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的说课稿

时间:2024-11-02 18:02: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塔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塔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塔的说课稿

塔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歌曲介绍

  《桑塔露琪亚》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又称那波里)的一首著名船歌。它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按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创作而成的。歌词将夏夜的美丽景色展示在人们面前。它使人陶醉,令人难以忘怀。歌曲为c大调,、八三拍子,中速稍快,由两个乐段(单二部曲式)构成,歌曲旋律优美流畅,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钢琴的伴奏模仿吉他的风格,给人以无比美好的艺术享受,可谓是雅俗共赏、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首歌曲的特点及知识点的掌握,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桑塔.露琪亚》,了解船歌的特点。

  b、认识变化音记号(#号、b号),强弱记号(P弱、f强),重音记号()等,了解常见的声乐演唱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够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桑塔.露琪亚》,对欧洲音乐感兴趣。

  教学难点:意大利船歌的演唱情绪的把握。

  4、教材的处理

  本课是一首欧洲音乐风格的歌曲,需要掌握的音乐小知识点较多。在教学中安排一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从船歌中引出歌曲和音乐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乐谱中的小知识点,教师给予讲解。让学生通过律动去感受音乐的旋律,船歌的特点这样就比教师直接教授效果好的多。通过小的拓展练习及知识点帮助学生完整的体会歌曲的内涵。

  二、说教法

  1、创设情境法

  本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欧洲音乐感兴趣。可是欧洲离学生的距离实在是太大了,为了让他们更直观、快速地去了解欧洲、了解意大利,我用课件制作了一些反映欧洲、意大利风情的图片,创设情境,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更好更快地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体验

  为能更好体会船歌的意境,在听赏和演唱过程中,我尽量多地引导学生随音乐律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特点。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视听结合、体验模仿等方法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喜欢欧洲民间音乐,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我的太阳》作为背景音乐)

  (1)、教师:每个国家都有着极具特色的民歌或民族音乐,今天我们走出国门,到欧洲去旅行,领略那里的民歌,老师和大家走进意大利――――)

  (2)、(课件)展示欧洲和意大利的版图,欣赏欧洲、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和著名城市。

  (3)从威尼斯及贡多拉的图片引到威尼斯船歌。

  意大利威尼斯贡多拉(一种平底狭长的轻舟)船工所唱的歌曲,船歌大都采用中等速度多采用八三拍子,八六拍子,给人以摇晃感觉,其情绪特点色彩是开朗奔放的,热情洋溢的。

  2、歌曲教学

  (1)歌曲背景、曲名简介

  《桑塔露琪亚》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又称那波里)的一首著名船歌。它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按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创作而成的。那不勒斯是意大利的一个美丽的海港。至于“桑塔露琪亚”,有人说她是意大利民间传说中一位女神的名字,也有人说是当地一位美丽姑娘的名字。总之,这名字是美好幸福的象征。

  (2)聆听范唱

  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拍子,并提示学生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来体验音乐。之后,让学生说出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情绪怎样?(旋律优美,情绪激昂、感情充沛)

  (3)再次聆听,引导从不同情绪上分析歌曲结构

  (由我自己边律动边清唱,不用刻意强调三拍子的强弱,因为歌曲旋律上的切分音其实已经改变了三拍子原本强弱弱的规律。用律动去感受音乐本身,潜移默化中理解歌曲的特点。)

  学生听后,回答,教师进行小结。(歌曲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描写夜色下美丽的海港风景,优美抒情;第二乐段可以想象成船夫在热情地招揽顾客,情绪昂扬。)

  (4)分段分句模唱

  听了2遍的基础上,学生对歌曲旋律开始熟悉,在学唱上以模仿为主,教师的范唱要体现不同乐段的不同情绪,强弱上也要有所体现。

  (5)找一找,乐谱中有哪些音乐记号?

  让学生自己说,教师肯定后,把音乐记号的准确名称及意义进行讲解:变化音记号(#号、b号),强弱记号(P弱、f强),重音记号()

  (6)设计歌曲演唱方案(演唱情绪、力度变化等)

  形式:分组合作设计

  要求:a、由1-2名成员演唱第一段歌词,来展示他们设计的演唱情绪。

  b、其他小组成员参与表演,如划船动作或律动营造船歌氛围。

  学生通过这样一种二次创造的形式,交流合作,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了歌曲的特点,另一方面锻炼了能力,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

  (7)聆听三大男高音版《桑塔.露琪亚》

  介绍三大男高音:

  帕瓦罗蒂(1935-2007)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其音色晶莹、明亮、富有穿透力。

