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8-26 23:56: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生活迎新年

  二、说教材

  (一)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结构特点

  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的内容,通过课堂的学习将本册前几个单元分数的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加以整合,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节课教材中安排的3个活动:节日里的活动,长跑接力和有奖游戏,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趣味性与挑战性,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二)、教学目标

  1、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寻找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倾听表达等能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基本概念,让学生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与发展。

  四、说学法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倍数与因数,以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等知识,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因为有很多的学生对于以上所学知识能理解,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待在活动中巩固和提高

  (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法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2、合作交流法.

  课上设计同桌互说、集体汇报等交流活动,完善学生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即将迎来新年,新年里你们一定会计划做许多事情,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我要练习跳舞。

  生:我要去商店买东西。

  生:我要学画画。

  生:我要回奶奶家。

  生:我要回姥姥家。

  生:我要和老师、同学开联欢会

  ……

  师:可见同学们在迎新年的这个节日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淘气、笑笑班节日里的活动呢?

  生齐:想

  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淘气、笑笑班迎新年的活动(板书课题:迎新年)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活动之一:迎新年

  师:请看淘气和笑笑班所有同学节日里的'活动。

  (PPT出示教材第91页的表格)

  生:仔细观察PPT中的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生:……

  师:根据大家获取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自由提问题.大家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把表格填完整.

  生:表格中应分别填3/10 、1/5 3/20 1/4 1/10

  [根据表格,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因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活动之二:长跑接力

  师:刚才对我们对淘气、笑笑班新年里的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可我们学校新年也有活动安排,那就是准备举办一次长跑接力活动。共有5个接力点,你想一想,5个接力点的位置应该在哪里?(生都陷入了沉思,稍候有一小男孩举起了手)

  生1:老师,这5个接力点包括起点和终点吗?

  生2:我认为包括,图中加上起点和终点共5个点,不正好吗?

  生3:我认为5个接力点不包括起点和终点。你看吧,如果包括,那中间一共才3个点。

  生4:就是,刚才题中说的是5个接力点,绝对不包含起点和终点。(迫不及待)

  (这时,下面很多同学发出了“就是”的声音,都同意生3与生4的看法)

  师:五个接力点都在长跑路线上,请根据下表确定位置.(PPT出示书中插图)

  距起点的距离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第1接力点

  1/4

  第2接力点

  1/3

  第3接力点

  1/2

  第4接力点

  2/3

  第5接力点

  3/4

  (学生们有的拿铅笔先试着轻轻地分着,画着,像是在估计着调整着,有的是拿着尺子在量线路的长度,还有的标过又用橡皮擦擦重新又开始算……)

  师: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生1:我是根据分数进行估计的。

  生2:我是用眼睛大致估计的。

  ……

  师:课件上做的有可以拖动的点,点着它并拖动就可以放在线路的任意位置。

  师:大家觉得这五个接力点确定得公平吗?

  生:讨论一翻后认为不公平.

  师:怎样设计才公平呢?

  生讨论后汇报:如果线路的总长为整体1,那每个接力点的位置该是

  生1:1/6、2/6、3/6、4/6、5/6

  生2补充:1/6、1/3、1/2、2/3、5/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5个公平接力点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集中的智慧,利用多次讨论来解决接力点的设计位置,探讨接力点设计的是否合理等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推理能力]

  活动之三:有奖游戏。

  师:新年里的活动可真丰富,许多有奖游戏等着大家来选择呢?

  (媒体出示课本第92页活动(2)的内容)

  师:你觉得哪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大?你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生1:我选第3个游戏,因为得奖的可能性大。

  师:那它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2/4。

  生2:也可以是1/2。

  师:其它2个游戏的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5:第一个红球的可能性是1/10,绿球的可能性是1/5。

  生6:我认为第二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较难得出。

  师:为什么?

  生6:因为每场电影的人数是不同的,所以难以确定得奖率。

  师:那你们最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很多同学都选择游戏3)

  (三)知识的运用

  师:昨天让大家调查生活中的有奖游戏,让我们把调查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一种游戏最有吸引力。

  生:汇报交流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在迎新年的一个个游戏活动中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大家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课下请你也来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师:我们今天要来研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可是自然数那么多,我们能一个一个研究吗?

  生:不能。那样的话永远也研究不了,自然数太多了,是无限的。

  师:那怎么办呢?

