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说课稿

时间:2024-10-20 22:37: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本课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学习的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逾越。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怎样让学生体会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的应用价值,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感觉这一层上呢?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CAI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V=a3[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说课稿2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V=a·a·a,也可以写成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要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本课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学习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逾越。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怎样让学生体会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的应用价值,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感觉这一层上呢?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2.自制CAI。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2)通过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2)概括体积公式。①引导学生观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V=aaa,也可以写成a 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 ”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说课稿】相关文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08-29

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12-2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4-2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4篇09-1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反思12-2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6-2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6-29

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06-06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