  多明戈(1941-)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其音色丰满华丽、坚强有力。

  卡雷拉斯(1946-)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其音色流畅抒情、清峻柔美。

  3、欣赏《我的太阳》

  (1)简介歌曲

  这是一首著名的、具有浓郁意大利民歌风格的独唱歌曲。是男高音歌唱家最喜爱演唱的歌曲之一。是意大利的象征,“太阳”,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此歌表示两兄弟之间的感情.有关《我的太阳》的还有趣一段佳话:二战结束后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第十四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大家知道,按照贯例,在奥运会开幕式每个参赛国家的代表队入场时,主席台旁边的大会乐队都要现场演奏该国国歌。意大利是二战的法西斯战败国,虽然在二战结束前夕,意大利发生政变推翻了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后建立了新的民主政府,但由于某种原因,当时的意大利政府没有像其他参赛国一样的向奥运组委会提交本国的国歌乐谱,而组委会相关人员非常憎恶原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意大利印象不好,开幕式前也没有向意大利代表团索取国歌乐谱。奥运会开幕式上,当意大利代表团即将入场时,乐队没有意大利国歌乐谱怎么办呢?总不能演奏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军歌吧。为难之时,聪明的乐队指挥急中生智、别出心裁,他临时决定并从容镇定地指挥乐队,演奏起热情四溢的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当然,大家都知道那不是意大利国歌,但人们心许并赞赏这一睿智的决定:大家先是一怔静下来,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继而全场轰动,千万不同国藉不同肤色的人们和着乐队的演奏,一遍又一遍热情地高唱《我的太阳》,真是盛况空前、传为美谈。歌曲《我的太阳》就被人们昵称为“意大利第二国歌”.

  (2)欣赏视频:三大男高音演唱的《我的太阳》

  (3)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方法。

  (4)小知识:

  常见的声乐演唱方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5、 小结:

  (1)船歌特点:船歌旋律优美而流畅,情绪色彩开朗豪放,热情洋溢,给人以摇晃的感觉。

  (2)欣赏《乌苏里船歌》,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塔的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其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整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

  基于课文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本班学生学情,我拟订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和感悟埃及金字塔工程的“宏伟”和“精巧”,以及科学的修建过程。

  3、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了解和感悟埃及金字塔工程的“宏伟”和“精巧”,以及科学的修建过程。

  教学难点: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

  1、质疑激趣法:浓厚的兴趣是阅读教学最有效的催化剂。本节课开始,我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课文题目最想了解什么”这一话题,这样让学生自主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愿望。

  在教学科学建造部分时,又以“这样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巧妙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急于探究。

  2、直观演示法: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制作了有效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再现了金字塔建造的过程,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非凡智慧。

  三、 说学法

  1、读中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烦琐地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学生理解金字塔的特点时,我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主感悟。力求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

  2、合作探究法。卓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理解科学建造部分时,我让学生组内合作探究搬石砌塔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为突破教学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阅读理解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在学生理解与感受金字塔的科学建造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将阅读理解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更容易理解古代埃及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本着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为主线的设计思路,依托文本,延伸文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探究。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从学生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塔过渡到金字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金字塔和普通的塔是不一样的,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课文题目后最想了解什么?学生势必回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一开始便将学生的兴趣给激发出来了,为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奠定了基础。

  (二)朗读课文,感悟重点。

  学生在提出了问题之后,我让学生带者自己提出来的问题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谁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这样亲切的话语又一次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向了高潮。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去读课文,阅读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学生朗读课文结束后,我让学生汇报通过朗读,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自主交流,教师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理念,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将重点板书在黑板上。

  (三)指导朗读,感受宏伟和精巧。

  在感受金字塔的宏伟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写金字塔宏伟的.句子并读一读,然后抓住具体的语句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感受金字塔的宏伟,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作假设。在整个感受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进行讲解,而是不断向学生提出了读好句子的要求,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在感受金字塔的结构精巧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精巧,教师还进行了补充说明:整座金字塔,没有用一根铁钉和一根木料。

  (四)感悟科学建造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读书实践活动。在学习四、五段感悟科学建造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这两段,并找出具体的句子读一读,然后以“老师还是感受不到金字塔到底是怎样建造的”巧妙过渡,让学生分组动手画一画,这样不仅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更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五)学习首尾,体验情感。

  学生感受了金字塔科学建造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或者说想对埃及人民说什么,并过渡到首尾段落的学习,此时,我又让学生结合金字塔的特点,再读一读首尾部分,学生感受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便很容易了。

  (六)课堂拓展延伸

  为了激发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金字塔,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这也是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古代印度)之一的重要原因;由于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以及它建造过程的艰难与埃及人民的聪明、智慧,它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首是当之无愧的。

  在出示了一段话后,我还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探究练习:? ?

  (1)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古代印度为什么被称为文明古国?

