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
说教材
《再见了,北京!》是代替了《2008,北京》的一篇新课文。本文根据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有关材料改的。课文选取了“圣火熄灭”和“人们狂欢”这两个特写的镜头来表现“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唤醒留在我们心间的“北京记忆”。课文简短优美,画面感强,情感充盈。从全文来看,“留恋与不舍”贯穿其中,是情感的明线。“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蕴含其中,是情感的暗线。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论是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还是在世界人民的心中,中国的形象更加地高大了,作为一名中国人,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是盛会,卓越、友谊和尊重也是人们共同的心愿。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奥运会的背景,隆重的场面,人们的表现等的了解激发他们民族的自豪感,同时也让要他们感受到“卓越、友谊和尊重”奥运的精神。
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查阅的资料和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奥运,知道申奥的不易。
2、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人们的欢庆场面以及北京奥运会的隆中而盛大的场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人们对即将结束的奥运会的留恋与不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奥运精神。
说重、难点
通过场面描写感受北京奥运的隆重而盛大,体会人们的“留恋与不舍”,感受“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激发爱国的热情。
说教学准备
教师:
1、准备多媒体课件、提前利用时机给学生简介奥运历史、人物故事、申奥历程等相关知识。
2、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读准生字的读音,初步读通课文
学生:上网或向父母亲友请教,了解奥运的有关信息资料等。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这短短的17天中,什么场景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出示填空提示:(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
3、学生回忆自己印象中的奥运会。
【由于课前的资料的收集以及第一课时的介绍,学生对北京奥运会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可以加深学生对奥运的了解。教师再结合图片,使学生体会隆重的.场面、喜庆的氛围和奥运会是世界人民的节日。】
3、这是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二、品读感悟
(一)感悟场景,体会留恋与不舍。
1、出示句子:北京时间2008年8月24日晚,第29届夏季奥运会即将落下帷幕。
指名朗读句子。
问:即将落下帷幕是什么意思?
【落下帷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就让学生知道落下帷幕是结束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从奥运盛会过渡到奥运会的闭幕式。】
2、奥运会要结束了,此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出示课题:再见了,北京!(齐读课题)
3、复习词语。
出示:五环旗缓缓降下 运动员深情回望 场上响起歌声 圣火渐渐熄灭
同桌共同朗读词语,指名朗读。
【这四组包含生字的短语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场景,通过这种方式出示既可以复习课文的生字词,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概括性的了解。】
4、这四组词语也是闭幕式中的感人画面,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找这四组短语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将那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找到了吗?哪个场景最让你感动,再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6、汇报交流。
a 在“鸟巢”上空飘扬了17天的五环旗已经缓缓降下。
问: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想向大家介绍什么相关的知识?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
(1)“鸟巢”是什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出示鸟巢的图片,教师介绍:那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编织成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把一个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比作一个温馨的鸟巢!如同是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2)对五环旗的理解。(出示五环旗)教师介绍:五环旗上的五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师:所以奥运会正是世界人民相聚的盛会友好的盛会,五环旗的缓缓降下意味着这次世界人民友好盛会的结束。
(3)再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对于鸟巢和五环旗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学生对奥运有更深的了解,对奥运的精神有更深的体会,也有助于深化课文主题。】
b 表演台上,几名外国运动员登上“飞机”旋梯,他们深情回望着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以微笑告别北京。
(1)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深情回望:表达了对北京奥运会无尽的留恋与不舍。微笑告别:说明外国运动员在北京非常开心。)
(2)这时候,这些外国运动员可能会想到什么?
【这是一场深情的圣火熄灭仪式,几名外国运动员登上回国“飞机”舷梯的一刹那,他们“回望着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记忆的换卷渐次打开……我在这儿让学生说说他们可能会想到什么?正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同时结合现实,说一说这些外国运动员在中国受到的礼遇,正是中国人民的友好待客让这些外国友人们对北京恋恋不舍。】
(3)再读这句话。
c 场上仿佛又响起了《我和你》的歌声: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1)播放《我和你》歌曲片段,从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世界是一家)
(2)场上真的响起了《我和你》的歌曲吗?从哪儿看出来?那么歌声是从哪里来的呢?
师:虽然没有真正响起《我和你》的旋律,但是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的歌声早就在人们心中回荡,此时所有人的心都连在了一起,全世界成了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正是北京奥运会将人们的心都聚到了一起。
【在这儿我让学生说说是不是真的响起了《我和你》的音乐,是为了人学生感受到虽然没有正真的放这首歌曲,但是人们的心中早就不由自主地吟唱这首歌,这首歌中唱到的“心连心,永远一家人”正是这次奥运给人们的共同感受。】 (3)齐读这句话。
d 带着无尽的留恋与不舍,高达8米的圣火渐渐熄灭了。
(1)是谁带着无尽的留恋与不舍?他们留恋、不舍的是什么?
(2)师小结:从五环旗降下的那一刻到外国运动员深情回望的那一眼,从《我和你》的歌声从人们心底飘出到奥运圣火的渐渐熄灭,人们心中充满了留恋和不舍。
相机板书:留恋不舍
【从五环旗的降下到奥运圣火的熄灭,整个自然段充斥着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在学完整个自然段后,在重点强调一下并用板书记录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3)分小组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7、指导背诵。
(1)出示四个场景,指名逐个背诵。
(2)指导连起来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诵。
二、感受狂欢,体会奥运精神
1、教师朗读:这时,北京城礼花四起,如同将一束束绚烂的鲜花抛向填空。人们不分肤色,不分年龄,唱啊,跳啊,欢呼啊,拥抱啊!
2、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欢乐、激动、狂欢等)
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哪些成语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北京吗?(欣喜若狂、欢声雷动、灯火辉煌、载歌载舞)
【用学过的成语来形容此时的场面既复习巩固了学过的成语,又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成语,一举两得。】
3、“不同肤色,不同年龄“是指哪些人?(来自世界各地,男女老少)
4、观看狂欢的视频,问: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不分肤色,不分年龄,在奥运精神——卓越、友谊和尊重的感染下,来自世界各国参与北京奥运会的人们,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年龄尽情欢乐。
【通过理解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含义使学生明白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盛会,在这盛会中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欢聚在一起,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奥运精神,也为后面为什么人们不愿离去做好铺垫。】
5、那天晚上在观赏礼花的还有许多小朋友呢,如果当天你也在天安门广场,你会怎么样?
