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说课稿

时间:2024-08-09 23:49: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倍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倍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倍的说课稿

倍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倍的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和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

  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主要运用如下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以森林运动会为开头,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视觉感受能力最强,我为学生提供了黄花、蓝花图片,以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有趣、新鲜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打开了思路,激发了灵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动手操作法:如在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时让学生进行操作并在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填空,学生把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结合起来边摆边说,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求一个数量是另一数量的几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份看作一份,看另一个数量是这样的几份,就是第一个数量的几倍,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的设计有独立活动、也有同桌两人活动。再通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建立了倍的概念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从参观动物运动会引入小动物之间不仅存在相差关系,还存在着倍数关系引入倍的概念

  (二)主动探索,探究新知

  这里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是倍的认识,通过观察蓝花有朵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三份,也就是3个2朵,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之后变化蓝花的朵数。说出黄花的朵数与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能够感受到把蓝花的朵数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第二层次是教学求一个在认识倍的基础上,要求小鹿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除了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外,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表求。结合除法的含义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这样的数量关系。之后是趣味游戏拍拍手,先是老师拍2下请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拍一拍,然后老师拍,全班同学漆器按老师的要求拍一拍,并说说你们拍的是老师的几倍。

  通过几次的尝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摆小棒练习进一步巩固倍的认识。学生通过摆摆说说填填的形式进一步理解了倍的概念。

  (三)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练习内容的设计,由易到难,分层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第一层基础练习是进一步巩固倍的相关知识,并用倍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层是有关倍的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动动小脑筋把红圆和绿圆成倍数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倍的认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力与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

  在这这节课结尾的动动小脑筋这个环节,许多老师对我提出建议说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长了,可以缩短一些时间来让学生来完成补充习题。

  最后没有总结,其实我本来的意图在做完书上的练习之后做一个总结,但是那个总结我只问了学生你认为你学的好吗?却忘记接着问学生你有什么收获,。以至于许多老师都问我你怎么没有总结。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那希望各位老师给以批评指正。

倍的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稿的题目是《倍的意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6、

  二、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后出现的。引导学生用画圆圈图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重 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看: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

  难 点 :在理解倍的意义基础上,掌握求一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学练习本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奇花岛探迷,先复习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推进学习自动生成知识: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 切入举偶,谈话导入

  二、 对话平台

  温故知新

  原来老爷爷在给他做介绍呢:“我今年种了牡丹花和兰花(随机操作课件:牡丹花为1个2,)谁能来说说兰花是(4)个(2)。”

  生回答。

  师:“表现得好,(多媒体)送你们一枝蝴蝶花,看!漂亮吗?”“再来一枝。”

  你看到了什么?数数果实有几个,花朵有几朵?

  “谁会再来说一说这句话?”

  (多媒体)师: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机,万物复苏,老爷爷想把奇花岛打扮得更加美丽,他想在南边的坡上种上一些花。看,爷爷把坑都挖好了。

  师:大家看看爷爷挖的两排坑数有什么关系呢?

  谁再来说说第二排的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几倍?

  师:你知道为什么说第二排的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二倍吗?

  生反馈。

  师:看看大家的劳动成果吧!(多媒体)操作课件以示奖励和赞赏。

  师说:如果老爷爷在第2排再挖3个坑,现在的你们还能发现什么“倍”的关系吗?

  生思考,反馈:第二排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三倍。

  师:你说得真棒!可你知道为什么说第二排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三倍吗?

  师:想知道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个数的'几倍,就先想想第二排的个数里有几个第一排的个数。

  师:孩子们你们表现真的精彩!我提议,大家为自己鼓鼓掌加把油好不好?

  玩中学

  师:3个题目都没有难倒大家,爷爷十分高兴,他要邀请大家到他的后花园去玩玩。

  师:哟!爷爷后花园门口就有两种漂亮的花。嘿,这边墙上还有两行字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喇叭花2朵,白玉兰12朵)

  师:过去我们都用O来表示物体,今天我们用一个O代表一朵花,比如:

  喇叭花:OO

  玉兰花:OO OO OO OO OO OO

  请大家拿出练习本来画一画吧!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绘画,老师巡视。

  生反馈绘画过程和想法。

  师:如果现在请你来圈一圈,你认为应该几个圈一圈?

  师:好,动手圈一圈吧

  把你发现的说给大家听听吧!

  你能试着写出算式吗?