  (2)查找“世界八大奇迹” 的相关资料。

  (3)小秘密:金字塔里存放着法老的尸体——木乃伊,你知道木乃伊是怎么回事吗?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带着小问号走进课堂,带着大问号走出课堂”,把课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

  在结课时我简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总结,更重要的是用“相信你们通过努力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来可以在月球或者太空中建造比金字塔更宏伟更精巧的建筑”的话语,激发了学生从小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和学生的阅读感悟相结合,注重了学生读写基本技能与语文实践能力相融合,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希望引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技能,升华情感,希望真正实现学生“享受课堂,快乐学习”的美好愿望。

塔的说课稿3

  说设计意图:

  这是一本有趣的西方绘本,其中蕴含了许多对儿童发展有价值的东西。本教学活动把平常单一的语言活动多样化,试图在看图讲述和动手游戏的过程中扩展幼儿思维,引导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说教学目标:

  1、能理解画面表达的意思,并用语言进行描述交流。

  2、能创造性的用绳子进行艺术创意。

  3、喜欢分享阅读感受,有继续看书的欲望。

  说教学准备:

  课件、绳子若干。

  说教学过程:

  一、用看图讲述的形式,让幼儿用语言对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进行描述。

  1、出示封面,通过教师提示引起幼儿兴趣。。

  指导语: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你知道“克里克塔”是什么意思吗?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2、出示图1,介绍主人公路易斯奶奶。

  1)指导语: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老太太,露易丝,这是露易丝奶奶,她的丈夫去世了,她一个人生活。但她有个儿子,在遥远的地方研究爬行动物。(通过幼儿对爬行动物的理解,扩大幼儿知识面)

  2)你知道什么是爬行动物吗?猜一猜,老奶奶的儿子会研究什么爬行动物呢?

  3、出示图2,介绍老奶奶的儿子和爬行动物。

  指导语:现在知道老奶奶的儿子研究的是那种爬行动物了吧-----原来是蛇,蛇是爬行动物。

  4、出示图3,讨论老奶奶怎么得到蛇的?(老师抛出问题,让幼儿找到答案,培养幼儿观察思考的能力)

  1)指导语:你看到了什么?蛇是哪里来的?

  2)指导语:(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打开的盒子)原来蛇是儿子寄信一样寄给老奶奶的`。

  3)指导语:老奶奶会怎样对待这条蛇呢?(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5、逐幅出示图4、5、6、7,观察老奶奶给蛇喂食、做床,织毛衣,蛇给来来拿书等。

  1)指导语:老奶奶给蛇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猜猜是什么?

  2)指导语:小蛇克里克塔逐渐长大会帮奶奶做事了,它会帮奶奶做什么事呢?

  二、纸绳创意。(从幼儿多方面兴趣出发,增进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扩展幼儿思维)

  1、出示图8,了解老奶奶的职业。

  指导语:你看出老奶奶是做什么工作的吗?她在教什么?如果你是克里克塔,你就是那条小蛇会怎么来学数字呢?

  2、出示图9,请幼儿创造性的用纸绳进行数字造型。

  三、设疑延续(设疑,下一步幼儿将自己的想象画出来在与小伙伴交流,激发幼儿继续看书的欲望,)

  出示图10,指导语:图上的人是谁?小偷想来干什么呢?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回去想一想,把后面发生的事情用画画的形式画出来,下一次我们继续看这本书后面的内容。

塔的说课稿4

  教材分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基于这种想法,学生必会以独特的思维,以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来阅读这篇课文。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利用专题性学习网站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友情链接、查阅资料,抓课文重点句子来感受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根据教材建议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

  3、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德国小姑娘乌塔为什么能独自出国旅游。

  2、体会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为学生制作专题性学习网站,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资源整合说明:

  自制专题性学习网站,内容包括:向你推荐、课程学习、学习资源、名人励志、欧洲之旅、影视欣赏、联系老师等10个模块。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自主学习的要求,浏览其中的图片、文字资料,欣赏其中的视频影象,还可以把学完这篇课文后的独特感受在“联系老师”一栏中与老师交流。总之,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拓展创建了信息资源平台,同时为课程学习,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流程:

  一、做调查,激趣引学。

  课堂伊始,我先组织大家参与一项调查活动,(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过的同学请举手,独自一个人外出旅游过的同学请举手,)由于此项活动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情趣盎然。接着出示课件(乌塔),教师富有魅力的解说,(一位了不起的德国小姑娘,一位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年仅14岁就一个人游遍了全欧洲。)突出了乌塔独自周游欧洲这一事实,将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激发了学生认识乌塔,学习课文的热情,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为了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我设定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初读课文之后,乌塔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使学生不仅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感知了课文,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三、再读文,深入感悟

  品读、感悟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是本课的重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我请学生自主选择读书方式学习课文,调动了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而提出的学习方法,(理解句子的过程中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自己课外查阅到的资料;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去感悟。)更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四、互交流,分享收获

