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说课稿

时间:2023-12-22 09:46: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永久的悔》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永久的悔》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久的悔》说课稿

《永久的悔》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永久的悔》,说课的流程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是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的四课文都属于记叙性散文,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第一课《背影》的知识、学法的实践、巩固、强化,同时也为接下去的两课提供了学习模式,从而加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育理念,由此,我从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本节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而自然的描写方法,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的复杂的感情;掌握本文的线索。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上节课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展开,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亲对他们的爱,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亲相处的最佳方式。

  2、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并掌握本文真实平淡的描写方法;

  (2)从真实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复杂深沉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孝顺长辈,让他们知道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难点:(1)本文是怀念母亲的文章,然而对母亲的正面描写却不多,但是仍然感人至深。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作用及本文的语言魅力。

  (2)把握本文的线索。

  (三)课时安排:

  本课总共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经过将近两年的训练、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倾听能力,质疑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的教法:

  1、以品味语言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通过语言的感悟,联系实际,拓展迁移来解决本课重点;

  3、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突破本课难点;

  4、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勤于动手动脑。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提高效率,采用幻灯、投影、播放音乐等媒体。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深切母子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文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情感迁移复习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再次感受作者痛苦、悔恨的情感,奠定学习本节课的感情基调。板书:作者——悔)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了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的特点是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板书:母亲——苦)

  (3)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或者说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白的、黄的、红的——吃的)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够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幻灯片出示上面三大问题后,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在个体思考,形成答案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探究。最后请小组代表选择最兴趣的问题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在认真倾听后进行改正、补充及质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抓住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最后形成答案,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品读活动,积累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情感。(要求:用浪线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并默读。)

  2、教师示范,学生学习品赏。

  例: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这句写出了我家生活的极度贫困,很难吃上月饼;也写出了我那时的幼小,不懂事,没有想到母亲。表现了我的悔恨之情。

  归纳妙点:

  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

  3、学生应用以上的品析方法,在文中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说说理由。

  4、有节奏、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句子。

  (此环节主要是教给学生品析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画画、圈圈、点点,学会抓住重点字词,修辞手法等来赏析句子,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朴实语言中所蕴涵的复杂情感及作者真实而自然的描写方法,从而解决本课的重点。)

  (四)活动延伸,拓展迁移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完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教育?(板书:我们——孝)

  2、现在的我们如何尽孝?

  3、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亲产生意见分歧时,该如何处理?

  4、教师小结:应及早尽孝,莫像作者那样留下“永久的悔”。

  5、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文以载道”,这是古今大学问家所提倡的。读文章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使优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传。本环节主要针对当前一群物质生活优越的孩子,面对他们不大懂得孝敬父母的客观现实,引导他们体会父母亲对他们的爱,让学生自己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索与父母亲相处的最佳方式,从而实现德育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前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之后进行小结:应及早尽孝,莫像作者那样留下“永久的悔”。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再次感受(父)母子情深,明确该如何尽孝。)

  (五)课后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学会背诵和运用。

  2、以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为题材,写一篇日记。

  要求:亲身经历,情感真挚。

  (课后作业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感受本文朴实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运用本文的优美词句,学习作者真实、自然的描写方法。并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自感受、体验亲情。)

  附: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悔苦孝

  (作者)(母亲)(我们)

  五、说教学反思:

  1、本文的表达极其朴实、自然,要让学生明白本文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为作者与母亲之间真挚的情感,让学生明白自然流露的感情才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感情流露的表达才能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2、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即“以情感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满怀激情,以达到感染、感动学生的目的,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谢谢!

《永久的悔》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记叙性散文单元。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适当议论和抒情。无论写什么内容,在结构上都有一条比较明显线索把分散场景或事件片段串成一个有机整体。该文语言平实自然,作者通过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表达了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教学此篇课文除让学生继续认识语文源于生活,掌握叙事散文的方法外,更应该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懂得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学会做人。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和能力

  学习掌握字词如“懵懵懂懂、盈眶”等。

  感知课文,了解文本内容。

  学习本文平实自然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思念和追悔莫及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背景材料的导入设定情感氛围;通过多层次朗读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所蕴含的深情,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珍惜身边至爱亲情,懂孝敬父母长辈,学会关爱他人。

  确立依据:《课程标准》指出(1)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2)口语交际中,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3)写作中能感情真挚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散文教学要求,确立以上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1、重点