  生反馈

  师:倍不是单位名称,不能带作单位。师小结并板书: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

  齐读

  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大家在奇花岛上获得了一个关于求谁是谁的几倍的秘密方法。学了这么久,大家想不想玩一个刺激的。现在老师要来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好吗?

  学中做

  (操作多媒体:)摆花

  老师在第一排摆上2朵花,在第2排摆上2个2朵,请大家说第2排花的朵数是第一排的几倍并且说出算式。

  老师在第1排增加到4朵,在第二排摆上12朵,学生说倍数以及算式。

  第一排摆上3朵,如果我想让第二排的朵数是第一排的2倍,我该怎么摆?

  大家看看这两排花下面还有3行字,大家齐读题目:

  把第一排的花朵数看成()份,把第2排的花朵数有这样的()份,所以,第2排是第1排的()倍。

  把你想到的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听。

  反馈。齐读。

  玩中乐

  师:美景欣赏够了,我们来做个拍倍数的游戏好吗?

  生拍我跟:生拍2下,我拍6下,说:老师拍的次数是你的3倍。6÷2=3

  我拍生跟:生说倍数,说算式。

  生生互动。

  做中得(多媒体幻灯)

  1、书中练习P46-47

  2、按ESC退出奇花岛课件,切换到幻灯课件。

  3、填空:

  4、课件出示主题图:再过两个多月就要到元旦节了,咱们校长和老师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过得有意义和快乐,决定在那天进行一场文艺演出,瞧!这就是同学们在彩排节目的现场。

  咱们一起把上面的句子读一读吧。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写算式,说想法。

  小结:我们在这节课中学会了什么?

  三、 活动延伸,知识应用与拓展

  量一量班上的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再估一估长度大约是宽度的几倍。

  这里有一封信,是我们刚才离开奇花岛的时候老爷爷悄悄给我的,他告诉我考验完小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记着把这封信读给大家听听。大家想听听老爷爷都给我们写什么了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的见解和认识,欢迎提出您宝贵的意见,谢谢!

倍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2、5的倍数的特征,教师直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需发展的要求。

  2、活动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2、5倍数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倍的说课稿4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习练习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习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两句话的理解,学生易弄混,说不清。这是我在之前对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不够。

倍的说课稿5

  【紧扣特点说教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这是一篇以“文包诗”形式出现的文章。通过一个故事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回味无穷。

  【依据课标说理念】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引领学生去感受体验诗句背后的那份思亲之情、那颗思乡之心。

  【了解学生说学情】

  由于我校一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亲之情。因此教学时,教师重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句,透过诗句走进诗人内心,体验诗人的内心情感。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文悟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想象、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灵活多样说教法】

  根据文包诗课文的特点,我采用诗文对照,情景同现的教学方法。我以诗为核心,以文为对照,以情为串联,以读为本,以悟促读。同时我还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达到景与情的同意,情与景的交融。

  【主动参与说学法】

  学生用想像法,想象诗人王维复杂的内心世界;用朗读感悟法,感悟诗人的思亲之情;用联系生活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人王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透彻理解诗句背后的意思。

  【情感互动说流程】

  板块一:感情调动,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佳节?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过节时你的心情如何?揭示唐朝的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课题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设计意图:节日是这首诗的一根血脉,从“佳节”入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的欲望

  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诗。

  [设计意图:课文是围绕着古诗来写的,引导学生读准、读通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的欲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一)了解为何“思亲”

  通过读文让学生说说王维为什么思念亲人?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两年,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王维离家时年龄小,离家久。教师板画,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明确家乡与长安的地理位置,体会离家之远,朗读表示孤独的词串,引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王维孤独一人作客他乡的寂寞心境。

  (二)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通过品读文中的词句,重点抓住“兴高采烈”、“扶老携幼”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欢度重阳佳节时的热闹快乐。再创设情境,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衬托出王维此时的孤苦伶仃,寂寞冷清,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什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品悟“思亲”之情

  引导学生入文入境,感受王维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乐。抓住“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从而更好地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感受“思亲”之心

  采用教师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让教学回归整体,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中两种情景的对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拉近与诗人心灵的距离,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使学生在读文悟诗中逐步去理解诗意,感悟文字背后的那份深深的思亲之情。]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在什么时候,深深地体会着“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你还知道哪些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有关的诗吗?