  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课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们的不同见解,这节课,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民主性。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个人独特的读书感受,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感悟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其次在交流中还要学会倾听,学会读书,学会感悟;在交流中分享读书的快乐,体会成功的喜悦,得到个性的张扬,受到情感的熏陶。

  而对“欧洲的了解”这一小节,我则采用专题网站,让学生浏览其中的图片、文字资料,欣赏其中的视频影象。精确的数字,清晰的画面,使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我演示完乌塔独身游历欧洲的全程后,学生们一个个"遥感"欧洲之大和乌塔之勇,从而体会到了主人公的"厉害"。同时发出惊叹:欧洲面积如此之大,面对如此漫长的旅途,一个14岁的小学生,没有任何人相伴,独自一人要走遍这43个国家,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要做多少准备呀!此时学生对乌塔也油然而生敬意。

  五、扩思维,深化主题

  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想开去,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首先请同学们与乌塔个人相比,我们之间还相差多大距离?目的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并提醒孩子,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逐步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同时让大家明白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七、拓延伸,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后,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点击“向你推荐”栏目,在这里老师为大家收集了许多国外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资料,可以点击“影视欣赏”栏目,从中获取更多的旅游信息,也可以把学完这篇课文后的独特感受在“联系教师”一栏中与老师交流。此项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让领会到教材的.真正意图,学课文不是唯一目的,更主要的是学习课文所揭示的实质,所反映的内在思想。我们要的是乌塔那种精神品质,而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模仿他人行为。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

  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塔的说课稿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乌塔》,这篇课文是已教课文,所以在说课过程中,我会说一说教学效果。好,下面我就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读全文,通过答记者和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地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要求是:

  (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马上进入第二个环节“答记者招待会”。

  (二)、细读课文,答记者招待会。

  老师说:“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居然敢独自游览欧洲,这引起了许多记者的好奇,于是,在中国,在我们砂子塘天华学校五(3)班,乌塔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下面请我们的小记者准备好自己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更有价值?我们的乌塔也要做好充分准备,可别小看中国的小记者呀。”

  这时,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角色(记者或乌塔),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准备。在这准备时间里,学生更加认真,更加细心的默读课文,为自己所充当的角色积极准备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在答记者招待会上,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表达语言时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角色。尽量使自己的语言更专业,这时,咱们班参加小记者班的孩子可就充分发挥了自己所学到的本领,好好露了一手。充当小记者的学生,提出了很多很实际的问题。比如:“乌塔,你一个人出去旅游,如果碰到坏人该怎么办?”“你要是生病了,那可怎么好?”“你如果迷路了,你会怎么解决?”“你的钱如果被偷了,或者用完了,你该怎么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就象孩子们脑海中活跃的火花,也让我感觉到他们长大了,懂得在生活中去思考了。而充当乌塔的同学,也不甘示弱,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据理力争,面对对方一些刁难性的问题,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做出精彩的回答。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课文内容得到了深入了解,也同时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

  在气氛越来越浓烈的一问一答中,不知不觉孩子们的焦点聚集到“小孩子是否能独自出行”这一问题的争论上,开始有了辩论会的雏形。而且通过刚才的答记者招待会,学生已经有了辩论充分的准备。这时,组织一场辩论会便也水到渠成了。

  (三)组织辩论,引导深入探究。

  这时,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持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找出依据反驳对方。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这激烈的辩论,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而且,这种见解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而且是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探究很有实效又深受学生喜欢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四)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乌塔对中国家长把孩子“关”在身边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只有每一个孩子都投入到社会中去,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家长应该积极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否则,都不能真正体现长辈对孩子的爱。)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电视和书本提供的世界毕竟缺少了切身的感受。乌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好处,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国情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象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自己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

  (五)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想吻合的。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此,我让孩子们开展“学乌塔,郊外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郊外”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老师、家长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线路,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地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座谈会,总结活动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写作。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过程中,我仅仅只是一个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次一次地被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不由的鼓掌叫好。而且,最让我欣慰的是,在语文课堂上,孩子们比以前更积极的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时,孩子们居然提出了七种不同的分段方法,而且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我想他们已经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这也是我上这篇课文最大的收获。

塔的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最新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乌塔》说课稿: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

  (1)检测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塔的说课稿7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文本来说,《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作者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从而给学生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所以这堂课我选择了以情入手,感受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散文鉴赏能力,所以文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高二学生还普遍缺乏对中国沧桑历史的的实际体验,如何让学生融入到感情强烈的文化氛围中去探究悲剧的社会根源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指导思想

  我运用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在三段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搭台学生唱;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三、学习程序

  (一)课前预习

  结合《学与导》,小组内完成对语音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思考教师生成问题并形成文字与组员交流,若有疑问,写在学生生成问题一栏中。