  (同桌讨论)

  生:我们可以先研究小范围里面的数。再推广。

  师:他的想法真棒!那我们就先确定一个比较小的范围1-100,看看这100个数里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1-100中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那么在所有的自然数中,是不是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呢?

  生:(凌乱地回答)是!

  师:肯定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证明这个猜测对不对,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那如何验证呢?有那么多自然数啊?

  (同桌讨论)

  生:可以找一个数看一看。

  师:找怎样的数呢?怎么看一看呢?谁能说得更明白呢?

  生:就是找一个末尾是0或者5的数,然后除以5看看,能不能除得尽。

  师:哦,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数,那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也适合。

  如果找得到这样的数,那就是有了反例,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不适合。

  (学生在本子上举例)

  ……

  师:我们举了大量的例子,没有找到反例。那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了呢?

  生: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在怎样的范围内呢?

  生:在自然数中,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那这个数一定是5的倍数。

  师:当然,我们研究的是不是0的自然数。

  ……(练习)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了。那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呢?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并启发)

  生1:我们先确定了一个范围。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不确定范围的话,数太多了,不可能研究得完。

  生2:我们找到了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特征后,就把范围扩大到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进行了猜想。

  生3:猜想后,我们又进行了验证。

  师: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验证的呢?

  生4:举例。看看有没有反例。

  师:说得真好,最后我们才得出了结论——在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中,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5或0。然后运用这些结论能快速判断。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个研究过程说一说呢?(同桌说——全班说)

  ……

  师:那2个倍数特征我们怎么研究呢?

  生:也是先确定范围,寻找一定范围内的2的倍数特征。然后扩大范围,举例,寻找反例,最后得出结论。

  师:那我们就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四人一小组开始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求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已学过的图形。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索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好)。请大家拿出信封内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听好了,既然是游戏当然就有游戏规则,请想一想,如何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

  4、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师:如果我们知道长方形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从而引导学生可以先求长方形面积,再算它的一半就可以

  那么如果有一块花坛形状是这样普通的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大家有兴趣吗?(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同时在拼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2、操作探索。

  (1)小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交流。(学生积极踊跃的动手动脑,教师融入其中并适当给以启发)

  3、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方法找到了吗?哪个小组上来汇报?

  生:好,我们拿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我们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进行旋转,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发现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底。高等于这个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检测导结

  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小结。

  通过分层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应用,又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变形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三角形的面积》。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这一部份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3、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获得知识。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参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课运用实验操作法,引导法,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演示、讨论来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法获取知识,进行总结。然后收集信息并处理信息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让学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及复习三角形的特征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展示、交流。

  3、讨论问题。

  ①分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原图形面积的关系?

  ②分得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图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4、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5、教师归纳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知识运用

  首先、运用公式解答教材例2,找中、差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计算过程,老师集体订正。其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多媒体出示不同等级的练习题,学生练习巩固。

  (四)、教师课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宋冲冲。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法》。我将从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要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整数乘法,后面是本教材的小数除法,所以学好这个课时为学好以后的小数除法打下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类推能力、判断能力等。

  3.渗透理论来源于时间和转化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乘法意义和小数乘法法则

  2.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逻辑的学科。因此我的课堂能使学生的逻辑能力增强。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结合、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知识和材料开头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设备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认识。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练习,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并能用于社会实践。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我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应用。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作业布置。

  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练习,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减负的目的。

  七、结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 ,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内容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几何初步知识的安排特点是:从一年级第一册教材起逐步安排学生能够接受的几何初步知识,其中第六册教材中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八册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册(第九册)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若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学习得如何,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1.用Flash对照教材上的插图制成复合课件为教师的演示教具;

  2.剪成一个长为40厘米,宽为30厘米的长方形和底为4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为教师演示教具;

  3、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教学环节:

  根据新课程理念,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从而妥善的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完成好,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复习迁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掌握新概念。这是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合用这一途径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

  1.出示长方形教具:一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出示平行四边形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谁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3.比较黑板上长方形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

  在这里通过第1、2两道题的复习,使学生清楚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清楚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第3题的练习,产生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动机与欲望,教师由此引出新课。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仅靠肉眼观察是不够的,必须科学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才能正确比较。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 引导发现

  在这里,我化抽象为具体,将书中的插图整合到一起制成课件,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首先通过数方格引导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具体做法如下:

  1、出示复合Flash课件,从中取出一个小正方形,使学生明确,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让学生观察图中出示长方形,让学生数一数,长、宽及面积各是多少?

