对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学问为乐;对弟子,教导要特别耐心。第二、三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孔子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其二是,“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从“温故”到“知新”中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头脑里对获得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导,缺少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所得。

  《论语》六则,篇幅简短,立意深刻,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严肃而深刻的道理用谈话、答问的形式讲出来,给人以平易亲切之感。反问句、感叹句的运用,使语言更具纡徐含蕴的色彩。“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学习中的格言,富有极大的生命力。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6

  拜读《论语》时,发现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做人道理真的好多好多。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其中,他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确实,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

  教师的工作是一件繁琐、劳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种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快乐,让那种快乐既不会被清贫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被富足的生活所蛊惑,努力地在清贫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那么首先就要意识到: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夯实自己的知识功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个知识宝库、一本活的教科书、一个“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人。在从事这项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的同时,认识到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这将为你带来极大的快乐。其次不忘: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师职业需要有一种探索精神,探索即寻找科学的真谛,不满足已有的结论,向未来挑战。教学时把自己当作自由的研究主体,把激活课堂作为优化教学的切入口,不囿于既定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建立在教与学双向主体积极性基础上的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这样,师生通过合作和创造性劳动,就会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从研究中共同获得一种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发展的快乐。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最需要优秀和出色的教师。让我们一起在这份职业中寻找我们的快乐吧!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7

  《论语》,不得不说,它对后来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发!

  随着现代文化的逐步发展,《论语》也被人们翻译、演绎了出来。有的为了方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含的人生道理,它被人们改编成了电影、动画片等等。

  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论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随着它的`广泛传播,人们现在对《论语》的传播的方法的看法也越来越大。因为为了使更多人知道理(了解)《论语》,就把它弄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势来传播,那些电视剧或是电影为了提高收视率,就把《论语》的内容篡来改去,没有尊重历;打不的人为了敷衍了事,并没有把握和充分散发出《论语》的本质,有违《论语》的本质;也有人认为这是是可以接纳的,因为它假进了文化的传播……

  人们各有各的意见。或许吧,现在《论语》的传播方法确实各有各的意见。就像古人说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的确,现在的《论记》被人们搞成了事事非非的样子,这就有违了《论语》的实质。但这也有它对立的一面,这促进了《论语》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论语》。

  如大家所知,《论语》告诫了人们的言行举止;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来对待学习;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我们不应该只片面地去看待事物,要全面地去看,去了解它所含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像这《论语》,人们对它的传播方式各怀意见,虽然它现在的传播方法被我们所不以同,但不可否认的的是,它确实,真真实实地使知道《论语》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更多的人通过《论语》所述的,养成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认为通过媒体传播的方法是可行的!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8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读书无用”那个年代,当时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无处不见“打倒孔丘”的标语,但对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有机会读到《论语》,却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读,对其中精深远遂的思想未能体味,更对那些个“之乎者也”提不起兴趣而束之高阁。直到看了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老师以其清新流畅的风格,散文般和缓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为我们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语》解读后,我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时间静心阅读了这本书,读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有一种心灵的触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孔子的儒家思想,备受历朝历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于丹老师用其独到的眼光和快乐的感悟解读《论语》中深刻而又广博的人生哲理,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的心得,如“《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于丹老师讲了个小故事: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通过这个故事,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主动积极、坦荡旷达的胸襟投入工作;快乐愉悦、真实自然的心情拥抱生活,我们的心灵深处就会充满阳光、自信,生命就会快乐豁达许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那样,去寻求内心的安宁。当然,要达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断地“修身养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让心灵找到归宿地与栖息地。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面对“这样浮躁、竞争又这么激烈”的当今时代,“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应该向内寻求心灵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缺憾与苦难,“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心情和态度”、“既然生死、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帆风顺,总会遇上种种沟沟坎坎,有如行驶在海上的船,一定会遇到风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确面对,学会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应该是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弥补、去看待。没完没了地纠缠其中,一遍遍地呼天号地,一股脑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无补。该放下时且放下,就像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换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就会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宽容,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论语>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凡人,把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朴素语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传递给人们一种温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虽然对于丹老师的观点不能百分之百的认同,但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真可谓服了一剂“心灵鸡汤”。

  最后借用于丹老师的一句话为结束语:“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9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国家拥有现代政体,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等传统文化能帮助人得到一些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的现象其实是向中国社会启示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并同时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可以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

  于丹的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带给人的美丽!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10

  我第一次知道《论语》是在初中课本上,我们学习的是简单但很有哲理的论语十则。当时我刚开始学习古文,还不是很能理解难懂的古句,但论语让我对文言文开始感兴趣。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被他们的才华所吸引。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的用处之大了。 我最欣赏论语的是它的.许多句子语句虽然简单,但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仅在做人方面,在学习上、教育上、治国上都有很深刻的道理,总能让我有很多收获。

  这学期学习了老师的《人际关系》这门课,更加发觉论语的伟大,它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论语》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视仁德,重视个人修养和人的的全面发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以道义作为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他,用忠诚来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认为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见的差别还在于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学习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论语》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中有太多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借鉴,我还需要去更深入地读懂它,读透它,《论语》的智慧值得我一生去学习。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11