  (二)行课

  根据三段式教学理论,本课分为创境设问、互动解疑、拓展延伸三个环节。

  以视频导入,了解璀璨的敦煌文化,引发学生思考敦煌文化为何流失?作者的情感如何?学生通过交流展示,找到作者笔下三种罪人的'罪行及评价,并抓住了文中重要语句解读作者的情感。将作者情感集中于“我好恨”并深刻理解出恨是来自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关注。

  完成教师生成问题后,学生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至此提出并及时解决。

  为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拓展延伸中,特意选取了去年法国拍卖圆明园兽首的新闻事件,同学们能够各抒己见,教师正确引导:蔡铭超的行为折射出爱国主义精神,最后配乐朗诵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勿忘国耻勇担责任,顺利完成情感目标。

  四、反思

  1、课堂容量大,时间把握不好。

  2、教师引导过多。

  3、缺少适当的朗读。

塔的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二、学情分析:

  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基于这种想法,学生必会以独特的思维,以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来阅读这篇课文。因此在课前,就先布置思考这个问题“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 ”可以通过上网、询问父母等方式自主探究。

  三、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四、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2、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六、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到过哪些地方旅游?是和谁一起去的?

  师: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德国小姑娘,一位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年仅14岁就一个人游遍了全欧洲。大家知道她是谁吗?(乌塔)对,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幻灯片(1)。(学习方法)

  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三、整体入手,把握课文

  1、师:同学们,你们读完这篇课文,一定感触很深,你认为乌塔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那这篇课文主要就是讲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2、师:是啊,乌塔才14岁,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可真不简单。她旅游了哪些地方?还准备去哪儿旅游?(出示幻灯2欧洲地图)

  四、领悟乌塔的独立生活能力

  1、师:大家说说看她是不是随随便便就出国旅游了?她还做了哪些准备?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并画出乌塔为了出国旅游,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的句子。

  2师:乌塔为什么能一个人跑到欧洲去旅游呢?

  生:因为她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点幻灯3)也可作小结用

  生: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她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她还自己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师小结:乌塔花了三年的时间,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才能到欧洲旅游。她可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哦。

  师:假如是我们,我们敢独自一人出国去旅游吗?不敢,为什么不敢呢?是啊,这就是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请大家一起填空填空。(出示幻灯4)

  中外父母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中国父母是百般呵护,孩子一般没有机会独立锻炼;

  外国父母是给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去锻炼;

  中外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差异:

  中国孩子靠父母养活、资助;

  外国孩子靠自己打工,努力挣钱;

  认识世界的途径不同:

  中国孩子不出家门;

  外国孩子走出家门;

  中外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

  ……

  五、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是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同,也决定了中外孩子的能力的差异,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讨论:(出示幻灯5)

  (1)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2)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3)你赞同中国父母谨慎小心的教育方式,还是赞同外国父母这种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为什么?

  师: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

  六、教师总结

  是啊,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精髓。

  七、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6)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小调查《从乌塔身上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塔的说课稿9

  一、对教材的理解

  打开《塔》这一课,我就被书上那些别致、美观的充满中国文化气息的塔给吸引住了。这是一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美术课,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六册第1课学生已学习了《家乡的桥》,学生已能用线描或其他形式为家乡设计一座理想的桥。这一课与《家乡的桥》很类似,有这个基础,加上我校四年级学生对中国塔文化的喜爱,我想本课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一堂课。根据课程标准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和学生共同欣赏了解塔的相关文化和知识,用线描来表现书本上的塔或家乡的塔,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第二课时是用粘土或其他材料对塔进行立体的造型表现。并启发学生去关注塔(包括自己家乡的塔),感受其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一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塔的文化、历史,感受塔的优美造型特点。

  2.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更可以通过塔的造型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塔是文化的象征,并启发学生去关注塔(包括自己家乡的塔),感受其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

  “头戴尖尖帽,身穿八角袍,身边无依靠,狂风吹不倒”

  问题一:谁能告诉老师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问题二:塔高大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塔的世界。(出示课题)

  2、新课

  A、塔的文化

  问题一:那你知道关于塔的哪些知识呢?

  小 结:那么来听听老师说说关于塔的知识:我们东方的古塔最早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从印度的传入,在我国神州大地上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搭。塔是宗教的特殊象征,大多数塔都是为了保藏经书,纪念佛祖而建造的。比如西安的大雁塔,少林寺的塔林等。(出示课件)

  问题二:最早的砖塔在哪里?最早的木结构塔又在哪里?

  小 结:我国最早的砖塔在河南。最早的木结构的塔是山西应县木塔,整个塔除了都用木建造而成之外,并且没有用一颗钉子。可想而知当时我国建塔技术的高超。

  B、塔的结构特征

  问题一:在我们象山有没有塔?你们见过塔的外形是怎样的?