  根据本单元特点和本文自身特点,我将本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①理解叙事线索。

  ②理解作者在文字间所包含的母爱子,子思母的情感。

  2、难点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水平,确立的难点是:

  ①理解文中作者所透露的悔的复杂情感。

  ②从中有所获益,做到将此付诸行动。

  3、突破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通过以下过程实现目标:

  ①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继而理清本文叙事线索,理解作者后悔之情。

  ②通过对文章关键语句的朗读品味,理解作者的“悔”的复杂情感。

  ③通过抒情与导行两个环节的设置,力求学生从文中有所获益,并能付诸实践。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散文体裁的`现代文和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散文基础知识。本人所任教的二(3)班学生也背诵过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作品,加之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所以理解文本内容问题不大。但由于学生与作者的年龄、思想相去甚远,没有人生阅历的支撑,故理解作者的情感较为不易,所以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好这座理解之桥。同时,农村学生,不善表达,笔下无言,所以要力求每节课都能为学生设置良好的说、写环境,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

  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再结合本文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讨论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

  1、讨论法及理由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教师替学生思考,如同替学生吃饭一样都是害学生”(魏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多体验。采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忆爱”“抒爱”,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树立正确人生观。

  2、朗读法及理由

  朗读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余映潮

  把握文本角度——文章表面上看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但贯穿始终的内在的主线是“永久的悔”。因此采用朗读法学习课文,有助于理解文章的线索.

  品味语言角度——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绚烂。但正是这些极其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涵着作者的挚爱深情。因此,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味作者的情感。

  3、探究品读相结合,兼用情感体验法

  以上方法的选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四、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课外阅读法。

  2、朗读体悟法。

  3、练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单元的单元说明指出“学习记叙性散文,首先要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然后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所蕴涵的情感”,结合单元说明和学生学习实际,我设计了“蓄情——悟情——抒情——导行”的教学思路,下面就这一思路谈教学过程。

  (一)蓄情(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作者近照,了解作者(学生说,教师补充)

  2、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3、多媒体展出日记。

  (设计意图: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创设悔恨悲痛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课程标准和本课实际,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读懂作者

  1、初读——接触作品。

  ①听写,检查预习(字词音义)

  (设计意图:掌握积累字词,为本文学习扫清基本障碍。从这几年教学实践看,学生作文中错别字,词不达意出现了上升发展趋势。而且最新高考要求提出高考作文一个错别字扣一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把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落到实处。)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

  (设计意图:教师朗读主要是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深厚感情获得启迪。)

  2、再读——探究文本内容

  ①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②作者在回忆与母亲生活往事时,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文章结构?

  ③初步说说你对作者“悔”的理解。

  (设计意图:1.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体验。2.问题设置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章情感和文章结构,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积极进入讨论。)

  3、品读——品味关键语句,触及作者内心。

  ①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第二部分)

  ②“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③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④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设计意图:品读语句来自文章主体部分——第二部分,朗读、指导朗读、加点字的解读,通过对这几句子的品读感悟,深刻理解作者童年的苦难,母亲的一生苦及作者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彻心扉的悔。)

  ★读出自我

  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重温感动,体会母亲的温暖与幸福,为下一个环节作情感铺垫。)

  (三)抒情

  1、忆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长大成人的,在你从小到大的

  人生历程中,母亲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能不能讲给我听一听?

  2、抒爱:读完此文,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想母亲说些什么?请尽情表达出来。

  3、写爱。请以“母亲是……”形式写话,将这份爱和感受用语句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文章越不写,越不会写,越不愿写,越不敢写。——魏书生。拓展延伸,语文源于生活,在深刻体会母爱这一伟大情感的同时回归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说、写能力。)

  四、导行

  1、探究思考: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长大,我们该如何回报父母呢?