(不愿离去——恋恋不舍,不忍离去)
6、为什么不愿离去。(卓越、友谊、尊重的奥运精神是人们共同的愿望,在这样的氛围中,谁都会觉得特别快乐的,所以都不忍离去。)
7、齐读最后两句话。
8、出示:北京奥运会我想对你说。
师:此时,作为中国人,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是外国运动员,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是外国观众,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是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是……,你想说什么?
三、读好词语,写好生字。
1、出示生字:场机环
2、给生字找朋友。
3、这三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4、教师示范书写场
5、学生书空笔顺后自己描红后书写,教师巡视。
6、选出写得有缺点的学生本子,共同讨论。学生再次书写,取长补短。
7、同样的方法学写后两个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要花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
一、课文地位:
这篇课文选自本教材第六单元。本组以“关爱他人”为专题,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生活,培养爱心,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
《识字六》通过对对子的形式,在识字学词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带有强烈感情对比的词语,使学生知道美和丑、爱和恨、冷漠与热忱、索取与奉献,从而,在学生的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xx版语文课标对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暖、饥、饱”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
3.在识字、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发现对联的特点,初步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下面,我来谈谈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对联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小礼物,看看,这是什么?(投影对联照片)学生回答:对联。
我问学生在哪里见过对联。学生可能会说过年时,家家户户门上会贴。
我简单介绍对联相关知识:对联也叫对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联是浓缩的小诗。在古代,有的读书人会因为写了一幅好对联在朝廷做上大官呢!
然后,指导对联的朗读:对联要从右边的上联向左边的下联读。请一位学生朗读对联内容,说说已经知道的其他对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简单的对子。
最后,出示并板书课题:识字6,进入课堂的第二环节: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首先,请学生看投影,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请学生做小老师领读。
此处强调“诚”是后鼻音,“忱、贫”是前鼻音。
3.接着,去掉拼音,同桌互相朗读,检查字音。
4.最后,指名朗读,逐步达到正确、通顺、流利的朗读目标,并进入第三环节:创境理解,深究字词。
(三)创境理解,深究字词:
1.幻灯片出示课后“我会读”词语:冷漠、虚假、索取、奉献、人间、真诚、爱心、永远、助人为乐、雪中送炭。向学生说:“词语宝宝跑出来了,让我们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送它们回家吧。”指名朗读。
2.读完词语后,投影出示生字:恨、漠、奉、永、炭,指名朗读、开火车读,并交流记字方法。
3.请学生齐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思考: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读完后,学生会纷纷回答说,课文中有很多反义词。
我会告诉他们,课文中每一组对子,都是由这些反义词组成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反义词?
让学生先在文中独立找文,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预设一:
当学生回答“贫—富”时,我想教会学生用组词解释词义的方法,我会问:谁能用“贫”来组词?学生会回答“贫困、贫穷”。我会及时给他们鼓励性评价,并提醒他们:组词解释词义是一种好方法。
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形象到抽象。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并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字理教学是非常适合的。于是,我这样讲解:“贫”就是没有钱或者钱很少不够用。古人用贝壳当作钱,把钱分出去,越分越少,最后,钱不够用,就是“贫”。
“富”就是“富有”。在古代,“富”是这样写的(出示幻灯片),上面的部分像一所房子,下面是酒缸。意思是:一户人家不仅有房子住,还有粮食吃,他们用吃不完的粮食酿酒喝。像这样有房子住、有吃的、有喝的,生活很富裕,就叫“富”。现在,“富”的写法有变化,我们可以这样记:一个人住一间大房子,还有许多田地。最后,用“富”组词。
预设二:
学生答到“冷—暖”时,我启发他们:谁能用“暖”组词?(学生会回答“温暖、暖洋洋”)我问:“暖”为什么是日字旁?(生答:太阳一出来,就暖和了)
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写“暖”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我在表扬他们观察仔细的同时,总结:“暖”在书写时不要把右边写成“爱心”的“爱”,将“爱”的秃宝盖变为短横,就成为了“暖”的右边,并且上横短,下横长。
随后,师生共同书写,边写边强调:“暖”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右边不要写成“爱”。
最后,请全班在课本104页的田字格里,自己描一个,写两个。在学生书写时,我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姿势。同时,关注书写薄弱的学生,找出他们的优点,及时鼓励、表扬。
预设三:
当学生回答“真诚——虚假”是一对反义词时,我贴板书。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词句意思,因此我采用联系生活理解词义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真诚”。
我问:哪些行为是真诚的?你有没有真诚地帮助过别人?
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到,人们都喜欢真诚的人。如果我们对别人不真诚,就叫“虚假”。
预设四:
教学“冷漠—热忱”时,教会学生理解词义的另一种方法:找近义词。
我会问学生:谁能给“热忱”找个近义词?学生会回答“热情、热心”。我会说:“找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接着,采用情景教学法,深化对“热忱”的感悟。
“叮咚——”老师来你们家做客了,你热忱地接待老师,该怎么做呀?学生表演。我会做出及时评价,如:“谢谢你,你真是个热忱的孩子”,“老师感受到了你的热忱”。
预设五:
讲解“饥寒—温饱”时,我教给学生第四种理解词语的办法,即:拆字组词,理解词义。
我会这样讲:“饥”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饥饿”。“寒”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寒冷”。“饥寒”就是“饥饿、寒冷”。像这样,把一个词中的两个字拆开分别组词,也是解释词义的好方法。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用相同的`方法解释“温饱”。
随后,仔细观察,“饥、饱”两个字该怎么记?(学生自由说,教师强调要点:①两个字都有“食”字旁,饿得饥肠辘辘,吃得酒足饭饱,都跟吃饭有关;②都是形声字,或一个人只吃了几粒饭,自然感到饥饿;“饱”,右边的“包”表示读音)
课标要求在书写汉字时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因此,在指导书写“饥”时,我重点强调“食”字旁的书写。
一笔撇,二笔横钩,横钩的横不能长,三笔竖提,竖提的起笔处应该离横钩远一点。“饥”右半部分是“几”。
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写完“饥”,学生独立写“饱”,注意“食”字旁写法。在此过程中,我鼓励、表扬比第一次书写有进步的学生。
预设六:索取——奉献(贴板书)
新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在讲解“索取——奉献”时,我想教会学生这种方法。
我问学生“奉献”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有一句话解释了,找找看。学生会找出“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然后我解释,“奉献”就是把我们的爱心或拥有的其他物品送给别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它的反义词“索取”就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当成自己的。
找完文中的反义词,理解了词义,课堂将进入第四部分。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根据课标要求,我这样设计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到对子歌语言的优美。
1.请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体会对子的短小精辟和节奏特点。
2.接着,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拍手方式读出课文。可以像老师这样,还可以个跟同桌拍手读。
3.在熟读基础上,比一比谁背课文最快。请学生先看着屏幕,跟同桌,一人读前半句,一人读括号里没写出来的后半句。准备好后,向其他同学展示。
4.接下来,全班抢答:老师读前面,全班同学接后面。比一比,谁接得最快。
课堂第五环节是知识拓展。
(五)知识拓展:
1.我会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对对子的规律?学生可能会说字数相等,简短,意思相对。
2.接着,我引导学生自己对对子: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喜欢对对子。大家想不想试试?看屏幕,你能接下来吗?