  小 结:文峰塔

  问题二:塔有哪些特点呢?

  小 结:塔下大上小

  问题三:为什么塔下面大,上面小呢?

  小 结:为了稳定。

  问题四:看着图片塔有哪些部分组成呢?

  小 结:一座完整的塔有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出示教具演示)老师将这三部分拼起来就是一座完整的塔。

  C、欣赏国内外塔的图片,表现塔的雄伟高大

  问题一:仔细观察,这些塔在建筑材料上有什么不同?

  小 结:木材、 砖、石块、钢铁

  问题二:这些塔都给我们高大的感觉,如果把它画下来用什么方式可以使我们的塔显得又高又大呢?(出示三幅教具)老师画了三幅图片请你们比比哪幅最高大,为什么?

  小结:2比1高大,因为加了背景可以衬托

  3比2高大,因为背景很小

  问题三: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突出塔的高大雄伟呢?

  小结:可以把背景画的多一些小一些,也可以加入小飞机在塔前飞过等。

  3、布置作业

  要求: 1、大胆表现一幅塔的作品。

  2、注意塔在画面中的位置及大小。

  3、添加背景等方法体现出塔的高大、雄伟。

  4、展示及评价

  师生互评

  比一比 :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你认为作者还可以从哪里改进可以让塔更高大雄伟呢?

  5、总结:

  塔是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神州大地的骄傲,保护好历史古迹是我们新一代的光荣使命和神圣的职责。

塔的说课稿10

  一、与文本对话,我喜忧参半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捧读课文,我着实喜欢上了这个独自一人游欧洲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她的自立意识,让我这个成人由衷地欣赏与佩服。反思我们的孩子们,大部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未来的世界,我们的孩子凭什么与外国的孩子竞争呢?这确实令人担忧。

  在与文本对话之后,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读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我觉得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设计思路:在阅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升华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说过,学生不是一个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引子,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燃起他们的讨论热情,进而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我期待每一个孩子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三、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学法迁移。

  1、出示世界地图,请学生指出欧洲,再出示欧洲版图找到德国。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来自欧洲德国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2、出示连接语,指名读。师生共同总结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学习方法。

  ①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②边读边批,写下体会。

  ③抓住重点,理解课文。

  ④结合实际,畅谈收获。

  我们就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小姐姐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总结时老师引导,乌塔14岁,我们十一、二岁,她可以说是我们的小姐姐了。这样,可以拉近学生和乌塔之间的距离,进入情境,同时便于学生将自己与乌塔进行比较。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 乌塔独自一人有欧洲好不好呢?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2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认为乌塔这样做非常好的请举手,认为不好的`到黑板上写明理由。理由有以下几条:孤独、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不安全等。

  3、组织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两个问题先读书后交流。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作为反方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各组汇报,辩论开始。

  ⑴自理能力强,能照顾好自己。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很容易交到朋友。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4、播放欧洲风情介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她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大家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看屏幕,出示乌塔的图片,你们想对乌塔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拓展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课后小调查《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分析中外小学生在计算机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塔的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 15 课 ——《埃及的金字塔》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 文。和《秦兵马俑》《音乐之都维也纳》同属第四单元,课文介绍了 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着重描写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 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 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 超人的才干。 整篇课文条理清晰, 语言平实, 描写细致。 常规的教法, 无非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学习说明方法, 了解金字塔的有关知识, 仅此教学, 学生收获的仅仅是一些说明方法, 并不能真正的走进文字, 走进文章的灵魂,走进金字塔,走进埃及,走进古文明。 我们知道,在 21 世纪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40 分钟的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仅凭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 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 发展需求。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不仅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它给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新课标也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 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 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 为了实现以上三点教学目标,在设计时,我准备凭借网络平台沟通课 堂内外,将文字形象化、音效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 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力求体现开放性、自主性、实 践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修养。

  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对处于小学高年级学段的五年级学生来说, 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语 文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但由于孩子们没有去过埃及,所 以对金字塔缺乏了解和具体形象的感知, 对文中语言文字的描写很难 在脑海中形象化,课堂容易显得沉闷、枯燥。因此,充分发挥信息技 术与文本的优化整合,从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根据大纲要求,语文 教学的规律以及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和感悟埃及金字塔工程的宏伟与精巧。

  3、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 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

  新课标里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 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 上,我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 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确,感受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在紧扣朗读的同时,遵循情感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质疑激趣 法直观演示法使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实、完善起来,以激起学生思想 感情上的共鸣,使其受到深刻的情感熏染。

  三、说学法

  1、读中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不应以烦琐地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学生理解 金字塔的特点时, 我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主感 悟。力求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