  3、在图中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它的底、高及面积各是多少?(出现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4、观察数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然后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具体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很不方便,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对边做一条高,然后沿这条高线用剪刀剪开,将剪开后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

  3、出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加强学生印象,辅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分组观察思考:把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较。提问:①面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times;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times;高。(板书)

  5、公式用字母表示。这一步骤需要使学生清楚每个字母的含义,并且知道S=amiddot;h也可以写成S=ah。(板书)

  6、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看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然后让学生比较新课开始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解除悬念。再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中的例题,在教师的扶持下,让学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齐做,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三、巩固深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为学生设计了梯度练习,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化,习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增删。

  1、 求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cm)(给出几个平行四边形图形。)

  2、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出两个平行四边形试判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谈谈你有什么发现?

  3、铺一块底20米,高15米的平行四边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售价15元,铺这块草坪总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我总结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略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times;高

  S=amiddot;h或S=ah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所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实现发现学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泰山小学的高崇辉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基本性质。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我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63页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比较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并将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多媒体。

  接着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ldquo;同学们喜欢喝蜂蜜水吗?rdquo;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蜂蜜水,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两杯蜂蜜水,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有的同学会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divide;40=180divide;20;有的同学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学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感受到ldquo;数学源于生活rdquo;。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1、 猜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帮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内容各是什么吗?

  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说出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

  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词很关键?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

  这回你们又会想到什么呢?(比的基本性质)那么,比的基本性质该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它。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 实践探究

  师:观察除法的基本性质(手指向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4)强调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认为哪些词语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点什么?(同时、相同、0除外)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据表达、建立在对意义求真求准的对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 教学例1

  1、说明。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板书: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2、讨论:怎么理解ldquo;最简单的整数比rdquo;这个概念?在小组里议一议。

  3、指名汇报,形成共识:

  ㈠必须是一个比;㈡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㈢前项与后项互质。

  4、化简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各抒己见说出不同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ldquo;最简单的整数比rdquo;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摒弃了由典型的个例入手解释ldquo;最简单整数比rdquo;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采用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认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同时,教师试图通过对较简单的整数比的化简,给学生一个运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为前后项是分数、小数的比的化简作了ldquo;跳一跳,可摘到果子rdquo;式的充要铺垫。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基础上进行组间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提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使学生思维进入高潮。

  四、实践运用

  我设计了四部分练习题。

  第一部分填空题包括3道题:

  1、3:8=(3times;2):(8times;□)

  2、15:10=(15divide;□):(10divide;5)

  3、5:3=(5times;□):(3times;□)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题使学生在填空过程中体会到可以填ldquo;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数rdquo;,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第二部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各题

  (1)4 :15=(4times;3):(15divide;3) ( )

  (2)3/5:4/7=(3/5times;6):( 4/7times;6) ( )

  (3)10 :15=(10divide;5):(15divide;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上课前老 师统计了咱们班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下面同学自己读题,然后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可商量解决。

  我们班共有学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请写出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在课外小组活动中,我们班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4,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8,请写出参加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参加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舞蹈小组的1。5倍,请写出参加体育小组和舞蹈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进行ldquo;再创造rdquo;

  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有了ldquo;应用味rdquo;,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尊重学生各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第四部分思考题

  1:8=(1+4):(8+□) 6:10=(6-3):(10divide;□)

  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评价体验

  比的基本性质,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发现的,并能根据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回顾我们的学习过程,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受。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老师批评指正。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在学习《稍复杂的方程(二)》之前,学生已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并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面知识的提高深化,也是列方程,解方程内容的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学会列形如ax+bc=d的方程解决一些简略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接洽。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学会解形如ax+bc=d的方程。教学难点定为:列方程和解方程

  三、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一个“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情境,接着向学生出示问题:为了给运动员加油助威,我们班买了10个鼓掌板和20个拉拉球,已知每个鼓掌板3.5元,每个拉拉球2.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在这里我主要是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接着出示图片说:运动员比赛很辛苦,所以老师还给他们买了水果。再提问:你从图片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苹果和梨各买了2千克,共花了10.4元,已知梨每千克2.8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出学习目标:

  (1)、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列出比较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

  (2)、求比较复杂的方程的解的方法。

  并板书课题:稍复杂的方程(二)