最后,进入课堂的结尾部分。
(六)结尾:
课文中还有两个四字词语,它们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课外的哪些对子?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关爱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以上是我授课全过程。板书设计如下:
四、板书设计:
板书的好处:1.采用爱心形状的粉红色词卡,不仅和本单元、本课爱心主题相呼应,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内容强调了重点词语写字指导,体现了低年级语文课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特点。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特点有:
字词教学方面,教会了学生多种理解词义的方法,有:组词理解、拆字理解、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生字教学采用字理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课文内容方面,从对子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到了汉语的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对子也帮助学生扎实地巩固、掌握了反义词。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以上是我本节课的所有内容,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谢谢大家。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儿童诗——《一株紫丁香》,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着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纯明洁,全诗语言欢快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第一课时所学一、二类生字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品读课文,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工作的诗句,培养尊敬和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背诵,充分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难点:体会老师的勤勤恳恳,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五、说学法:
本课语言流畅,富于情趣,教学时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尊敬、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渲染,启动情感。
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导入: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
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一株紫丁香》. 借助音乐渲染和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调,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中,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 ,出示紫丁香图片(导入),谁能向大家介绍紫丁香?(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①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能给大家说说吗?(图上画了一株紫丁香,一位老师正在台灯下备课,批改业……)
②想象: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
(给老师沏茶,给老师唱歌……) 巧妙凭借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得读书姿势最正确。
(二)全心品读,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试试,行吗?(动画朗读,做好情感铺垫,让学生注意用心体会老师范读中所表达的浓浓的师生之情。)
2、评价老师读
3、自主读书,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小节。
4、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小节读给你的同桌听,让她和你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
5、谁乐意站起来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6、谁还想读?
7、你们现在最想听谁来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尊重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充分的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并和大家一起来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紫丁香代表了学生送给老师的一份礼物,是尊敬、热爱老师的一种真实表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此环节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多边互动,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些什么?用" "画出相应的句子.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合作完成口头空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____;是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你____;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你____;让花香飘进你____的梦里.
3,这些都是小朋友美好的心愿,他们多想把这些心愿说给老师听啊.请你们把课文再读一读,读出感情.
四、寓教于乐,巩固生字。
同学们读得太棒了,就连一些生字宝宝也想来和你们交朋友,还认识吗?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根据低段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长时间热衷于一件事,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
五、练写生字(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静心书写)
六、板书设计
5、一株紫丁香
绿色的枝叶 做伴
绿叶唱歌 消除疲倦
盛开的花儿 感谢
花香 飘进梦里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一株紫丁香》的第二课时。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株紫丁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反映的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
《一株紫丁香》讲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让绿叶和花香送去他们对老师的问候,表达他们对老师无限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这是一首情感丰富而又意境优美的小诗,全诗语言欢快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象丰富,美好,是尊师教育的好题材,也是朗读指导的好素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字。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他们尊敬、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本课时教学是根据文本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三维目标是:
1、知识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的书写,绿线内的只读不作写的要求。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理解每小节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的内涵。
3、情感态度目标:品读课文,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地工作,树立起尊师爱师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优美的课件能创设出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情境,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般都没见过紫丁香,运用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紫丁香,也使课堂充满美的情境,为美的朗读营造氛围。
2、以读代讲法:我采用的是“四读四入”的教学方法。初读感知,字字入目;导读感悟,句句入心;品读积累,入情入境;以读促读,迁移运用。这样逐层递进地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诗中蕴含的师生之间美好真挚的情谊。
3、暂延评价法:在教学中我采用暂延评价的方法,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阅读,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因而我在课堂上尽可能的把发言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散思维,形成一种动态生成的课堂。 学法具体如下:
1、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这一过程完全体现自主性,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2、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时分成小组合作学习,一起探讨问题,一起创造性地朗读。
3、质疑理解的方法: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与同学共同探讨后加深理解。
4、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如:齐读,小组读,师生同读,表情读,配乐读,让读成为情感体验的快乐过程。
三、说学情
1、二年级学生已有自主识字及简单地朗读能力,因此我设计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以及情感美,让学生享受审美乐趣。
2 、结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运用歌曲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直观显示紫丁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紫丁香。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听音赏图,复习导入
上课开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紫丁香图片,直观的图片营造了一种美的情境,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美吗?紫丁香不仅美而且芳香扑鼻。《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很美的诗。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诗的美,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上节课所掌握的知识。请看大屏幕。这么可爱的词语小花我们赶快和它们打个招呼吧。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出来。
(二)、细读课文,感悟诗句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己喜欢的小节可以多读几遍,并且在读文前,课件出示讨论题:
A、是谁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板书:我们 老师)
B、同学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紫丁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读,通过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体验老师与学生间的深情,体现自主阅读过程和阅读的层次性。]
(三)、全心品读,体会情感
1、(课件,音乐响起《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随着音乐,老师深情的语言导入: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 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孩子们商量好,要送给老师一份特殊的礼物,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呢?(学生观察察课文插图:是一株紫丁香)
2、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巧妙凭借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3、学生回答之后,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请同学们分小节自由朗读课文,比一比,谁的读书姿势最正确。然后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和理解,使情感内化。这符合课标中提到的“要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新理念。这一部分教学既体现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和指导性,又使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四)、精读课文,读中悟情
第1小节: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1、指名读,通过读这一节,小朋友们是怎样走进那安静的小院的?
(踮起脚尖儿,轻轻地)
2、踮起脚尖的动作。
这样走为的是——不影响老师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踮起脚尖要轻轻地,来指导本节的朗读。
4、指导朗读。
如果读得不到位,老师可以进一步点拔:能不能再轻一点,谁来试试。
能不能再轻一点,谁再来试试。我们一起来试试。
一株小小的紫丁香被孩子们悄悄地栽在了老师窗前,寄托了同学们许多美好的心愿。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多少话儿想对老师说呀!孩子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谁愿意来读第2小节。
第2小节: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做伴。
1、生读。
2、紫丁香传递着你们的心声,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同学们的`深情呢?