  [设计意图:拓展诗句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涵义。课后延伸,将课堂内外的知识沟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彰显重点说板书】

  在板书设计上,我采用简洁、凝练、美观的图文结合的形式,突出本课的重点,起到了辅助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的作用。

倍的说课稿6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融古今之美于一体。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文包诗。

  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以这句为题,让人顿感浓浓的思乡情扑面而来。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优美流畅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用词自然而凝练。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英英学古诗》、《咏华山》等文包诗,对这种形式的教材和诗文对照的教学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对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已经接触过,但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却不清楚。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难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实现心灵体验,感受诗人“独在异乡”行孤影单的寂寞和“每逢佳节”愈发浓郁的乡愁。

  因而我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不同方式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和现代汉语的双重魅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教学中围绕诗眼,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每逢佳节”王维又思念起了什么?以此来“牵动”全文,作为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

  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因此在体悟诗情的过程中,我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1、对比

  以十五岁的孩子多么希望与王维只能形成对比,渴求与现实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从而理解王维内心的凄楚。

  以欢景衬悲情,更显得凄楚异常,感人致深。所以,第二自然段中通过品读重阳节的欢乐场面和王维的内心孤独,感受到强烈的对比,从而真正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的深刻内涵。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2、抓词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抓住两个具体数字,“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演一演“扶老携幼”,换一换“兴高采烈”感受重阳佳节的喜气洋洋;通过板图示意理解“天各一方”;通过引读理解“思绪万千”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品词是为了析句,析句是为了悟情。

  3、想象

  为了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创设情境:王维独在异乡,高兴时只能……伤心时只能……生病时只能……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听老师读课文,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从而读好王维想像与兄弟们欢聚的句子。家乡的兄弟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4、朗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并不断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在课上我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反复朗读,把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如通过一组“词串”的总结、诵读,使学生能很快走入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再读出文字的温度。再如,诵读古诗时,创设不同的场景,让学生以王维的身份吟诵。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最后从古诗入手,再回到古诗结束,首尾呼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丰富课外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倍的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364、420、515、736、1028、905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猜想验证。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

  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三、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高。这时我出示了一组这样的数据。

  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

  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动手摆小棒,一人摆,一人记录。顺便提出要求:摆小棒时,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用几根小棒表示。然后观察各位上的数的和,你发现了什么?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2=3,3是3的倍数”。同时,学生也发现15、18、21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随即说道:“这么简单的数你会了,那么大一点的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组这样的数据: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可以使用计算器,并让学生把结果填到各自的练习卡纸上,然后先跟同桌说说,再把结果汇报结果给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这也正应了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四、归纳总结。

  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五、实践应用。

  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1:课本P19做一做1。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35451003328767488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练习2:

  ①P21页(5、6题),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增设了3道发展题。

  ②把数娃娃送回家。题目如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选择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练习3:P21(7题)

  7、在口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口74口2口4465口12口1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六、拓展延伸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设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倍的说课稿8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叶圣陶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根据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实实的、不可磨灭地记在学生的心里。”生态课堂也指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自然、真切,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体会、去感悟、去品读,从而达到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教师是引导,而不是指导。

  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展。

  第一部分:了解王维,激发探究的兴趣。

  我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同学读一读。随即指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诗人王维。请学生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讲述王维的生平。并提问:读了这首古诗,你觉得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回答:思念,从“倍思亲”看出来的,这样整堂课的主题一下就凸显出来了。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读课文,感悟文包诗的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一、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二、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小结:“是呀,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从而提出文包诗的特点:诗文结合,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因此以后遇到此类文章时,即使老师不讲解,你也能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研读,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在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请学生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给在外地的亲人打电话。【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柏拉图说过:“强迫记忆的知识是不会留在心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必定乐学、原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外 心绪不宁

  倍思亲

  触景生情 提笔写诗

倍的说课稿9

  一、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二、教学目标:

  由于故事发生在作者回忆年少时的事,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容易把握对文本的情感理解。特别是文章中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为此,我在第一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其中,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重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既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又能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呢?我试着努力创设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在步步推移的说一说、读一读、听一听、评一评等学习活动中,体会诗人重阳佳节,身居外地,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板书:佳节)“佳节”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像这样美好的节日有哪些?你喜欢这些佳节吗?选择一个说说。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

  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

  3、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从“佳节”入手,回忆学生欢度佳节的情景,然后,笔锋一转,揭示王维在重阳佳节的感叹,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词语: 单独 异乡 回忆