  让学生热情投入到解决问题中来。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几个小环节。

  1、独立探究

  让学生独立尝试列出比较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我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便于学生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我把学生分成4个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3、教师讲评,优化算法

  在解答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算法,有的直接列算式,有的设未知数列方程,我对他们的方法都给予肯定。但是及时引导他们,直接列式计算比较麻烦,引导他们进行算法优化。我再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板书:

  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把小括号看做一个整体,先同时除以2)

  在这个阶段,我让学生平等参与学习,讨论。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解决和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作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因此我让学生做了多种形式的练习。

  1、单一练习题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方程,让学生进行计算。(老师这里也有三个方程,你能帮我解决吗?):

  2×3.2+2x=18.4

  5x-4×1.25=7.5

  2(x+1.5)=8

  2、巩固练习题

  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第1、第2、第4题。第2题要求学生看懂图意,列出方程,同样用算术法解答。第四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列方程解答。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比较简单的算法,进而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第四部分是回顾总结,完善认知。最后请学生谈一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首先读懂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找出等量。

  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求解。

  4、验算并写出答语。

  五、说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二)

  设苹果每千克为x元,则

  (2.8+x)×2=10.4

  2.8+x=5.2

  x=2.4

  (把小括号看做一个整体,先同时除以2,再求出未知数x的值。)

  这节课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抓住特点。使学生很容易记住列方程和解方程的步骤。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方法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视图与投影”是《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是在二年级上册,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为以后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作准备。第二学段是在五年级上册,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第一学段的教材中展示了三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景图,下面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位置关系和形状。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使学生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面,一次观察最多只能观察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2.通过观察、想像、操作等数学活动,能够而且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一个、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但他们的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一个、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从三个不同方向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教具、学具准备和过

  1.教具、学具的准备

  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必须充分。在这节课上,我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学生也准备了相应的学具,供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而自主地获取新知,从而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2.教学过程

  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贯穿整堂课,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而不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1.教学例1。

  通过观察长方体物体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时,分以下两步进行。

  (1)提供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观察时,通过学生的示范,使观察姿势不正确的学生明白自己为何很难只看到一个面,强调视线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说一说自己从这几个方向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

  2.教学例2。

  例1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的,例2是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进一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先让学生分别观察球体和圆柱,说说看到了什么形状。再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想像一下,从不同角度看,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形状进行验证。

  三、教学研究重点

  本学期的教学研究重点是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本节课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例2时,教师呈现球体和圆柱的组合形体,让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与关系时,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给出的形状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同时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和小数除法做了铺垫。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买风筝”的生活情景,接着用“迁移类推法”“引导发现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引导学生由整数乘法的经验类推到小数乘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那我们一起到风筝小店去选一选自己喜欢的风筝吧!紧接着我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及单价,让学生说说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个?

  本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课堂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设计熟悉的“买风筝”活动为背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易于激发童心童趣,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法”“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理当重点突破。我是这样做的:

  (一)出示例1。每个蝴蝶风筝3。5元,买3个要多少钱?

  我让学生说说例1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算出结果,并记录自己计算的过程。

  我发现有些学生用3。5+3。5+3。5的方法,还有些学生用3元乘以3再加上5角乘以3元,得出结果再把角换成元,还有些学生用35角乘以3,最后把结果再换成元,更有些学生用3。5乘3的竖式进行计算。我让这些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进行展示。

  接着我让学生比一比,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通过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知道用乘法计算更简便,再展示学生列竖式中不同的对位方式,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整数要先按整数乘法来计算,所以列竖式时是末尾对齐。再让学生运用乘法竖式计算做一做的题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我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差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渗透优化意识,而同步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例2。

  1、出示算式:0。72×5,引发学生思考0。72不是以“元”作为单位了,你又应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引导概括: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得到72×5=360,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积不变,积360应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并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3。5×3的积是一位小数,0。72×5的积是两位小数?从而得出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关。最后再让学生与同桌说说小数乘整数列竖式时应该怎样去做?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我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在思考中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反复的思考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中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题。

  我安排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并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提高题。

  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检验并提高学生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力。我安排了《练习一》第1题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拓展题:

  《练习一》第2、3题。

  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有难度,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我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堂。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洁明了,能清晰的再现教学过程。

  【说小结】

  本课教学,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手段,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转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说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从一个小狗活动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弧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二.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预备年级的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难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圆的无限平均分割,弧长无限的接近线段的理解以及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刚迈入初中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1.复习(1)长方形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解决。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问题: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圆的面积呢?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

  (2)实验操作: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

  (3)动画展示

  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4)得出结论:

  启发1: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

  启发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再次展示动画。

  设圆的半径为r

  启发学生寻找规律,由圆的周长为2pi;r,推导得出长方形长为pi;r,宽为r,

  圆的面积。

  4.实际应用

  (1)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求小狗活动范围的.最大面积问题?