一句话,一份情,看谁的朗读能使老师感动。
3、读完问题:读了这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共同探讨。
A:为什么要让绿色的枝叶伸进老师的窗口?(板书:夜夜作伴)
B:道夜夜是什么意思啊?(每天晚上)
C: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做哪些工作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是啊,老师每天晚上都在备课,学习,多辛苦啊!谁再来读读这一节,读好“夜夜”这个词,把这个意思读出来。(指导读好这一节)
引读:孩子们想对老师说什么呢?
第3小节: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
1、生读。
2、如果你就是那片沙沙作响的绿叶,你想给老师唱什么歌?(学生畅所预言说说自己会唱什么歌给老师听。师及时表扬。)
3、你们的歌真是太美了,听着这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老师的头不再痛了,腰不再酸了,老师也不觉得疲倦了。(板书:消除疲倦)
4、让我们一起来唱响这支动听的歌吧!(齐读第3节)
5、师深情诉说:老师您听见了吗?风吹绿叶的声音代表我们的心,我们用歌声来消除您一天的疲劳!
引读:孩子们想对老师说——
第4小节:你看,你看,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
1、生读。
2、引说:你们张开笑脸,是想感谢……(板书:感谢挂牵)
多么幸福的孩子们,你们曾经受到老师怎样的牵挂?
3、那满树盛开的花儿是那么美丽,真像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花儿对着老师,仿佛孩子们围着老师微笑着说话呢!同学们猜一猜,“笑脸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小组内交流一下,把你想对老师说的话都说出来。
4、张开我们的笑脸,用我们的朗读把感谢送给敬爱的老师吧!(生齐读)
引读:孩子们还想用紫丁香表达什么愿望呢?
第5小节: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
1、生读。
2、是呀,孩子们还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老师说,可是,夜深了,星星都困得眨眼,老师的房里灯光仍然亮着,我们的老师还在辛勤地工作。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进一步的指导朗读。
3、为什么老师的梦准是又香又甜?怎样读好这个词? 让我们美美地、甜甜地,让芬芳的花香把老师带进香甜的梦里,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读第五节。
4、感情朗读全文。总结:多美的紫丁香啊!多么美的诗啊!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美好的愿望!同学们在老师窗前栽下仅仅是一株紫丁香吗?对!同学们栽下的是自己的一个心愿,是自己对老师的一片爱心。(在我们与老师之间板书心型)这是我们对老师的爱,同时老师也爱我们。
(五)、配乐朗读,抒发情感
《一株紫丁香》这首诗真是太美了,老师也想读一遍,让老师加入你们一起读,可以吗?(配上音乐,全班包含对老师的深情读(背)全文)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真希望》这首诗是S版课标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全诗写了小朋友看到生活中的环境污染而产生的美好愿望,用儿童的语言表达儿童的内心感受,真挚地表达了人们希望治理烟尘、整治污水、洁净空气,还我蓝天的美好愿望。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歌的优美,体会诗中的感情,培养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4、教学难点:在读中领会诗中的感情。
5、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按照新课标理念,根据二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说的特征,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我采用了情境引导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情境,直观教学。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而富有意境的学习氛围中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准备铺垫、导入新课→多样化朗读、感悟课文→展开想象、拓展延伸→总结全文、背诵课文
(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准备铺垫、导入新课,让学生也发出“我真希望”的感慨。
(二)多样化朗读、感悟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我又以“提出疑问→自主合作学习→释疑→指导朗读”这一教学思路展开组织教学的。
1、我先以疑问“写诗的小朋友有哪些希望?”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带着目标去初读书课文。那“诗中的小朋友为什么会有这些希望?大气受到污染除了烟囱冒出的气体,还有什么原因?”进一步深化问题。
2、小组间展开自主合作性的学习
3、组员反馈本组内学习情况,共同释疑,出示相应课件辅助理解比较抽象的词语,再根据图文板书,让学生明白体会“我真希望”,理解课文内容。
4、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读中感悟。在学生初读课文,初晓文意时,再进行指导性朗读。
先让学生试读,在师生互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我真希望”,重音落在“真”上等一系列要特别注意的重音、语调、节奏上。
再而又以教师引读,男女分读,集体读的多样化朗读方式去朗读课文,感悟文意,从中懂得去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爱护环境,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出示相关环境污染图片,结合生活联系,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我们身边的环境。
2、面对这些环境,你又有什么希望呢?说一说。那我们这节课也来做个小诗人,把你们对环境的希望用笔写出来吧!
(四)总结全文、背诵课文附板书设计:
我真希望
我看到我的`希望浓浓的黑烟轻盈洁白的云彩灰灰的粉尘清澈晶莹的泉水难闻的气味淡淡的芬芳
树更绿,花更红,小鸟的歌声更动听、悠扬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晚上好!
我叫蒋红英,代表小学部语文组参加此次活动。
我说课题目是《识字7》,选自湘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内容。
我的说课分说教材、说学情、说三维目标、说教学过程及说教学反思五个部分。
说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分几个阶段,其中第一学段是1~2年级。透过教学大纲,我们明确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课本上出现了“我会认”、“我会写”两种不同的要求,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特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同时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学期共有八课识字,此课为识字7,是中华姓氏归类识字。该话题接进我们的生活,教学活动空间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认识生字,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姓氏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
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教学对象的分析
说学情:
此课所执教的班级是我校二(2),我既担任该班班主任又是班级语文老师,因此,课堂纪律较好,部分学生大胆活跃,能积极发言。针对班级留守儿童多,开展“大对小生生帮助”活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班上学习氛围逐渐转好。学生总体上对拼音识字掌握较好,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拼音独立阅读,但近6个后进生进步不明显。
分析教学大纲、教材,结合学情,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中的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0个字;认识主要姓氏;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轻松学习生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中华姓氏;进行日常行为文明礼仪教育。
重点:认识本课中的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0个字。
难点:认识姓氏,激发学生探究中华姓氏的兴趣。
以上的三维目标及重难点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谜语导入、交流会、小书法、砸金蛋、小游戏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通过谜语引出主题,并先认写“姓”字。
认写“姓”字具体包括拼音、笔顺、结构、字义几方面。
在交流会中,通过老师范说,引导学生仿说,加强口语训练。例如:我姓蒋,学生叫我蒋老师,我的妈妈姓何,我最好的朋友姓李。
我姓吴,我奶奶姓罗,我邻居奶奶姓周,我叫她周奶奶。
同时引出本课部分生字,边说边学,层层深入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充分遵行低年级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已有认知水平。
教学中不脱离教材,通过展示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通过多读巩固生字,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情课文内容。并利用一些方法记忆生字。
在小书法环节中,出示田字格,老师范写,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通过游戏式的砸金蛋,学生有效认读“我会认”生字。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最后集中出示“我会认”生字,要求学生认读.
