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1
通过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
其次,今天听了专家的`报告,讲到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十分新潮的问题了。因为如果讲得不好,最多我们研究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心增强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该先是一个理念问题。真像魏书生老师所说的,有些事我们没有改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
最后,我有一个疑惑:在讨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问题时,王吉庆教授经常引用的是文科学习方面的例子,特别是语文教学。语文学科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十分注重人文性与情感性。但我想,可能从某种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这方面并不见长,甚至是见短之处。而且我想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恰恰是一个研究课题。不知王教授是怎么看这一问题的,或者他就是因此而着力强调文科学习的许多整合的例子?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2
新世纪之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根本任务;转变教育观念是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课程的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面对课改,我们教师能做到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跟从,我们应以这场波及全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为契机,使我们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更合符科学性,更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一个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首先要明确新课改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即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教师来说有许多的压力,但我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下努力探索各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新课程理念,大胆尝试各种教学设计,就一定能把新课改稳定的推向成熟阶段。以下是本人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践过程的一些体会。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改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新课程观是什么呢?本人认为,至少需要把握这几方面:
(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
(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但并不是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美丽借口”,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
(3)最为关键的是,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以兴趣为导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主导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的理念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高中的信息技术新教材,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教材里的内容,不再像以往的那种“软件说明书类型”的教材,而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这给我们带来了很深的思考。这样的课程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但我想重要的一点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我们的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迁移到如何学好课本的知识点上,这样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当然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发掘,去想象,拿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吸引学生。
三、形式多样、体验过程。
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课程充满着期待感。新课程带来了新颖的教材,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每堂课都有固定的一些任务,如何让这些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圆满完成,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主题活动法等等,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技能。
三、正视差异、面向全体。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有的同学家有电脑,对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都已经自己学会了;但有一些同学是第一次接触到电脑,要在短短的45分钟里能完全掌握教学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存在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新课程的到来给我们提出了难题,但是,只要我们能认真对待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认真总结,前面的路肯定会越走越平坦。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3
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我体会到教育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知识总量呈几何数增长,俗称“知识暴炸”,专业知识更新之快,使得一些专家昨天还是专业知识的权威,今天就可能落伍。所以说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努力实现在专业方面发展,将跟不上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育专业发展不仅要帮助教师更深刻、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要帮助教师理解学习者的言行,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了解可用的课程资源和最新教育教学技能技术,并培养教师对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的习惯和技能。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教学气氛,它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多媒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协调、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整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积极的,合作的教学模式,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自主学习、冲学习和高效学习。在现行教学中恰当、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对优化数学教学起着显著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由于有些学科自身的特点,没有那么形象、生动、具体。学生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确实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多媒体计算机把语言、声音、图象、文字、动画、音乐等经过处理后,形成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对教学中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直观和具体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主体,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把这次所学的内容和方法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快乐成长。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4
《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仔细学习,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今天的学生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上任意上网,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带给我们的信息是复杂的各种信息交杂在一起,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良莠不齐的一面,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必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中小学生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各级学校开展相应的信息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青少年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低,一旦缺乏指导,很容迷失自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信息道德工作的重要性。
我们应当尽早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是非的分辨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就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5