  思念 兄弟 挽着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文中理解)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 头插茱萸“偏旁、插图” 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

  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这指什么节?(重阳节)现在,你理解课题的意思了吗?(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课本,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以读为主,通过个别读、评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读课文,情感涌现

  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佳节如此思念亲人呢?读读课文1—3小节,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2、组织交流。

  (第一自然段)

  A: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说明王维很小便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你们几岁了?15岁,正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而王维却远离了家乡,而且这一走就是两年。)你们从两年,又有何感受?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叫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此环节,抓住两个具体数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王维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

  第2自然段

  过渡: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还有原因吗?

  B: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

  (1)、重阳佳节、合家团聚的日子,王维漫步街头,看到了什么?(人们扶老携幼,……)王维还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谁来读?(指名读)

  (2)别人欢度重阳都喜气洋洋,非常热闹,而王维却独自一人,当他看着(引读下一句)

  平时常想家的王维,此时更加思念亲人,谁来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再读)

  触景生情,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谁再读?

  你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3)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此刻却孤身一人,独在异乡,怎能不思念家乡、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

  (此环节,由文本拓展到生活,感受重阳佳节的热闹情景,正好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照,触景生情,睹景思人。)

  C:第三自然段

  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预设: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和亲人过重阳节的快乐情景;由过去的快乐想到了现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浮想联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引读第1、2句)而如今(引读第3句)王维思念着他的亲人,他的兄弟们一定也在思念着他。(引读第4句)

  文中的……,更让我们知道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个词语就是这个意思,是哪个词?(思绪万千)你理解了思绪万千,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思绪万千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

  (此环节,启发学生想象以前和兄弟们登高远眺的情景,联系生活的实际,深切体会到现在的遗憾,感受诗人内心的激情与神往。)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摆正姿势,指导写字

  指导写字“重”

倍的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单元,即情感体验单元,意在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即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作者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提高与升华。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

  教学难点:

  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法学法:

  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教学之功,贵在导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体会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这一特点。特制订了以“问难质疑法”为主、朗读品味法、情景陶冶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教学。朗读训练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并体会诗人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法:我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为主干线索贯穿全文,讨论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为辅的`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我将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里我将采用多媒体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揭课题,悟诗题。

  诗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诗题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因此我从诗题入手,请同学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以此来查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成度和为下面学习解剖课文打下良好的铺垫基础。

  二、读文本,解诗意。

  “孤独”和“思念”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这两个关键词,才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每一句的理解我都紧紧围绕“孤独”和“思念”展开渲染、指导、理解。

  三、括全文,延思念。

  通过介绍其它诗人因为想念家乡而写下的诗句,借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对课文的理解融入进朗读中。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 更加孤独

  比 更加思念

倍的说课稿11

  一、教材

  《出辞气远鄙倍》是语文版高中教材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九课。

  《<论语>选读》是新课程教材“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它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评价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里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等方面。

  《<论语>选读》的课文按主题编排,全书共15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出辞气远鄙倍》编入“学习与教育”类,侧重讲语言的社会意义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辨析古今词义,积累文言词汇。

  2.技能目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文明用语习惯。

  3.情感目标:认识文明用语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明用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1)诵读法。

  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注释、查阅字典,准确掌握课文生僻字词读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形式分三种:

  一是教师范读,学生留意关键语句的读音;二是请语文成绩中等的学生个别诵读,以发现学生诵读中在字音、断句、节奏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学生齐读,培养语感,加深理解。在课堂上,每章内容学生至少读三遍。

  (2)讲解法。

  理解实词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进一步把握孔子关于言语主张的前提。因此,教材注释里提到的词语,提醒学生自学;学生比较生疏的词语,就作些必要的讲解;关键的语句,也为学生提供解释、翻译方面的帮助。

  如,课题,就给学生比较具体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个语句的同时,对本课内容有基本的了解。

  出辞气远鄙倍

  辞气:言辞语调

  远:远离,形容词作动词

  鄙:粗野,鄙陋

  倍:通“背”,乖戾、乖张(性格、语言、行为别扭,不合情理)

  出辞气远鄙倍: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做到文雅、

  和气,体现人文关怀。

  (3)探究法。

  选取重点实词,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累,探究词义,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结合语言积累,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例、

  疾(疾病→疾苦→缺点→厌恶→妒忌)