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小游戏,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及活跃课堂,让学生乐于学习及体会学习之乐。
我认为我的课堂设计有以下优点及不足:
说教学反思:
紧扣教学目标,合理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特点,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多种方式教学,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念;对于生字的书写,既注重老师范写又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教学又是一个整体教学过程。而后进生在课堂难以跟上进度,如何让他们爱上课堂,每天进步一点,请各位前辈指点迷津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老师、评委指正,谢谢大家!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课的内容。本文叙述了夏日里,萨沙一家到郊外去度假。恰逢暴雨,年仅四岁的小萨沙在家人的影响 下,把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虽然这只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字里行间,却蕴 含了深刻的道理。既渗透了“不甘当弱小者,要争当生活强者”的文本价值观,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发人深 省,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
围绕小学中段教学的训练重点,并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同时以句型转换、比较、标点符号的使用为训练手段,进一步理解句子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甘当弱小者,要争当生活的强者”,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弱小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从而懂得“不甘当弱小者,要争当生活的'强者”,并引导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弱小者”。
二、说教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上,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由于本文是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篇章,在教学中,我主要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近乎文本的真实情景,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 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第一,我通过创设情景对话,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在暴雨来临危急之时,自己是甘当弱小者,欣欣然去接 受雨衣,还是勇当强者,把雨衣让给别人?从而懂得“不甘当弱小者,要争当生活强者”的人生价值观。第二,我通过创设实际生活画面,把学生由文本引入生活, 引导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保护弱小者”,使学生真正受到思想的启迪。
2、朗读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重点句段,加 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在情感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把三维目标落实到每一 个孩子身上。
3、基础技能训练法:教学时,我主要抓住萨沙和妈妈的对话,特别是萨沙的三句话。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基础上,以句型的判断、转换、比较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为训练重点,使学生体会到萨沙的不解、不甘与自豪;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引发心灵的碰撞。
三、说学法:
让学生充分自读,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边读边思、边读边画则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着重进行基础技能训练,交流思想,把读、练、说、写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主要在于:形象生动逼真、声色直观感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情景教学更加逼真,更能煽动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思 想、人物情感的体悟。同时也为教师节约时间,留下更多的教学空间。当然,多媒体并不是利用得越多越好,而是适时、恰到好处地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于事无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由“弱小”引入新课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扣文眼“弱小”,首先通过展示街头乞丐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为学习课文设下感情基调。接着过渡,引出课题。然后点燃学生的学习望:“我”是谁?“弱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课堂创设的感情基调与文本基调一致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其次,以质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1、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自读雨前部分,了解事情的开端。
雨前部分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由于雨前部分比较浅显,在教学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与合作来完成。
【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由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到了解事情开端的自我体验感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同时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品析雨中部分,体悟感情,渗透思想教育。
1、多媒体播放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的场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此时此刻,如果只有一件雨衣,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由于当代孩子受庇护太多,依赖性强,自我为中心较重,不懂得感恩,更别说是关爱他人。所以我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再现自己的思想,为与下文萨沙的对比埋下伏笔,引发思想碰撞,震撼心灵。】
2、过渡,多媒体展示萨沙与妈妈的对话。(去掉标点的,并要求学生合上课本)
①自由朗读,试着给它加上标点。
【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对句意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判断的。凭着学生的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完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落实“双基”的训练。】
②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加深感受。
主要是从语感上帮助学生对句型的判断,促进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③着重抓住萨沙的三句话,判断其句型,训练句型的转换,并通过句型的对比,体会句子饱含的思想感情。
④练习巩固。
⑤反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从句型的分辨、句型转换对比,标点符号的运用,从而真正落实“双基”训练。凭借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交流与判别,从中体会句子饱含的思想感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3、联系生活,拓展思维,升华感情
①讨论:在雨衣传递的过程中,跳过了托利亚。你猜猜,托利亚是怎么想的?
借助文本插图,引导学生从人物表情上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从侧面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②交流:萨沙的身上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③拓展:多媒体展示真乞丐和伪乞丐的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要对他们说吗?
【马丁曾说:“没有引发任何行动的思想都不是思想而是梦想。”所以说思想教育如果只停留在认识与触动层面上的话,那只是瞬间的、没有效应的;只有引导学生由思想触动到指导行动这个层面上的教育才真正是思想教育。】
(四)、复述巩固,结束课堂
【复述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一种形式,同时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一定的概括能力是为他们升上高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浓缩,应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我的板书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语言简洁,条理清晰,把握重点,表明中心,便于学生理解。
我不是最弱小的
让雨衣:爸爸
妈妈 → 萨沙 → 野蔷薇
争当强者,保护弱小者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四、说理念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
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第一、二、三小节时,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西西在轮椅上孤独地望着窗外” 三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如在让学生仿写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时,通过图片,感知生活中有很多人、事、物需要帮助,激发学生情感,有话可写。
2、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第一小节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3、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长城和运河》是沪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长城和运河。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运航。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小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抓住长城和运河的特点,勾勒出一幅幅壮丽而宏伟的景象。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学习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重点抓好识字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提示填空。
3、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起点和终点,知道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起点和终点。
教学难点:
知道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长城和运河》是一首诗歌,歌颂了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诗歌抓住长城和运河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雄伟的蓝图。语言文字生动,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二年级的孩子读进文中,走进诗中,放手让孩子去品味、欣赏、诵读。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理解;通过学生自读自评、小组比赛读、男女生分别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感悟课文内容;最后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觉得似曾相识,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了几幅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勾起对两大人间奇迹景色的畅想。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小作者去长城和运河的上空看一看,看一看长城和运河有哪些景象吗?首先去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长城是怎样的一种奇异景象?这样的导入,复习旧知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学习课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享受!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将诗分成了两部分的教学,首先学习长城的教学,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我给学生安排了两个问题:
(1)在作者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2)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其次,按照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我按顺序出示了相应的语句引导学生齐读、小组竞赛读、师生分角色读通过多种活泼有趣的读,以读促悟。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借助图和文共同理解,让学生有种直观的感受。在此节教学中我还用我讲解了一些修筑长城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崇敬之情。最后再让学生根据已学片段进行填空,巩固学生的学习!
在第二部分的运河教学中,我也同样运用了教学长城的类似教学,先引出两个问题:
(1)在作者眼中运河是怎样的?