面对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高科技时代,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信息技术课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纳入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结合近期上网对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的体会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取代了大纲,在形式上它打破了《大纲》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难度和教学程序规定过细的做法,并在理论上追求面向所有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课程设置的基点不同。以前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及各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从农村、乡镇来的学生没有接受过较好的或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因此当时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以“零起点”为基点的。“零起点”保证了信息技术学科基础差的学生能通过教学逐步提高,但却造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同一或相似教学内容的尴尬局面。这使得有较好基础的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得不到什么提高。而新课程的设置不再有“零起点”的限制,认为初中生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高中课程是在此基础上设置。这将使所有同学都会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获得提高。二是教学内容的不同。从以前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等,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用得最广的教学方式便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前的高中教材,主要学的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学习操作系统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操作演示----任务驱动做练习----评价”的方式,在教学中会设计若干任务,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来使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来说,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升华,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主动去学习和探索新的软件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程度,发挥学生大胆探究的精神,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毕竟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我们还只是一个新手,但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却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先驱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开辟,勇于创新,在探索中寻求道路,在创新中总结经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奋斗!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6
在20xx寒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过程中本人作了深入的思考,谈一下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适合新一代儿童自主发展、自主成长的教育环境;其直接目的是建立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又能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信息技术技能训练中应维持学生的兴趣。
对于技能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对学生进行重复性的技能训练。但是,在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差异性是必定存在的,简单的重复训练会引起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反对,学习自然没有了兴趣,而如果只考虑有操作基础学生的学习进度,则更多的同学将跟不上,导致班级内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程度差异进一步拉大。这就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信息技术老师要更善于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引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任务,同时这些教学任务又包含着这一阶段的操作技能的重复训练。让学生在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操作技能的重复训练。而不能用以前那种类似于软件应用说明快的操作方式来授课。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课堂中教师为切实达成课时目标,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实践活动。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充分利用网上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在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实施多元评价。
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共同提高,不仅体现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更体现在学生参与的各种评价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组织学生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学会未来社会的交流合作能力,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促发展已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达成、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确重要手段。实施多元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总结性评价(师评——自评——互评——展评——家长评)、过程性评价(电子学档——成长记录袋)。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可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评价结果真正起到对教学活动的诊断和促进作用,而且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各层次学生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以评促学”。
在教学论层面上,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核心问题是要改变基础教育中单纯传授知识的目标定位,把培养能自主生存、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首要目标。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予以落实,使课程改革的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7
开学初,在学校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下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加上自己参加工作两年的实践教学,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1、关于信息技术常规教学课应该怎样上的心得:
“信息技术课堂怎样控制?”、“如何让45分钟学生收获的更多?”、“进行教学环节转换时怎样将学生‘‘抓‘‘回到课堂?”等等。这些一直是我经常遇见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调控课堂游刃有余呢?下面提供两种策略以供研讨:
A、激励策略——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上来。
B、运筹帷幄策略——提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准备、备好教学设备设施、备好教学中所用的教学资源),对所要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关于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心得:
教师要深入理解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内涵,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并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确保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提供几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供研讨:
吃透教材、拓展教材,合理组织教学资源。
抓住学生特点,精心运用教学方法。
A、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B、推行协作学习法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要求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C、运用案例教学法
目前我们的机房大多具备多媒体电子教室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讲练结合,仅靠教师讲,学生很难理解,而利用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中的广播教学,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就听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容易掌握;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实例作品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实践中做得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感悟,引起共鸣。同时,教师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将教案、课件和操作难点录成视频文件(可用“屏幕录象专家”)放在网站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浏览网页和选取下载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
网络互动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8
信息技术的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在21世纪,不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将被定义为新世纪的文盲。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而信息技术教学却显得有些滞后,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素质,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其次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开展有效性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著名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和建构意义。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能够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反应和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想学,乐学,这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效。