  2、合作探究法。卓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 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阅读理解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在学生理解与感受金字塔的科 学建造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将阅读理解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 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 更容易理解古代埃及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四、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为了不让课堂显得沉闷,我在一上课就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仿佛 是去埃及观光,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从而引发 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奠定了基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朱熹曾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 理自见得。要理解、领悟文章的语言,首先就要把课文读通读顺。让 学生观看金字塔图片之后,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从而了解学生领会 和运用文章语言的程度。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化抽象为直观,把数字具体化,体会特点 感受金字塔的特点是本文的重点, 课文在介绍时出现的只是一系 列的数字。这些是抽象的,无画面的,孩子们只能浅层次的、机械的 告诉我们金字塔高、大,但如何高、如何大、如何宏伟,还体会的不 够深刻、 具体。 于是我抓住了几组数字, 让它们和周围的事物作对比, 将它们具体化。 “146 米、40 层”的高度,和我们普通的住宅楼作对比,相当于 几个叠加的高度呢?学生很快得出“10 个,需要费力的仰头才能看 到顶。”有了这样真实的感受,自然体会到金字塔的高。

  将数字还原成直接的生活体验,学生们仿佛站在金字塔脚下抬 头仰望,仿佛亲自去抱抱巨大的石块,抽象的数字在脑海中形成了具 体的画面。 文中“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 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让学生动手用 手指试一试,引领他们深入体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们悟得好,读得 好。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提出的问题, 有的通过前面的精读品味已经 找到答案,有的还悬而未决。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又产生了 新的问题。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编题,测试学 习的效果, 品尝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走向课外, 走向生活!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再现文章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对《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还望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塔的说课稿12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所谓的“器”可以理解为:一是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恰当的学习方法。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正是利其“器”所在。它为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文课堂新局面。今天,我要说的《埃及的金字塔》就是一堂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例。

  一、 说教材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从教学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2、写作上很富有特色

  3、网络挖掘素材较多

  基于课文以上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难点设为:运用网络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而教学目标则是:

  (1)、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埃及金字塔的概况、建筑历程等知识,感受它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以及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 说教法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讨论法、发现法、问题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三、 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的学法主要采用“找找、读读、想想、问问、议议”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目标

  一上课,教师就用激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对于人类来说,它充满了神秘,裹着厚厚的面纱。今天,让我们来当一次小小研究员,走近金字塔,了解金字塔,去揭开它厚厚的面纱,好吗?这样一来,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当起了小小研究员,更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一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继而又说:要想当好小小研究员,首先要会发现问题,现在想一想,根据课文或初步浏览网页,说说你最想了解有关金字塔的什么。学生立刻各抒己见,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畅谈自己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提炼出自己的研究主题。

  (二)、多种形式,深入进行研究

  1、研究的准备阶段

  教师建议学生根据研究内容的多少来采用不同的研究形式:个人独立研究或小组合作研究。研究主题范围小的可采用个人独立研究,反之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对于研究目的性还比较模糊,也不知从何入手。因而,我设计了教学导航这一栏。内容如下:个人独立研究建议:(1)、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上网查找相关资料。(2)、仔细阅读资料,归纳研究成果。小组合作研究建议:(1)、根据研究主题寻找合作伙伴。(2)、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研究任务。(3)、查寻相关资料。(4)、汇合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通过以上提示,可以让学生为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备,提高研究效果。

  2、研究的实施阶段

  学生在一切准备好后上网进行研究。通过欣赏精美的图片,阅读文字,观看动画等方式了解与自己所研究相关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相关链接去其它网站查找资料。在这时,教师扮演的只是支持者,解疑者,参与者的角色,如指点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怎样收集资料、怎样整理资料等,但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去探索,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为资料的汇报做好准备。

  五、汇报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通过上网收集了许多资料,了解了许多有关研究课题的知识。在汇报时,可采用个人汇报法,也可以用小组汇报法。汇报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有图解式,如:看图说说金字塔的建筑历程;阅读式,如:介绍金字塔的形状;留言式,如:写写你对某个信息的看法;故事式,如:讲讲有关金字塔的`传说等,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他们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在学生汇报同时,要注意发挥评价的作用,既要有教师的评价,更多的要注意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让每个合作小组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教师引导,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也让学生在评价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学法总结,迁移练习

  在刚才的课堂研究中,学生一定有许多新生成的问题,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研究,因此,这时教师要注意“课外的延伸”,真正让学生从小养成“物物研究、事事研究“的习惯,成为小小研究员。

塔的说课稿13

  《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也是散文单元的经典名篇,翻开《道士塔》,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

  一、说教材

  余秋雨突破了一般史实叙事的方式,对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看着孑立于冽风中,夕阳下的道士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那一场文化浩劫,让我们融入文化中去思考、去谛听。