(2)运河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其次,以不同的读法,让学生体会运河的美以及壮丽!此外,每一节的开头和结尾都采用相同的句式是本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每小节都有的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朗读,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把握了句式表达的语气。
(三)总结抒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渗透了全诗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0
1、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课文,单元主题属于“人与自然”,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或诗歌,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辬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全诗仅三节。内容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辬如下:
知识目辬:
a、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等词语;
b、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辬:
a、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b、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辬: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4、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辬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辬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5、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辬。
6、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联想想象法(引秋)、诵读法(诵秋)、讨论探究及比较阅读法(品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7、过程分析 这节课以“引秋——读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品秋”环节;在“写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引秋: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读秋:以读(初读、范读、听朗读、齐读、自由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尽快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 品秋: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探究全诗。
① 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 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名。(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 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其语言归纳及整合能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写秋: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①试着背诵(设计意图: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
②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③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及练笔的能力。) 秋天 何其芳
●教学目辬 知识目辬
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辬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辬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全诗以“秋” 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法。将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的共同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臵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臸作秋景图的图片。
?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 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伴随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起程今天的秋之旅)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也绘写出了秋天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体味动人的秋魄。(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1936 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 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诗 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辬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
《秋天》可按意义辬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 圆圆/的/网,收起/青鳈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 /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2.学生听朗读,可轻声跟读。熟悉读歌内容。
3.学生配乐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四、研讨、探究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五研读赏析与练笔交流:
1.学生说出最喜欢的诗中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诗句,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教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 、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是收割的形象说法。“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鳈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鳈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 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喻安详、奇妙之义。
2.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 讲解:“农家丰收图”是写普辫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丁丁之声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静、清远的氛围。
“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撒网、收渔、摇桨平常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的。 “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续言是少女心怀恋情。
这一节五行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里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三节诗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第三节写 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3.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教师示范描绘画面)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 由远及近的顺序。
六、拓展延伸: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和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提示: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七、布臵作业: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1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鹰在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了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全文共六个小节,分别讲了小鹰飞到大树上面、大山上空、更高的天空时,老鹰对它的教育。课文可分三大段,结构相似,是一篇渗透学法指导的优秀范文。课文生动有趣,富有动作性,激发儿童进入角色,动手动口。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仔细观察,起行合理想象。课后练习的编排突出了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重点明确,操作程序十分具体,集中体现了新大纲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难点是指导写“鼓、”“摇”。
2、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小鹰的三句话,难点是体验小鹰越飞越高的艰难历程,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学习“三飞”,感悟道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线,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语句,在创造性想象、表达中积淀语感和言语交际经验。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 口头填空,导入新课。
1、读课题。
2、口头填空:
小鹰跟着老鹰飞过了 ,飞过了 ,飞到了 。
(边填空边简笔画板书。)
【设计理念:简单的导入,邀请学生一起体验飞行的快乐,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让学生回忆文章的脉络,为进入新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引入情境,读中感悟。
1、学习1-2自然段。(把小鹰图粘在树顶上)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老鹰和小鹰的话多读一读。
(2)、结合插图和板书,让学生看到小鹰已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引导学生想小鹰这时会怎么想呢?
(3)、(贴上:我已经会飞啦)结合文字“高兴”、“喊”和“已经”,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体会小鹰自以为飞到了大树的上面,飞行的本领就已经学会了,自然地读出它此时的高兴、满足的心情。
(4)、出示句式说话:小鹰飞到了大树上面,它 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
(5)、用“已经”说话。
(6)、这时候,老鹰是怎么说的`?你是从哪儿看出老鹰不满意。学生通过读,指出“摇摇头”,“还不算”,明白老鹰希望小鹰飞得更高。老师用亲切的语言点出母亲对孩子的爱。鼓励学生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
(7)同桌分角色读一二小节。
2、学习3-4自然段。(把小鹰图粘在山上)
(1)、过渡:听了老鹰的话,小鹰又继续向上飞。这次,它飞到哪儿了?
(2)、它怎么做的?(粘:我真的会飞啦!)
(3)、指导朗读,注意读好“又高兴”“喊”“真的”。
(4)、出示句式说话:小鹰飞到了大树上面,它 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
(5)、老鹰又是怎么想的?
(6)、读好老鹰的话。
(7)、男女生分角色读三四小节。
3、学习5-6小节。
(1)、过渡:听了老鹰的话,小鹰只好鼓起劲拼命向上飞。飞呀,飞呀,(移动小鹰到白云下面)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
(2)、自由读第五小节。
(3)、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为什么要这么读?
强调“鼓起劲”“拼命”
(4)、加上动作读第二句话。
(5)、看这只小鹰飞得多吃力呀!它还喘着粗气呢!表演读,读出喘气的语气。
(6)、为什么会急促地喘着粗气呢?
(7)、读好小鹰的话。
(8)、出示句式说话:小鹰飞到了大树上面,它 地喊起来:“我……总算……会飞了吧?”
(9)、小鹰好棒呀!可是老鹰却向头顶上指了指说——(引读)小鹰一抬头,只见……
(10)、什么叫“盘旋”?小朋友见过吗?
课件演示(也可用手势)
(11)、读好“盘旋”一句。
(12)、写写“盘旋”。
4、说话练习。
A、当你看到白云上面还有鹰在盘旋时,你会想些什么?
B、老鹰妈妈会对小鹰说些什么呢?
相机板书成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无止境、一往无前
C、小鹰又会怎么做呢?
【设计理念:采用多种方法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在读中进入角色,在情境中动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悟意。孩子是最喜欢动起来的,通过看板书,从自己编动作到指名学生上台表演,鼓动其他小朋友一起分角色表演,让这一段的教学“活”起来。这一阶段的教学利用文中重点词,让学生的读读、演演来调动他们全员参与,从动口、动手、动脑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学中的读、说、演正渗透着学法的指导,为结构相似的三、四自然段的教学作好铺垫。】
三、回放画面,角色表演:
运用画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并鼓励学生大胆上台
分角色表演,把书面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动作。
【设计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利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渲染气氛,在情境中感情朗读,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结合板书)今天,小鹰学飞行可认真了。他飞过了大树,越过了高山,还飞到了白云的下面。他还懂得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无止境,但只要一往无前就一定会有新的进步的道理。小朋友们也学得非常认真,不过还要加油,因为小鹰又向新的高空飞行了!