例如在讲《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时,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先让学生看一个“虚假短信”的短片,看完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故事当中收到短信的人,你会怎么做呢?在讲《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事先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班级电子报刊,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要做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班级的电子报刊,你会怎么做呢?通过以上的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置身于教师创建的情景,跟着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2、规范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经常要使用到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式。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而学生刚刚接触,需要时间适应,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的规范性,使学生容易适应;切忌教学方式混乱,演示操作不一致,使学生无所适从。
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统一作业的保存命名(班级+座号+姓名)和提交方法(使用学生端提交作业);在共享案例和欣赏作品的时候,统一案例和欣赏作品的共享方式(只读)和存放位置(网上邻居èTeacherè共享文件夹);第一节上机课便分配小组(4人一组)并选出小组组长;教师在演示操作时,还应该注意操作的规范,操作速度适中,操作方法简单一致。这样学生才会慢慢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曾经有一位实 习老师,在讲WORD段落的操作时,演示了三种方法,通过菜单、工具栏、标尺和右键来操作,结果那节课很多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下课时,学生跟我说,实习老师讲得太复杂了,操作太快,记不住。其实,教师只需要演示一种操作,其它操作可以留给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教学要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思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当谈到生活中的新鲜事时,学生马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些内容学生爱听、乐学。把这些新鲜事组织到教学过程当中,不但能够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也可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一举两得。
例如,在讲信息的基本特征时,我安排了几个校园生活当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信息的特征:
①小李中午从图书馆看书回来后,告诉小明已经有《读者》可以借了,小明下午去借的时候却没有借到(时效性);
②食堂第三窗口李阿姨打菜比较大方,没两天,排在她窗口打菜的队伍就比别人长(传递性);
③小张的父亲收到这样的一条短信:贵子女因攀爬围墙,摔到头部,急需2万元手术费,请尽快把钱汇到农行,帐户:0123456789,户名:张网,联系电话:13800138000(真伪性)。像这样的案例源于生活,摆脱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合理安排任务,巩固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教育内容融入到任务教学之中,强调“做中学”。“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巩固知识,自主探究,维持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如何做到合理安排呢?首先是任务的设计不仅要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而且要联系实际;其次是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在《多媒体作品加工与表达》这一节,布置任务的时候考虑到学生接触PowerPoint少,基础差,我分为4个课时来讲,并分别设置以下几个任务还让学生巩固知识。①以“江南。PPT”为例,建立一个有四张幻灯片,名为“班级-座号-姓名”的演示文稿;②打开你演示文稿,为它添加自定义动画效果,并保存;③打开你演示文稿,为它添加幻灯片切换效果(鼠标点击或自动播放),并保存;④打开你演示文稿,添加超级链接或动作按钮,实现作品的交互性。任务的布置与上课内容相适应,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学情,难度适中,逐个深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巩固。教师还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以后,自主探究,精心制作出更加优秀的多媒体作品。
5、“小老师”协助教学,确保完成教学任务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习好、操作强的同学充当“小老师”协助教学,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一节课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教师无法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同学,“小老师”的出现,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和学习,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学生得到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段时间的发现和观察,我在每个班级中选取几名能力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当班级“小老师”,很快这些“小老师”便发挥作用了,使课堂的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小老师”不但可以为其他同学提供帮助,还可以指导其他同学学习和完成任务,并在交流学习中不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6、量化评价标准,点评学生作品,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非常注重教学评价,在评价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潜能、学习成就,把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结合在一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师要量化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在自评中自我肯定、改进提高,在互评中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强化激励效果。教师的点评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学习成果的肯定,激发学生自豪感,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量化评价标准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自评、互评观念,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评价氛围;在课堂中,教师可展示一些学生的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作品的互评工作,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互评、交流学习气氛中获得进步,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一节课结束,教师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观察,认真钻研,因材施教,采用各种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到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9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就不能完成或很好地完成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工作需要首先应掌握现代媒体技术。教师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我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我们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巨大的作用,我们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在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当然,每种教学手段也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培训,虽然短暂,但使我的受益不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最后,我想说,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再培训会收获一些欣慰吧!我仍会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将自己培养成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10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主要手段。因而,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和应用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接到学校部署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网络学习任务,故而倍加珍惜这次研修学习的机会。
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颇丰。在教学中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体会到: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我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多渠道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些,但我通过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11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在本次的学习中,我得到了许多有收获。现在就我在学习中的一些看法来作一下总结:
在培训中建立共同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提高专业素质、实现专业发展。培训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捷径。为此,各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把培训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紧密联系,使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学校发展、培训目标的达成等休戚相关,鼓励教师追求卓越,促使他们争当“教育家”。
1. 通过培训加快角色转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反思性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要争当课程开发者,不做课程的消极接受者、忠诚执行者,而要参与课程开发,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加快专业成长步伐;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既探索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行途径,又力争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