  从语言风格来看,内蕴丰富而又不失洒脱,诗化的语言与凝练深刻的内涵完美结合,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当然要体会这一点,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习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了解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特点。

  2了解敦煌文化,阅读课文,通晓课文大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

  重点难点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3讨论理解:“造成民族悲剧的根源”。

  来源:考试大-教

  师资格考试

  二、说教法

  在新课标下,要求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表现为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互动。

  一篇文化内蕴深厚、语言优美隽永的散文,最重要的就是拉近课文和学生的距离,我采用多种办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诵读法、提问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造成民族悲剧的根源”上。

  三、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敦煌文化及作者。

  2导入本文后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解析,着重理解文章深邃的 思想和作者的激情。

  3深入探究

  组织四个学习小组通过诵读、品味、讨论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4作业

  作相关的配套练习,巩固所学,并扩展知识面

  以上是我对《道士塔》课前准备的一个基本思路和大概脉络,我想具体的问题还有待在课堂进行中去发现。

塔的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金字塔》由两篇文章组成,一篇是游记《金字塔夕照》,另一篇是说明性材料《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第一篇文章《金字塔夕照》描绘了夕阳下金字塔的美丽景象,第二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一些信息,以及建造胡夫金字塔时的古埃及所取得的成就。学习这篇课文,能让我们对金字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澄、译”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澄”,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两篇文章在介绍金字塔的方式上的不同;搜集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澄、译”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澄”,正确读写词语。

  难点:

  体会两篇文章在介绍金字塔的方式上的不同;搜集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

  本课由两篇文章组成,第一篇文章《金字塔夕照》文字优美,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金字塔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第二篇文章可以让学生默读,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课文前有学习要求,即要让学生了解这两篇文章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哪些不同,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两篇文章分别是从什么角度介绍金字塔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课前要做好预习,除了要自学生字外,还可以查阅金字塔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学习本课,还要结合课文材料多思考,体会金字塔的壮观与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前要安排预习,课堂上安排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题导入

  1.课件出示金字塔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对金字塔的了解。

  2.导入:今天我们再去游览一个著名景点,它就是埃及的金字塔。

  板书:金字塔。

  (2)学习生字词

  1.默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读准多音字“澄”,查字典自主学习。

  2.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会认的字:澄译愧熠遐埃菲黏刃滥淤湛

  (3)学习《金字塔夕照》

  1.读课文,读完之后交流,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总领全文)

  3.第2自然段描绘的景象可以用两个词语概括,在文中找出来。(开阔、雄浑)

  4.齐读第3自然段,体会作者对金字塔的赞美。

  5.作者认为金字塔最吸引人的景色是什么?(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

  (4)学习《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默读课文,说说从文章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2.指名学生回答,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3.结合课文批注,体会金字塔建造的困难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4.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有哪些成就?(天文历法测定一年为365天、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

  5.从这篇课文中,你能推断出金字塔时怎样建成的吗?

小结

  本课由两篇文章组成,《金字塔夕照》展现了夕阳下金字塔开阔而雄浑的美景;《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建造历史、外形信息以及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取得的一些成就,展现了金字塔厚重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感受到了金字塔的神秘。

  六、板书设计

  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夕照中的金字塔开阔雄浑景色迷人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历史、外形特征、体积之大历史悠久

  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位置、取得的成就成就巨大

塔的说课稿15

  我执教的《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第12课,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构造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课教学,我采用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学习与传统语文课堂的讲读法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导入后,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自主学习要求,我就让学生通过点击“背景资料”,了解埃及的有关情况及金字塔的作用,名字的由来等。在讲解完胡夫金字塔后,我让学生自主学习金字塔建造方法及建造过程,并用交流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文教学中,这两部分的内容相对简单,文字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协作学习,完全可以解决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面,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课后,我又设计了“围绕各自的不解之谜”查找电子教材及专题站,“办手抄小报”的作业,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前拓后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并没有放弃语文课应有的任务,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因此,我在教学胡夫金字塔这一段时,没有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而是借助传统语文课的讲读方法,通过读读、讲讲、议议,让学生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知道胡夫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真正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在整个教学中,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电子教材是一个坚实的平台,设计教学时,我只是充分利用了电子教材现有的资源,资源丰富的,语言文字浅显易懂的,我就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文章的难点部分,利用传统讲读法突破。以上是我设计《埃及金字塔》时的一些思路,目标在于探索电子教材平台下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读的有机整合,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专家、领导见谅,多提宝贵意见。

【塔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雄伟的塔教学反思09-22

《乌塔》教学反思02-20

乌塔教学反思07-22

塔机转让合同08-02

介绍广州塔导游词05-17

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学反思07-25

塔机租赁合同11-24

埃及金字塔教学设计02-14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