【设计理念:总结升华主题,激励学生。】
五、作业设计。(三星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两遍。
2、默写词语,并订正。
3、把《小鹰学飞》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设计理念:有梯度的作业设计,可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成就,体验学习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略)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属于第一学段。本册教材包括15个单元,我要说的是第4单元。
下面我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部分八个方面研说这一单元。
一、说课标
(一)学段目标:语文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由五方面组成,分别是: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综合活动、自检。
在识字、写字方面:会认432个,会写220个,同时熟练掌握累计70个左右的常用偏旁部首,抓住字形分字的结构、字音、字义,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的识字方法。明确写字的目标是写对、写好、写快。阅读方面,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至少17篇古诗文,会参与课堂讨论。表达方面,能够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表达清楚自己的意见,能把句子续写完整,会写留言条。知道日记什么样,能写5篇左右的日记。综合活动,参与至少4次班级的综合活动。自检,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评。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结合本单元内容说具体目标。(第四单元)
在识字写字方面:1.认会27个生字。2.写会13个生字,书写楷书。3.积累部首左耳刀和示字旁。阅读方面:①朗读课文,想象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②背诵《流动的画》和《祖国在我心间》、语文天地中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揣摩字形,把字写好的习惯。
表达方面:鼓励学生口头组词,会用文中的重点词语造句。学会合理想象。
综合活动,结合语文天地,结合地图,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说教材
说完课标之后,我们再来说教材
◆我将先后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讲述。
(一)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上有四个显著特点:
1.重视积累,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积累,如引导学生识字、写字,不仅学会认字、写字,而且渗透汉字的文化;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文化精品、背诵经典的古诗文、名家格言,感受丰富多彩的文章样式和语言创造力。
2.重视感悟生活的能力。三篇课文都是从孩子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金钥匙”适当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提示和引导。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还有“自检”,培养学生自审能力。
3.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编排,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推进的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课文和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
4.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教材打通语文课本、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其他学科的、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查找资料、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
(二)编写体例
北师大版教材不同于人教版,以内容整合,主题单元形式呈现,包括:文本、课后思考题、语文天地。全册教材最后还设计有查字表、认字表、写字表等内容。
以本单元为例:包括单元主题名称:努力。主题课文《上天的蚂蚁》、《第三个小板凳》。还有拓展阅读《包饺子的故事》。“语文天地”中则安排了:“描一描,写一写”,“抄写音节”,“比一比,看谁写的多”,“把意思相关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照样子说句子,再抄写下来”,“读一读,背一背”。还有金钥匙安排了学习默读。
(三)内容结构
二年级上册共15个单元,按内容可以分主三大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第四单元教材由2篇主体课文和1个《语文天地》组成。
编排的2篇主体课文分别为一篇儿童视角《流动的画》《视国在我心间》和一篇自读课文《我们的祖国真大》,都设及了有关祖国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想象感受祖国的秀美。《语文天地》除了有描一描、写一写、比一比以外,还安排有描绘祖国山河秀美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感知祖国的语文活动。
(四)立体整合
横向整合:主体课文虽然体裁不同,抒写事件大小不同,有身边小事,也有回国大事;所写对象不同,但都是紧紧围绕热爱祖国的主题。其他栏目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相关语文活动。
纵向整合:
一上“家”《家》;二上“祖国”《流动的画》《祖国在我心间》;三上“祖国在我心中”《国徽》《回自己的祖国去》《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四上“民族之花”《爱我中华》《草原》《中国结》;五下“龙”《龙的传人》《大人们这样说》;六下“珍惜”《可爱的中国》。
三、说建议
说完教材,我们来说建议
1.教学建议:
这个单元我分以下五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流动的画》
第二步:教学《祖国在我心间》
第三步:自学形声字识字,完成积累词语。
第四步:完成语文天地
第五步:背诵《望庐山瀑布》,积累形声字和古诗。
①识字与写字:20xx版课标:注重写字姿势,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引导主动识字,写字每天都要安排十分钟以上。
独立识字,以词为单位识记。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会意字、编字谜等)
写会生字词;每天十分钟写字。
②阅读:20xx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读懂课文,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③口语交际:20xx版课标: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互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由字而词,到短语,进而到句子的延展练习。
④写话:20xx版课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根据实际写一写自己看到的春景。
⑤综合性学习:20xx版课标:结合语文学习,观察社会,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评价建议:
①评价标准:
识字与写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字意;独立识字;关注毛笔书写)阅读(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背诵积累)写话(兴趣习惯,文从字顺)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参与意识、情感态度、学会倾听与交流)
②评价方式
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展示型评价、奖励性评价、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①课堂教学资源(文本资源和多媒体资源)
②课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和生活资源)
结束语:
研说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语文新课标,构建高效新课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解读,敬请指正,谢谢!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狼和小羊》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选自《伊索寓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狼和小羊的对话形式展开故事,告诉他们对待像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按听、说、读、写四线并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好课例。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新大纲》的要求,针对课文特点,结合班级实际,我把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分析,让学生知道狼的三次借口分别是什么以及小羊相应的回答。
2.能力目标
(1)拓展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以狼的三次借口为线,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语感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体会狼和小羊不同的态度。
4.德育渗透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
(二)设教学重点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角色朗读课文。
定教学难点为:对于词语“上游、下游”的理解以及道理的揭示。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议论纷纷、主动学习、书声朗朗、四线并进。因为狼的三次借口课文采用“相似段”的写法,以对话形式加以展现。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选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竞赛、表演等多种形式,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造一种声、色、形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为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使学生“会学”是我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我班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读——想——议——读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四、说教学设计意图
(一)发挥主体,巧妙牵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作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结构相似这一点,把“狼的三次借口”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按“扶”、“引”、“放”三步有序扎实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一步:“扶”。发挥学生主体,抓住重点词句,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我精讲课文的第2、3小节。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狼的`第一次借口,并在讲授过程中渗透“读——想——议——读”的学法指导。首先指名读第2、3小节,边读边想:狼的第一次借口是什么?小羊是怎样回答的?其次学生思考后进行交流。再者用多媒体的演示,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狼凶狠的语气,用温和的语气读小羊说的话。
第二步:“引”。把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让他们调动已掌握的学法学习第4、5小节。同时,利用问题使学生读中有想,以想促说。在围坐的四人小组中既发挥个人才智,又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在学生积极的主体学习过程中,我巡回指导,关键处、学生疑惑点加以点拨。接着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朗读出狼的气冲冲和小羊的可怜的语气。
第三步:“放”。出示问题后,学生运用学法独立地完成第6小节的学习。在交流中,学生互相补充,相互答疑,使问题得到圆满回答。
(二)质疑导思,自主探究。
我认为,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质疑导思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时,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打开他们的思路,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
例如:本课教学难点之一是理解“上游、下游”这两个词语。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如果单用词典单调枯燥的注释来加以说明,恐怕听后仍是一知半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安排了“质疑”这一教学环节。