2. 通过培训加快转型步伐。
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管
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中小学教师实现自身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说,就是要通过培训促使教师由教育型转向专业型,由经验型转向创新型,由修身立业型转向教书育人型,由教学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科研型,由学科知识型转向综合知识型,由注重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培养型,由传统的个人奋斗型转向现代的团队合作型。
3. 通过培训加快专业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为此,我们要通过培训促使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新内涵的深刻理解,拓宽自身在人文、科技、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向学者型教师发展;促使教师提升专业技能,重点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提高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促使教师健全专业情意,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教育理想,规范职业道德和教育行为。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要确保新课程改革卓有成效,就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学会系统思考,能够深入研究,从宏观整体的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动态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12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后,我们课题组又开展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认真学习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又升华了许多,体会也颇为深刻。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非常精辟,可谓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座灯塔。
教学方法,重在激发兴趣,积极引导。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机是熟悉而又新奇的,怎样引导他们打开计算机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儿童的特点之一是喜欢自己动手,小学生刚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十分兴奋和好奇,加上老师对计算机神奇功能的介绍,更加深了一种神秘感,这样使学生对计算机又多了一份兴趣,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好学,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处理不好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当前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着力探索的课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指导性强,特别强调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小学阶段智力开发的主要做法是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在小学生教育方面,计算机有其特殊优势,用计算机在玩中游戏、娱乐、学习等,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形象化、游戏化等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
“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形象比喻,能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想象。学生从小接触计算机,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一些必要的抽象基础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把计算机难懂的理论与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变得形象化,如教学“存储器”时,把“硬盘”比作一个“大仓库”,里面装有很多很多的软件。对于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他们感兴趣、能轻而易举的事物来做比喻,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当然,有些比喻不一定确切,但重要的是让小学生有了一个直观的想象,让学生在一种通俗易懂的氛围中接受信息技术知识。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多次提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一种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及操作技能的适用于小学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活跃,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兴趣难以持久。因此不宜采取长时间的说教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而要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接受新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地引导他们,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走进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也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利用价值。将信息技术融入生活实践中,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另一特色,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现代和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是一本指导性很强的信息技术教师研修书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修,我感觉我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然还当努力学习,争取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再上一层楼。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13
关市镇盘石完小綦恒柏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对我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简单制作上。使我们认识到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深深的体会到:
1、通过本次的培训分清楚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并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而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
2、通过培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一改过去的“多媒体可有可无”的落后思想,我们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并初显成效,可以说终于尝到了信息化教学的'甜头。听了六堂课后,充分相信这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3、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4、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5、学会了先进的ppt制作方法,懂得了链接和超链接,懂得了如何插入控件,懂得了教语文,学会了欣赏语文,使我在今后以更饱满的热情去带领学生探索汉语言文化的奥秘,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们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更高级的信息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14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通过学
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15
这次国培我参加了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此次培训的内容丰富得就像一次专为信息技术教师准备的满汉全席,我每天都贪婪地、如饥似渴地吸纳着里面的营养,不想漏过每一道美味。它们给我带来的感受、反思、收获和触动,用语言根本无法表达完整。可以说是一次洗脑,让我对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的认知和了解;让我知道自己做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让我对这一学科充满了热爱和激情。
一场场精彩纷呈、深入浅出的讲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高度,如拨云见日般让我对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专家给我们做的视频讲座,真正地贴近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具体到每一节课的设计,使我大开眼界。在此之前几乎从没有看过一堂信息技术的课堂实录,这课具体应该怎么上,完全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次的培训给了我极具体的指导。对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有了很深刻的'理解、认识,可谓是一场及时雨。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让学生接触网络,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此次培训被称做洗脑,并不夸张。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这次的培训给我的触动真的是很大的,这也应该是国家花这么大的精力和财力开展这一次全国性的培训的目的所在吧!
在学习的同时,我在不断地对比,查找不足,并且寻找对于我们来说可行的方案。总之,在本次国培计划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这次培训让我更新了教育理念,丰富了教育教学技能,明确了今后成长发展的方向。几个月的学习思考背后,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是压力,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今后,我会学以致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让培训的硕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大放光彩!
以上便是我参加本次培训的体会和感想,请各位老师指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