  升入六年级后,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开始系统地学习《论语》。爸爸经常告诉我做中国人,必须要学好中国经典文化,这样才能永远留住我们民族的灵魂、精神和根,才能实现国家振兴的伟大梦想。会有这么神奇吗?起初我半信半疑,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感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自己远未识其“庐山”真面目,只是学得了一点儿皮毛,但是却已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第一得意门生颜回。他在生活上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习上,用在完善自身品行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此恶劣的环境,人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艰难困苦,可是颜回却以苦为乐,坚持读书学习,追求真理,实在令人敬佩。孔子表扬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违仁”,在弟子三千中,孔子认为颜回最好学,只有他的高尚品行达到了“仁”的标准,多次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扬,并以他为榜样要求弟子们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好学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要觉得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一种羞辱;“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取长补短;同时,善于提出问题,许多伟人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温故而知新”也是颜回的优点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和收获。可是我在学习中满足于一知半解,读书往往走马观花,常常造成错误百出。有的题目老师还没讲完,我早已得意洋洋地在心里说,这么简单还用讲吗?可是做题的时候才发现有几个关键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书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学习效果大大下降。在与爸爸妈妈讨论作品中人物的时候,好几次张冠李戴,把《水浒传》里李逵的故事说成张飞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变成了吴用的了,为此没少让爸爸笑话,他批评我读书不用心,没有深度,太过于浮躁。想来实在令人羞愧。颜回“闻一知十”,善于举一反三,将老师的学说不断发展下去。

  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也应当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我最要学习的还是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他从来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不仅人与人之间要不迁怒,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要这样,得互相尊重,不能动不动就发动战争,导致两败俱伤,给老百姓造成灾难。如今国际局势混乱,美国发动了好多次战争,造成别国老百姓流离失所,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伤害。人类要想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必须多学习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德不孤,必有邻”,让人民幸福的人,定有许多人亲近他,反之,“恶有恶报”,发起战争让人民受苦的人,就会尝到众叛亲离的味道,变成孤家寡人。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应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品德,同学遇到伤心事,应多去鼓励、安慰他;对于考试没考好的同学,多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改正错误,而不应该去嘲笑他;犯过的错误,要仔细反省,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与颜回相比,我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太优越了,可是我却还不知足,动不动就发脾气、耍小性子。学习表现好了,要求爸爸妈妈给买好吃的、买礼物,如果饭菜不合胃口,就气嘟嘟地把嘴巴撅得可以挂油瓶,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读《论语》让我学习了许多新的东西,懂得了很多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尽管现在学得还很肤浅,但我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让他滋润着我不断成长、进步,成长为一个品德、学识与修养都优秀的有用之才。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12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论语》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视仁德,重视个人修养和人的的全面发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以道义作为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他,用忠诚来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认为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见的`差别还在于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学习方面,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这对于我国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在学习目的上,孔子明确指出要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实事。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导思想是:有教无类,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对于治国之道,孔子的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属于封建社会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无多大借鉴意义。孔子还指出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要严于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来带动下级,使之产生上行下效的效果。孔子认为处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同时要重视富国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规范人们的行为物。

  《论语》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13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14

  清朝末年,中国仿佛被无边的黑暗笼罩着,伤痕累累,苟延残喘,慈禧太后专权,她挪用了海军的一半来重建颐和园,并在后来将光绪皇帝囚禁在此园内。

  行走在这规模庞大的皇家园林内,帝都遗存的斑驳在脚下掠过,一寸又一寸地被磨平。宫殿浮雕大都有些褪色,显露出岁月的痕迹。

  累于在人群中穿梭,我在昆明湖边找了块石头歇脚。湖边很是热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川流不息,还有湖上不知名的鸟儿。享受着迎着湖面吹来的暖风,远处山上的.佛香阁在朦胧的雾气和树木的掩映中,给人似近非近的神秘感。环顾湖周,大小楼阁林立,配合着横跨水面的玉带桥和游船轻拍水花的声响,给人以一种美感。

  不远处林荫大道的尽头,便是当年囚禁光绪皇帝的“玉澜堂”。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在此,不得与外界有所往来。迈过高大的门槛,能看到屋内极少的家具,可悲可叹一代帝王竟然被囚禁于此,哪还有一丝皇帝的威严,仅存的只有荒凉,如此,怎能不叫外国人轻视我国呢?小小的玉澜堂虽然禁锢了皇帝的脚步,但怎能阻挡中国人骨子里的自强不屈?

  与玉澜堂相比,慈禧太后居住的乐寿堂就多了几分祥和与奢华。清漪园内,被称为“败家石”的青芝柚屹立在园内,据说明朝太仆米万钟不惜代价想把这块石头搬入家中,却终落得个败家的下场。清朝乾隆不顾皇太后阻拦,执意将巨石搬入园内,但后来的清朝,不正是走向了衰败没落吗。这一块石头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讽刺啊!

  昨日的皇家园林,今日的旅游胜地,颐和园承载了太多的荣辱兴衰。每一阵风吹过绿叶的沙沙声都哭诉着封建王朝的腐朽;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苍白无力的过去,一切都在警示我们“勿忘国耻”。

  深吸口气,我踏出了颐和园大门。车行驶了好远却仍心有不舍,因为我在憧憬着灿烂辉煌的明天!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15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笔记11-28

《论语》读书笔记12-31

《论语》心得体会02-11

论语心得体会06-22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06-05

论语优秀读书笔记12-04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03-09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0-28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