让学生充分自读第3小节中小羊说的第二句话后,找出不理解的词“上游”进行质疑,从中完成“读而能疑,疑而能问”。同时借助多媒体来化解难点。
化抽象为形象,结合动画,用问题“谁站在上游?谁站在下游?”引导学生说清狼和小羊所处的位置。同时,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显示“上游、下游”来巩固理解。这样一目了然,学生理解深刻。
同样的,在“放”学生自学第6小节时,也安排了“质疑”。针对学生可能对“龇着牙,逼近”这两个词语发出解释性提问,便出示动画,先用观察法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用动作表演法配以语言的描述来理解这两个词语,从而加深他们对狼两次借口失败后露出凶恶本性的感受。
(三)续篇结局,大胆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助于推陈出新,产生大量新奇独特的想象。我结合本篇课文言尽而意未尽的语言材料,先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说出故事多种生动有趣的结局。再出示句子:“说着,()的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这一填空练习,既可以复习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条理性。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将去掉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想象出更多的故事结局,同时,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写下来。
(四)角色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内容达到共鸣,使他们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各种形式的分角色朗读,使学生体会到狼和小羊不同的态度,以实现培养语感的目标。
(五)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文道要结合,在学习本篇课文后,学生要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可这个道理概括性较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在每一阶段的小结中先做铺垫,再不断地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体会。最后在完整地朗读中,思考后,学生讨论,启发他们回答得出:对待象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
同时,我充分发挥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作用,向学生推荐读《七色彩虹》以及原著《伊索寓言》中《狼和羊》的故事,为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直观、简洁,通过巧妙的图形组合,表现了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温和的小羊向狼争辩,最后狼凶狠地扑向小羊的情节。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获得了美的熏陶。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学理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其字里行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我把引导学生审美作为重点,把这节语文课上成一堂美的欣赏课。“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我的想法是:
1、落实“读”——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2、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为学生创设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二、说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教学目标: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美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养语感。
3、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
●教学重点
通过落实“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整堂课中,力求做到:
(课件显示: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
疑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
朗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评价;
诗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
三、说教学过程
1、读出诗歌的形,披文入境发现美(课件显示)
“读出形”即让学生通过读,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描绘的形象,发现诗歌的美。这个环节通过3步来实施:
●“猜谜激趣,读题质疑”;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观画说景,感自然美”。
上课一开始,我用了一首优美的关于“画”的谜语诗。(课件演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学习、探究。
接着,让学生通过三次自读(课件显示:一读,自主解决课题质疑;二读,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三读,合作探究新的质疑),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
利用课件“活化”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课件演示:车窗外不断变换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再结合诗歌中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在头脑中唤起诗歌描绘的形象,读出诗歌的“形”。
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初步读懂诗歌。
2、读出诗歌的情,情理交融欣赏美
“读出情”即引导学生读出语言蕴涵的情感,由发现美进而到欣赏美,提高了审美的层次。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突破口,让学生主动走向教材。
●首先,让学生“尽情品读,赏自然美”。即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写景的六个句子。(课件演示)通过对比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等方式,(课件出示:品读:对比读、自主读、指名读、评价读、挑战读、示范读、配乐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欣赏景物,获得美的享受。
●紧接着,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内化文本,说自然美”。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动的画中还会有什么美景?二年级学生的生活感受毕竟有限,我用课件出示田野、果园图,(课件出示:田野、果园图)指导他们模仿课文的句子进行描绘,让“大家都来说流动的画”。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略读课文,悟人文美”。通过“三读三说”学习诗歌的第二小节,(出示课件:三读三说——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分角色读,说说没读懂什么;集体读,说自己的感想。)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感悟到诗歌中蕴藏的人文美,懂得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此时,学生的.理解已经层层深入,能明确地领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了。
3、读出诗歌的神,导之以行创造美
这个环节里,我再次借助多媒体,通过两个方面和学生一起来感受、学习,引导学生读出语言包含的精髓和言外之意,达到审美的更高境界。
●“广泛阅读,拓展知识”。(出示课件:模拟网站)我试着让学生自主上网,广泛阅读课外资料,更多地了解祖国的壮美山河。通过泛读拓展,“读出神”。
●“感官阅读,延伸情感”。让学生通过课件“饱览祖国美丽河山”,(课件演示:一张中国地图,图上演示从长沙出发的铁轨图,链接著名风景点的美景)又一次让学生从感官上来“阅读“祖国的画,延伸情感。从课内知识自然地拓展到课外生活,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来创造美!
在迷人的风景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戛然而止,“课已尽而意无穷”。
总之,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主完成对诗歌的探究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力求在诗歌的教学上有所创新,“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
说教学内容:
本课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课文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借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说教学目标:
1、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说教学重点、难点:
1、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2、懂得怎样看待别人的长处和短处。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出示图片:图上画的是什么?
板书:小柳树和小枣树说说两种树的特点。
2 、今天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起来到了这里,成为我故事当中的小主人公。我现在就来读读课文,看看学完课文后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
【创设情境使学生有兴趣读】
二、朗读质疑
1、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2、比赛读课文。指定段落读,要求:吐字准确、声音宏亮。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4、讨论问题。
【锻炼学生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三、朗读感悟
1、初读: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一样?
2、再读:用不同符号画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3、品读:读勾画的句子,看谁读得好。
4、选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同?从哪儿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
5、赛读: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他俩有什么不一样。 ⑴、当小柳树吐绿、发芽儿、长叶之后,他看着小枣树说了些什么?态度怎样?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小柳树怎样?— 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⑵、当小枣树结满枣子,大家在树下品尝枣子的时候,小柳树是怎样想的?读一读。小枣树责怪、取笑他没有?而是在小柳树一再追问下她才开口。读一读小枣树的话。“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小枣树怎样?— 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6、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7、分角色朗读全文。
【在品词品句中理解课文,知道小柳树和小枣树不同的生长特点,通过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体会它们性格的不同,通过比较明白小柳树前后表现不同。】
四、实践活动
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提醒。
五、课堂总结
1、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2、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我们要正确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才能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3、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你能不能用一组成语来告诫大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找到自己的不足。】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1-16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篇12-19
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说课稿12-22
语文二年级下册说课稿01-11
二年级语文《雷雨》说课稿01-18
四年级语文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04-03
语文说课稿11-08
小学语文二年级守株待兔说课稿03-15
二年级语文我为你骄傲说课稿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