  (2)例题讲解

  例题1: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24分米,求这个圆的面积

  注意书写格式:1)写出公式2)代入数字3)计算结果4)写出单位。

  (3)巩固思考

  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求桌面的面积。你能够帮助小明回答吗?

  (4)巩固练习

  例2.一个圆形花坛,周围栏杆的长是25.12米,这个花坛的种植面积是多少?(pi;asymp;3.14)

  练习:

  1.判断题

  (1)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圆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2.把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

  40cm

  3.一块直径为40厘米的圆形铝板上,

  有4个半径为5厘米的小孔,这块铝板

  的面积是多少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3)已知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是否也可以求圆的面积呢?如何求。

  6.布置作业

  P105练习3.3(1)2,3。

  P106习题3.31,2。

  六.评价分析:

  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公式的形式过程,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实施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举手情况,题目的解答情况,学生讨论小结的结果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好教后感笔录,以便今后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圆的面积第二节课的目的主要是巩固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对小数除法也有初步的接触并有一定的认识。它是在整数除法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也是为今后学习小数除以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四、教学手段

  课件、卡片、等

  五、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与设计思想:

  《课标》指出:数学课里的计算课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结果的计算,更重要的`是算法的分析过程与算理的归纳。新知的构建,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是环环相扣、渐进深入。所以我在新课前设计了课前复习。

  (二)教法的确定: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呢?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这节课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要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利用教材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除以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法的指导要寓于教学的始终,结合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可能出现的困难,给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根据学生学情实际,重点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按以下五个环节组织进行:复习导入,情境引领、探究新知,归纳总结,巩固运用,课堂小结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复习引入

  36÷3=54÷6=120÷6=

  2、填空

  0.2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7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45里面有()个百分之一

  1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6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6.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2.4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设计意图: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以整数的学习搭建认知桥梁。

  2、情境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出示了教材中“体育锻炼”的生活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重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

  (2)适时点拨,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各种算法。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算理。“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

  (5)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6)对各种算法做初步的判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一种简便的算法,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指导学生列出的竖式22.4÷4后,老师用纸盖住被除数小数点后面的4,问学生22÷4会计算吗?学生算出后,提问这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20个个十分之一或者2个一,这是把盖住的纸揭去,并且把小数点后面的4写在2的后面,问学生:24又表示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回答:24个十分之一。教师接着问: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应该是多少呢?(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在6前面点上小数点)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在竖式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是对齐的。

  2、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巩固新知,请同学们自己列出算式73.8÷9=4.2

  3、课堂练习6.25÷5= 26.4÷4= 14.7÷7= 43.5÷15=

  4、回顾小结

  让学生畅谈收获,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总之,本课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多,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交流和探索,去发现和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和发展。

  5、课后反思

  由于本人是新手,对一些教育理念的认识比较浅显,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许多不足。例如:对课堂的整体把控、对学生引导、教师的基本技能及课堂用语凝练有待提高。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点评和指导。

  6、教学中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我们精心的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的学习。达到学生学会新知的目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6)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拿出课前准备得长方体物体,同桌合作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惑。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并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学习的经验。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所掌握的不仅仅是面积计算的公式,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更获得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有效的实施正迁移。设计本课时,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进行“拼合转化”的思想束缚,大胆的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转化、作品展示,结合电教媒体的使用,理清学生的思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拟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自主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课中主题图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接着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过程,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继续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方法开展学习。有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基础,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具体怎样转化,转化成什么图形,全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操作活动,他们借助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转化图形、寻找等量、推导公式”三步曲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课堂上我并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配以白板和课件的直观演示酌情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推导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通过不同的练习,巩固拓展已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梯形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及重要性,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回顾,归纳总结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整理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07-07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7-25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0-03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9-05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09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10-09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0-30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篇08-02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8-2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8-11