  基本意义:

  疾病,指一般疾病。

  有时指“重病”,如文中“曾子有疾”。

  同义词是“病”,病重。

  引申义:

  ①疾苦、痛苦: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萧丞相世家》)

  ②缺点、毛病: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③厌恶、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辞。(《论语》)

  ④妒忌: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传》)

  (4)直译法。

  针对学生文白对译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根据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中存在的随意添加、遗漏词语,文白夹杂等问题,教学生“直译”的方法,即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将文言对译成现代白话,特别注意将文言文里的单音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例,

  文言文:动 容貌, 远 暴 慢。

  ↓ ↓ ↓ ↓ ↓

  现代文:整肃 仪容举止, 远离 粗暴、 怠慢。

  (5)情景法。

  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引入了“情景法”。

  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体味,引入带有情景鲜明的故事,让学生体味语言的妙处。

  如教学中引入电视剧《鲁智深》片断:

  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发为僧。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法 师: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能。

  法 师: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能。

  法 师: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犹豫)……

  法 师:(高声催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知道了。

  要叫鲁智深不近女人,不饮酒,他能做到。倘要叫他容忍世间恶人,实在难办。但此时若回“不能”,则法师必不收留他,他便无藏身之处了。因此来了个灵活应付,回答“知道了”,法师面前过了关,又不违背自己的人生原则,两全其美。从这个意义上,鲁智深“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二是要求学生三人编为一个语言情景小组,自主创设语言情景,设计文明用语。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本课前三章。

  教学步骤分为“课堂导语”和“课文理解与探究”两大板块。

  “课堂导语”采用故事导入法。用两个故事异入新课:一个是《西游记》里唐僧让猪八戒去问路的故事;另一个是温总理到云南视察灾情一事,以引起学生对语言的重视。

  “课文理解与探究”是课堂的核心内容。

  “课文理解与探究”有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章为例):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甲朗读第一章,学生乙点评朗读情况,纠正可能出现的误读。如,“笾”应读“biān”。

  (2)温习注释里与第一章相关的重点实词、虚词。(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利用注释阅读文言文、积累实词、虚词的习惯)

  贵:重视

  所贵:“所”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即“看重的”。

  道:礼仪

  动:变动,这里指整肃

  2.一词多义的归纳、探究。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找到与探究的重点词语相关的例句、并结合语境体味含义,探究基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3.学生甲翻译第一章,学生乙补充、纠正可能出现的误译。

  提示学生翻译遵循“直译”的原则,不可随意添加、遗漏原文词语,不可文白夹杂。

  4.内容理解、探究

  (1)曾子为什么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学生探究:……

  教师归纳:曾子与孟敬子的政治立场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之前,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有引出话题的作用。“鸟畏死,病作痛,故鸣哀;人将故(死),恋生活,故言善。”这是拉开话茬。接下来,曾子说出了君子在道德上应该重视的三个方面。

  (2)曾子认为在礼仪方面,君子应该重视的有哪三个方面?

  学生探究:……

  教师归纳: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强调了对举止容貌方面的指导作用;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强调礼对外在表情和内在感情方面的指导作用;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强调礼对语言语气方面的指导。礼养于中则行于外。打好礼的思想基础,言谈举止就会合于礼。这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对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六、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的原则:书写简明,思路清晰,实用精当

  2.板书展示:

  容貌:仪容举止(今:相貌)

  君子重礼仪 颜色:脸色神情(今:色彩)

  辞气:言辞语气(今:表情、内容)

  躁:浮躁,急躁,不沉稳

  言辞有“三愆” 隐:隐瞒,不坦荡

  瞽:盲人,没眼色

  七、作业

  1.设计作文的原则: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2.作业展示:

  (1)背诵并默写第一至三章。

  (2)让学生收集社会生活中不得体用语三条,并提出改正意见。

  (3)师生之间交流设计三条学生使用的文明用语。

倍的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4、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拍手游戏与画一画的练习。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五、教学反思:

  1、数学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我设计了这一节课,不管是导入,还是用多种鼓励形式,如拍手,并把鼓励与新课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地变通教材,将生活融入教材,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数学活动化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倍”是一个很抽象概念,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拍一拍、画一画、猜一猜等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初步感知概念到逐步建立倍的概念,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倍的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㈡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㈢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课的开始从比较梨和苹果的个数开始,让学生看图说话比较两数之间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引出要学习新课内容——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过3个梨和6个苹果的比较,圈一圈,发现6个苹果即为2个3,从而引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减少梨的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苹果与梨的倍数关系,最后比较3次的变式提出:苹果都是6个,为什么每次分的个数都不一样呢?让学生思考、讨论 ,初步感受到苹果是梨的几倍,要以梨的个数为标准,苹果有几个这样的几份,就是梨的几倍。

  2、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让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画之前,让学生思考:怎么画才能一眼看出圆形是三角形的几倍? 再通过比较上面的两题:○的个数都是△的2倍,为什么第一次画4个,第二次画8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得出:△的个数不同,也就是标准不一样,所以它的几倍也不一样。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

  (三)练习提高

  巩固练习,是本节课学生消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道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时再一次明确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设计时注重一题多用,希望能最大的发挥习题的作用。

  第一题练习让学生承接上面的'画一画,自己编出一道倍数关系的图,在编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把谁当做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再通过展示作品,在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倍的认识。

  第二题练习设计为选择题,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倍的概念。

  第三题练习为说一说,出示4个数字,让学生选择两个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形象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飞跃,通过这样的练习能锻炼学生的数感。

  第四题的练习是一道提高练习,将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三个数,需要学生更有序的进行思考。

倍的说课稿14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倍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74页内容,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但倍的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之前学生已经理解掌握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让学生以实际操作为基础,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建立起“倍”的概念。通过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中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倍的'概念。

  三、教具和学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彩色花片

  学具准备:20根小棒、12个圆片

  四、教法和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摆花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说理,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总结概况。

  五、教学流程的设计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课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五个部分:

  流程一:初步感知“倍”的概念,理解倍是研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个流程分两个层次教学。

  第一层次,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几只小狗?(2只) 几只花猫?(4只)如果把每2只看作一份,4只里面有几个2只?

  【设计思路】: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看图说话,寓学于情,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初步渗透倍的概念。

  第二层次,在黑板上贴出2朵蓝花、2朵红花。让学生理解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2朵黄花也有这样的一份,从而引导学生发现6朵黄花里面有这样的3份,并能用圈表示“一份”这一概念。

  讲解说明:蓝花有2朵,把2朵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设计思路】:处理例题时首先从一份下手,让学生先理解“一份”的概念,并在板书过程中有意识的用彩色粉笔圈出份数,直观地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直观的指引,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的含义。

  流程二:深化理解“倍”的概念,渗透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思考方法

  课件出示第7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同桌合作,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完成书上填空。

  指名回报过程,课件配合演示。

  【设计思路】:本环节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中,理解要求第二排小棒的根数是第一排的几倍,就是看第二排小棒里面有几个3根,为后面除法算式的出现做好铺垫。

  流程三:构建“倍”与乘除法含义之间的联系,学会运用算式解决倍的相关问题

  在黑板上贴出2朵蓝花、8朵红花,出示教材上的填空:红花有( )个2朵,红花是蓝花的( )倍。

  让学生先圈一圈、填一填,再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列出算式算出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吗?

  【设计思路】:因为有了前面理解的基础,出现要求红花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这个问题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直接让学生回顾除法的含义,想到可以用除法解决这样的问题,顺理成章的写出除法算式解决问题。

  流程四: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两个方面的练习:基本练习和趣味拓展练习。

  1、基本练习:完成教材第74页“想想做做”第1、3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强调:把绿带子看作1份,红带子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5倍。

  第3题,让学生先用课前准备好的小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同桌互相说一说,把谁的数量看作一份?第二排物体的数量有这样的几份?

  再让学生独立连一连,完成填空。集体反馈。

  2、趣味练习。

  ①课件出示前面的动物情境图,请学生用“倍”说句话。

  ②教师说学生画:先画3个三角形,再画12个圆形,问:圆形的个数是三角形的几倍?

  ③拍手游戏:教师拍3下,请学生拍手,拍手次数是教师的3倍;

  同桌做拍手游戏。

  【设计思路】:本节课练习环节,是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掌握倍的知识的重要环节,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练习的设计突出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流程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板书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倍”的知识。

  七、总体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和思考理解倍的概念及形成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强化了教与学的实效性,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倍的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倍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倍的认识说课稿02-17

倍的认识的教学设计01-03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10-12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8-08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9-17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15篇03-06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1-24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02-15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