  2、拓展导行:

  ①收集相关的表现父爱母爱的诗歌文章,以及教师父母的典型,出一期手抄报。

  ②每天做一件孝顺父母,令父母开心的小事。

  ③开展一次以“孝顺父母”为主题的班会。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受到熏陶并付诸行动。)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着重条理性,应反映本文的知识结构,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所以设计板书如下:

  点题:这就是我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家庭的基本情况

  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幼年的生活状况

  母亲的艰苦生活

  扣题: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设计,将作者的思维流程和运笔轨迹清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模仿借鉴行文方法,“从别人文章里学习行文之道”(吕叔湘),以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圣陶)

  七、教学结果预设

  在这个课堂里,教师以课本为中介,进行一次教师与学生对话。在这次谈话中,教师只作为这次对话的参与者之一,和学生一同体验、感悟。或倾诉或探讨或抒发。在民主、平等、真诚、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拥有展示自己才能的天地,拥有尽抒情感的土壤。如果能够顺利进行,我想教学效果应该不错。

《永久的悔》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的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线索。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3)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体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探究——品悟——迁移等教学环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尊重、理解、报答父母,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懂得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同时学会关爱他人。

  2.教学重点

  理解母子深情。

  3.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三)课时安排

  本课共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经过近两年的训练,具备了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情况及本课的特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设计如下教法:

  1.通过诵读——探究——品悟——迁移等教学环节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2.通过诵读,品味文章语言;讨论、探究有针对性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比较阅读等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歌曲,迁移训练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懂得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学会关爱他人。

  三.说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自

  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理解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加以积累、运用,以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配乐诗朗诵。孟郊的〈〈游子吟〉〉

  的确,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是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默默地投洒清辉;母爱是连绵起伏的山峦,绵延伸展;母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深厚而广博。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写的〈〈永久的悔〉〉,去感受人世间最真诚的母爱,去理解一个儿子自责、内疚和悔恨之情。

  2.作者简介

  (二)诵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在顺畅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教学设想:朗读指导,初步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本文语

  言平实自然,真情尽在朴实中汩汩流出。全文如一条幽静的小溪,静静地流淌,娓娓道来。但正是这些极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含着至爱深情,读来显得那么动人心魄,情真意切。)

  3.梳理结构

  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1——2)

  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3——9)

  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10——11)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三)思考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明确: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

  表现:见课文相关句段,如第十自然段等。

  板书:作者悔

  2.(3——9)段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它有何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特点是“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对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出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板书:母亲苦

  2.作者表达悔恨之情,为什么要选择以“吃的”经历作为切入点?这个选材角

  度恰当吗?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分析。

  对于一个家庭极端贫困的孩子来说,吃实为头等大事,在当时的情况下,关心吃的胜过一切,明写我幼年时时关心吃的,暗中渗透的却是对母亲的不关心,更不懂孝顺的永远的遗憾。文章正是以“吃的”经历为切入点,才更能显示母亲在困苦不堪的情况下默默无闻地奉献,母爱博大无私,我的悔意痛彻心扉的情感,所以这个角度很恰当,也很独特。

  (教学设想:设计这几个问题,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由情感到结构,层层深入,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积极讨论。同时,问题的设置也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品读感悟

  1.学生自由品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圈点批注,抓住重点词句,修辞手法,分析典型事例,典型细节等。学生自由品读,在认知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在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朴实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及作者真实而自然的描写方法,从而进一步掌握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

  2.教师点拨,集体归纳要点。

  (五)拓展迁移

  1.比较阅读

  孟郊的〈〈游子吟〉〉——母爱细腻,温馨,缝进了贴身的衣服里;朱自清的〈〈背影〉〉——父爱深沉、含蓄,定格在那青布棉袍的背影里。请谈谈这两篇作品与本文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妙?

  分组讨论,比较归纳。

  (教学设想: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从深层面上理解作者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之情。)

  2.与时俱进,懂得尽孝。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完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教育?

  板书:我们孝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讨论明确:孝敬自己的长辈,并推广到别人的父母亲人等。

  4.教师小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是孩子生命的赐予者,每个人都是父

  母所生所养,请每一位同学珍惜你所拥有的至爱亲情。记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让这种痛彻心扉的永久的悔重演。

  5.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教学设想:“文以载道”,这是古今大学问家所提倡的。读文章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使优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传。本环节主要针对当前一群物质生活优越的孩子,不大懂得孝敬父母的客观现实,引导他们体会父母的爱,让他们自己审视自己的行为,懂得珍惜亲情,及早尽孝,不要像作者那样留下“永久的悔”。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再次进行情感体验,明确该如何尽孝。)

  (六)作业设计

  课后为自己的长辈做一件实事(如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等),尽一份孝心。并以亲情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要求:题目自拟,亲身经历,情感真挚。

  (教学设想: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是现在大部分学生所缺乏的。让学生为长辈做一件实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孝心、爱心。让他们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